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书法的艺术

西文书法的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哈里斯 著,应宁,厉致谦 译
图书标签:
  • 书法
  • 西文书法
  • 艺术
  • 字体设计
  • 手写艺术
  • 绘画
  • 艺术设计
  • 文化艺术
  • 西方艺术
  • 技法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690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901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128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英国DK公司经典出品,畅销二十余年,翻译成十余国文字,首次与亚洲读者见面!
  它是纵览千年的西文书法史,也是风行廿载的西文书法教材,无论你想要了解西文书法的故事,还是想尝试学习西文书法的技巧,这本书都不容错过。
  本书责编就能依样写出一篇哥特体书法作品,整个人都哥特了,不仅想问天问大地,难道还有更明白晓畅的教材吗?
  它包含上千幅精美彩图,采用可平摊的圆脊精装优质印刷,别人用来做封面、环衬的高级哑粉纸,我们却用来印内文,为了保证印出好的效果,这笔钱花得值了!
  多年来,本书的英文原版已在国内西文书法爱好者群体中享有盛誉,成为了解和学习西文书法的入门读物,有“知西文书法者必知AOC(本书英文名缩写)”的说法流传。我们延请字体文化研究者厉致谦和西文书法资深练习者应宁担纲翻译,首先创立了中国首份西文书法术语词汇表,开创了行业标准,扫清了大的障碍;然后以严格的学术标准进行分工翻译和交换审校,不惜时间,不恤工本,只为让西文书法文化传播到中国的重要一步走得端正。他们还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一并承包,用西文书法的笔法写汉字的精彩创意让编辑拍案叫绝。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为了让封面上的书名达到理想效果,他们甚至专门开发了一款字体!
  本书作者听闻中国传来的出版消息,特意写了一封向中国读者致意的信。连远在英国的作者都了解书法艺术在中国的崇高地位,西方的书法文化早已与中国读者相见恨晚。很多人并不了解,在西方同样有很多了解历史文化的人,以书法修身养性,让心情更开朗,让心灵更安宁。更多的人在《魔戒》《哈利·波特》等影视作品中,早已领略过西文书法之美,渴望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那就快来阅读这本书吧,涂色什么的玩玩就腻了,写字才能一辈子都陪伴你、治愈你!

内容简介

  本书在是国内首本既介绍英文书法的历史,又介绍各种西文字体书写方法的著作。该书图文并茂,非常精美,既讲述了西方书法字体的历史脉络,又教授了24种书体的书写方法,兼具美观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对有多种需求的读者都有阅读价值。
  对那些有志于学习西方书法技艺的读者,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详尽指南。它描绘了西方书法技艺从上古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古登堡印刷术发明的时代再到当代的完整历史。它用插图和说明文字一步一步地讲解了每个字母的构造,如何正确地选择和持握书法用笔,如何把握字体的间架结构,以及如何将整幅书法作品完成得美轮美奂。它穿插了一些西方历史上著名字帖的图片资料,并为联系者提供了描摹的习题。

作者简介

  大卫·哈里斯先生,是英国著名书画家,英国书法协会荣誉会员,出版过多部关于西文书法的专著,在西文书法爱好者中享有盛誉。

  应宁,Type is Beautiful撰稿人,西文书法练习者,译有《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厉致谦,Type is Beautiful撰稿人,跨领域研究与实践者,著有《西文字体的故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亲爱的广大中国读者,在本书中我很荣幸地向你们介绍拥有超过两千年历史的西文书法艺术中一系列的书写体。作为一个西方人,我了解到在中国,书法和书法家是被高度尊重的。我也试图探究,以拉丁文为基础的西文书法和中文书法之间根本性的不同。对于我来说,答案或许可以归结为,在中文书法中,一个字或几个字中蕴藏着的精微手法与笔法,就足以传达出一系列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使用拉丁字母书写时,平衡感源自对于不同字母风格的选择;字母与字母之间相互的关系;单词与单词之间的位置;以及它们在页面中的组合关系。我希望本书能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这些西文书法中基本的理念。
  ——大卫·哈里斯

