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茶座(第29辑)

法学家茶座(第29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家弘,张士宝 著,张士宝 编
图书标签:
  • 法学
  • 法律
  • 学术
  • 研究
  • 论文
  • 期刊
  • 法学家
  • 理论
  • 案例
  • 增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513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13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茶客”妙语:
  各级政府要学会保障人民的表达权,先要允许老百姓“在游泳之中学会游泳”、期待人民正确使用表达权的前提是允许人民使用表达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指导和规范。
  ——汤啸天:善待真话才能保障表达权的正确实施
  现行宪法看似如日中天,但它有时会被另外一种隐形的天体所遮蔽,并挡住了向我们辐射出来的光线,这种天体其实就是月亮,它真实存在并在苍穹游移,并与被遮蔽的太阳一道构成了实在宪法的“天文奇观”,只是在我们人类的蒙昧时期,有可能将这种奇观理解为有一种“天狗”在作怪罢了,至于“天狗”为何,那就含有未尽的意味了。
  ——林来梵:宪法的日偏食结构

内容简介

《法学家茶座(第29辑)》主要内容包括:行政执法,不得“倒钩”、“钓鱼案”与司法中立、执法者的诚信、“钓鱼执法”与“财政掠夺”、有些事情不应该忘记、弱者社会?强者社会!、善待真话才能保障表达权的正确实施、法源词义探微、未知死,焉知生:临刑心态漫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刑法学分析、作为社会改良工程学的法律经济学、性骚扰立法不能奉行技术主义、审美地对待法律等。

目录

【卷首语】何家弘 人生情渊/001
【三言拍案】刘英明 上海司机断指证清白,“钓鱼执法”合法不合法?/004
汪建成 行政执法,不得“倒钩”/005
张卫平 “钓鱼案”与司法中立,007
何家弘 执法者的诚信/010
王世涛 “钓鱼执法”与“财政掠夺”/014
【法治漫谈】崔敏 有些事情不应该忘记/018
段威 弱者社会?强者社会!/023
汤啸天 善待真话才能保障表达权的正确实施,026
【法学札记】陈翔熙 法源词义探微/030
喻中 未知死,焉知生:临刑心态漫说/032
黄晓亮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刑法学分析/037
柯华庆 作为社会改良工程学的法律经济学/041
乔新生 性骚扰立法不能奉行技术主义/048
【法苑随笔】娄耀雄 审美地对待法律,054
单飞跃 金融危机与司法/057
李奋飞 裁判者靠什么来认知事实——电影《罗生门》观后/061
吴志刚 “他也这么做了,为什么只处理我啊?”/068
【身边法事】李贵方 律师与媒体/074
胡健 法律视角看明星代言问题产品/081
贾焕银 谁是那个倒霉蛋?/085
【域外法制】朱伟 一证券监管的一场混战/089
【史海钩沉】王立民 中国古代的亲告与相隐/094
岳纯之 漫话敦煌“放妻书”的性质/098
侯欣一 马锡五与马锡五审判方式/102
陈夏红 郑毓秀惹谁了?/111
【名师剪影】周珂 维也纳学究老鲍姆/116
【聊斋闲话】肖永平 你为何而来,要带走什么?——在2009级法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121
冯亚东 历史、文明与“进步”/124
宋寒松 从《世说新语》现象说开去——漫议解放思想和维护稳定/132
徐晓光 博士、博士后与博导/136
【法言法语】杨建国 “法律思想与法律语言”研讨会精彩语录/138
【书城夜话】林来梵 宪法的日偏食结构/145
李红海 时间隧道里的英格兰宪政——《英格兰宪政史》译者序/151
宋大振 精致小品,别样味道——评《O.J.辛普森比窦娥还冤吗》/154
【何博士信箱】读者来信三封/158

