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接写传动设计总论
1 概念
1.1 机械传动的作用
在多数机械中传动部分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一般机械的组成包括原动机、传动装置、工作装置、控制系统几个部分。原动机产生的运动多为连续的单方向转动(如电动机、内燃机、水轮机等)或往复运动(如液压缸、气缸等),而工作装置要求的动作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因为常常需要有传动装置把原动机的运动转变为满足使用要求的运动形式和速度。
……
机械设计师手册(上、下册)在2002年出版以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鼓励,已经经过了几次印刷。也有一些读者提出了改进意见,另外,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标准。因此出版社认为本手册有重新修订的必要。机械设计师手册第2版修订的指导思想是:
1.精选内容,去掉原(2002年版)第5章常用机构选择和设计,第6章机械结构设计,第20章机械无极变速器,原因是这些部分内容比较稳定,变化较少,又有已经出版的专著[17-20]可供参考。增加起重零部件设计、操作件、管路的部分,以扩大本手册的适用性。
2.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更换过时的国家标准。
3.加强总体设计所需资料,如连接总论、传动设计总论、机械系统设计等。
4.适当增加说明和指导性内容。
5.提高适用性,对个别章重新编写。
参加本手册第2版编写的有:卢颂峰(第1、2、3章),滕启(第4章)、吴宗泽(第5、8、9、15、21、22、24章)李安民、李维荣、李晓滨(第6章)、王科社(第7、18章)、张卧波(第10、11章)、朱孝录(第12章)、董学洙(第13章)、冼建生(第14、19、27、28章)、谭志豪(第16章)、廉以智(第17章)、冼健生(第14、19、27、28章)、唐锺麟(第20章)、周明衡、黄明华、王学文、李洪波、赵德刚(第23章)、周明衡(第23、25章)、罗胜国(第26章)、周明衡、姜海涛、曹磊、郑思明、黄国祥、李建华、于进波、汪建国、程志坚、杜君平、李东庆(第29章)、魏喜新(第30章)、陈永莲(第31章)、高志、刘向锋(第32、33章),由吴宗泽任主编。
与其他市面上充斥的、侧重于“学术研究”导向的手册不同,这套书的实用主义色彩非常浓厚。它非常注重“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工程妥协和经济性考量。比如,在讲解标准化零部件选型时,它不仅给出了各种轴承、齿轮的几何参数,更重要的是,它会讨论在不同生产批量下,选择标准件相较于定制件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和供货可靠性优势。这种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延伸到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视角,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培养。我记得有一次,我坚持设计了一个理论上更优化的非标结构,结果在项目评审会上被成本控制部门一票否决。后来,我回顾这套书里关于“设计经济性”的部分,才明白在实际工程中,效率和成本往往是与技术性能同等重要的约束条件。这本书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懂技术、会算账”的全面型工程师,而不是一个只会埋头画图的书呆子。
评分这本汗牛充栋的工程宝典,简直是工具箱里最沉甸甸的那一把扳手,拿到手上就觉得踏实。我本来对那些厚厚的规范和标准书望而生畏,觉得里头全是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密密麻麻的公式,读起来就像啃一块硬邦邦的石头。然而,这套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手把手地带着你过一遍从概念到实践的完整流程。比如,在谈到材料选择那一块,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钢材和合金的性能参数,还特别加入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对比,告诉我为什么A设备用这种不锈钢,而B结构件就必须用高强度低合金钢,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狗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上次为一个复杂的传动系统选型犯难,翻遍了网络资料都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对比模型,最后还是在这套书的专门章节里找到了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案例分析,从载荷计算到公差配合,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大大缩短了我的研发周期。可以说,它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工程实践的贴近程度,远超我预期的教科书范畴,更像是一部随时可以查阅的“现场作战指南”。
评分我得承认,这套书的厚度确实让人有点望而生畏,初次翻阅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光是目录就够人花上半天去熟悉结构了。然而,一旦你掌握了它的内在逻辑,就会发现它其实是构建了一个极其高效的检索体系。它并不是让你从头到尾线性阅读的,而是设计成了一个“工具箱”和“百科全书”的混合体。如果你在做一个关于螺栓连接强度的计算,你可以迅速定位到相关章节,它会把不同标准下的许用应力、预紧力计算公式以及推荐的预紧力矩表都放在一起,并且用不同的字体和排版清晰地区分开来,让你在紧迫的工作状态下,一眼就能抓住核心数据。这种排版上的用心,体现了编者对设计人员工作场景的深刻理解——我们很少有时间去深究理论的哲学本质,我们更需要的是准确、可靠、能立即投入使用的数值和规范。这种即插即用的设计思维,贯穿了全书,使得它在我案头的位置,已经从“一本参考书”升级为“我的设计工作台的延伸部分”。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套书是带着点试试看的心理,毕竟市面上的“手册”多半是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迭代。可这第二版,展现出来的生命力是惊人的。我尤其欣赏它在数字化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方面的跟进。现在的设计趋势早就不是纯粹的CAD绘图了,很多东西都涉及到有限元分析(FEA)的预处理和结果解读,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的结构优化。这套书里专门辟出章节,详细讲解了如何将传统机械设计规范融入到数字化仿真流程中,比如在进行模态分析时,哪些结构特征需要特别注意边界条件的设置,如何避免在分析软件中得到一个“纸上谈兵”的虚假安全结果。对我个人而言,这部分内容的价值是无价的,它弥补了我在理论学习和前沿应用之间的那道鸿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用有限元”,而是告诉你“要怎么用有限元才能设计出真正可靠的产品”。这种与时俱进的专业深度,让我觉得这笔投资绝对值回票价,它让我对未来几年的设计工作都有了更清晰的知识储备方向。
评分我是一个偏向于流体机械领域的设计师,原本以为这本“综合性”的手册对我而言,大部分内容都会是涉猎性质的“扫盲”,真正能深入挖掘的价值点不多。但这次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即便是在我相对陌生的压力容器设计与静力学分析部分,这本书也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基础框架。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在不同学科交叉点的处理上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在介绍密封技术时,它没有孤立地讲解密封件的材料特性,而是将其与工作介质的温度、压力、以及结构件的表面粗糙度要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这种跨专业的集成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复杂系统设计的认知边界。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专业舒适区,去思考我的设计成果如何与其他系统(比如电气控制、热管理)进行有效的接口匹配。与其说它是一本手册,不如说它是一套系统工程思维训练的载体,它让我的知识结构变得更加立体和相互印证,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集合。
评分适合搞机械行业技术人员
评分好
评分等我把这本书研究透了,我就承认是本不错的书
评分机械设计师手册(第2版)(套装上下册)
评分暂时还没发现缺点哦!
评分很好,很强大,工具书。
评分不错的资料 送货比较快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质量不错啊推荐一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