目录

引言 2
西方书写体的发展历程 4
书写体系年表 8
开始 10
罗马和晚期罗马书写体系
乡村大写体 12
方大写体 16
安色尔体与仿安色尔体 20
岛屿和列国书写体系
岛屿“大写”体 24
岛屿小写体 30
卡洛林和早期哥特书写体系
卡洛林小写体 34
基础手写体 38
早期哥特体 42
哥特书写体系
平织菱足体 46
平织平足体 50
哥特体大写字母及绘饰字母 54
伦巴第大写体 58
巴斯塔德文书体 62
巴塔德书写体 66
断笔体与施瓦巴赫体 70
巴斯塔德大写体 74
彩带字母 76
意大利和人文主义书写体系
圆敦体 80
圆敦体大写字母 84
人文主义小写体 86
意大利体 90
人文主义及意大利体大写字母 94
意大利波浪大写体 96
后文艺复兴书写体系
铜板花饰体 98
铜板花饰体大写字母 102
罗马和晚期罗马书写体系
帝国大写体 108
书写体系参考图表 116
术语表 118
参考文献 120
西文书法练习用品 121

精彩书摘

  西方书写体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字母表来自腓尼基人,出现在约公元前1200年。腓尼基人的字母表被8世纪的希腊人继承。事实上,腓尼基人的字母被伊特鲁里亚人借用,又被之后的罗马人沿用。此后所有西方的书写体系都来源于罗马人。在本书中,书写体系被分为六个类别:罗马和晚期罗马书写体系(Roman and Late Roman Scripts)、岛屿和列国书写体系(Insular and National Scripts)、卡洛林和早期哥特书写体系(Caroline and Early Gothic Scripts)、哥特书写体系(Gothic Scripts)、意大利和人文主义书写体系(Italian and Humanist Scripts),以及后文艺复兴书写体系(Post-Renaissance Scripts)。每一大类的书写体系都可以在我们的时间轴中找到对应的时间段。
  罗马人吸收了伊特鲁里亚人的字母表,这或许是西方书写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了。在公元1世纪,罗马人就已经发展出好几种书写体。其中一种快速书写、笔画流畅的书写体,用于往来的信件,或是刻写在蜡板上,或用苇管笔撰写于纸莎草纸上。这种书写体影响了小写字母的发展,包括半安色尔书写体(Half Uncial)。另外一种重要的书写体是乡村大写体(Rustic Capital),主要用于手稿、签名和题字。
  帝国大写体
  第三种罗马书体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现在我们称其为帝国大写体,当时应用于石刻和笔刷书写。两千多年后,这些字母的书写方式成为了我们今天现代大写字母的基础。到了4世纪,出现了一种高级的正式抄写书体:方大写体(Square Capital)。另外一种源自罗马时期的重要书写体是安色尔体(Uncial),它和较早时出现的希腊安色尔体(Greek Uncial)在字形上相似,是由早期的基督教会发展出来的。
  岛屿和列国书写体系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解体后,遗存的国土被瓜分成列国,从中发展出大量书写体。例如岛屿“大写”体(Insular Majuscule,24—27页)这类爱尔兰岛的书写体,是由安色尔体和半安色尔体发展而来,如今称“岛屿”书写体。在欧洲其他地方,列国书写体包括西班牙的西哥特体(Visigothic)和法国的梅罗文加体(Merovingian)等。
  在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是基督教会,是它保持了文化与教育的火炬长明不熄。爱尔兰修道士在苏格兰岛和英格兰北部、法国的吕克瑟伊(Luxeuil)和科尔比(Corbie)、意大利的博比奥(Bobbio)等多地建立了修道院。同时,来自罗马的修道士进入英格兰南部,使基督教在当地广为传播。
