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分离策略手册

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分离策略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K.霍斯泰特曼,M.P.古普塔,A.马斯顿 著,赵维民,王罗医,吴剑 译
图书标签:
  • 天然产物
  • 生物活性
  • 分离
  • 提取
  • 色谱
  • 化学
  • 药物发现
  • 植物化学
  • 分析化学
  • 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904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13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22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分离策略手册》引用大量参考文献和应用实例,介绍了包括天然产物提取、生物活性测试、薄层色谱法筛选、天然产物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核磁共振谱联用等多种技术,提供了许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信息。《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分离策略手册》可供从事天然产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的研究人员及医药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参考,对有机化学、仪器分析领域研究与开发的人员也有较大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1章 导言
1.1 药用植物的重要性
1.2 来源于植物代谢产物的新药
1.3 标准化植物提取物
参考文献

第2章 从植物到活性成分
2.1 从高等植物中发现新药的方法
2.2 选择植物的标准
2.3 植物标本的鉴定
2.4 提取
2.4.1 提取之前对植物材料的处理
2.4.2 植物材料的提取
2.5 人工产物的形成
2.6 超临界流体提取(SFE)
2.7 提取物的处理
2.7.1 过滤
2.7.2 凝胶过滤
2.7.3 沉淀
2.7.4 叶绿素的脱除
2.7.5 蜡质的脱除
2.7.6 单宁类物质的脱除
2.8 生物活性测试
2.8.1 在薄层色谱板上利用黄瓜黑星病菌检测抗真菌活性
2.8.2 在薄层色谱板上利用白色念珠菌和琼脂覆盖法检测抗真菌活性
2.8.3 TLC法检测自由基清除活性
2.8.4 TLC法检测抗氧化活性
2.8.5 TLC法检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2.8.6 灭蚊活性测试
2.9 薄层色谱化学筛选
2.9.1 通用试剂
2.9.2 生物碱
2.9.3 强心苷类化合物
2.9.4 蒽醌类化合物
2.9.5 黄酮类化合物
2.10 制备分离技术
2.10.1 常压柱色谱
2.10.2 减压液相色谱(VLC)
2.10.3 薄层色谱
2.10.4 快速色谱
2.10.5 低压液相色谱(LPLC)
2.10.6 中压液相色谱(MPLC)
2.10.7 高压液相色谱(HPLC)
2.10.8 离心分配色谱(CPC)
参考文献

