內容簡介
     周啟晉先生整理編輯紹良先生論書文稿既競,囑我寫一點感想,附綴篇末,聞命後十分惶恐。紹良先生是寰海內外僧俗兩界學人至為景仰的大師,陋略如我之淺學晚輩,實在不夠資格也沒有能力承當這一厚意。惟思昔唐人杜牧嘗有言日:“自古序其文者,皆後世宗師其人而為之。”我雖然沒有正式執贄叩拜,但從二十多年前初次謁見先生之時起,為人為學,即一直矢心師法於先生,自忖或可忝列私淑弟子之末;又考慮到這是一本專門進述舊本古書的文集,其中還涉及許多典籍收藏的內容,而我在紹良先生教誨過的後學當中,於版本目錄之學以及藏書賞書諸項雅事,聆受先生教益殊多,沾潤恩澤既深,亦當負有紹述先生學業之責,故既不敢依循常理退避,隻好妄自承用杜牧之宗師先賢的遺意,勉強在這裏談一談受學的體會。     
作者簡介
     周紹良(1917——2005),曾任人民文學齣版社古典文學編輯室編輯,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分會會長,國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顧問,文化部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主要著作有《敦煌變文匯錄》、《敦煌文學謅議》、《敦煌寫本壇經原本》、《紹良叢稿》、《紅樓夢研究論文集》、《唐纔子傳箋證》、《清代名墨談叢》、《曹素公製墨》、《蓄墨小言》、《清墨談叢》、《百喻經今譯》,閤著的有《唐代墓誌匯編》、《紅樓夢書錄》等。周紹良先生是我國著名學者,其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在佛學、古典文學、戲麯、民俗、藝術、語言學、曆史等方麵均有自己獨到見解,尤其是在佛學、紅學、敦煌學及古文獻學方麵,更是造詣頗深,獨樹一幟,影響遠播海內外。周先生亦是著名文物學傢和收藏傢,眼光獨到,收藏多為精品,特彆是對於清墨的收藏與研究堪稱當代之大傢。     
內頁插圖
          目錄
   《紹良書話》前言
《紹良書話》小識(代序)
序言 辛德勇
一、紅學題跋
敦誠《鷦鷯庵雜記》跋
苕溪漁隱《癡人說夢》跋
張曜孫《續紅樓夢》跋
《紅樓佳話》跋
《<石頭記>微言》跋
《<紅樓夢>說夢》跋
舒元煒序本《紅樓夢》跋
有正書局印《國初抄本原本<紅樓夢>》跋
裕瑞《棗窗閑筆》跋
讀《樗散軒叢談》書後
二、墨苑序跋
《墨經》跋
《墨譜》跋
《墨史》跋
《墨錶》跋
《悟雪齋墨史》跋
《白嶽凝煙》跋
《曹氏墨林》跋
《摩墨亭墨考》跋
《鑒古齋墨藪》跋
《藉軒手錄》跋
《十六傢墨說》跋
《知白齋墨譜》跋
《涉園墨萃》跋
《塵麝簃辛未墨錄》跋
《意園墨錄》跋
《墨苑雜說》跋
《還硯齋墨錄》跋
《試墨小記》跋
《四傢藏墨圖錄》跋
《霜華堂墨錄》跋
《韆笏居藏墨簡目》跋
《墨林史話》跋
《墨林史話》(重編本)跋
《清墨談叢》序
重印《程氏墨苑》序
記《寶相圖》
三、讀稗雜識
李笠翁的《無聲戲》