  卡洛林和早期哥特书写体系
  罗马帝国灭亡后,第一个在西方崛起的君权是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或作查理曼 Charlemagne)。9世纪时,他的法兰克王国已经从比利牛斯延伸至波罗的海。当时由约克人阿尔昆(Alcuin)设计的一种新的书写体成为了帝国的官方书写体,现称卡洛林小写体(Caroline Minuscule,34—35页)。
  在法兰克王国之外,其他列国书写体依然留存着。在意大利,贝内文托书写体(Beneventan script)是流传最久的晚期罗马书写体之一,一直从8世纪中期沿用至14世纪(80—81页)。在英格兰,岛屿书写体和盎格鲁-撒克逊小写体(Anglo-Saxon Minuscule)已能满足使用,直到10世纪引入了卡洛林小写体(34—35页)。随着时间推移,卡洛林小写体变得越来越紧凑,隐现出哥特体字母棱角分明、形态一致的特点。这种紧凑的书写体也被称为晚期卡洛林体(Late Caroline)或早期哥特体(Early Gothic)(46—47页)。
  哥特书写体
  至12世纪末,哥特书写体已在欧洲演化出一套繁复的书写方式,简而言之分为两类:高质量(精装用)的正式书写体(formal hands),用于宗教和世俗书籍;速写体(cursive hands),适合文档记录工作,还在13世纪末期用于方言写成的书籍。最重要的两种高级的正式书写体是平织菱足体(Textura Quadrata,46—47页)和与其相似的平足体(Prescisus,50—51页)。
  巴斯塔德书写体
  哥特速写体又称巴斯塔德书写体,意为“杂体”。它一直沿用至18世纪铜版花饰体出现(Copperplate,98—99页),才被后者取而代之,那时哥特体的正式书写体早已消逝了二百年左右。巴斯塔德体很难分类,不同国家、不同城镇,甚至不同书写者在习惯上都有所差异。不过还是能轻易分辨出英文(62—63页)、法文(66—67页)和德文(70—71页)字形的大体不同。巴斯塔德体的文本中首次出现了同一字体的小写和大写字形,其中哥特体大写字母(Gothic Capitals)用在句首,或表示专有名词(54—55页)。
  意大利和人文主义书写体系
  在意大利,正式的哥特书写体从未真正扎根过。那时意大利的字形被人称为圆敦体(Rotunda,80—81页),它更加圆润,外表较同时期的哥特字形来说更加开放。
  15世纪时,在卡洛林小写体基础上修改而来的人文主义小写体(Humanist Miniscule)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的书写体(86—87页)。后来,这一字形发展成印刷字模,在欧洲声名卓著,并一直沿用至今。人文主义书写体还有一种变体也保留至今,那就是意大利体(Italic,90—91页)。它是在15世纪20年代为手抄本设计的书写体,16世纪时制成字模。
  后文艺复兴书写体系
  最后一种重要的书写体——铜版花饰体,正如其名称所示,最早是在铜片上雕刻或蚀刻的书写体。这款速写体的典型特征是它精致的连环笔画和不同寻常的字母比例,它雕刻起来比书写轻松得多。不过铜版花饰体的简化手写形式在书写时非常迅速,到19世纪时,它已成为商务和教育领域的标准手写体。
  现代书法
  20世纪初,在英国的爱德华·约翰斯顿(Edward Johnston,38—39页)、德国的鲁道夫·冯·拉里施(Rudolf von Larisch)和鲁道夫·科赫(Rudolf Koch)(70—71页)几位先驱的引领下,书法在现代迎来了复兴。20世纪50年代之后,无论是否使用拉丁字母,各国文化中都出现了西方书法的热潮。近二十年来,书法家们进一步探索和重新定义了字形,让书法成为了独立的艺术形式。
  ……

