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真的没得说,厚重感十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适合反复翻阅。我常常会盯着某一页看上很久,尤其是那些关于室内空间处理的细节。他对于光影的运用简直是大师级的,无论是通过狭长的开窗引入一道精确的光束,还是利用曲面墙体柔和地散射光线,他总能让空间的情绪瞬间被调动起来。很多时候,空间本身就成为了纪念碑,而不是靠附加的装饰。这种对“光盒”和“阴翳”的精妙平衡,体现了他对人类居住体验的深刻洞察,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结构问题,进入了心理学和美学的范畴。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作品集,更像是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关于一位天才如何与世界、与材料、与时间进行不懈对话的史诗记录。
评分翻阅这几卷,最让人感到震撼的,莫过于他晚期作品中那种近乎雕塑般的粗粝感和对材料本真性的执着。你看他后期那些混凝土建筑,那种未经修饰、仿佛从大地中直接生长出来的质感,完全颠覆了我对现代主义那种“光滑、洁净、理性”的刻板印象。这不再是早期那种精致的、学院派的几何游戏,而更像是一种与自然和时间对话的尝试。混凝土的肌理记录了浇筑时的模板痕迹,每一次风吹雨淋,都成了建筑生命的一部分,这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永恒不变的玻璃幕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种厚重感,那种如同堡垒般的安全感,似乎也映射了他晚年心境的沉淀与某种程度上的内省。他似乎不再满足于仅仅“建造”一个盒子,而是想通过材料本身,去表达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与时间的哲学思考。这种从纯粹功能主义向表达性、物质性回归的转变,是理解柯布西耶后期思想的关键。
评分这套全集我前前后后花了快一个月才算勉强啃完前面几卷,说实话,光是看那些图纸和模型照片就够我琢磨半天的了。柯布西耶这位老家伙,他的思维方式简直就是一座迷宫,你总以为自己抓住了他某种建筑哲学的核心,下一秒他又用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设计让你推翻之前的判断。比如他早期那些关于光线、体量和纪念碑性的探讨,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让人不得不佩服那个时代建筑师们对“形式追随功能”这种口号的极致演绎。我尤其喜欢看他早年在欧洲各地旅行时的速写记录,那些铅笔线条粗粝而有力,仿佛能感受到他脚下踩着石板路的震动,记录下他眼中那些古典建筑的比例和韵律,这对他后来的“新建筑五点”的形成绝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相比于那些只关注表面装饰的当代设计,柯布西耶的早期作品,比如萨伏伊别墅,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建筑教科书,每一个角度、每一个转折都充满了理性与美学的精密计算,让人不得不沉下心来,去思考建筑是如何从二维平面上升到三维空间的艺术。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套全集在资料的整理和呈现上确实下了大功夫,即便是像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一些门道。很多草图和手稿的清晰度令人惊喜,尤其是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的宏大设想。虽然我们都知道他那些宏伟的城市蓝图,比如“光辉之城”的概念,在现实中并未完全实现,但光是看他如何将对人类生活、交通流线、日照角度等复杂变量进行几何化的抽象和组织,就足以让人大开眼界。他那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思维,虽然在后来的城市主义者看来可能有些过于集权和理想化,但那种试图通过建筑和规划来彻底重塑人类社会形态的勇气和野心,在那个时代是极其罕见的。每一张网格图、每一个轴线标注,都透露出一种对秩序近乎偏执的追求,仿佛建筑和城市是他手中可以随意摆弄的巨大乐高积木。
评分老实说,刚开始看这些图集的时候,总觉得柯布西耶有点过于自负,他的文字往往充满了绝对化的论断,仿佛他一人掌握了所有关于未来建筑的真理。但是随着阅读深入,尤其是在对照不同时期的项目时,我才意识到,这种“绝对性”其实是他不断自我批判和自我革新的驱动力。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敢于推翻自己最得意的理论,并立刻投入到下一个实验中。比如他从纯粹的机器美学转向对地域性和在地文化的探索,这种螺旋上升的创作过程,远比那些一成不变的建筑大师来得更具生命力。这种“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才是这套全集中最宝贵的东西。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伴随着对既有成就的彻底否定和重新审视。
评分东西挺好,挺喜欢,内容听清楚的,是正品,封皮有个褶皱,但是不妨碍的
评分建筑学的你们懂得!不看,那是学建筑的遗憾!
评分不过同时买的两本纸色是不一样的
评分买来放着先
评分对设计很有帮助的经典书籍
评分对设计很有帮助的经典书籍
评分现在还未收齐。。。
评分还可以吧,继续买进。
评分勒·柯布西耶全集(第8卷)(1965-1969年)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