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专业实验教程

高分子专业实验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涂克华,杜滨阳,杨红梅,蒋宏亮 著
图书标签:
  • 高分子
  • 实验
  • 教程
  • 高分子材料
  • 化学
  • 材料科学
  • 高分子化学
  • 实验指导
  • 大学教材
  • 理工科
  • 实践
  • 教学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812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77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页数:21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分子专业实验教程》是大专院校高分子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用书,与高分子学科的三个基础性分支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加工的理论课程教学相配合。本书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高分子专业实验的实验室制度与安全规则,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常识等;第二章是高分子化学实验部分,包括二十二个高分子合成的基础实验,用于检验和加深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三章是高分子物理实验部分,包括十一个高聚物的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基础实验,用于检验和加深学生对高分子物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第四章是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部分,包括十四个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和性能测试基础实验,用于检验和加深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加工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五章列出了一些相关物质的精制方法,为高分子合成和物理实验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另外,附录一列出了一些高分子专业实验中常用的一些基础数据和测试标准;附录二给出了浙江大学的本科生实验报告格式范例。

目录

第一章 实验室制度与安全规则
第二章 高分子化学实验
实验一 有机玻璃的制备(本体聚合)
实验二 苯乙烯的乳液聚合
实验三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悬浮聚合)
实验四 聚醋酸乙烯酯的合成(溶液聚合)
实验五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聚甲基丙烯酸寡聚乙二醇酯(POEGMA)
实验六 苯乙烯的阳离子聚合
实验七 阴离子活性聚合——SBS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实验八 开环聚合法合成聚酸酯
实验九 涤纶的制备(线型缩聚)
实验十 低交联度聚丙烯酸钠的制备
实验十一 聚醋酸乙烯酯胶乳的制备
实验十二 环氧树脂的制备
实验十三 界面缩聚法制备尼龙610
实验十四 聚乙烯醇缩醛反应
实验十五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及其层压板的制备
实验十六 聚氨酯电泳树脂的制备及电泳涂装
实验十七 表面光聚合耐磨涂层的制备
实验十八 膨胀计法测定自由基聚合动力学
实验十九 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的自由基共聚合——竞聚率紫外测定法
实验二十 溶剂链转移常数的测定
实验二十一 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二十二 聚酯反应动力学

第三章 高分子物理实验
实验一 黏度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
实验二 相差显微镜法观察高分子合金的织态结构
实验三 高阻计法测定高分子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
实验四 偏光显微镜法观察聚合物球晶结构
实验五 聚合物温度-形变曲线的测定
实验六 聚合物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实验七 密度梯度管法测定聚合物的密度和结晶度
实验八 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
实验九 AFM观察嵌段共聚物薄膜的微相结构
实验十 用DSC、高阻微电流计研究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
实验十一 多种方法判断聚丙烯的规整度

第四章 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
实验一 热塑性聚合物成型物料配制及双辊混炼实验
实验二 热塑性聚合物压制成型实验
实验三 热固性聚合物板材模压成型实验
实验四 热塑性聚合物挤出成型实验
实验五 热塑性聚合物注塑成型实验
实验六 聚合物吹塑薄膜成型实验
实验七 热塑性聚合物热成型实验
实验八 PVC增塑糊的配制及搪塑成型实验
实验九 热塑性聚合物力学性能测试试样制备实验
实验十 橡胶制品的成型加工(生胶的塑炼、混炼工艺,混炼胶的硫化工艺)
实验十一 涤纶纺丝机熔法纺丝综合实验
实验十二 不饱和聚酯玻璃钢制品手糊成型
实验十三 环氧胶粘剂的固化反应与粘结强度的测定
实验十四 聚合物共混复合材料:熔融制备、力学性能测试和形态观察综合性实验