墨痕流转:中古手抄本的秘密与流变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近代以来广为流传的西方书法艺术,如意大利体、哥特体等在纸张普及后的成熟形态。相反,它将带领读者潜入一个更为古老、神秘且技术要求极高的领域——中世纪及更早时期欧洲,特别是修道院和抄写室(Scriptorium)中诞生的手抄本制作工艺与文化图景。我们将深入探究那些在羊皮纸上留下永恒印记的字母结构、装饰艺术以及承载这些文字的物质载体本身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意义。 第一部分:物质的基石——羊皮纸的炼金术与墨水的哲学 在印刷术尚未问世的漫长岁月中,书籍的制作是一项耗时耗力的“炼金术”。本书的首要部分将详尽解析支撑起这些传世之作的基础材料。 羊皮纸(Parchment)的制作: 羊皮纸并非简单的动物皮,其制作过程是对动物材料进行极致的转化。我们会详细描述从牲畜宰杀、去肉、浸泡在石灰水中、刮毛、拉伸固定在木框上,直至用浮石或刀片进行精细打磨的全过程。这种对材料的苛刻要求,直接决定了早期书写介质的稀缺性与昂贵性,也解释了为何早期的书籍往往是宗教或贵族阶层的专属。我们将探究不同时期(如公元前至中世纪晚期)羊皮纸在厚度、光泽度以及纤维纹理上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后来的书写风格。 墨水与颜料的秘密配方: 书写工具的选择直接关乎文字的持久性。我们不会讨论现代的碳素墨水,而是集中于古老的铁胆墨水(Iron Gall Ink)的复杂制备过程。这种墨水通过混合橡树瘤提取的单宁酸与硫酸亚铁(由铁钉或废弃铁片浸泡在醋或葡萄酒中氧化而成)形成,其特性是干燥后颜色会逐渐由深黑转为持久的红褐色,并可能腐蚀纸张(或羊皮纸)。此外,对于那些华丽的手抄本中的插图和首字母装饰,我们将细致剖析矿物颜料的来源——从昂贵的群青(Lapis Lazuli,主要来自阿富汗的进口)到常见的朱砂(Cinnabar)和植物提取物。探讨这些颜料的采集、研磨和调配技术,揭示色彩背后的经济和地理联系。 第二部分:书写体的演变——从实用到审美的结构解构 本书的核心在于追溯那些构成中古文献“书写结构”的字体风格,这些风格的演变直接反映了社会文化和行政效率的需求变化。我们关注的是字母形态的结构逻辑,而非简单的“美观性”。 早期与半欧本(Half-Uncials)的过渡: 在罗马帝国衰亡后,为了适应各地修道院的独立需求,书写体开始出现区域性分化。半欧本的圆润与朴素,是古典晚期书写向中世纪风格过渡的关键桥梁。我们分析其对大写与小写字母的早期探索,以及这种形式如何服务于文本的快速抄录。 加洛林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的“复兴”与规范化: 在查理曼大帝的文化推动下,加洛林体成为一种旨在统一欧洲书写标准的尝试。本书将着重分析其清晰、均衡的结构特点——字母间距的精确控制、清晰的字高与基线对齐,这被视为早期“标准化”的典范。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印刷体,而是服务于手抄传播的优化方案。 哥特体的崛起与结构极端化(Textura): 随着大学和城市行政需求的增长,对书写速度和空间利用率的要求达到了顶峰,催生了哥特体的极端形式——Textura(织体)。我们将深入解析Textura的“垂直化”特征:锐利的笔画末端、连续的拱形连接(称为“连结”或“拱门”)如何使字母在视觉上形成紧密的网状结构,从而在有限的羊皮纸空间内塞入更多文字。这种结构是一种技术解决方案,牺牲了易读性以换取效率和视觉冲击力。 第三部分:抄写室的日常与装饰的符号学 手抄本的制作是一个高度协作的流程,涉及抄写员、插画师、装订匠等多个角色。本书将还原这个工作坊的生态。 抄写员的生产力与规范: 我们探讨抄写员的工作环境——通常是寒冷、光线昏暗的修道院或宫廷抄写室。通过对文献中留下的批注和时间记录的分析,估算一名熟练抄写员每日的有效产出(多少行或多少“面”)。同时,分析“误抄”(Scribal Errors)的类型,例如跳行、重复或对缩写符号的误解,这些错误本身也是研究手稿演变的重要线索。 装饰性元素的功能与美学: 华丽的装饰并非单纯为了炫耀财富,它们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我们将区分“装饰性首字母”(Historiated Initials)、“装饰性边饰”(Borders)和“小型插图”(Miniatures)。特别是那些复杂首字母中隐藏的植物、动物或神话场景,它们不仅美化了文本,还充当了段落的视觉锚点,帮助读者在冗长的文本中定位信息。我们解析中世纪寓言动物学(Bestiaries)如何影响了这些边饰的设计,以及这些图像如何作为一种非文字的“注释系统”存在。 第四部分:书籍的终结与物质的遗产 本书的收尾将探讨手抄本工艺在印刷术冲击下的逐步衰退,以及这些古代文本如何成为我们研究历史的活化石。 从羊皮纸到纸张的过渡阵痛: 随着14世纪纸张在欧洲的普及,书籍制作成本大幅下降。然而,羊皮纸的质量和历史惯性使得书写者在过渡期内对两种材料的使用策略进行了复杂的权衡。 手抄本的“生命周期”: 我们将关注这些古老书籍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从最初的图书馆收藏、在宗教改革中被拆分、被用作其他书籍的封面衬纸(称为“Palimpsests”或重写本),乃至被现代学者发掘和保护。这些物质上的磨损和改造,共同诉说着比文字本身更为复杂和漫长的历史故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中古欧洲书写文化、材料科学与艺术史交汇点的全面、精细的视角,深入理解那些在印刷机出现之前,人类智慧与毅力如何在羊皮纸上刻画下永恒印记的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那些动辄几百页的“艺术指南”敬而远之,因为它们往往在第50页后就开始重复或变得空泛。然而,《西文书法的艺术》从头到尾都保持着极高的信息密度和阅读的新鲜感。它最独特的一点在于,它并没有将焦点局限于传统的拉丁字母体系,而是拓展到了早期中世纪的某些地方性变体,以及对非欧洲文字书法对西文影响的简要探讨。这种广阔的视野,让这本书的格局瞬间打开。比如,它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手写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功能差异——在宗教文本中它追求的庄重与神圣感,在商业信函中它强调的快速与清晰度,以及在艺术装饰中对夸张与华丽的追求。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修正与错误”的态度。书中没有把“涂改痕迹”视为失败,而是将其视为手写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有些精妙的修改,反而成为了作品独特的亮点。这对于那些害怕犯错而不敢下笔的初学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解放。这本书让你明白,书法的魅力不在于完美无瑕的复刻,而在于书写者在特定时刻,利用手头的工具,与载体进行的那场真诚的对话。它是一部真正有温度、有智慧的艺术人类学著作。

