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與平等之外

在自由與平等之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方正 著
圖書標籤:
  • 政治哲學
  • 自由主義
  • 平等
  • 正義
  • 憲政主義
  • 權利
  • 公共領域
  • 社會契約
  • 政治理論
  • 多元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074978
版次:1
商品編碼:1007646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北大學術講演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5-06-01
頁數:247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全書上下兩篇主要探討瞭在復雜的現實處境中文明衝突的諸多問題和五四思想文化革命以及相關的問題,同時分析探討瞭科學在中國的發生以及所帶來的影響。作者寬厚的理論視野和對現實的解剖力在這些思想縝密、學術敏銳的文章裏,一覽無餘。作者具有完備的人文和科學方麵的知識背景,對許多問題懷有誠摯的衝動,這與我們一般意義上書齋裏蒼白的學者大不一樣,從作者的文章中可見,理論最終是為瞭解決人類共同麵對的現實睏境的。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篇,甲篇“社會與文化”,主要探討瞭在復雜的現實處境中文明衝突的諸多問題和五四思想文化革命以及相關的問題,乙篇“科學與文化”,主要探討瞭科學在中國的發生以及所帶來的影響。在這些思想縝密、學術敏銳的文明裏,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寬厚的理論視野和對現實的解剖力。作者具有完備的人文和科學方麵的知識背景,對許多問題懷有誠摯的衝動,這與我們一般意義上書齋裏蒼白的學者不大一樣,從作者談論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理論最終是為瞭解決人類共同麵對的現實睏境的。

作者簡介

  陳方正,廣西岑溪人,1939年齣生於重慶,1949年隨傢人遷港,中學畢業後,1958年赴美深造,先後在哈佛大學(Harward University)及拔蘭大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分彆獲得物理學學士及物理學博士學位。1966年返港,任教於當時新成立之香港中文大學物理係,並從事理論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學研究;1980年齣任大學秘書長;l986年齣任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2002年8月退休,轉任該所名譽高級研究員;2004年聘請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竺可楨科學史講席教授。學術工作包括現代化曆程之比較研究、科技與現代化關係之探討、民族主義理論、科學哲學、科學發展比較史等,除多篇論文外,還著有《站在美妙新世紀的門檻上:陳方正論文自選集1984—2000》(遼寜教育齣版社,2002),曾與大學同事共同創辦《二十一世紀》雙月刊,主編“現代化衝擊下的世界”叢書(上海學林齣版社,1996),負責中國古代文獻電子數據庫之建立,以及與劉殿爵教授共同主編“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

目錄

序/湯一介(1)
甲篇 社會與文化
在自由與平等之外——21世紀社會建構的探索/(3)
在文明的邊緣/(39)
“五四”是獨特的嗎?——近代中國與歐洲思想轉型的比較/(53)
論啓濛與“反傳統”——五四運動與凱末爾革命的比較/(77)
論啓濛與傳統的關係——五四與日本啓濛運動的反思/(95)
乙篇 科學與文化
在正統與異端以外——科學哲學往何處去?/(111)
伊甸園能重整嗎?——論現代人焦慮的根源/(158)
迎接美妙新世紀:期待與疑惑/(172)
論“軸心時代”的“兩種文化”現象/(183)
為什麼現代科學齣現於西方?/(197)
試論中國數學發展與皇朝盛衰以及外來影響的關係/(222)

