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全集(第8卷)(1965-1969年)

勒·柯布西耶全集(第8卷)(1965-1969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W·博奥席耶 著,牛燕芳,程超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
  • 现代主义
  • 勒·柯布西耶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
  • 艺术
  • 设计史
  • 西方建筑
  • 20世纪建筑
  • 建筑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72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08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勒·柯布西耶全集》共8卷,约400万字,由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引进,堪称建筑界有关柯布西耶资料为详尽的专家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
  “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哲学大师柯布西耶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变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他的设计没有边界,没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筑师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杰出——精神之富足”,“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
  “建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
  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让热爱建筑的莘莘学子捧起这套书,共同聆听大师的演讲吧!
  本书适用于建筑院校师生及广大建筑师、城市规划师。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言
斐米尼-维合特,1960~1969年
居住单位(1963~1968年)
青年文化中心(1960~1965年)
圣皮埃尔教堂方案
体育场(1965~1969年)
坎贝-伲佛闸口,1959~1962年
昌迪加尔,旁遮普的新首府,1952~1969年
政府广场(1952~1965年)
认知博物馆方案
阴影之塔方案
大法院的附属建筑(1960~1965年)
苏克那湖水上俱乐部(1963~1965年)
苏克那湖和散步大道(1958~1964年)
城市中心商业区(1958~1969年)
艺术晶陈列馆(1964~1968年)
建筑学校和艺术学校(1964~1969年)
住宅(1952年)
雇工住宅
议会大厦和大法院的挂毯与声学环境
新威尼斯医院方案,1964~1965年
苏黎世柯布西耶中心,1963~1967年
喜马拉雅山中的帕克拉大坝,印度,1958~1965年
20世纪博物馆,楠泰尔,巴黎,1965年
《惟有思想可以流传》
皮埃尔·让纳雷
缅怀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生平概述
勒·柯布西耶全集 8卷总目录(按年代排序)

前言/序言


勒·柯布西耶全集(第8卷)(1965-1969年) 卷帙浩繁的智慧之光,思想之潮的激荡回响 翻开这卷《勒·柯布西耶全集》(第8卷),我们仿佛踏入了一条穿越时光的隧道,在1965年至1969年这五年间,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巨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奔涌,留下了足以撼动建筑界乃至整个现代文化格局的宝贵遗产。这五年,对于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思想家而言,是其创作生涯的晚期,亦是其精神达到炉火纯青,对世界观察愈加深邃的时期。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图纸与模型,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宏观、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解读柯布西耶在这段时期内所迸发出的澎湃创造力,以及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深刻思考。 晚期思想的峥嵘:人本主义的升华与对未来的前瞻 1965年,柯布西耶告别了他所热爱的世界,然而,他的精神并未止步。本卷所收录的文献,正是其思想生命力仍在燃烧的证明。这五年,柯布西耶的关注点,已从早期对物质形态的极致探索,逐渐转向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以及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重塑。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变迁的脉搏,开始更为深入地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重新找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 卷中展现的,是柯布西耶对“尺度”与“人性化”的重新审视。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宏伟的规划和雕塑般的形式,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个体生命的需求。从居住空间的微观尺度,到城市整体的宏观规划,他都在探索如何创造更具尊严、更富情感、更贴近人心的环境。这种对人本主义的升华,体现在他对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中,对社区的构想中,以及他对艺术与生活融合的追求中。他相信,真正的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躯壳,更是滋养心灵、促进人际交往、激发创造力的温床。 反思与革新:对现代性的批判性继承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主义思潮席卷全球的浪潮中,柯布西耶从未停止对自身理念的批判性反思。本卷中的诸多探讨,恰恰折射出他对现代性发展可能带来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看到了过度工业化可能导致的疏离感,看到了技术至上可能带来的非人化倾向。因此,他在晚期的作品和思考中,开始注入更多对地域文脉、传统工艺的尊重,以及对自然材料和生命力的强调。 这种反思并非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而是对其的补充与革新。他试图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寻找一条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他鼓励将传统智慧与当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根植于土地和文化的建筑。这种对“根”的追寻,在如今这个全球化加速、文化趋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前瞻性。 多元的表达:绘画、雕塑与文字的交融 《勒·柯布西耶全集》的魅力,在于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将柯布西耶作为一位全方位艺术家、思想家的形象完整呈现。本卷亦不例外,其中收录的不仅是建筑设计图纸、模型照片,更包含了柯布西耶大量的绘画、雕塑作品以及他标志性的文字论述。 他的绘画,色彩浓烈,线条奔放,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生命力,这些抽象的艺术表达,与他建筑设计的空间构成有着内在的联系。他试图通过色彩、光影和形式,捕捉宇宙的奥秘,表达人类的情感。而他的雕塑,则更是将建筑的空间感延伸至三维的实体,用物质的语言诉说着无尽的哲学思考。 尤为重要的是,本卷中的文字部分,是理解柯布西耶思想精髓的关键。他用他那独特的、富有诗意的语言,阐述着他对城市、对建筑、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这些文字,时而如哲学家的沉思,时而如诗人的感悟,时而如革命家的呐喊,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深入探究他对于“模度”(Modulor)的深化理解,他对“机器美学”的演变,以及他对未来城市形态的设想。 对时代的馈赠:永恒的启迪与深远的意义 1965年至1969年,这是一个世界格局动荡、思潮涌动的时代。柯布西耶以其不懈的探索和深刻的洞察,在这五年间留下的思想财富,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迪。本书所收录的内容,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这位巨匠的最后创作时期,感受他那永不熄灭的求知欲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本卷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柯布西耶在这一时期所提出的许多理念,例如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对社区生活模式的探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在当今社会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的作品和思想,是挑战我们固有观念、激发我们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阅读这卷《勒·柯布西耶全集》(第8卷),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是一次智识的盛宴。它邀请我们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同行,共同探索建筑的边界,思考生活的真谛,以及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创造的书。它将激发我们对周围世界的重新审视,让我们在日常中发现不凡,在平凡中感受伟大。 本书为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所有对现代文化、哲学、艺术和人类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扇深入理解勒·柯布西耶晚期思想的宝贵窗口。它将以其严谨的学术性、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成为您案头不可或缺的珍藏。 翻开它,跟随勒·柯布西耶的思想轨迹,感受那股跨越时空的澎湃力量,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您的前行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真的没得说,厚重感十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适合反复翻阅。我常常会盯着某一页看上很久,尤其是那些关于室内空间处理的细节。他对于光影的运用简直是大师级的,无论是通过狭长的开窗引入一道精确的光束,还是利用曲面墙体柔和地散射光线,他总能让空间的情绪瞬间被调动起来。很多时候,空间本身就成为了纪念碑,而不是靠附加的装饰。这种对“光盒”和“阴翳”的精妙平衡,体现了他对人类居住体验的深刻洞察,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结构问题,进入了心理学和美学的范畴。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作品集,更像是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关于一位天才如何与世界、与材料、与时间进行不懈对话的史诗记录。

