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分子生物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分子生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建雄 编
图书标签:
  • 分子生物学
  • 生物化学
  • 遗传学
  • 生命科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一五规划
  • 生物技术
  • 细胞生物学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497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85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6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分子生物学专业的一线教师集体编写而成,力求反映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最新研究趋势与进展。
  全书每章以引人入胜的导言为开端,以本章内容的发展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意义为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将科学史上一些重要发现的概况编入教材,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敬业精神。分12章深入地阐述了主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介绍了基因组学、PCR、DNA克隆、克隆基因的表达等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每章后附有小结和思考题,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使读者能抓住复习的重点。
  本书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明通俗,篇幅适中,可作为各类高等院校生物、农林、医学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1 绪论1
1.1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1
1.2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1.3 分子生物的发展和展望2
1.3.1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2
1.3.2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4
1.3.3 分子生物学的展望5
本章内容提要6
思考题6

2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7
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7
2.2 核酸的组成成分8
2.2.1 戊糖8
2.2.2 含氮碱基9
2.2.3 核苷10
2.2.4 核苷酸10
2.3 核酸的一级结构13
2.4 DNA的二级结构13
2.4.1 DNA双螺旋结构的实验依据14
2.4.2 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14
2.4.3 DNA二级结构的其他类型16
2.5 DNA的高级结构19
2.5.1 环状DNA的超螺旋结构19
2.5.2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20
2.6 RNA的结构和功能23
2.6.1 tRNA23
2.6.2 rRNA24
2.6.3 mRNA和hnRNA25
2.6.4 snRNA和snoRNA25
2.6.5 asRNA和RNAi25
2.6.6 非编码RNA的多样性26
2.7 核酸的性质27
2.7.1 一般理化性质27
2.7.2 紫外吸收性质28
2.7.3 核酸结构的稳定性28
2.7.4 核酸的变性28
2.7.5 核酸的复性29
2.8 核酸的研究方法31
2.8.1 核酸的提取与沉淀31
2.8.2 核酸的电泳分离32
2.8.3 核酸的超速离心32
2.8.4 核酸的分子杂交33
2.8.5 DNA芯片技术及应用34
2.8.6 DNA的化学合成34
2.9 核酸的序列测定35
2.9.1 链终止法35
2.9.2 焦磷酸测序技术37
本章内容提要38
思考题40

3 基因和基因组41
3.1 基因的概念41
3.2 基因的类型43
3.2.1 基因家族和基因簇43
3.2.2 假基因45
3.2.3 重叠基因46
3.2.4 移动基因46
3.2.5 断裂基因46
3.3 基因组51
3.3.1 基因组的概念51
3.3.2 病毒的基因组52
3.3.3 原核生物的基因组55
3.4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57
3.4.1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57
3.4.2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复序列58
3.4.3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63
3.4.4 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65
3.5 结构基因组学66
3.5.1 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67
3.5.2 重叠群的建立67
3.5.3 高分辨率物理图谱的制作68
3.5.4 序列测定69
3.5.5 基因定位71
3.6 功能基因组学71
3.6.1 功能基因组学的概念71
3.6.2 蛋白质组学72
3.6.3 生物信息学75
本章内容提要77
思考题79

4 DNA的生物合成80
4.1 DNA复制的概况80
4.1.1 DNA的半保留复制80
4.1.2 复制的起点和方向81
4.2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82
4.2.1 参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82
4.2.2 复制的起始88
4.2.3 DNA链的延伸89
4.2.4 复制的终止91
4.3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92
4.3.1 参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92
4.3.2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93
4.3.3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过程94
4.3.4 端粒DNA的复制95
4.3.5 DNA复制与核小体组装96
4.4 DNA复制的其他方式97
4.4.1 滚环复制97
4.4.2 取代环复制97
4.4.3 线形DNA末端复制的问题98
4.5 DNA复制的高度忠实性100
4.6 逆转录作用100
4.6.1 逆转录病毒的结构101
4.6.2 cDNA的合成103
4.6.3 原病毒DNA的整合104
4.6.4 逆转录作用的生物学意义105
4.7 原核生物DNA复制的调控105
4.7.1 大肠杆菌染色体DNA复制的调控105
4.7.2 ColEl质粒DNA复制的调控106
4.7.3 R6K质粒DNA复制的调控106
4.7.4 单链DNA噬菌体复制的调控107
4.7.5 λ噬菌体DNA复制的调控107
4.8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调控107
4.8.1 SV40病毒DNA复制的调控108
4.8.2 腺病毒DNA复制的调控108
4.8.3 酵母染色体DNA复制的调控108
本章内容提要109
思考题111