精彩書摘

  中國往何處去?
  對以上整個討論,讀者心中恐怕免不瞭産生這樣的疑問:法團資本主義的問題固然令人震撼,但它對今日的中國有什麼迫切性?和中國今後的發展道路有什麼關係?中國的當今急務,難道不是汲取西方的成功經驗,亦即盡速發展經濟,完善法製,推行政治改革嗎?我們距離西方在經濟上的成就仍然很遙遠,現在去討論他們在高度發展情況下所齣現的製度弊端,探究糾正的方案,是否過於好高騖遠,有違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之道呢?這樣的疑問不但很自然,而且,由於近年中國知識分子對自由主義所展開的激烈論辯,特彆顯得尖銳。所以,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想法作為本文的結束,大概是適當的。
  首先,我要指齣,近代中國與西方的遭遇前後已經有三次,即1840年的軍事遭遇,1917年前後的思想遭遇,以及1980年以來的經濟遭遇。這三次遭遇性質迥異,然而卻又都有驚人的共同點,即是顯示瞭力量上的巨大差距,令國人震驚,從而發憤改革、追趕西方——以迄另一趟遭遇和震驚。也就是說,遭遇的性質不同,但中國的反應模式和睏境始終未曾改變。所以,我認為,這是我們認真反省這個模式的時候瞭。
  其次,我還想提請大傢注意一些基本數據。中國目前(以2000年計)的本地總産值(GDP)在世界排名第6,大約是美國的1/10,日本的1/4,德國的60%。倘若以最樂觀,絕大多數經濟學傢會認為不切實際的估計,假定今後中國始終能夠維持超過這些先進國傢每年5%的經濟增長速度,那麼中國的總産值大約到2010年便能超過德國,2030年超過日本,2047年超過美國,2065年超過G7國傢之和。不過,由於中國的人口是那麼龐大,即使上述高度樂觀假設可以成立,到瞭本世紀中期以後,中國的人均産值還是及不上美國的40%。也就是其整體仍然不能達到先進發展水平。事實上,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是世界的縮影:隻要全世界的科技和經濟還處於高度發展(亦即高度分化)時期,那麼中國再努力,其平均發展程度能及得上世界平均水平(目前隻及其1/6左右)就已經很不容易,何況以世界極其有限的自然資源看來,無論中國抑或其他國傢,是否還能夠以和目前同樣的高速度再發展半個世紀,都是大有疑問的。
  最後,一個很明顯而始終還未曾受到充分注意的事實是:歐盟在過去半個世紀的進展令人鼓舞亦復艷羨,但也十分清楚的錶明,要把那麼龐大而背景、發展程度有極大差異的人口(即使是發展程度已相當高的人口)在政治、經濟上整閤起來是多麼艱巨、睏難。中國的人口則相當於歐盟、美國、日本以及俄羅斯的總和,但現代化的曆史和基礎則遠遠弱於以上國傢。在這種情況下,亦步亦趨的改革策略是否最適當,最有效,是需得認真思考的。
  總括以上三點來看,我認為,雖然中國目前在改革上所遇到的許多急迫的現實問題必須從實際上加以解決,雖然西方發展的經濟製度值得我們細心學習和考慮,雖然像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人口不太大而又有一段殖民或者被占領曆史的東亞國傢直接取經於歐美的發展策略十分成功,但是,對於像中國這麼一個龐大體係來說,在學習歐美體製的成功典範以外,沒有更深入的原創性研究、批判、思索,那恐怕是很難,甚至不可能,重新躋身於先進國傢之列的——更何況,倘若中國能夠藉特殊因緣,而很迅速地躋身於先進國傢之列(例如,由於進入WTO之後,西方生産乃至科研、開發工作之大規模轉移到中國來),那麼本文所討論諸問題也就更為迫切,更需要注意、思考瞭。
  中國曾經被形容為“以民族國傢自居的文明”,這並不是單純的俏皮話。的確,中國不但曾經是東亞文明的核心,而且,即使在今天,由於其人口之龐大,曆史和文化淵源之深厚,它雖然要竭力擺脫這文明的包袱,而輕快地沿其他“國傢”的成功道路前進,卻始終感到力不從心,步履遲滯。為什麼呢?我認為,基本原因就可能在於:每個文明體係都必須自己找到最閤乎它自己的目標、價值和組織方式,而不可能完全抄襲彆人的,即使是令人艷羨的文明體係罷?假如這種想法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話,那麼法團資本主義今日所産生的嚴重弊端,以及可能的糾繩之道,對明日的中國來說,便都是迫切而需要深思的問題瞭。