评分

我刚开始接触这本关于西文书法的书时,心里其实是抱着一种“打卡式”的心态,觉得无非就是介绍一下卡洛林小写体、哥特体这些基础知识,翻完也就束之高阁了。但事实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它更像是一部艺术史中的“微观探秘”。它没有将重点放在教你如何把字写得“漂亮”上,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为什么它们是这样”的逻辑。比如,它对比了两种看似相似的衬线字体——Didone和Transitional,详细解释了压力变化、垂直度的细微差异如何影响观者的心理感受。读到这部分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现代设计中看似高冷的字体,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情绪。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作者引入了大量的心理学和光学原理来解释书法的视觉效果。例如,为什么在某些特定字距下,文字的“灰度”会达到视觉上的最佳平衡?这种跨学科的论述,让这本书的厚度不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更上升到了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美”的定义。我尤其喜欢它对“留白”艺术的阐述,如何在墨迹的间隙中雕刻出看不见的结构,这简直就是中国水墨画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对于那些追求深度和内涵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深度绝对是令人信服的,它不是教你写字,它是在教你“阅读”线条。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严谨的科学与奔放的诗意”完美结合来形容。我通常认为,涉及“书法”一类的书籍,要么过于学院派、充满了晦涩的术语,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空洞地赞美文字的“优美”。但《西文书法的艺术》非常巧妙地平衡了这两者。在讲解“草书”的动态结构时,作者的描述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他用“气韵生动”、“一气呵成”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那些流畅的连笔,让你感觉不是在学习一种僵硬的技能,而是在学习一种身体与工具的舞蹈。然而,当他开始分析某一特定字母的结构时,例如大写字母“Q”或“R”的收尾曲线,他又会瞬间切换到近乎工程学的精确度,计算出笔锋抬起时与纸面形成的夹角范围。这种从宏观的感性体验到微观的精确控制的切换,非常顺畅自然,让人欲罢不能。它没有强迫你放弃个性,而是为你提供了足够坚实的基础和理论支撑,让你在理解了规则之后,可以更自信地去打破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模仿”最好的作品,而是如何去“评估”自己的作品,并找到下一步提升的方向。

