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白尘,董健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戏剧
  • 戏剧史
  • 中国文学
  • 文化史
  • 历史
  • 戏剧研究
  • 文学史
  • 20世纪中国
  • 现代文学
  • 舞台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ISBN:9787104027850
版次:2
商品编码:100558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页数:5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是很好的现代文学史、现代戏剧史教科书。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是建国以来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专著,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全书从19世纪末中国现代话剧产生写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系统阐述我国现代戏剧(主要是话剧)的产生及其沿革,从多方面总结了中国现代戏剧(特别是话剧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了一系列值得记取并令人深思的经验教训。书中对田汉、曹禺、夏衍等我国著名剧作家列有专章或专节进行介绍评述。

作者简介

  陈白尘,1908~1994,我国著名剧作家。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文艺创作及戏剧教育工作。1 949年后,先后担任中国作协秘书长、中国剧协副主席、《人民文学》副主编、江苏省文联和作协名誉主席等职。1978年后受聘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持建立了戏剧影视研究所、国内第一个戏剧学专业博士点。
  董健,生于1936年,山东寿光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文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戏剧历史与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

目录

初版前言
结论
第一章 文明新戏——新兴话剧的萌芽(一八九九年——一九一八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黑奴吁天录》及春柳派的戏剧创作
第三节 进化团派的戏剧创作
第四节 在商业化中走向衰落的文明新戏
第五节 南开校园戏剧的新贡献

第二章 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尉的发展(一九一八年——一九二九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欧阳予倩及其剧作
第三节 熊佛西及其剧作
第四节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及其他历史剧作家
第五节 丁西林的喜剧创作
第六节 陈大悲、汪仲贤和蒲伯英
第七节 白薇、袁昌英和濮舜卿
第八节 余上沅和徐志摩

第三章 田汉(一八九八年——一九六八年)一
第一节 田汉的戏剧创作道路
第二节 《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二十年代的剧作
第三节 《梅雨》、《回春之曲》等三十年代的剧作
第四节 《秋声赋》、《丽人行》等四十年代的剧作
第五节 田汉剧作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第四章 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晨艺术的成熟(一九三0年——一九三七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洪深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创作
第三节 李健吾及其剧作
第四节 冯乃超、左明、楼适夷等表现工农革命斗争的剧作
第五节 石凌鹤、章 泯、姚时晓等的“国防戏剧”
第六节 袁牧之和谷剑尘
第七节 宋春舫、王文显和杨晦
第八节 徐舒和陈楚淮

第五章 曹禺(一九一0年——一九九六年)
第一节 曹禺的戏剧创作道路
第二节 《雷雨》、《日出》、《原野》
第三节 《北京人》和《家》
第四节 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第六章 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九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郭沫若四十年代的历史剧
第三节 阳翰笙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创作
第四节 阿英的历史剧
第五节 于伶及其剧作
第六节 陈白尘及其剧作
第七节 宋之的及其剧作
第八节 老舍和茅盾的剧作
第九节 吴祖光及其剧作
第十节 张骏祥与沈浮
第十一节 杨绛、吴天和顾仲彝
第十二节 杨村彬与姚克
第十三节 黄佐临、柯灵和师陀
第十四节 “战国派”剧作家陈铨
第十五节 台湾“新剧”作家杨逵、简国贤和林搏秋

第七章 夏衍(一九00年——一九九五年)
第一节 夏衍的戏剧创作道路
第二节 《上海屋檐下》
第三节 《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第四节 夏衍剧作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第八章 江西苏区和延安解放区的戏剧(一九三O年——一九四九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江西苏区的“红色戏剧”创作
第三节 延安及各解放区的戏剧创作(上)——《流寇队长》(王震之)等抗战初期的剧作
第四节 延安及各解放区的戏剧创作(中)——《抓壮丁》(吴雪执笔)、《李国瑞》(杜烽)、《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陈波儿等)与文艺整风后的剧作
第五节 延安及各解放区的戏剧创作(下)——《战斗里成长》(胡可)、《红旗歌》(鲁煤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剧作
第六节 延安及各解放区戏剧创作的特色一
第七节 新歌剧《白毛女》和解放区的旧剧改革一
修订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节 田汉的戏剧创作道路
  田汉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剧作家和诗人,而且是一位卓越的剧坛领袖和中国现代“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①。他的戏剧创作道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可以说,田汉本人的身上就生动地体现着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早在一九四七年纪念田汉五十寿辰时,郭沫若就指出:“中国各项新兴的文化部门中,进发得最为迅速而且有惊人成绩的要数戏剧电影,而寿昌在这儿是起着领导作用的。”这种“领导作用”,正是以他在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戏剧活动这三个方面的巨大贡献为基础,在戏剧运动的实践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他是我们中国人民应该夸耀的一个存在!”
  田汉,原名田寿昌,一八九八年三月十二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茅坪田家塅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六岁人私塾读书,九岁开始接触《西厢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而家乡流行的民间戏曲艺术给未来的剧作家上了戏剧的“第一课”。田汉说:“我是如此地热爱戏剧,从幼小时就感到离不开它。在长沙家乡,我接触了相当发展了的皮影戏(我们叫“影子戏”),傀儡戏(我们叫“木脑壳戏”),花鼓戏和大戏(即湘戏),那里面有些素朴的现实主义的东西。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后身的文社及另一些鼓吹改革的戏剧团体曾在长沙演出,也使我十分欣动和爱慕。但那时候人们还不太重视戏剧,我难于得到专门的正确的指导,我的道路主要是得靠自己摸索的。”④田汉的戏剧创作道路,是在近代、现代革命斗争的推动下,凭着他对戏剧的浓厚兴趣和执著的“摸索”精神而走过来的。这条漫长而曲折的、人生的也是艺术的道路。