李伯元傳
《鏡花緣》前後五十迴
《老殘遊記》中的“白妞”
評《金瓶梅》之張竹坡
宋江詞
李玄伯所藏百迴本《忠義水滸傳》
《古今小說》一刻四十捲天許齋刊本
《石點頭》十四捲葉敬池刊本
新刊《齣像天妃濟世齣身傳》二捲三十二迴潭邑書林熊龍峰刊本
新刻《全像牛郎織女傳》四捲五十七則餘成章刊本
《鼎鍥全相唐三藏西遊傳》十捲劉蓮颱刊本
新刻《全像水滸傳》二十五捲一百十五迴富沙劉興我刊本
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百捲一百迴容與堂刊本
《剪燈餘話》四捲新安黃氏刊本
《剪燈新話》四捲新安黃氏刊本
馮夢龍的身世
“三言”作者的疑問
《品花寶鑒》的成書年代
四、話本與唱本
《如意冊》跋
《萬年歡》跋
《銀河麯》跋
《雙真記》
《擲杯記》
《伸都頭威震河陽山,鬥巡檢攔截田莊道》
《振古奇哭》、《魚腹鬥龍舟》
《泗水鼎》
《補山園麯稿》、《雛鶯閣麯稿》
《筆夢傳奇》
《風月窟傳奇》
《雙魚譜》
《蓮花報》
《蕙江緣》、《返魂香》
《白雲樓傳奇》
《揭鉢詞傳奇》
《鴛鴦鏡》
《環影閣》
《翰墨緣》
《錦香亭》
《吊荊卿》
《牡蠣園》
《磊落杯》
《癡情記傳奇》
《天開眼》、《齊眉案》
《謔墨樵傳奇六種》
《天涯夢傳奇》
……
五、宗教典籍
六、占蔔書
七、其他書籍      
精彩書摘
     一、紅學題跋
  苕溪漁隱《癡人說夢》跋
  《癡人說夢》,昔年得之於隆福寺街頭小書攤。書僅一捲,嘉慶二十二年丁醜(1817)懷紅樓刊本,題“苕溪漁隱撰”,附《槐史編年》、《膠東餘牒》、《鑒中人影》、《鎸石訂疑》四種,附《大觀園圖》。
  這是一本比較早的專門研究《紅樓夢》的書,作者對於《紅樓夢》是下過一些功夫的,像《槐史編年》,雖然姚燮(梅伯)在批閱《紅樓夢》時也曾注意到這點,但單獨提齣編成一篇,卻以苕溪漁隱這篇為最早而且是唯一的。作者用的是一百二十迴本,但也看到瞭八十迴本《石頭記》,並且花瞭工夫作瞭一些校勘工作,寫齣劄記,也是一種踏踏實實研究者的態度。
  但苕溪漁隱姓甚名誰?卻無從知道,僅從書首仙掌峰樵者序言中知道“丁醜之夏,遇苕溪漁隱於京師”,彆的是毫無所記瞭。
  因為作者自號為“苕溪”,必然是湖州一帶人,翻檢《潯溪詩徵》,果然於捲二十二得之:範鍇,初名音,字聲山,號白舫,又號苕溪漁隱。有《潯溪紀事詩》、《湖錄紀事詩》、《蜀産吟》、《感逝吟》、《蜀遊草》、《續漢上題襟集》、《苕溪漁隱詩稿》及《幽花詩略》。      
前言/序言
     本師周紹良先生逝世後,哲嗣啟晉師弟為老師整理編集遺文,有《紹良書話》之作。中華書局慨允齣版,責任編緝李森女史費瞭許多心力。作為一名先生的老學生,我十分感慨、感動。放晉師弟偕夫人趙立紅女史親臨寒捨,交下復印的全書目次,並幾篇作品樣張,供我參考,派我寫一篇讀後記。這是義不容辭的事。爰勉力作一初稿,以供番核,如下:
  老師逝後,我寫成挽聯一副,文為:
  卅載薰陶,纔獲片羽支鱗,小子敢雲門下長;
  等身著述,遍及外書內典,先生不愧大師名!
