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分析实验技术指南

蛋白质分析实验技术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花 编
图书标签:
  • 蛋白质组学
  • 蛋白质分析
  • 生物化学
  • 实验技术
  • 蛋白质鉴定
  • 质谱分析
  • 电泳技术
  • 分离纯化
  • 生物技术
  • 分析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106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6961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蛋白质分析实验技术指南》包含非常实用的8个模块:蛋白质样品的制备;蛋白质定量、电泳与染色分析;蛋白质的原核表达与纯化;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磷酸化蛋白质的检测与分析;蛋白质质谱鉴定。该书的整体设计合理,实用性强,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详尽的实验过程描述以外,作者还在每页增加了需要注意事项的说明,有助于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录

模块一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1-1 总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1-2 亚细胞器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1-3 修饰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模块二 蛋白质定量、电泳与染色分析
2-1 蛋白质浓度测定
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 蛋白质凝胶染色分析

模块三 蛋白质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3-1 蛋白质的原核表达及检测
3-2 GST融合蛋白的纯化
3-3 多聚组氨酸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4 MBP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模块四 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4-1 酵母双杂交系统检测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4-2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4-3 免疫共沉淀检测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4-4 蛋白质亚细胞共定位
4-5 融合蛋白沉降技术分析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模块五 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5-1 启动子调控元件分析
5-2 电泳迁移率实验分析
5-3 染色质免疫沉淀法分析
5-4 细胞瞬时相互作用分析
5-5 酵母单杂交分析
5-6 PCR辅助蛋白质一DNA序列特异性分析

模块六 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
6-1 双向电泳法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
6-2 荧光标记差异分析凝胶电泳法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
6-3 同位素标记法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

模块七 磷酸化蛋白质的检测与分析
7-1 32P放射性标记检测
7-2 PRO-QDiamond染色法
7-3 磷酸化抗体检测法
7-4 亲和富集法
7-5 固相金属离子亲和色谱法
7-6 强阳离子交换色谱(SCX)法
7-7 磷酸化肽段和磷酸化位点的质谱鉴定

模块八 蛋白质质谱鉴定
8-1 凝胶分离样品的质谱鉴定
8-2 液相色谱分离样品的质谱鉴定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食品科学与营养的图书简介: --- 《现代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景解析》 图书简介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中,确保食品安全、提升产品质量以及创新功能性食品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书《现代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景解析》旨在为食品科学、营养学、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科研人员以及食品行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实用的知识框架与技术指导。 本书聚焦于现代食品生产链中的关键环节,从源头的原料选择与预处理,到复杂的加工工艺设计,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与安全管理,力求构建一个完整、无缝的知识体系。我们深知,理解食品的内在化学变化与物理结构重塑,是开发优质产品的基石。 第一部分:食品原料的特性与优化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主要食品组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以及色素、风味物质的分子结构、功能特性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行为。我们不仅探讨了传统农产品的生物化学特性,更关注新兴的植物基替代蛋白、功能性脂肪酸以及天然抗氧化剂的应用潜力。 谷物与淀粉科学: 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谷物的蛋白质互作、淀粉糊化与回凝的动力学,以及如何通过酶解、挤压等物理化学手段改良其流变学特性,以满足烘焙、面条、膨化食品等不同应用的需求。 乳制品与肉类科学: 侧重于乳清蛋白的沉淀与变性机制、脂肪球膜的稳定性,以及肉类肌原纤维蛋白在熟制过程中的收缩与持水能力的调控。特别讨论了现代发酵技术对风味物质产生的影响。 植物性原料的提取与改性: 涵盖了天然色素(如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的稳定化技术、多糖的结构与胶凝特性,以及如何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等绿色技术获取高附加值的天然配料。 第二部分:食品加工工艺的工程学基础与创新 本部分是全书的技术核心,详细介绍了影响食品品质和稳定性的各类现代加工技术。我们强调过程控制的精度和能源效率。 热力学加工: 覆盖了巴氏杀菌、超高温瞬时灭菌(UHT)的数学模型与热穿透分析。着重探讨了低温慢煮、脉冲电场(PEF)等非热加工技术在保持营养活性和感官品质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性。 流变学与质构控制: 解释了食品体系(如酱料、凝胶)的剪切速率依赖性,以及如何通过混合、均质、剪切速率控制来精确设定产品的口感和流动性。引入了无粘性流体理论在液体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干燥与水分活度管理: 深入分析了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的传质与传热过程,强调水分活度($a_w$)对微生物生长、化学反应速率及产品储存稳定性的决定性影响。 膜分离技术: 详细介绍了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在乳清分离、果汁澄清、风味浓缩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膜污染控制策略。 第三部分:食品质量、安全与分析技术 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本部分系统介绍了保障产品质量的科学方法和前沿分析技术。 质量属性评估: 不仅包括传统的感官评价方法(如描述性分析、模糊感官图谱),更深入讲解了物性学(质构仪、粘度计)和化学属性的量化评价标准。 食品化学稳定性和货架期预测: 阐述了氧化、美拉德反应、水解等主要化学劣变途径,并介绍利用加速老化试验和动力学模型对食品货架期进行科学预测的方法。 现代分析化学工具箱: 重点介绍了食品成分的精确测定技术。例如,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维生素、添加剂和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核磁共振(NMR)在食品结构鉴定中的新兴应用;以及快速、便携式的近红外光谱(NIR)技术在过程质量控制中的实时部署。 微生物控制与风险管理: 涵盖了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致病性知识,以及基于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维护。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不失流畅,将深奥的化学原理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每章均配有详实的案例分析和当前行业面临的技术挑战讨论,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前沿技术的介绍,本书力求成为食品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有力技术支撑。 目标读者: 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营养学、化学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食品检测机构、研发部门和生产管理人员。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在生物信息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学生来说,理解实验背后的原理和技术细节,往往比单纯的算法和代码更为重要,尤其是在解读他人实验结果或设计新的实验时。《蛋白质分析实验技术指南》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视角。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本详尽的“实验操作手册”,充满了实操性的指导。书中对蛋白质提取和纯化技术的描述,例如不同裂解液的成分及作用,不同离心速度和时间的意义,以及各种色谱填料的选择标准,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尤其对“选择性沉淀”和“透析”这两个章节印象深刻,它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不同溶剂的性质来分离蛋白质,以及如何去除小分子杂质,这对于后续的酶学活性测定或复性实验至关重要。虽然我不会直接操作这些实验,但通过阅读,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实验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这有助于我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更加审慎地解读实验数据,避免过度解读或误读。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连接生物信息学与实验科学的桥梁,让我对蛋白质研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蛋白质分析实验技术指南》,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扎实的实验技能“冬令营”。在某些培训课程中,老师们会快速地过一遍操作步骤,而我们则匆匆忙忙地跟着做,很多细节往往被忽略,事后复盘时又会发现自己似懂非懂。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实验技术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模块,并配以详细的图示和精炼的文字说明。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二维电泳的章节,它详细讲解了等电聚焦和 SDS-PAGE 的原理、胶的制备、样品加载的技巧,以及如何进行蛋白染色和切胶。书中特别强调了等电聚焦的 pH 梯度选择和胶体稳定性对结果的影响,这让我之前遇到的蛋白点分散、条带模糊的问题迎刃而解。此外,书中还对质谱数据进行初筛和鉴定进行了介绍,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机会接触到质谱仪,但通过阅读,我对质谱分析在蛋白质鉴定中的核心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的时候,伸出手拉你一把,告诉你正确的方向。它让我不再害怕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实验技术,而是充满信心地去尝试和探索。