5 DNA的损伤与修复113
5.1 DNA损伤的产生113
5.1.1 DNA分子的自发性损伤113
5.1.2 物理因素引起的DNA损伤115
5.1.3 化学因素引起的DNA损伤116
5.2 基因的突变119
5.2.1 突变的类型119
5.2.2 突变的回复和校正120
5.2.3 诱变剂和致癌剂的检测122
5.3 DNA损伤的修复122
5.3.1 直接修复122
5.3.2 切除修复124
5.3.3 错配修复129
5.3.4 双链断裂的修复130
5.4 损伤跨越131
5.4.1 重组跨越131
5.4.2 跨越合成132
5.5 DNA修复缺陷与癌症的关系133
本章内容提要134
思考题135

6 DNA重组和克隆137
6.1 同源重组137
6.1.1 同源重组的分子模型137
6.1.2 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139
6.1.3 细菌同源重组的酶学机制142
6.1.4 真核生物的同源重组143
6.2 位点特异性重组145
6.2.1 位点特异性重组的机制145
6.2.2 λ噬菌体DNA的整合与切除146
6.2.3 细菌的特异位点重组147
6.2.4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V(D)J重组147
6.3 转座重组149
6.3.1 转座子的概念149
6.3.2 原核生物的转座子150
6.3.3 真核生物的转座子152
6.4 逆转录转座子155
6.4.1 逆转录转座子的结构155
6.4.2 逆转录转座子的生物学意义157
6.5 转座的分子机制158
6.5.1 非复制型转座158
6.5.2 复制型转座158
6.6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160
6.6.1 PCR的基本原理160
6.6.2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161
6.6.3 PCR技术的扩展162
6.7 DNA克隆163
6.7.1 用于DNA克隆的工具酶163
6.7.2 常用的克隆载体164
6.7.3 DNA分子的体外连接166
6.7.4 重组子导入受体细胞167
6.7.5 重组子的筛选167
6.7.6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169
6.7.7 cDNA文库的构建170
6.7.8 目的基因的来源170
6.8 克隆基因的表达171
6.8.1 检测表达产物的方法171
6.8.2 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173
6.8.3 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175
6.9 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179
6.9.1 转基因植物179
6.9.2 转基因动物180
本章内容提要181
思考题183

7 RNA的生物合成185
7.1 RNA生物合成的概况185
7.2 原核生物的转录186
7.2.1 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186
7.2.2 转录的起始188
7.2.3 RNA链的延伸190
7.2.4 转录的终止191
7.3 真核生物的转录193
7.3.1 真核生物转录的特点193
7.3.2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193
7.3.3 RNA聚合酶Ⅱ催化的转录194
7.3.4 RNA聚合酶Ⅰ催化的转录198
7.3.5 RNA聚合酶Ⅲ催化的转录199
7.4 转录校对200
7.5 转录过程的选择性抑制200
7.5.1 碱基类似物201
7.5.2 DNA模板功能的抑制剂201
7.5.3 RNA聚合酶的抑制物202
7.6 RNA复制203
7.6.1 RNA复制的特点203
7.6.2 双链RNA病毒的RNA复制203
7.6.3 正链RNA病毒的RNA复制203
7.6.4 负链RNA病毒的RNA复制204
7.6.5 无模板的RNA合成205
本章内容提要205
思考题207

8 转录产物的加工208
8.1 原核生物RNA的转录后加工208
8.1.1 原核生物tRNA前体的加工208
8.1.2 原核生物rRNA前体的加工209
8.1.3 原核生物mRNA前体的加工210
8.2 真核生物tRNA前体的转录后加工211
8.2.1 真核生物tRNA前体的结构特点211
8.2.2 内含子的剪接211
8.2.3 在3′�捕颂砑营睠CA212
8.2.4 核苷酸的修饰212
8.3 真核生物rRNA前体的转录后加工212
8.3.1 rRNA基因的结构212
8.3.2 rRNA前体的核苷酸修饰213
8.3.3 rRNA前体的剪切214
8.4 真核生物mRNA前体的加工215
8.4.1 形成5′�捕嗣弊咏峁�215
8.4.2 形成3′�捕说亩嗑巯佘账�217
8.4.3 断裂基因的拼接219
8.5 不同类型内含子的比较222
8.5.1 Ⅰ型内含子222
8.5.2 Ⅱ型内含子223
8.5.3 内含子剪接机制的比较225
8.6 核酶225
8.6.1 核酶的发现225
8.6.2 核酶的类型226
8.6.3 核酶的结构226
本章内容提要227
思考题229