  我覺得,闡述一下此聯內涵,就足以說明寫作這篇“前言”的睏難和我的心情瞭。
  我追隨老師,始於1975年前後,當時目的明確,就是為瞭學習敦煌變文。這在我寫的幾篇迴憶中都有清楚的說明。老師盡心竭力,把我引進瞭敦煌學的殿堂。我為此終生銘感。老師交代給我的一些任務,我隻完成瞭一部分。這是我始終感到十分慚愧和對不起老師的奬掖與提攜的。就連我自己拜師時的單一目標,即中華書局給的任務,寫一本《敦煌俗文學》小冊子,至今也沒有完成,為什麼?我三十多年來逐漸體會到,我的精力與纔能實在有限,同時完成幾項工作是辦不瞭的。當時,我在北大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是正差,而且麵臨提升副教授、教授的兩次衝刺。敦煌學的研究隻能間歇性地進行,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及至我退休瞭,敦煌學界早已欣欣嚮榮,後起之秀早已超過我瞭。無奈,隻可在完成一些項目後,嚮老師說明情況,退齣第一綫。這是我最感到對不起老師栽培的地方,也是我的終生遺憾之處。後來,特彆在老師遷居雙旭花園之後,我雖已退休,可是距離太遠,隻能在需要我辦事的時候,藉國傢圖書館、中華書局、金申同誌的車,隔三差五地走一趟。所作以事務性的和文書性質的工作為多。我一嚮避免參與各位老師的傢庭與經濟事務,以為如此纔可維持長期穩定的師生關係。    
				
 
				
				
					《浮生一集》  引言:  在這光怪陸離的時代,文字如同一葉扁舟,承載著我們對過往的迴溯、對當下的審視,以及對未來的期許。當喧囂塵世將我們裹挾前行,總有一隅寜靜,能讓心靈得以棲息。是書本,是那些被時光打磨過的文字,給予瞭我們穿越時空的慰藉與啓迪。《浮生一集》便是這樣一本,試圖在紛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沉澱那些值得迴味的思緒。它並非宏大的理論著作,也非激揚的時代宣言,而是如一位老友,在清茶一杯中,娓娓道來,與你一同品味人生的甘苦,感悟世事的變遷。  內容梗概:  《浮生一集》是一部散文集,內容涵蓋瞭作者對生活、情感、自然、藝術等方方麵麵的細膩觀察與深刻感悟。全書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像是一次深入心靈的漫遊,邀請讀者一同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體驗他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所觸碰的靈光乍現。  第一部分:光影流年——關於時間與記憶  這部分收錄的文章,主要圍繞著時間流逝的痕跡以及那些沉澱在記憶深處的片段。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筆觸,描繪瞭那些被遺忘又被拾起的瞬間。可能是兒時傢鄉院落裏一棵老樹的斑駁光影,承載著無數個夏日午後的童年嬉戲;可能是某一個黃昏,夕陽將城市染成一片金黃,勾勒齣昔日戀人離去的背影,淡淡的憂傷與甜蜜交織;也可能是翻閱一本泛黃的老照片,那些模糊的麵孔,那些久違的笑容,如同被時光封存的寶藏,在不經意間重現生命。  作者並不迴避時間帶來的失落感,反而試圖從中尋找意義。他認為,時間並非無情的劊子手,而是雕刻師,它在事物上留下痕跡,也賦予它們更深的韻味。那些曾經鮮活的麵孔,那些熾熱的情感,雖然會隨著時間淡去,但它們留下的印記,卻構成瞭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的文章,會讓你不由自主地迴想起自己的過往,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都可能在這其中找到共鳴,從而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理解生命的厚重。  第二部分:塵世情味——關於人情與冷暖  在《浮生一集》中,人情世故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捲。作者以一種觀察者的姿態,審視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以及在社會大染缸中人性的種種展現。他筆下的親情,不是一味地歌頌,而是細緻地描繪瞭父母的辛勞與期盼,兄弟姐妹之間的嬉笑打鬧與默默扶持,以及隨著年齡增長,對親情的理解與珍視。他會寫到,年邁的父親默默地為你打理著生計,那份深沉的愛,如同土壤般滋養著你;他也會寫到,與兒時的玩伴多年後重逢,雖然各自經曆不同,但那份共同的記憶,依舊能瞬間拉近彼此的距離。  愛情,是書中繞不開的主題。作者並沒有將愛情描繪成童話般的完美,而是著力於那些真實的情感波動。從初見的悸動,到相處的磨閤,再到離彆的傷感,每一個環節都細膩入微。他會描繪,一個眼神的交匯,能點燃多少內心的波瀾;也會寫到,一次爭吵後的和解,是多麼珍貴的情感升華。即使是那些已經逝去的感情,作者也給予瞭溫柔的懷念,他相信,每一次的遇見,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經曆,即使結局不盡人意,那份曾經的真摯,也足以溫暖餘生。  此外,作者還關注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他寫到,那些在街角偶遇的陌生人,他們或許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伸齣援手,又或許會在不經意間讓你感受到人心的涼薄。他並不做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試圖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而呈現一個更真實、更復雜的人性圖景。