精彩书摘

  最近,我从网上热议的汽车司机孙中界好心搭乘求助之人,却被作为非法营运黑车予以处罚的案件中,了解到了“倒钩”一词。“倒钩”是上海方言,俗称“钓鱼”,意即布下诱饵,卖个破绽,将对方引入圈套中。与此相应的“倒钩”执法便是指一种法律现象,即对相关人提供方便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机会和条件,而待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时,一举将其抓获并予以制裁的做法。 这种“倒钩执法”,最早出现在刑事司法领域,主要用来对付一些作案手段高明、难以破获,社会影响又很大的案件。美国历史上曾经将这一做法俗称为“警察圈套”,但后来由于这一做法的滥用而招致社会公众的极大不满,不得不逐渐弃用,以至于在刑事诉讼中“警察圈套”可以作为积极的抗辩事由,即如果被告人主张其实施犯罪行为是“警察圈套”所致,且这一主张得到了证明,那么被告人将会被法庭宣告无罪。
  然而,现代社会中,随着交通的便利、科技的发达、通讯的迅捷,犯罪也越来越呈现出隐秘化和高智能化,加上各种有利于被追诉者的人权保障程序规则的设立,使得犯罪的侦破工作也越来越困难,采用常规的侦查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犯罪控制的需要,于是在各国的刑事侦查过程中,又产生了一种新的侦查手段——诱惑性侦查,而且逐渐在立法上予以确认。
  为了克服当初警察圈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国对诱惑性侦查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限制。首先,从使用的前提来看,必须是机会提供型而不是犯意诱发型,即只能是为他人实施特定犯罪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而不能对本没有犯意的人诱使其产生犯意;其次,从使用的基础来看,必须有一定的根据判断相关人具有实施特定犯罪的重大可能,且采用常规侦查手段无法侦破时才能采取;再次,从使用的范围来看,严格限定在特定种类的犯罪中,虽然各国的具体法律规定不尽相同,但一般都限于社会危害极大、犯罪组织性较强、难以侦破的案件;最后,从证据使用来看,通过诱惑性侦查手段所获取的证据只能用来证明被抓获的那次犯罪,而不能用来证明其他犯罪。
  由上所析可以看出,在法治社会中,“倒钩执法”的做法,应当是被严格禁止的,即使在刑事司法领域出于同犯罪作斗争的需要,也要被限定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才能使用。因为执法者的职责应当是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却采取帮助行为人实施违法犯罪这一极不正当的手段,这将对公民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界判断上造成极大的混乱,社会公众对其行为的预期效果无法确定,权力运行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将丧失殆尽。总之,将对法治国的精神和整个社会的法秩序构成极大威胁。
  本案当事人孙中界遭遇的显然不是刑事司法领域中的诱惑性侦查,而是行政执法领域中的“倒钩执法”。上海浦东新区城市交通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表面上看正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是“照章办事,没有违规”,但最关键性的问题却是,求助搭乘之人究竟是普通市民,还是该执法部门有意安排而故意布下的诱饵?如果是后者,那么就完全符合“倒钩执法”的基本特征。对此问题,该执法大队副队长严良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一个近乎于掩耳盗铃式的解释:他一方面说搭乘人员是普通市民,另一方面却又说由于种种原因,该人的身份不便公布。他的这一说法,再清楚不过地说明,搭乘之人是何人他们非常清楚,但就是不告诉社会公众。如果是一个与他们执法部门毫不相干的普通上海市民,他们为什么不能将其身份公之于众呢?
  如果说在刑事司法领域,面对凶残和狡诈的犯罪而不得不允许在严格控制的范围内采取诱惑性侦查手段的话,那么在行政执法领域面对普通社会公众,则绝不允许“倒钩执法”的现象存在。否则,政府形象将会严重受损,社会公众将会人人自危,社会秩序将不得安宁,和谐社会离之远矣!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也必然生活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之中,有的矛盾和冲突会演变成纠纷,有的纠纷又会演变为事件,并为人们所关注。最近一段时间里,最引世人关注的事件莫过于所谓的上海“钓鱼案”。来自河南的“90后”司机孙中界是第一批登场的主角,他因被“钓鱼”,被执法部门指控涉嫌黑车经营,孙自认为比窦娥还冤,一气之下,拿刀将自己左手小指砍下,以示清白,上演了一出悲壮的活剧,彰显了男儿的血性,也由此牵扯出无数的“被钓者”陆续登场。此事件引发社会的热烈议论,闹得沸沸扬扬。以后这一事件又成了一个行政诉讼事件,进入了司法程序,随后“维权律师”也加盟其中。由于法律工作者的加盟,事件中的法律问题和司法问题也被放大,置于人们的视野“景深”之中。最初人们关注的是“钓鱼执法”的正当性、合法性以及事实如何认定的问题,“断指能证清白否”便是其中问题之一。以后此案进而又牵涉到了法院的裁判依据以及法院中立性问题,此事件的“景深”变得越来挺大,事件也变得愈加热闹。
  有报道(中广网北京10月21日消息)称,维权律师郝劲松研究发现,上海系列“钓鱼执法”案中,被栽赃陷害的车主不服处罚决定提起行政诉讼,但总是“屡诉屡败,无一胜算”。“究其原因,背后是上海各级法院撑起巨大的保护伞,为执法犯法的交通执法大队保驾护航。”