9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230
9.1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述230
9.1.1 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230
9.1.2 tRNA是氨基酸的运载体232
9.1.3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233
9.1.4 参与蛋白质合成的各种辅因子235
9.2 遗传密码的破译235
9.2.1 遗传密码是三联体236
9.2.2 用人工合成的多聚核苷酸破译遗传密码236
9.2.3 用人工合成的三核苷酸破译遗传密码237
9.3 遗传密码的特性238
9.3.1 遗传密码是连续排列的三联体238
9.3.2 起始密码与终止密码238
9.3.3 遗传密码的简并性239
9.3.4 遗传密码的变偶性239
9.3.5 遗传密码的通用性240
9.3.6 遗传密码的防错系统241
9.3.7 可读框242
9.4 氨酰�瞭RNA的合成242
9.4.1 合成氨酰�瞭RNA的反应242
9.4.2 氨酰�瞭RNA合成酶的特异性244
9.5 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245
9.5.1 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起始245
9.5.2 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延伸247
9.5.3 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终止249
9.6 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250
9.6.1 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起始250
9.6.2 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延伸253
9.6.3 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终止253
9.7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剂254
9.7.1 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抑制剂254
9.7.2 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抑制剂254
9.7.3 作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肽链合成抑制剂255
本章内容提要255
思考题256

10 肽链合成后的加工和输送257
10.1 肽链合成后的加工257
10.1.1 肽链的剪接257
10.1.2 氨基酸残基的修饰258
10.1.3 多肽链的折叠261
10.2 肽链合成后的定向输送264
10.2.1 共翻译途径265
10.2.2 翻译后途径267
本章内容提要271
思考题272

11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273
11.1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概述273
11.2 DNA水平的调控274
11.2.1 细菌DNA重排对基因表达的影响274
11.2.2 σ因子对原核生物转录起始的调控275
11.3 操纵子对基因表达的调控276
11.3.1 操纵子的基本结构277
11.3.2 乳糖操纵子278
11.3.3 阿拉伯糖操纵子281
11.3.4 色氨酸操纵子282
11.4 转录终止阶段的调控285
11.4.1 抗终止作用286
11.4.2 弱化作用287
11.5 翻译水平的调控287
11.5.1 mRNA二级结构对基因表达的调控288
11.5.2 mRNA稳定性对翻译的调节288
11.5.3 反义RNA对翻译的调控289
11.5.4 蛋白质合成的自体调控290
11.5.5 严谨反应与核糖体合成的调控293
11.6 核开关和群体感应294
11.6.1 核开关294
11.6.2 群体感应295
本章内容提要296
思考题297

12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298
12.1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298
12.1.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差别298
12.1.2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层次299
12.2 染色体水平的调控300
12.2.1 异染色质化对基因活性的影响300
12.2.2 组蛋白对基因活性的影响301
12.2.3 非组蛋白对基因活性的影响305
12.2.4 核基质对基因活性的影响306
12.2.5 基因的丢失307
12.2.6 基因的扩增307
12.3 染色体基因的重排308
12.3.1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308
12.3.2 酵母交配型染色体的重排310
12.4 DNA水平的调控310
12.4.1 DNA的甲基化310
12.4.2 DNA甲基化对转录活性的影响311
12.5 真核生物转录水平的调控313
12.5.1 顺式作用元件313
12.5.2 反式作用因子315
12.5.3 转录调控的作用机制319
12.5.4 固醇类激素对基因转录的调控322
12.6 转录后水平的调控325
12.6.1 可变剪接326
12.6.2 反式剪接328
12.6.3 RNA编辑329
12.6.4 RNA的转运330
12.7 翻译水平的调控331
12.7.1 mRNA稳定性对基因活性的影响331
12.7.2 翻译起始阶段的调控333
12.7.3 mRNA的选择性翻译335
12.7.4 RNA干扰导致的基因沉默336
12.8 翻译后调控337
12.9 真核生物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339
12.9.1 母性基因339
12.9.2 分节基因340
12.9.3 同源异型基因340
本章内容提要342
思考题343
参考文献345
中文索引346
英文缩写词索引351