第五章 有关物质的精制
一、常用引发剂的精制
二、常用单体的精制
三、聚合物的精制

附录一
表一 常用单体的物理常数
表二 苯乙烯沸点和相应蒸汽压
表三 甲基丙烯酸甲酯沸点和相应蒸汽压
表四 一些加热用液体的沸点
表五 冷却剂组成及其制冷温度
表六 几种主要单体的P-T关系表
表七 单体和聚合物的密度和聚合反应中的体积变化
表八 有机液体的合适干燥剂
表九 某些常用干燥剂水合物的蒸汽压(25℃)
表十 气体的合适干燥剂
表十一 离子型聚合物中常用的试剂干燥剂
表十二 某些常用干燥剂25℃达到平衡时气相中水气的含量
表十三 制备聚酯所用化合物的物理常数
表十四 乳化剂及其临界浓度
表十五 几种单体及其均聚物的折光指数
表十六 几种单体的竞聚率
表十七 常用引发剂分解速度常数、活化能及半衰期
表十八 常用氧化还原引发剂
表十九 氧化还原引发剂分解反应及活化能
表二十 常用气体钢瓶的颜色标记
表二十一 高聚物特性粘数一分子量关系[η]=KMa参数表
表二十二 聚合物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常用国家标准
表二十三 聚合物材料物理性质测试常用国家标准
表二十四 聚合物材料化学性质测试常用国家标准
表二十五 聚合物材料样品制备常用国家标准
表二十六 聚合物材料黏度测试常用国家标准
表二十七 聚合物材料测试其他常用国家标准
附录二 浙江大学本科生实验报告格式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高分子专业实验教程》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详细描述其核心内容,力求专业且自然: --- 《精细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 深度解析现代化工生产的智能驱动力 图书概述: 《精细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是一本面向化工、化学工程、过程控制领域的高级教材与专业参考书。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现代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中,如何运用先进的控制理论、优化算法以及数字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确调控、能效提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过程控制基础,更聚焦于当前工业4.0背景下,如何构建智能化、自适应的化工生产系统。全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是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及一线过程工程师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核心内容模块详解: 第一部分:精细化工过程建模与特性分析 (Mode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本部分奠定了进行有效控制和优化的基础——精确的过程理解。 1. 化工过程动态特性基础: 详细回顾和深化了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在复杂反应器和分离单元(如连续搅拌釜反应器CSTR、管式反应器PFR、精馏塔、吸收塔)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高阶非线性、时滞效应(Dead Time)在精细化工反应网络中的普遍存在性及其对控制系统的挑战。 2. 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融合: 探讨如何建立基于化学动力学、传质传热机理的数学模型。更重要的是,引入了系统辨识理论(System Identification),特别是针对高分子合成、催化反应等复杂体系,如何利用工业实时数据(DCS/PLC采集数据)进行模型参数辨识和模型结构修正,实现从“白箱”到“灰箱”模型的平滑过渡。 3. 过程危险性分析与安全约束集成: 在建立过程模型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工艺安全管理(PSM)中的量化风险评估方法(如HAZOP分析的数学化描述),并将安全上下限(Safety Limits)直接嵌入到控制系统的约束条件设计中,确保优化过程始终在安全包络内运行。 第二部分:先进过程控制(APC)技术前沿 (Advanced Process Control)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集中探讨超越传统PID控制的现代控制策略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 1. 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深度应用: 详细讲解了MPC(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的核心算法,包括二次规划(QP)求解器的选择、约束处理机制(软约束与硬约束)以及其在多变量耦合系统(如反应温度、进料配比与产品纯度联控)中的实施步骤。针对精细化工中常见的非线性问题,特别介绍了基于线性化的实时重线性化MPC(RLMPC)和非线性MPC(NMPC)的工程化挑战与解决方案。 2. 先进调节技术: 深入剖析了如解耦控制、内部模型控制(IMC)在处理强耦合换热网络和多级萃取过程中的应用优势。此外,对于具有明显时滞特性的反应器系统,详细介绍了基于Smith预估器的先进前馈/反馈控制策略。 3. 智能控制与鲁棒性设计: 探讨了模糊逻辑控制(Fuzzy Logic Control)在处理操作人员经验和定性知识集成方面的作用。同时,引入了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的概念,讨论了$H_{infty}$控制在应对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如原料波动)时,如何保证控制性能的稳定裕度。 第三部分:精细化工过程优化与调度 (Optimization and Scheduling) 本部分关注如何利用优化技术,从宏观层面提升工厂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1. 静态与动态优化: 区分了基于稳态信息的静态优化(如确定最佳操作点、催化剂用量)和考虑时间序列的动态优化。详细介绍了大规模非线性规划(NLP)在化工过程优化中的求解器(如IPOPT, SNOPT)的应用指南,并着重讨论了如何处理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问题,后者在反应器/分离器批次切换和设备选择中至关重要。 2. 实时优化(RTO)系统架构: 全面介绍RTO在化工生产中的部署框架,包括模型的在线校验、优化周期的确定以及与APC层的交互机制。重点分析了RTO在连续化生产线中,如何动态调整APC层的目标值(Setpoints),以应对能源价格波动或原料成本变化,实现利润最大化。 3. 生产调度与供应链集成: 针对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的柔性生产特点,引入了先进调度理论(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法在排产中的应用),讨论如何将过程控制层的实时数据反馈至高层调度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从而最小化换线损失和库存成本。 第四部分:数字化转型与过程监控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Monitoring) 本部分面向未来的化工工厂,探讨数字化工具如何赋能过程控制。 1. 大数据与过程性能监控(PPM): 介绍如何利用过程大数据,通过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MSPC,如PCA、PLS-DA)建立过程基线模型,实现对工艺偏离的早期预警,超越传统的报警系统。 2.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在控制中的构建: 详细阐述了如何整合高保真机理模型、历史数据与实时操作数据,构建高精度的数字孪生模型,用于进行“What-If”场景模拟、控制策略的虚拟调试和操作员的沉浸式培训。 3. 