评分

这本《西文书法的艺术》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手写文字怀有深厚情感的人量身定做的宝典。我一直觉得,印刷体再精致,也少了那么一丝丝呼吸感和温度,而这本书完美地捕捉到了那种源自时间和匠心的美学。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工具书,硬邦邦地告诉你“笔画要这样写,角度要那样定”,而是像一位耐心而富有激情的导师,娓娓道来西方文字线条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手写体的演变章节,作者不仅展示了那些优美的斜体字是如何从古罗马的刻石铭文中一步步提炼、简化,最终服务于快速书写和信息传播的需求,还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书写工具(从鹅毛笔到尖头钢笔)如何反作用于笔触的粗细变化和韵律感。读到那些关于“墨水在纸面上洇开的美丽意外”的描述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陈旧纸张和墨汁的混合气味。它让我明白了,每一个升降线、每一个连接处的微妙弧度,都不是随意的涂抹,而是数百年书写传统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的配图清晰度极高,无论是对不同笔尖压力下的笔画细节分析,还是对经典字体样本的忠实还原,都达到了博物馆级别的水准。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看完后,我不再只是模仿字形,而是开始理解每一个字母背后的“呼吸节奏”。对于任何想让自己的日常书写提升到艺术层次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精深世界的门。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细节极其挑剔的人,尤其是在购买涉及“艺术”和“工艺”的专业书籍时,我最怕的就是那种印制粗糙、图片模糊的“半成品”。然而,《西文书法的艺术》在装帧和印刷质量上展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专业水准。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有一定的克重和细腻的纹理,这对于观察笔触的边缘锐利度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墨水的表现力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它不仅展示了使用传统牛胆汁墨水和现代速干墨水在同一笔画上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光泽度和饱和度,甚至连纸张纤维对墨水渗入的影响都做了放大特写。这对于任何想要在不同介质上进行创作的实践者来说,是无价的参考资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手写体历史时,会穿插一些当时的文献照片——比如抄写员在昏暗的烛光下工作的侧影,或者羊皮纸上因为年代久远而产生的自然磨损痕迹。这些“非书写本身”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学习体验,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沉浸感。这本书的价值,一半在于它教授的技艺,另一半则在于它所构建的那个充满敬畏感和历史厚重感的学习氛围。它成功地将一门古老的技艺,以最现代、最精良的出版形式呈现了出来。

评分

这本书不错,对文字和符号学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来一本,终于知道英文那些字是怎么来的了

评分

买了还没开始看,总之物流包装好的没天谈!

评分

西文书写的王道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我觉得这本不错,很详细!

评分

内容太棒,完全就是百科级别!珍贵又丰富,大开本,图片尺寸大,细节感人。一直在找这方面的资料,还是太少了,遇到了就必须拿下。京东送货很快,书籍也保护的很好。物超所值。很喜欢。

评分

DK的书图文并茂,现在就想全收齐了,自己看不完留给伢看

评分

因为不给好评无法得京豆,所以只能给好评。一直没特别指出的话,默认是好评。

评分

我觉得这本不错,很详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