精彩书摘

  2.8.1核酸的提取与沉淀
  核酸类化合物都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所以核酸可用水溶液提取,除去杂质后,用有机溶剂沉淀。在细胞内,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NP),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成脱氧核糖核蛋白(DNP)。在O.14tool/L的氯化钠溶液中,RNP的溶解度相当大,而DNP的溶解度仅为在水中溶解度的1%。当氯化钠的浓度达到1mol/L的时候,RNP的溶解度小,而DNP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2倍。所以常选用O.14mol/L的氯化钠溶液提取RNP,选用1mol/L的氯化钠溶液提取DNP。两种核蛋自在不同pH条件下溶解度也不相同,RNP在pH2.0~2.5时溶解度最低,而DNP则在pH4.2时溶解度最低。
  核酸分离纯化一般应维持在0~4℃的低温条件下,以防止核酸的变性和降解。为防止核酸酶引起的水解作用,可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乙二胺四乙酸(EDTA)、8一羟基喹啉、柠檬酸钠等抑制核酸酶的活性。2.8.1.1 RNA的提取
  tRNA约占细胞内RNA的15%,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在细胞破碎以后溶解在水溶液中,离心或过滤除去组织或细胞残渣,用酸处理调节到pH5,得到的沉淀即为tRAN粗品。mRNA占细胞RNA的5%左右,很不稳定,提取条件要严格控制。rRNA约占细胞内RNA的80%,一般提取的RNA主要是rRNA。
  (1)稀盐溶液提取法 用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反复抽提组织匀浆或细胞裂解液,得到RNP提取液,再进一步去除DNP、蛋白质、多糖等杂质,获得纯化的RNA。
  (2)苯酚水溶液提取法 在组织匀浆或细胞裂解液中加入等体积的90 9/6苯酚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振荡一定时间,将RNA与蛋白质分开,离心分层后,DNA和蛋白质处于苯酚层中,而RNA和多糖溶解于水层中。苯酚溶液提取法操作时温度可控制在2~5℃进行,称为冷酚法提取。也可控制在60℃左右,称为热酚法提取。苯酚溶液提取法不需事先提取RNP,而是直接将RNA与蛋白质和DNA等初步分开,是目前提取RNA的常用方法。必须注意,市售的苯酚往往含有某些重金属和杂质,可能引起核酸的变性或降解。使用时苯酚一般需要减压重蒸,或使用市售的水饱和酚。通常多次用苯酚或氯仿处理使蛋白质变性,每次处理后离心取上层水相。用Trizol试剂可以制备高质量的RNA,但Trizol试剂的价格较高。此外也可用表面活性剂,如sDS和二甲基苯磺酸钠等处理细胞匀浆来提取RNA。mR-NA可用寡聚dT一纤维素亲和层析,或偶联寡聚dT的磁珠从总RNA中分离。
  由于RNA酶存在广泛,且十分稳定,破碎细胞时要加入胍盐破坏RNA酶,试剂要用O.1%的DEPC(焦碳酸二乙酯)配制,器皿要高压灭菌或用O.1%的DEPC处理。2.8.1.2 DNA的提取
  从细胞中提取DNA,一般在细胞破碎后用浓盐法提取。即用1tool/L的氯化钠溶液从细胞匀浆中提取DNP,再与含有少量辛醇或戊醇的氯仿一起振荡除去蛋白质。或者先以O.14mol/L氯化钠溶液(也可用O.1tool/L NaCl加上O.05tool/L柠檬酸代替)反复洗涤除去RNP后,再用1mol/L氯化钠溶液提取DNP,经水饱和酚和氯仿戊醇(辛醇)反复处理,除去蛋白质,而得到DNA。