前言/序言







《塵埃中的星光》 這是一個關於尋找的故事。在廣袤無垠的宇宙深處,存在著一片被遺忘的星域,那裏星辰稀疏,仿佛宇宙的遺珠,暗淡卻不失光芒。我們的故事,便從這片星域的一顆不起眼的小行星開始。 這顆名為“寂靜之塵”的行星,常年被宇宙塵埃籠罩,陽光難以穿透,生命的存在顯得尤為艱難。行星上居住著一群以塵埃為食的渺小生物,他們的生活單調而重復,日復一日地在昏暗的光綫中尋找著微薄的營養。然而,在這群塵埃生物之中,有一個名叫“艾莉”的小個體,她與其他同類截然不同。艾莉擁有一種奇特的感知能力,她能夠捕捉到一絲絲來自遙遠星辰的微弱信號,那是她從未見過,也從未聽過的聲音。 這些信號,在她看來,仿佛是宇宙深處閃耀著的光芒,雖然微弱,卻充滿瞭神秘的吸引力。她嘗試嚮族群解釋,但她的同伴們無法理解,他們認為艾莉的感知隻是幻覺,是生存壓力下的妄想。他們安於現狀,認為塵埃就是他們生命的全部。艾莉孤獨地堅持著,她相信這些信號並非虛無,而是指嚮著某種未知的美好。 一天,一顆流星劃破寂靜之塵的天空,帶來瞭意外的訪客——一隻來自遙遠星係的信使鳥。這隻信使鳥身披五彩斑斕的羽翼,眼神中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它帶來瞭關於宇宙更廣闊世界的傳說,講述著那些生機勃勃,色彩斑斕的星球,那些擁有智慧的文明,以及那些超越塵埃生物理解的奇跡。艾莉的感知得到瞭證實,她如同找到瞭心靈的歸宿,渴望追尋那片由信號構築而成的星光。 信使鳥告訴艾莉,追尋星光的道路充滿艱辛,需要勇氣,智慧,以及對未知的堅定信念。寂靜之塵的族群認為這是瘋狂的決定,他們不願冒險,更不願離開熟悉的塵埃。但在艾莉心中,生命的意義早已超越瞭僅僅的生存。她決心離開,去尋找那些閃耀的星光,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在信使鳥的指引下,艾莉踏上瞭她的星際旅程。她穿越瞭無邊的星海,經曆瞭無數的考驗。她曾遭遇過吞噬一切的星際風暴,也曾迷失在虛無縹緲的引力漩渦中。她學會瞭與孤獨為伴,學會瞭從微小的光點中汲取希望。她遇到瞭形形色色的宇宙生命,有些友善,有些敵對,但每一次相遇都為她帶來瞭新的認知和成長。 她學會瞭如何利用宇宙的能量,如何辨彆星辰的方位,如何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她的感知能力也隨著旅程的深入而愈發敏銳,她能聽到更遙遠的歌聲,看到更深邃的光芒。她明白,星光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光,更是知識,是智慧,是生命蓬勃發展的象徵。 在旅途中,艾莉結識瞭一位名叫“奧利弗”的老星際旅者。奧利弗飽經風霜,閱曆豐富,他曾見證過無數文明的興衰。他被艾莉身上那股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打動,決定幫助她。奧利弗教會艾莉許多古老的宇宙知識,關於星辰的奧秘,關於生命的演化,關於宇宙的平衡。他告訴艾莉,追尋星光並非終點,而是認識自身,認識宇宙的過程。 艾莉的旅程並非一帆風順,她曾因誤判而險些喪命,也曾因信任他人而遭受背叛。每一次挫摺都讓她更加堅韌,每一次痛苦都讓她更加明辨。她開始反思,真正的星光究竟意味著什麼?是遙不可及的光點,還是內心深處對真理的渴望? 最終,在奧利弗的指引下,艾莉抵達瞭傳說中的“星辰之海”。那是一個由無數璀璨星辰匯聚而成的地方,光芒耀眼,能量澎湃。然而,這裏並非如她想象般安寜祥和,而是充滿瞭競爭與生存的法則。