前言/序言

    
哲思拾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与思想蜕变 引言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一具体法律领域或司法实践的专业论著,亦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系统梳理。相反,它试图以一种更为宏阔的视角,深入探究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西方思潮冲击、传统秩序瓦解与社会剧变时,其精神世界的复杂图景、思想嬗变轨迹及其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人”——那些身处时代风口浪尖,试图以思想的利刃剖析时代困境、探寻民族出路的先行者们。 第一部分:在旧与新的交界处:传统知识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近代中国的思想转型,是一场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的深刻变革。传统儒家士大夫阶层所承载的文化正统性与政治合法性,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与工业文明的铁蹄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的开篇部分,便致力于还原这种思想上的“失语”与“迷茫”。 一、 传统义理的坚守与动摇:士人阶层的内心挣扎 我们将追溯晚清至民初时期,那些在传统教育中浸淫已久的知识精英,如何在其既有的世界观框架内,努力调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他们并非轻易放弃世代相传的价值体系,而是经历了痛苦的自我审视与辩护。分析重点将放在: “天理”与“格物”的再诠释: 探讨部分儒学大师如何试图在《易经》、宋明理学中,寻找可以与现代科学、政治哲学对话的元素,以期在不彻底颠覆传统的前提下,实现有限的自我革新。 师承的断裂与延续: 考察不同学派(如湘军系统、同光体诗派等)在面对新式学堂兴起时,其教育理念与人脉网络的瓦解或重组过程。 二、 留学浪潮中的思想熔炉:东方与西方的撞击 留学教育,无疑是催生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场域。然而,留学生群体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在海外的所见所闻,引发了截然不同的思想反应。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初识: 聚焦于早期留日、留欧学生对实证科学、功利主义思想的接受过程。例如,早期的“体用之争”如何演变为对政治体制选择的激烈争论。 法律、政治思想的移植性困境: 分析早期法政人才在学习西方法律体系时,如何意识到抽象的法律概念与中国深厚的“人情社会”之间的张力。他们如何理解从天赋人权到国家主权这一概念的本土化难度。 第二部分:启蒙的重负:社会责任与个体解放的张力 进入民国时期,思想界进入了高强度的“启蒙”阶段。知识分子不再满足于器物层面的学习,而是将目光投向社会结构、国民心性乃至文化本源的深层结构。 一、 “国民性”批判的谱系与争议 本书深入剖析了“国民性改造”思潮在不同群体中的体现与演变。这并非一个统一的论断,而是充满了内部矛盾的复杂辩论。 从“精神改造”到“制度决定论”: 考察五四前后,知识分子如何从批判国民的“愚昧”、“麻木”转向对产生愚昧的社会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帝国主义影响)的深刻反思。 文化保守主义的回声: 探讨在激进的“打倒孔家店”思潮中,那些试图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与民生、伦理相关的价值进行辩护的声音,他们对“全盘西化”倾向的警惕与担忧。 二、 理想主义的破灭与现实主义的崛起 政治的动荡和军阀混战,使得早期知识分子怀抱的精英式理想主义遭受了严峻的考验。 “学衡派”的文化坚守: 分析他们如何在混乱中,试图通过纯粹的学术研究,为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寻找坚实的支点,抵抗外来文化的全面入侵。 乡土与现代性的交错: 考察对乡村社会进行田野调查的学者们,如何面对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存状态,从而将思想重心从上层的政治精英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基础。他们对现代性规划的复杂情感——既渴望变革,又深知变革的成本与代价。 第三部分:思想的路径选择:知识分子的多重出路 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严峻现实,近代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被迫做出抉择,形成了多元而对立的路径图景。 一、 知识分子的“入世”与“出世” 我们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参与上的两种极端倾向: 体制内的改良尝试: 记录那些试图在政府机构、大学教育体系内,以专业知识推动渐进式改革的学者。他们如何平衡学术的独立性与政治的实用性。 转向民间与学术的“避世”: 分析部分学者选择退守纯粹的学术研究或教育领域,认为只有知识与文化的独立性得以保持,民族精神才不会彻底沦丧。 二、 意识形态的角力与思想的交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思想界的主流叙事开始被重新定义。 唯物史观的冲击: 考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接受或抵制以阶级分析为核心的唯物史观,以及这种接受对他们原有的精英主义、自由主义观念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左翼”与“右翼”知识分子的分野: 描述在政治光谱的两端,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利用其笔杆和课堂,进行激烈的思想论战,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方向。这种分野不仅仅是政治立场的对立,更是对“如何理解历史、如何改造社会”的根本性分歧。 结语:未竟的遗产 本书最终试图呈现的是一幅充满张力与未完成感的近代知识分子群像。他们的探索、争论、妥协与坚持,共同构筑了那个时代最为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们的思想并未形成一个整齐划一的体系,却以其深刻的挣扎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成为理解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脉络不可绕开的基石。阅读他们的思考,就是重温那段充满激情、迷惘与抉择的“黄金年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法学家茶座(第29辑)》,我对其中关于“法律的解释学”的讨论尤为感兴趣。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法律条文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解释角度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而那些卓越的法学家,正是凭借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为我们拨开迷雾,找到最接近正义的答案。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其条文本身,更体现在其解释和适用的过程中。一个好的解释,能够让冰冷的条文焕发生机,能够让法律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我希望这一辑能有一些关于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立法、司法、守法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以及在面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时,法学家们是如何运用解释学的方法,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这对于我们理解法律的深度和广度,非常有帮助。