這部分的文章,會讓你對生活中的種種人情世故有瞭更深的體會,從而更加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安然前行。  第三部分:山水寄情——關於自然與風物  《浮生一集》中,自然風光不僅僅是背景,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與心靈的歸宿。作者熱愛行走,熱愛觀察。他會用生動的筆觸描繪,清晨薄霧繚繞的山間,伴隨著鳥鳴聲,喚醒沉睡的大地;他會描繪,雨後初霽的田野,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一汪汪雨水在草葉上閃爍著晶瑩的光芒;他也會描繪,漫步在古樸的江南小鎮,小橋流水,青石闆路,仿佛穿越瞭時空,迴到瞭那個寜靜的年代。  他對自然的觀察,是細緻入微的。一片落葉,在他眼中,或許蘊含著生命的輪迴;一朵野花,在他筆下,或許綻放著不屈的生命力。他將自然界的生機勃勃,與人類內心的情感世界巧妙地連接起來。當他身處壯麗的山河之間,感受到的不僅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心靈的滌蕩與升華。那些睏擾著他的煩惱,在廣闊的天地間,顯得如此渺小。  這部分的文章,會讓你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你會發現,大自然擁有著治愈人心的力量,它能夠平復我們內心的焦慮,能夠讓我們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通過對自然風物的描繪,作者也傳遞瞭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呼喚人們在追求物質繁榮的同時,不要忘記關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第四部分:筆尖上的舞蹈——關於藝術與審美  藝術,是《浮生一集》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作者對藝術有著深厚的熱愛與獨到的見解。他會聊到,一幅畫作,如何在色彩與綫條中傳遞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他會寫到,一段音樂,如何在鏇律與節奏中觸動聽者的靈魂;他也會寫到,一部電影,如何在光影與故事中引發觀眾的思考。  他並不拘泥於藝術的流派與形式,而是更注重藝術所帶來的感官體驗與精神啓迪。他會分享,在欣賞一件藝術品時,那些令他心動的瞬間,那些引發他思考的細節。他相信,藝術是連接人類心靈的橋梁,它能夠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讓我們感受到共通的情感與審美。  這部分的文章,會讓你對藝術産生更濃厚的興趣。作者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藝術的世界,讓你不再覺得藝術是遙不可及的,而是能夠融入生活,成為我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通過對藝術的感悟,我們也能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從而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  第五部分:哲思碎片——關於人生與哲學  在《浮生一集》的最後,作者將筆觸伸嚮瞭更深層的人生思考。這些哲思碎片,並非是係統的哲學理論,而是他在生活感悟中的一些零星的思考。他會探討,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快樂的真諦是什麼?如何纔能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或許會引用古人的智慧,與當下的生活相結閤,從而得齣一些獨到的見解。他或許會通過一個生活中的小故事,來闡釋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他的思考,是內斂而深刻的,不帶絲毫的說教意味,而是通過一種溫和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  這部分的文章,會讓你在閱讀後,陷入深深的沉思。你會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開始思考自己前進的方嚮。作者所傳遞的,並非是標準答案,而是激發你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你在尋找人生道路上,擁有更多的勇氣與智慧。  結語:  《浮生一集》,顧名思義,它記錄的是作者在浮生若夢的人生旅途中,所搜集、所感悟的點點滴滴。這並非一本旨在解決人生所有問題的“聖經”,而是一本陪伴你度過閑暇時光,在你迷茫時給予一絲慰藉,在你歡喜時分享一份共鳴的書。它如同窗外的一縷微風,拂過你的臉頰,帶來清新與舒暢;它又如同爐火旁的一杯熱茶,溫暖你的心房,讓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真實。  翻開《浮生一集》,就像走進瞭一個屬於自己的安靜角落。在那裏,你可以放下一切的疲憊與焦慮,與作者一同漫步,一同感受,一同思考。它會讓你明白,生活中的瑣碎,也可以閃耀著動人的光芒;人生的麯摺,也可以孕育齣堅韌的力量。願這本書,能成為你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亮點,讓你在忙碌的塵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