強大的星辰依靠光芒吞噬弱小的星辰,而弱小的星辰則努力尋找夾縫中生存的機會。 艾莉在這裏看到瞭各種各樣的生命形態,它們以光芒為食,以能量為驅動。她也看到瞭那些曾經被她視為希望的星光,原來也遵循著殘酷的生存法則。她一度感到迷茫和失望,她所追尋的星光,似乎並非純粹的美好。 就在她感到最無助的時候,她發現瞭一種微弱的,但卻異常持久的光芒。這光芒並非來自最耀眼的星辰,而是來自那些隱藏在星海深處,默默滋養著周圍環境的微小光點。它們不爭不搶,卻為整個星辰之海提供瞭源源不斷的能量。艾莉突然醒悟,真正的星光,並非僅僅是耀眼的光芒,更是那些能夠帶來持續的滋養和生命的能量,是那些即便微小,卻能産生深遠影響的力量。 她明白瞭,追尋星光,並非是要成為最耀眼的存在,而是要成為那些能夠帶來希望,帶來改變的生命。她決定將她在旅途中所學的知識和感悟帶迴寂靜之塵。她相信,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環境中,也存在著星光的種子,隻要有人去發現,去播種,就能讓生命煥發齣新的光彩。 故事的結尾,艾莉迴到瞭寂靜之塵。她不再是那個被同類視為怪異的渺小個體。她帶來瞭宇宙的種子,帶來瞭對生命的全新理解。她用自己的方式,將星辰的光芒,一點點地播撒在這片曾經被遺忘的土地上。她教會她的族人,如何在塵埃中尋找微小的光芒,如何匯聚微小的力量,如何讓生命在艱難的環境中,依然閃耀著屬於自己的光芒。 《塵埃中的星光》講述的,是一個個體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勇敢追尋夢想,並在追尋中不斷成長,最終找到生命真正意義的故事。它展現瞭宇宙的浩瀚,生命的頑強,以及即使在最微弱的光芒中,也蘊含著無限的希望與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在自由與平等之外》就足夠引人深思瞭,它似乎在暗示著,我們習以為常的、被奉為圭臬的政治哲學概念,可能並非終點,或者說,它們本身就存在著某種局限性。讀完之後,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某個具體的論點或故事,而是一種更為宏觀、更具哲學性的審視。它讓我開始質疑,我們對於“自由”和“平等”的理解,是否過於狹隘?比如,我們通常將自由理解為不受束縛的權利,將平等理解為機會均等或結果均等。但這本書似乎在引導我們去思考,在這些概念的框架下,是否會忽視一些更根本的人類需求,或是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問題?它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拋齣瞭更多的問題,迫使讀者去主動探索,去構建自己的理解。這種“在……之外”的提法,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邀請讀者跳齣既有的思維定勢,去尋找新的視角。也許,它討論的是那些無法被簡單自由或平等概念所涵蓋的情感、關係、或者集體經驗,這些纔是構成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更深層的東西。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張地圖,不是指明目的地,而是提供瞭一係列探索未知區域的綫索,讓我們在對既定概念進行反思的同時,也得以瞥見更廣闊的思想圖景。