评分

翻阅这几卷,最让人感到震撼的,莫过于他晚期作品中那种近乎雕塑般的粗粝感和对材料本真性的执着。你看他后期那些混凝土建筑,那种未经修饰、仿佛从大地中直接生长出来的质感,完全颠覆了我对现代主义那种“光滑、洁净、理性”的刻板印象。这不再是早期那种精致的、学院派的几何游戏,而更像是一种与自然和时间对话的尝试。混凝土的肌理记录了浇筑时的模板痕迹,每一次风吹雨淋,都成了建筑生命的一部分,这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永恒不变的玻璃幕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种厚重感,那种如同堡垒般的安全感,似乎也映射了他晚年心境的沉淀与某种程度上的内省。他似乎不再满足于仅仅“建造”一个盒子,而是想通过材料本身,去表达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与时间的哲学思考。这种从纯粹功能主义向表达性、物质性回归的转变,是理解柯布西耶后期思想的关键。

评分

这套全集我前前后后花了快一个月才算勉强啃完前面几卷,说实话,光是看那些图纸和模型照片就够我琢磨半天的了。柯布西耶这位老家伙,他的思维方式简直就是一座迷宫,你总以为自己抓住了他某种建筑哲学的核心,下一秒他又用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设计让你推翻之前的判断。比如他早期那些关于光线、体量和纪念碑性的探讨,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让人不得不佩服那个时代建筑师们对“形式追随功能”这种口号的极致演绎。我尤其喜欢看他早年在欧洲各地旅行时的速写记录,那些铅笔线条粗粝而有力,仿佛能感受到他脚下踩着石板路的震动,记录下他眼中那些古典建筑的比例和韵律,这对他后来的“新建筑五点”的形成绝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相比于那些只关注表面装饰的当代设计,柯布西耶的早期作品,比如萨伏伊别墅,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建筑教科书,每一个角度、每一个转折都充满了理性与美学的精密计算,让人不得不沉下心来,去思考建筑是如何从二维平面上升到三维空间的艺术。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套全集在资料的整理和呈现上确实下了大功夫,即便是像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一些门道。很多草图和手稿的清晰度令人惊喜,尤其是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的宏大设想。虽然我们都知道他那些宏伟的城市蓝图,比如“光辉之城”的概念,在现实中并未完全实现,但光是看他如何将对人类生活、交通流线、日照角度等复杂变量进行几何化的抽象和组织,就足以让人大开眼界。他那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思维,虽然在后来的城市主义者看来可能有些过于集权和理想化,但那种试图通过建筑和规划来彻底重塑人类社会形态的勇气和野心,在那个时代是极其罕见的。每一张网格图、每一个轴线标注,都透露出一种对秩序近乎偏执的追求,仿佛建筑和城市是他手中可以随意摆弄的巨大乐高积木。

评分

老实说,刚开始看这些图集的时候,总觉得柯布西耶有点过于自负,他的文字往往充满了绝对化的论断,仿佛他一人掌握了所有关于未来建筑的真理。但是随着阅读深入,尤其是在对照不同时期的项目时,我才意识到,这种“绝对性”其实是他不断自我批判和自我革新的驱动力。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敢于推翻自己最得意的理论,并立刻投入到下一个实验中。比如他从纯粹的机器美学转向对地域性和在地文化的探索,这种螺旋上升的创作过程,远比那些一成不变的建筑大师来得更具生命力。这种“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才是这套全集中最宝贵的东西。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伴随着对既有成就的彻底否定和重新审视。

评分

东西挺好,挺喜欢,内容听清楚的,是正品,封皮有个褶皱,但是不妨碍的

评分

建筑学的你们懂得!不看,那是学建筑的遗憾!

评分

不过同时买的两本纸色是不一样的

评分

买来放着先

评分

对设计很有帮助的经典书籍

评分

对设计很有帮助的经典书籍

评分

现在还未收齐。。。

评分

还可以吧,继续买进。

评分

勒·柯布西耶全集(第8卷)(1965-1969年)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