前言/序言


经典文学巨著:跨越时空的永恒回响 书名: 浮士德(Faust) 作者: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体裁: 诗体悲剧 --- 导言:人类精神的宏大史诗 《浮士德》不仅仅是一部戏剧,它是西方文学史上最宏伟、最深刻的精神探索之一。歌德倾尽毕生心血塑造的这部作品,以其无与伦比的哲学深度、磅礴的想象力和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拷问,矗立在世界文学之巅。它超越了单一的故事叙述,成为一部熔铸了中世纪神秘主义、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与浪漫主义的激情澎湃的百科全书式的杰作。阅读《浮士德》,如同踏入一片广阔无垠的精神疆域,探寻知识的极限、欲望的深渊以及救赎的微光。 第一部:有限的知识与无限的渴望 《浮士德》第一部主要围绕主人公——老学者亨利希·浮士德博士的痛苦与挣扎展开。 一、学者之困:知识的桎梏与人生的虚空 浮士德博士,一位集神学、哲学、医学、法学大成的博学之士,却被困于书斋之中。他穷尽一生钻研世间万象,从星辰运行到生命起源,却发现所有的知识都无法触及生命的真谛,无法填补内心的巨大空虚。他深感人类理性能力的局限性,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形而上的绝望。在黎明时分的书房里,面对着无用的卷宗和冰冷的逻辑,他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只因他无法从书本中获得“生命的真实体验”。 二、魔鬼的契约:欲望的驱动与灵魂的赌注 就在浮士德心灰意冷之时,魔鬼墨菲斯托(Mephistopheles)现身。墨菲斯托是“那位否认一切”的力量,代表着怀疑、享乐主义和对既定秩序的破坏。他与浮士德立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赌约:墨菲斯托将引导浮士德体验尘世间一切极致的快乐与痛苦,使他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达到“停留一刻吧,你真美!”的感叹时,浮士德的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接受了契约,他渴望的已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感受世界”,是直接、热烈的生命体验。 三、玛格丽特悲剧:纯真与堕落的毁灭 契约签订后,墨菲斯托施展魔法,将浮士德恢复青春。他们开始了一系列世俗的探索。故事的核心转入浮士德对纯洁少女玛格丽特(Gretchen)的追求。 玛格丽特是虔诚、淳朴的象征,她代表着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自然之美与无暇的信仰。在墨菲斯托的助推下,浮士德用魔力和甜言蜜语迷惑了她。这段爱情是激情四溢的,但同时也是毁灭性的。浮士德的“体验一切”的欲望,直接摧毁了玛格丽特的纯真世界。在后续的一系列事件中,玛格丽特因爱生恨、因恨酿成大错,最终导致她的母亲和兄弟的死亡,自己也被判死刑。 第一部以玛格丽特在狱中的绝望和最终对上帝的忏悔而告终。她虽在人世间遭受了最大的苦难,却在临终时得到了天国的宽恕,为后续浮士德对救赎的理解埋下了伏笔。浮士德在目睹爱人悲剧后,内心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他开始意识到单纯的享乐和自私的追求是空洞的。 第二部:宏大叙事与精神的升华 第二部场景更加宏大,时间跨度更长,主题更加复杂和抽象,从个人的情感纠葛转向对人类文明、历史、艺术、政治和哲学的深层探讨。 一、宫廷与经济:从微观到宏观的幻象 浮士德与墨菲斯托进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在这里,歌德借此场景讽刺了中世纪末期贵族阶层的腐朽与虚伪。为了帮助拮据的皇帝解决财政危机,墨菲斯托建议发行“纸币”,这是对早期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深刻预见和批判。浮士德在宫廷中体验了权力的诱惑与政治的虚妄。 二、古典的浪漫:追寻美的极致 随后,浮士德对世俗的享乐和政治失去了兴趣,他的追求转向了古典艺术的巅峰——他渴望见到特洛伊的海伦(Helen of Troy),即永恒的女性之美与古典艺术的化身。在“瓦尔普吉斯之夜”的魔幻场景之后,浮士德进入了希腊神话的领域。 他成功地将海伦召唤到世间,并与她结合,诞生了象征着东西方艺术融合的普罗米修斯式的天才——欧福良(Euphorion,影射拜伦)。然而,古典的美是静止的、完美的,它无法与现代不断变化的生命力相融合,欧福良最终坠亡,海伦也回归了冥界。浮士德明白了,真正的生命不在于对完美静止的偶像的膜拜,而在于动态的创造。 三、创造与奉献:生命的终极意义 在经历了爱情的毁灭、政治的幻灭和艺术的巅峰之后,年迈的浮士德终于找到了他生命活动的真正方向——积极的行动与对人类的奉献。 他不再追求个人的感官满足,而是致力于一项伟大的工程:开垦一片沼泽地,将蛮荒之地变为适宜人类居住的沃土。他渴望为千万人造福,实现一种超越自我的价值。 在工程即将完成、浮士德终于喊出“时间停驻吧,你真美!”的瞬间,他因年老而失明,但他内心的“视界”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晰。他听到了铲土的声音,误以为是自己的工程即将完工,在对人类未来美好图景的无限憧憬中,他气绝身亡。 四、救赎与升华:恩典的胜利 浮士德的灵魂即将被墨菲斯托夺走,但天使们介入了。尽管浮士德一生充满错误与罪孽,但由于他对“不懈追求”的坚持,以及最终转向为他人服务的崇高意愿,以及玛格丽特(现已升华为忏悔者)的祈祷,上帝最终垂怜。 天使们歌颂道:“凡是不断努力、追求进步的人,我们都能拯救他。” 浮士德的灵魂被拯救,离开了墨菲斯托的掌控,飞升向更高远的境界。 总结:永恒的探索者 《浮士德》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捕捉了人类最核心的冲突:理性与情感、有限与无限、怀疑与信仰之间的永恒张力。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善恶故事,而是对人类“向善的努力”的礼赞。浮士德代表着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我的现代人精神,他的悲剧与最终的升华,为所有在知识、欲望和信仰的十字路口徘徊的读者,提供了深远而永恒的启示。这部作品是人类精神的编年史,是无法被时间磨灭的文化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即将踏入大学,对未来的专业方向充满了憧憬和迷茫。我听说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许多生命科学专业的基础。因此,我抱着学习和探索的心态,翻开了这本《分子生物学》。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分子生物学的大门,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希望它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我带入细胞内部的世界,让我了解DNA的奇妙结构,认识蛋白质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基因是如何控制我们的生命特征的。我不需要它过于深奥,只需要它能引起我的兴趣,让我觉得这门学科是如此有趣和有意义,以至于我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它。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探索生命科学的第一块基石,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和期待。