评分

每次翻开“法学家茶座”,都像在进行一场智力的冒险。这本《法学家茶座(第29辑)》也不例外,它所承载的,是法学家们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思索、不断前行的足迹。我特别关注那些涉及“跨学科”研究的文章,法律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都息息相关。当法学与其他学科碰撞出火花时,往往会产生令人惊艳的洞见。我期待在这一辑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法律与技术、法律与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等交叉领域的研究。这些跨界的研究,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相信通过这些探讨,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法治的建设不仅仅是法律人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追求。

评分

拿到这本《法学家茶座(第29辑)》,内心是既熟悉又期待。熟悉,是因为“法学家茶座”这个品牌早已深入人心,它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对法律前沿问题的深度探讨。期待,则是因为每一辑都像一次全新的探索,不知道这次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又有哪些大家会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并非枯燥的法条,而是那些在学术殿堂里闪耀的名字,以及他们对现实法律问题的敏锐洞察。我一直觉得,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在于法学家们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去解释、去规塑这个世界。《法学家茶座》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它不拘泥于理论的象牙塔,而是直面当下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法律挑战,提供理性、深刻的分析。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新技术对法律的影响的讨论,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这些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法律的滞后性常常让人感到担忧。希望这一辑能够在这方面带来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那种“一本正经”的法律书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但“法学家茶座”却做到了,它用一种更加亲切、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将法律的魅力展现出来。这里的文章,往往不是冷冰冰的理论宣讲,而是充满了思想的温度,充满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我喜欢那种“茶座”的氛围,仿佛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着香茗,一边与法学家们进行一场真诚的交流。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有用法律的视角去审视。比如,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争议,关于网络谣言的治理,这些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期待在这一辑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这些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法律议题的探讨,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也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拿到《法学家茶座(第29辑)》,我第一时间就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论证所吸引。虽然书名听起来轻松,但内容却是相当深刻的。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是对法律前沿问题的一次次叩问和探索。我尤其看重的是那些能够引发思考、启迪智慧的篇章。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观点多元,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做出明智的判断,法律的智慧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在这一辑中,能够读到关于“法治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的讨论,以及如何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将这种精神落到实处。我相信,当每一个个体都能理解并践行法治精神时,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公正、更加文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读物,更是一本塑造我们法治观念的启蒙之书。

评分

法学家茶座是集理论与闲谈于一身的法学杂志,很喜欢

评分

内容不错,正在凑齐全套!

评分

第一天订货,第二天到货。

评分

不错的书,买了好几期了

评分

不是京东的风格,太慢

评分

第一天订货,第二天到货。

评分

不是京东的风格,太慢

评分

第一天订货,第二天到货。

评分

内容不错,正在凑齐全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