前言/序言

  本书是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文学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建国以来,不少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国现代戏剧史和剧作家专题研究的课程,自编了一些讲义,也发表过一些专著和论文,但迄今还没有正式出版过一本较系统地讲述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的书。一九八三年三月,在桂林召开的全国文学、艺术、外国文学科研规划会议上,确定由南京大学戏剧研究室编写《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
  一九八三年四月,本书编写组成立,在南京召开了首次编写工作会议。应邀出席会议的学术顾问有三十年代左翼剧联领导人赵铭彝教授和老作家柯灵。
《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 作者: 王明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勾勒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清末,跨越数千年的宏大发展脉络,力求在对重要作家、作品进行深入剖析的同时,展现文学思潮、体裁演变与社会历史背景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全书结构清晰,脉络分明,避免了以往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见的碎片化叙述倾向,力求构建一个系统、连贯的古代文学全景图。 全书分为十二章,从“先秦文学的奠基与形成”开始,细致梳理了《诗经》《楚辞》的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重点探讨了诸子散文在说理与叙事艺术上的突破,尤其对孔孟老庄等思想家如何以文学性的语言构建其哲学体系进行了专题论述。 第二部分聚焦于汉魏六朝文学,着重分析了汉赋由盛转衰的内在原因,以及建安文学在政治动荡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慷慨悲凉的时代精神。在魏晋时期,本书深入考察了“玄学”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如竹林七贤的诗歌风格,以及田园诗派的兴起,认为这是士人个体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志。六朝时期,骈文的繁荣与“永明体”的革新,被视为对形式美追求达到极致的体现,同时也暗示了其与民间文学的疏离。 唐代文学是全书的重点之一。作者并未将唐诗简单地罗列,而是将其置于唐代高度繁荣的文化与政治生态中进行考察。初唐的宫廷文学与边塞诗的兴起,盛唐李白、杜甫的并峙及其艺术高峰的成因被详细剖析。李白的浪漫主义被视为盛唐自信精神的集中体现,而杜甫则被定位为“诗史”,其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中晚唐部分,作者着重分析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将其视为对六朝形式主义的反叛,并探讨了晚唐小李杜的唯美倾向。 宋代文学部分,本书将重点放在词的成熟与散文的革新上。宋词的格律、意境的演变,从婉约到豪放的流变,都与宋代士大夫的审美趣味紧密相连。苏轼的“以诗为词”被视为词体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同时,本书对宋代说理散文的兴盛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宋代理学思潮在文学领域投下的重要印记,标志着中国文言散文叙事功能向议论功能的显著强化。 元明清三代的文学发展被纳入一个整体框架下考察。元杂剧的出现,被视为民间城市文学力量的勃发,它突破了文人文学长期以诗词为主的局面,成为戏剧艺术的里程碑。明清小说,特别是四大名著,被置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评析。章回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以及其蕴含的市民阶层价值观,是分析的重点。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视为古代小说艺术的集大成者,本书着重探讨了其悲剧美学与心理描写对后世的影响。清代诗歌在乾嘉时期对格律的回归和对唐诗的“复古”倾向,也在书中得到了客观评价。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对文学体裁演变中“功能性”的关注。例如,它讨论了辞赋在宫廷中的礼仪功能,诗歌在士人交际中的凭信功能,以及小说在晚明社会风俗教化中的娱乐与批判功能。作者力求在宏观把握时代风格的同时,不忽视对具体文本精妙之处的细致爬梳。 在材料运用上,本书大量吸收了近二十年来在敦煌学、碑刻学、文学考古等方面的新成果,力求在尊重传统经典解读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研究视角。例如,对于先秦时期的口头传统与文字记录的关系,以及宋代民间讲唱文学对宋词和元曲的潜在影响,都进行了较为审慎的推测和论证。 全书的语言风格平实而又不失学者的严谨与思辨性,旨在为高等院校文史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可靠的教材,同时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一部深入浅出的导读之作。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文学作品选集,而是一部探究中国古代文人心灵史与艺术探索史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对古代文学“美”的追求进行赞颂的同时,也毫不回避地揭示了其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存在的局限性与意识形态的制约。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如何立足于本土文化土壤,历经涅槃与创新,最终成就其不朽光辉的通史性论述。 全书约计三十余万字,注释详尽,索引清晰,是一部系统性、研究性和可读性兼备的古代文学通史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泛黄的纸张质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初拿到手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但翻开扉页后,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文本的细腻处理,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引言部分对时代背景的勾勒极为精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那个时期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在梳理早期话剧团体发展脉络时,并未采用简单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剧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态与艺术追求。