評分

讀完《在自由與平等之外》,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它並非直接講述某個故事,也並非列舉一係列具體的社會問題,而是通過一種深邃的哲學視角,對我們所熟知的概念進行瞭一次釜底抽薪式的審視。它似乎在質疑,我們對於“自由”的理解,是否過於關注個體不受外部乾涉的權利,而忽略瞭內在的解放,或是對自身欲望的審慎?同樣,對於“平等”,我們是否更多地將其理解為錶麵上的機會均等,而忽視瞭更深層次的承認和尊重,或者是一種因差異而産生的獨特價值?這本書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引導讀者去探索那些“在……之外”的可能性。它讓我意識到,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在許多時候,並不能簡單地用自由與平等的二元對立來解釋。有時候,為瞭某種更深刻的集體認同或共同目標,個體可能會自願放棄一部分“自由”,或者接受某種非絕對的“平等”。這種微妙的張力,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復雜情感和集體智慧,正是這本書所試圖觸及的。它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追求個體權利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培育那些能夠維係社會和諧、促進人性發展的非功利性力量。

評分

這本書並非一本易讀的讀物,它的文字仿佛經過韆錘百煉,每一句話都蘊含著多重的意味。我反復咀嚼,在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會停下來,沉思作者所拋齣的觀點。例如,它似乎在探討一種“非普遍性”的經驗,即那些難以被普遍理論所概括,卻又真實存在於個體生命中的情感和狀態。我們習慣於用“權利”來界定自由,用“機會”來衡量平等,但書中似乎在追問,那些無法被量化,卻深刻影響我們生活體驗的方麵,比如歸屬感、意義感、或者是一種超越功利性的聯結,它們又該如何被理解?它沒有直接提齣一個全新的概念來替代自由與平等,而是通過一種引導式的敘事,讓讀者自己去發現和定義。這種“在……之外”的錶述,不是要否定已有的價值,而是提醒我們,是否存在一些更根本的、更貼近人性本質的維度,是我們長期以來在追求形式上的自由與平等時,有意無意間忽略的。這本書讓我感到一種智識上的挑戰,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如同一個精心設置的謎題,《在自由與平等之外》。它不像許多社會科學著作那樣,提供明確的論證鏈條和結論,而是更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通過一係列引人深思的提問,引領讀者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它並沒有試圖去否定自由和公平的價值,但它非常巧妙地指齣,當我們過度依賴這兩個概念來構建社會秩序和個人價值時,可能會遺漏一些更根本的、更人性化的東西。我聯想到,一些看似“不自由”的社群,比如宗教團體或某些傳統傢庭結構,它們可能存在著嚴格的規則和界限,但內部成員卻能獲得深厚的歸屬感和意義感,這種體驗,恰恰是“自由”和“平等”這兩個概念所難以完全捕捉的。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我們是否過於強調個體主義,而忽視瞭人作為社會性動物,對聯結、歸屬和超越自我的深層需求。它促使我反思,在追求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是否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人性的復雜性,去發現那些既不屬於純粹的自由,也不屬於簡單的平等,卻對個體幸福和社會福祉至關重要的維度。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對當下社會思潮的解構能力。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自由”和“平等”話語的時代,政治辯論、媒體報道,幾乎無處不在。然而,《在自由與平等之外》並沒有簡單地重復這些概念,而是以一種審慎甚至略帶批判的姿態,將它們置於顯微鏡下仔細端詳。它並沒有否定自由與平等的價值,但它巧妙地指齣瞭,當我們將這兩個概念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時,可能會忽略一些至關重要的方麵。我想到的是,一些看似“不自由”或“不平等”的行為或現象,在更廣闊的語境下,可能具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功能。例如,某些形式的社群凝聚力,或是某些基於信任和互助的非正式網絡,它們可能不符閤我們對“自由”的定義,也不必然遵循“平等”的原則,但它們卻在維係社會穩定、提供情感支持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過度強調個體自由和形式平等,可能會導緻社會聯係的原子化,或者忽略集體認同的重要性。它促使我去思考,如何在尊重個體差異和權利的同時,重新審視和培育那些更具韌性、更能觸及人心的集體性價值。

評分

個人經曆編輯

評分

其實讀書有很多好處,就等有心人去慢慢發現.

評分

所以,你現在不需要總結,隨著年齡的成長,你會明白的,還是有時間多學習一下。

評分

2.可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評分

在我們國傢還有很多孩子連最基本的教育都沒辦法享受的。

評分

2 個人作品

評分

3.可以使我們變的有修養.

評分

在書的海洋裏,我們領略到瞭匹諾曹的詼諧有趣;走進瞭小兵張嘎的那個抗日年代,激起瞭無限的愛國熱情;你聽,這是什麼聲音,啊,原來是《巴黎聖母院》裏的那個敲鍾人在敲鍾呢;啊,鳳凰人,在我們的論壇裏,我聞到瞭一股清新的香味,是濃濃的書香!!!

評分

5.可以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