评分

我是一位生物技术领域的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各种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和问题。虽然我的专业背景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我深知,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不断拓展的。因此,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权威且全面的教材,来帮助我巩固和更新我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定位,让我对其学术性和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希望它能够系统地介绍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包括基因的结构与功能、DNA的复制与修复、转录与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紧跟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包含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比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或者近年来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破。这本书能否成为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能否为我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是我非常关注的。

评分

我是一名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训练,但一直对“生命如何运作”这个终极问题感到着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分子生物学》的封面,它沉静而专业的风格吸引了我。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并非是要求它为我解答所有科学难题,也不是希望它能让我立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像一座桥梁,连接我与那个微观而精妙的分子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揭示DNA双螺旋的秘密,讲解蛋白质合成的神奇过程,探索基因调控的精妙逻辑。我不怕它里面会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因为我相信,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通过恰当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这些术语变得不再陌生。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让我沉浸在生命科学的奇妙旅程中,激发我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而不是让我感到压抑和畏惧。

评分

我一直对生命的奥秘充满敬畏,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深感钦佩。在我的认知里,分子生物学是解开生命密码的关键钥匙。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吸引着我想要一探究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严密的论证,向我展示分子生物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的,有哪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里程碑式的研究。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让我感受到科学探索过程中那种不断质疑、不断求索的精神。也许,书中会包含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一些重要科学家的故事,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科学理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孕育而生的。我期待它能让我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感受到智慧的光辉,而不是仅仅让我记住一些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是熟悉的“十一五”规划教材的标志,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求学的日子。翻开扉页,是密密麻麻的目录,一个接一个我曾经熟悉却又有些模糊的名词映入眼帘:基因、DNA、RNA、蛋白质……似乎又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好奇和困惑的年代。当年学分子生物学的时候,总觉得这门学科既神秘又枯燥,像是在啃一本天书。无数的实验操作,复杂的分子机制,以及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缩写,常常让我头晕脑胀。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让那些晦涩的理论变得更容易理解一些,会不会通过生动的图示和清晰的逻辑,帮助我这个已经离开课堂多年的“老读者”重新拾起那些曾经的知识碎片。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让我重新感受到分子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堆冰冷的文字和公式上。或许,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从一个更加成熟和理性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知识点,发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科学之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