比如,对于“五四”前后,那些受西方思潮冲击的知识分子如何将舶来的戏剧理念本土化,并试图通过舞台这一媒介唤醒民众的探索过程,书中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仿佛亲历了那个筚路蓝缕的艺术启蒙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剧本名称,而是着重探讨了文本背后的文化意图与社会功能,这种深度挖掘是许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颇具匠心,虽然主题严肃,但阅读起来并不费力,这对于一本动辄数十万字的历史著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体验。更让我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争议性极强的历史事件时所采取的克制和审慎的态度。例如,在论及左翼戏剧运动兴起及其后的发展波折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异常冷静和客观,既肯定了其在思想启蒙上的巨大贡献,也清晰地指出了其在艺术探索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没有任何一方褒贬过度的倾向。这种成熟的史家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建立在一个非常稳固的、基于事实和多方印证的基础之上,让人读后信服力十足,完全不必担心被某种单一的意识形态所裹挟。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书对于特定艺术流派的辨析能力。在讨论从古典悲喜剧向现代话剧过渡的关键时期,作者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细致辨析了不同流派之间相互借鉴、相互碰撞的复杂关系。比如,它如何阐述受到自然主义影响的早期剧作,在融入中国传统“写意”美学时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这一点思考得尤为深入。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舞台实践案例作为论据支撑,这些案例的选取标准极高,往往是那些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意义、却又因时局动荡而未能流传后世的“失落的珍品”。通过对这些稀有资料的挖掘和重新解读,作者成功地还原了当时舞台艺术的真实面貌和创新困境,这体现出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和对文献资料的驾驭能力,让这部“史稿”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绝非泛泛而谈。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叙事节奏感,就像是精心编排的一场大型历史话剧,起承转合之间把握得恰到好处。特别是书中对几位重量级戏剧家的个体命运与艺术成熟的交叉分析部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精彩绝伦的片段式描摹。作者似乎拥有魔力,能让那些早已尘封的舞台轶事重新焕发生机,比如某位先驱导演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如何用极简的布景和极具张力的表演来传达反封建的主题,那段文字的描写力道之强,让人仿佛能闻到旧剧场里煤油灯的味道,听到观众席上压抑不住的惊叹声。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分解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人性挣扎的个体故事。这种将“史”与“剧”紧密捆绑的写作手法,使得即便是对戏剧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因为它不再是冰冷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有温度、有血肉的艺术生命群像。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的收尾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在1949年戛然而止,而是留下了一个充满思辨意味的尾声,探讨了前一个时代留下的遗产如何在新中国的戏剧土壤中萌发与转化。这种对历史连贯性的关注,使得全书的格局一下子被打开了,它不再是孤立的一段历史记录,而是成为一个更宏大叙事链条中的关键一环。读者读完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促使我们去思考,那些在战火中淬炼出来的艺术生命力,究竟是如何跨越断裂,抵达后来的舞台的。总体而言,这本书以其详实的考证、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洞察力,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戏剧史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和阅读乐趣的权威版本,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书是正品,很好,清晰,看着很舒服。就是稍微有点小贵。

评分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的价格也很便宜,比在新华书店要实惠得多,而且艺术考试也是必备书物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珍藏!

评分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很好的书

评分

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难能可贵的是整体上立论较为公允,对于偏右的戏剧作家们亦有公道的评价,虽然篇幅相对于左派剧人还是太小了。不过这也是事实。

评分

是一本再版的书,会补充一些新内容吗?

评分

通过此书籍可以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评分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的价格也很便宜,比在新华书店要实惠得多,而且艺术考试也是必备书物

评分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这是一套戏剧史稿,买过了中国当代戏剧史稿(1949-2000) 那就必须买这部书,是了解当代戏剧的必读之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