第3章 联用技术(液相色谱/紫外、液相色谱/质谱和液相色谱/核磁共振)
3.1 简介
3.2 LC/UV联用
3.3 LC/MS联用
3.4 LC/NMR联用
3.4.1 连续流动探头的设计
3.4.2 溶剂信号的压制
3.4.3 灵敏度
3.4.4 运行模式
3.5 代谢产物分析:LC-多重联用策略
3.6 代谢产物分析中的问题
3.7 LC/UV/MS和LC/NMR在植物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3.7.1 植物粗提物中二氢黄酮和异黄酮的去重分析
3.7.2 用LC/UV/MS和连续流动LC/1H-NMR对植物Erythrina vogelii中抗真菌活性成分的去重分析
3.7.3 利用停流LC/1H-NMR和2D相关实验鉴定植物Monotes englerii中黄烷酮的结构
3.8 结合LC/NMR、LC/MS分析和混合物样品NMR测试研究不稳定化合物
3.8.1 在线鉴定植物Jamesbrittenia fodina中的不稳定肉桂酸酯衍生物
3.8.2 差向异构化反应的研究
3.9 在线绝对构型的确定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材料科学前沿技术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本书聚焦于当代材料科学领域中最具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的几大前沿技术分支,旨在为科研工作者、工程师以及高年级学生提供一部系统、深入且高度实用的技术参考手册。它严格避开了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分离等特定领域的讨论,转而将重点放在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表征、性能优化及其在尖端工程领域的应用上。 --- 第一部分:先进功能材料的理性设计与合成 本部分详尽阐述了当代材料科学中几类关键材料体系的理性设计原则和先进合成方法。其核心在于理解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据此精确调控材料的微观结构。 第一章:纳米结构材料的精确可控制备 本章深入探讨了当前最热门的纳米材料领域,特别是量子点、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和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低能耗、高选择性合成策略。 量子点(QDs)的表面工程与尺寸控制: 侧重于热解法、水热合成中反应动力学的调控,以及如何利用配体化学实现尺寸均一性的最大化,从而精确控制其光物理性质(如发射波长、量子产率)。特别讨论了钙钛矿量子点在增强稳定性和毒性规避方面的最新进展。 二维材料的宏量制备与缺陷工程: 详细对比了化学气相沉积(CVD)、机械剥离和液相剥离等主流技术。着重分析了CVD过程中衬底选择、气源配比对晶畴大小和缺陷密度的影响,并引入了“缺陷工程”的概念,即主动引入或消除特定晶格缺陷以调控电子输运和催化活性。 MOFs的拓扑结构控制: 阐述了“构建单元导向合成”的理论框架,解析了有机连接体、金属节点和溶剂环境如何共同决定最终框架的拓扑结构和孔隙率。重点讨论了后合成修饰技术(PSM)在引入特定功能基团以增强气体吸附或催化选择性方面的潜力。 第二章: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界面优化 聚焦于如何通过界面设计来突破传统复合材料的性能瓶颈,实现超高强度、高韧性或特殊电磁屏蔽性能。 界面相容性调控技术: 深入剖析了表面活性剂、偶联剂和纳米粒子表面接枝技术在改善无机填料与有机基体之间界面粘结力中的作用机理。详细介绍了利用等离子体处理和化学气相渗透(CVI)技术对填料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的流程与效果评估。 多尺度结构设计: 探讨了从纳米尺度填料排列(如纤维的取向)到微米尺度结构(如多孔结构)的设计,如何协同作用于宏观力学性能。引入了有限元分析(FEA)在预测复杂界面应力分布中的应用。 自修复与形状记忆高分子: 介绍了基于动态共价键(如Diels-Alder反应)和超分子相互作用(如氢键、π-π堆积)构建的自修复高分子网络。对实现精确的温度或光响应的形状记忆机制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验案例分析。 --- 第二部分:先进表征技术与性能评估标准 本部分旨在提供一套严谨的、面向前沿材料的表征流程和数据解读方法,强调如何通过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来全面理解材料行为。 第三章:高分辨结构与化学态分析 本章侧重于超越传统方法的限制,实现对材料结构和化学环境的原子级洞察。 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STEM/TEM)的高级应用: 详细阐述了环形暗场成像(ADF)、高角度环形暗场成像(HAADF)在分辨轻元素和重元素在晶格中的分布,以及如何利用EELS(电子能量损失谱)进行原子尺度的价态和化学键分析。特别关注了对新型二维材料边缘结构和界面的解析。 固态核磁共振(ssNMR)的表征潜力: 探讨了如何利用高场ssNMR,特别是双轴旋转(MAS)技术,来研究无序材料(如玻璃态金属、非晶态聚合物)的局部结构、分子运动和短程有序性,这是传统衍射技术难以企及的领域。 同步辐射光源下的原位/非原位表征: 重点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XA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在解析材料工作状态下的电子结构变化(例如,催化剂的活化过程、电池电极材料的充放电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多物理场耦合性能的动态评估 本章关注材料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性能响应,超越了静态测试的局限。 热电材料的性能集成测试: 阐述了如何同步测量泽贝克系数、电导率和热导率,并引入了“功率因子”和“ZT值”的精确计算方法。讨论了在高温、真空或惰性气氛下进行长期稳定性测试的实验设计。 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界面阻抗谱(EIS)分析: 详细解析了EIS在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中诊断不同界面(如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电极/电解质界面)电阻和电容行为的方法。提供了从高频到低频的阻抗谱数据解析指南。 机械-电学耦合响应的测试: 探讨了如何利用动态机械分析(DMA)与电学测量联用,研究压电材料、铁电薄膜在交变应力下的介电弛豫和极化行为,为传感器和驱动器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 第三部分:尖端工程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本部分将前述的材料设计与表征技术应用于解决当前的重大工程难题,侧重于能源、信息和环境技术中的高性能需求。 第五章:下一代能源转换材料 聚焦于太阳能捕获、电催化和先进电池技术中的关键材料突破。 高效光伏器件的载流子传输层设计: 针对有机光伏(OPV)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分析了传输层(HTL/ETL)的能级匹配、缺陷钝化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厚度梯度优化界面选择性。 电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工程: 阐述了非贵金属催化剂(如Fe-N-C材料)的设计原理,重点研究了如何通过碳骨架的孔隙结构和金属位点的电子环境来提高氧还原反应(ORR)或析氢反应(HER)的过电位和稳定性。 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提升: 讨论了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结构特点。分析了界面接触电阻的优化策略,例如使用薄层缓冲涂层来抑制锂枝晶生长和提高界面离子迁移率。 第六章:智能电子与传感器的材料集成 探讨如何利用材料的特殊电、磁、光性能实现新型电子元件和高灵敏度传感器的开发。 铁电与铁磁薄膜的异质结构建: 深入研究了多层薄膜的应力耦合效应(应变工程),以及如何利用界面磁耦合或电场调控磁性,实现对存储和逻辑器件的性能提升。 高灵敏度气体传感器: 重点分析了基于纳米线、纳米带的半导体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讨论了如何通过表面吸附动力学和工作温度控制,实现对特定痕量有毒气体的超高选择性和快速响应。 柔性电子中的本征导体与介质: 介绍了新型导电聚合物和碳纳米管薄膜在实现高导电性和优异柔韧性之间的平衡。分析了在弯曲应力下材料的电学性能衰减机制及其应对策略。 --- 本书的宗旨是提供一套面向未来的、跨学科的材料科学应用工具箱,帮助读者跳出单一学科的限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面对和解决当前材料科学工程领域中最复杂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涵盖了从基础的萃取技术到尖端的色谱分离方法,几乎囊括了天然产物分离领域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组合策略”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分离技术,而是强调了将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的重要性。