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中國建築史(第二版)
作者:梁思成 編者:費慰梅
譯者:梁從誡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10/12 ISBN:9789620438387
語言:中文(繁) 頁數:216頁
尺寸:12開 版次:1
分類:建築藝術史
内容简介
本書是已故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早年寫成的一部簡明中國建築史,旨在藉著大量照片和圖版,就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體系及其形制的演變,向西方讀者作 個通俗的解說。其資料源於作者本人和中國營造學社同仁於三、四十年代在中國廣大地區所作的大量實地考察、測繪記錄;書中圖版及照片絕大部分也是作者及其主 要助手當年所親自繪製和拍攝的。
全書內容包括: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起源;明清兩朝保存下來的兩部中國古建築基本法規;佛教傳入以前的中國建築;石窟建築;從唐到清以來中國木建築的三個發展時期;中國佛塔(方形、多層式和密檐式);其他磚石建築如陵墓等。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建築家。192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27年獲建築碩士學位。同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習。 1928年回國,任東北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建築史。1933年兼任清華大 學教授,講授建築學。194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梁思成先生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 基者。主持並參加調查過2000多處古代建築的實例,積累了大量的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對中國古代建築、古代藝術發展、特徵和成就進行過系統和深入的 研究。積極參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努力探索中國建築的創作道路,還提出文物建築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築學方面貢獻突出。 1919年設計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紀念碑,1934年設計北京大學地質館,1949年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等。 主要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注釋》、《中國雕塑史》等。 編者簡介:林洙,建築學傢梁思成的遺孀,1962年與梁思成結婚,陪伴梁思成走過了11年的艱難歲月。自1973年開始整理梁思成遺稿,先後參與編輯 《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築畫集》、《梁思成全集》,著有《大匠的困惑》、《建築師梁思成》等,編有《建築文萃》、《未完成的測繪圖》等。
这本《图像中国建筑史》第二版,虽然书名中提到了“梁思成”,但实际翻阅下来,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由研究团队集体创作的成果,而非仅仅是梁思成先生个人的学术笔记。书中的图像资料非常丰富,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照片,到精细的线描图,再到部分考古发掘的平面图和剖面图,都为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和形制提供了直观的帮助。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斗拱结构的详细解析,那些复杂而精妙的木构件,通过高清的图片和清晰的图解,终于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设计的智慧。然而,在文字叙述方面,我总觉得有些地方过于学术化,术语堆砌略显吃力,尤其是在探讨某个建筑流派的演变时,有时会觉得少了些故事性和人文情怀。如果能多一些通俗易懂的解读,或者穿插一些关于建筑背后历史故事的片段,我想会更吸引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另外,翻译方面也存在一些小瑕疵,偶尔会出现一些拗口的句子,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意。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价值极高的参考书,但想让它成为一本轻松愉悦的读物,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工艺技术和材料运用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披露,可以说是非常详尽和写实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建筑的模样,更像是带你走进工匠的内心世界。书中对于木材的选用、榫卯结构的力学原理、砖瓦的烧制工艺,以及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演变,都有非常细致的描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古建筑修复技术的介绍,那些历经风雨、几近毁坏的古迹,是如何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得以重现昔日辉煌的。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宏伟的体量和精巧的设计,更在于其背后精湛的工艺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唯一的遗憾是,书中关于一些非常古老的建筑,如早期夯土建筑、石窟寺等,在材料和构造上的阐述,可能因为年代久远和资料有限,未能达到我所期望的细节程度。当然,考虑到其年代和研究的局限性,这已经是相当出色的表现了,它为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认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何影响艺术创作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的呈现相对比较零散,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深度。虽然书中大量的图像和分析确实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与精美,也暗示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理念,比如等级制度在建筑形制上的体现,或者道家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但我希望能够看到更系统、更深入的论述。例如,书中提到的“天圆地方”的观念,是如何通过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屋顶形式来表达的?“阴阳五行”学说又如何在建筑的色彩、材料选择和装饰图案中得以体现?我阅读这本书时,总是在想象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但往往需要自己去旁征博引,才能勉强将图像与哲学联系起来。如果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或者在介绍具体建筑时,能更清晰地梳理其哲学思想的渊源和表达方式,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文化价值。尽管如此,书中那些精美的建筑细节图,如飞檐斗拱、石雕木刻,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反复品味和研究。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群落的布局深感兴趣,而这本《图像中国建筑史》在这方面提供的视角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仅是孤立地介绍单体建筑,更着力于展现建筑在空间中的组织方式,以及城市肌理的形成。书中关于宫殿、园林、陵墓等大型建筑群的剖析,让我得以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建筑布局中的,例如轴线对称的严谨,以及院落空间层层递进的艺术。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江南园林的解读,那些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设计,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借景、对景手法,将有限的空间无限放大,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当然,对于一些年代久远、资料稀缺的建筑,书中的论述难免会显得有些推测性,但这正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不过,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篇幅来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建筑风格的融合与碰撞,比如北方建筑的粗犷大气与南方建筑的灵秀婉约,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发展出独特的魅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对于深入挖掘这种文化交流的细节,仍有探索的空间。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更像是给建筑学专业人士或者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深度研究的学者准备的。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感觉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还是比较高的。书中的结构清晰,逻辑性也很强,从总论到各朝代的建筑特点,再到具体的建筑类型,条理分明。但是,对于没有相关基础的读者来说,书中大量专业术语和理论分析,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建筑母题”、“空间原型”等概念,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更具故事性的叙述,比如介绍建造某座著名建筑时的趣闻轶事,或者某个建筑大师的生平故事,这样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虽然书中附带了大量的图片,但很多图片配的文字解释过于精炼,需要读者本身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完全理解。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内容扎实、考证严谨的学术著作,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但对于希望轻松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普通读者,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更通俗化的书籍一起阅读,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评分好
评分封面有些褶皱,影响不大。此书具有收藏意义,若是精装版最好,软装封面容易褶皱。
评分大家权威书,能便宜点就更好了。
评分给别人买的不错
评分中通垃圾快递!差评!
评分可以
评分印装和纸质都非常考究。
评分封面有些褶皱,影响不大。此书具有收藏意义,若是精装版最好,软装封面容易褶皱。
评分正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