评分

如果说过去我对蛋白质研究的认识是“雾里看花”,那么阅读完《蛋白质分析实验技术指南》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拨开云雾见月明”。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和讲解的细致性。它涵盖了从蛋白质的提取、纯化、鉴定,到相互作用研究、修饰分析等多个方面,并且对每一种技术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这一章节,它详细介绍了酵母双杂交(Y2H)、共免疫沉淀(Co-IP)以及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技术的原理、实验设计要点和结果解读。例如,在 Y2H 部分,书中详细解释了诱饵蛋白(bait)和猎物蛋白(prey)的选择、载体的构建、转化和筛选过程,以及如何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和设计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还对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TMs)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包括磷酸化、糖基化、乙酰化等常见修饰的检测方法,这对于理解蛋白质的功能调控机制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蛋白质分析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领域,需要掌握多种技术才能全面深入地研究蛋白质。它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并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评分

坦白说,在拿到这本《蛋白质分析实验技术指南》之前,我对“蛋白质分析”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层面,总觉得那是实验室里触不可及的高精尖技术。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原理和操作,转化成了可以理解、可以实践的步骤。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实验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的对比分析。比如,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一章中,它不仅仅介绍了间接ELISA、双抗体夹心ELISA等几种基本方法,还详细阐述了它们各自适用的检测范围、灵敏度以及可能遇到的干扰因素。这让我能够根据自己具体的实验目标,选择最适合的技术。另外,书中关于蛋白质定量方法的部分,如 Bradford 法、BCA 法等,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并给出了如何优化实验条件以获得准确结果的建议,这对我实验室日常的样品准备工作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蛋白质分析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规范操作来掌握的一系列实用技能。它激发了我亲自去尝试这些技术的兴趣,让我看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研究成果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蛋白质分析实验技术指南》简直是解救我于水火之中的救星!作为一个初入蛋白质组学领域的菜鸟,面对琳琅满目的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我曾一度感到茫然无措。市面上的资料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零散不成体系,真正能指导我动手实践的却少之又少。然而,当我翻开这本指南时,我立刻被它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步骤所吸引。从样品的前处理,到各种层析、电泳技术的原理与操作,再到质谱分析的策略和数据解读,这本书都给出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尤其令我赞赏的是,书中对每一种技术都提供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注意事项,这对于避免实验中的“踩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做 Western Blot 时,背景非常脏,几乎看不到条带。当时我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收效甚微。翻阅这本书后,我找到了关于封闭时间、抗体稀释度和洗涤条件的部分,根据书中建议进行了调整,结果令人惊喜,条带清晰可见,背景干净了很多。这种“实战”指导,远比干巴巴的理论知识要有效得多。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怎么做”,更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让我对整个蛋白质分析流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所有想要在蛋白质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本指南都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评分

学生用书和实验指导用书,没啥好评价的,需要的人就觉得有用,内容偏向学生了,实验人员可参考

评分

买了其实看得不多,不过内容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评分

学生用书和实验指导用书,没啥好评价的,需要的人就觉得有用,内容偏向学生了,实验人员可参考

评分

买了其实看得不多,不过内容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评分

学生用书和实验指导用书,没啥好评价的,需要的人就觉得有用,内容偏向学生了,实验人员可参考

评分

学生用书和实验指导用书,没啥好评价的,需要的人就觉得有用,内容偏向学生了,实验人员可参考

评分

学生用书和实验指导用书,没啥好评价的,需要的人就觉得有用,内容偏向学生了,实验人员可参考

评分

学生用书和实验指导用书,没啥好评价的,需要的人就觉得有用,内容偏向学生了,实验人员可参考

评分

学生用书和实验指导用书,没啥好评价的,需要的人就觉得有用,内容偏向学生了,实验人员可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