例如,在处理复杂混合物时,书中就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不同原理的分离技术(如极性、大小、亲和力等)进行多步串联,逐步富集和纯化目标产物。这一点对于那些拥有挑战性分离任务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及时雨。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疑难杂症”的分离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分离同分异构体,如何处理低丰度的生物活性分子等等。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往往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包括选择合适的色谱柱、优化流动相、甚至采用特殊的衍生化技术等。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让我对天然产物分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宝库,更是实践的指南,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可复用的分离思维模式,从而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太扎实了!我是一名在药物研发领域工作的研究员,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接触各种复杂体系中的活性成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某些分离步骤总是凭经验操作,成功率不高,而且耗时耗力。但这本书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就像一份份精心绘制的路线图。例如,在讲述高难度分离时,作者详细分析了目标产物的极性、分子量、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并给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分离组合方案,比如先用液相色谱进行初步分离,再结合质谱进行鉴定,最后通过制备型HPLC进行精细纯化。书中对各种分离工具的性能参数、适用范围以及操作细节都讲解得非常到位,甚至连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样品的前处理对分离效果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讨论各种分离策略时,还会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他们在分离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经验。这种“实战经验”的分享,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经验宝典,能帮助我少走很多弯路。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太棒了!它并没有像我之前读过的某些教材那样,将各种分离技术堆砌在一起,而是非常有逻辑地将它们按照分离的难易程度、应用场景以及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组织。开头部分详细介绍了不同天然产物来源(如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的特点,以及针对不同来源,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哪些分离策略,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避免了盲目性。接着,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述预处理和初步分离技术,比如溶剂萃取、固相萃取、液液萃取等,这些看似基础但却极其关键的步骤,书中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南,包括各种溶剂的选择标准、操作技巧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方法,还对近年来兴起的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微波辅助萃取(MAE)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这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整个分离流程,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化、全方位的视角来理解和实践天然产物分离,无论是对于刚入门的研究者,还是希望提升专业技能的在职人员,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灵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排版方式都非常出色,让我阅读起来既轻松又高效。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书中大量使用了图表、流程图和表格,这些视觉化的元素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力,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各个分离步骤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风险评估”和“优化”的强调。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方法,而是引导读者思考每一种分离策略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设计来最大程度地规避这些风险。同时,书中也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优化策略,比如如何根据产物的稳定性调整温度和pH值,如何选择最佳的流动相比例来提高分离度等等。这些细节的讲解,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各种分离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思考”分离问题的方法论,这对于我今后的研究工作将会有深远的影响。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从事天然产物研究的同行,它一定会成为你不可多得的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本来对天然产物分离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翻开这本书,立刻就被它所展现的严谨而又充满艺术性的方法论深深吸引。作者在开篇就对“策略”二字做了深入的阐释,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照猫画虎”,而是一种基于对目标产物性质、来源以及现有技术手段的全面考量后,所制定的最优解。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探险,从最初的样品采集,到复杂的仪器分析,再到最终的分离纯化,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因此显得格外精彩。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经典分离方法的章节,他不仅仅是列举了操作步骤,更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背后的原理,比如色谱分离中不同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如何影响分离效率,以及光谱技术如何辅助我们“看到”那些肉眼无法察觉的分子结构。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读这本书,就像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同行,他不仅指引你前行的方向,还会在关键时刻分享他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让你少走弯路,更快地抵达目的地。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去,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尽然是中英对照的,有充篇幅的嫌疑。介绍过于简单

评分

尽然是中英对照的,有充篇幅的嫌疑。介绍过于简单

评分

写的太粗糙了,当做专业英语书还可以

评分

尽然是中英对照的,有充篇幅的嫌疑。介绍过于简单

评分

写的太粗糙了,当做专业英语书还可以

评分

尽然是中英对照的,有充篇幅的嫌疑。介绍过于简单

评分

写的太粗糙了,当做专业英语书还可以

评分

写的太粗糙了,当做专业英语书还可以

评分

写的太粗糙了,当做专业英语书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