物联网(IIoT)与边缘计算在控制中的部署: 讨论了传感器网络、边缘计算设备在数据采集和初步处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障大规模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数据安全与实时性。 本书特色: 本书的理论深度足以支持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而其大量的工程案例(来源于高附加值化学品、精细有机合成、特种聚合物等领域)则保证了其实用性和指导性。每章末尾均附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基于MATLAB/Python的仿真练习模块,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适用对象: 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过程控制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制药工业过程研发、设计与运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真的很用心,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实验主题展开,逻辑性非常强。开篇通常会简要介绍该实验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实验原理,接着是详细的实验步骤,包括所需的仪器、试剂、操作细节,以及注意事项。最让我觉得贴心的是,在每个实验的最后,都会有“实验结果讨论”和“思考题”部分。这不仅帮助我们巩固了实验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实验。我记得有一次做热重分析(TGA)的实验,书里不仅解释了TGA曲线的意义,还举例说明了不同材料在TGA下的典型曲线,以及如何通过曲线判断材料的分解温度、挥发物含量等。在“思考题”部分,还会提出一些关于改变气氛、改变升温速率对TGA结果影响的问题,这让我对TGA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我后续在其他材料热稳定性研究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为毕业论文奋斗的研究生,我时常需要查阅各种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优化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本书的实验设计理念和思路,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它所涵盖的实验内容,从基础的聚合物合成、表征,到一些更具应用前景的领域,比如功能高分子的制备和性能测试,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具体的实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实验的可行性、可重复性以及结果的可靠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从数据中挖掘信息,如何评估实验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将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有几次我在自己的研究中遇到瓶颈,回过头来翻看这本书,总能在某个实验的讨论部分找到一些相似的思路或者提示,帮助我打开思路。它就像一本打开高分子实验研究大门的钥匙,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材,对于我们高分子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课往往是理解理论知识最直观的方式。我一直觉得,化学类的实验,尤其是高分子这种宏观体系的形成和变化,光看书本上的文字描述总是有些抽象,不如亲手操作,细致观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就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实验步骤,而是从基础的仪器使用、试剂准备,到具体的实验原理、操作技巧,都讲解得非常透彻。比如,在进行聚合反应实验时,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催化剂的选择理由,不同温度和时间对产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甚至会给出一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如何规避的建议。我记得有一次做凝胶渗透色谱(GPC)的实验,书里关于色谱柱的清洗、流动相的选择、以及如何准确判断样品峰的归属,都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让我这个初次接触GPC的同学也能很快上手,并且对实验结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教材,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步步引导你,让你在动手实践中真正掌握知识。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严谨,但又不像某些过于晦涩的专业书籍那样让人望而却步。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概念时,总是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来阐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尤其是在描述一些精细的仪器操作步骤时,书中会用非常详细的步骤说明,并且标注出关键的操作要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我记得有一次做红外光谱(IR)分析的实验,书中对于样品制备的不同方法,比如KBr压片法、直接液体进样法等,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并且强调了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这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弯路,并且一次性就能够得到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能够陪伴你从入门到精通的高分子实验助手。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高分子科学与工程领域许多核心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高分子领域有所建树的学子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所介绍的实验,不仅限于传统的聚合物合成与表征,还触及到了许多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生物高分子、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等,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高分子科学的广阔前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在选择实验内容上的匠心独运,每一个实验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能体现高分子化学的基本原理,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索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实验指导手册,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高分子科学研究的魅力与深度,激发了我对这个学科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入的探索欲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