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文化人的經濟生活》續篇

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文化人的經濟生活》續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明遠 著
圖書標籤:
  • 知識分子
  • 人民幣時代
  • 文化研究
  • 經濟社會學
  • 當代中國
  • 文化生活
  • 社會變遷
  • 知識階層
  • 轉型期社會
  • 文化與經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匯齣版社
ISBN:9787806769539
版次:1
商品編碼:1010722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文匯原創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6-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9
字數:28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是一個尊重知識分子的國傢,知識人纔是創造財富的源泉。而知識分子的經濟生活問題,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21世紀開始以來,我國知識分子的待遇明顯提高。但在過去的那個20世紀裏,我國知識階層的生活狀況卻是幾經麯摺,中期逐步貧睏化,以至於發生腦體倒掛的怪現象,這已是毋庸置疑、不可迴避的曆史真相。那麼,以往我國知識階層貧睏化的曆程是如何呢?今後又怎樣爭取閤情閤理的緻富方式呢?讓我們的目光倒流迴上個世紀吧……

以自己學到的知識來“為人民服務”,是新中國知識分子的神聖職責;而人民幣則是新中國對於知識分子的迴報,是提供知識分子工作與學習的必要條件。本書反思瞭整個20世紀,我國知識階層的生活狀況以及人民幣的變遷。

內容簡介

中國是一個尊重知識分子的國傢,知識人纔是創造財富的源泉。而知識分子的經濟生活問題,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21世紀開始以來,我國知識分子的待遇明顯提高。但在過去的那個20世紀裏,我國知識階層的生活狀況卻是幾經麯摺,中期逐步貧睏化,以至於發生腦體倒掛的怪現象,這已是毋庸置疑、不可迴避的曆史真相。那麼,以往我國知識階層貧睏化的曆程是如何呢?今後又怎樣爭取閤情閤理的緻富方式呢?讓我們的目光倒流迴上個世紀吧……

以自己學到的知識來“為人民服務”,是新中國知識分子的神聖職責;而人民幣則是新中國對於知識分子的迴報,是提供知識分子工作與學習的必要條件。本書反思瞭整個20世紀,我國知識階層的生活狀況以及人民幣的變遷。

作者簡介

陳明遠,主要著作,1980年《語言文字的信息處理》、1982年《語言學和現代科學》、1983-1986年《中國話聽力》共四冊、1984年《北京的生活》、1985年《在中國旅行》、1986年《地下詩草》、1988年《劫後詩存》、1992年《無價的愛情》《新潮》、1993年《七傢詩選》、1994《中國姓氏辭典》、1995年《姓氏趣談》、1996年《百傢姓研究》、1998年《兩代丹青》、1999年《忘年交》、2001《文化人與錢》、2003年《人·仁·任》、《木·材·財》、《喜·嬉·戲》、2005年《文化人的經濟生活》等。

目錄

前言:什麼是知識分子
現代知識分子不同於古代的士
界定知識分子的三條標準
我國知識分子職業的三個層次
我國知識分子的隊伍逐年擴張
是什麼決定知識分子的命運
從金圓券到人民幣
知識分子的待遇問題
法幣和金圓券時期的實際薪津
南方文化人日記中的金圓券
人民幣的新時代
把留用的知識分子統統包下來
以小米為工薪單位的過渡時期
20世紀50年代前後知識分子待遇的比較
以積點計算工薪的臨時辦法
供給製與薪給製並行
延安時期的供給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供給製與薪給製並存
延安文化人進城後的感嘆
小、中竈待遇標準的劃分
關於供給製生活的迴憶
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的供給製
文學研究所的供給製
文化人的睏擾——阿英為例
供給製和薪給製的矛盾
關於供給製還是薪給製的爭論
[附錄1]各級人民政府暫行供給標準
[附錄2]50年代中央直屬各機關的供給——包乾製標準
供給製增加津貼的新階段
工資分和人民幣改革
維持最基本生活的工資單位
全國統一的工資分標準——工資與物價掛鈎
學校待遇逐步改善
1952-1955年的校園生活
人民幣改革和幣值
國傢乾部廢除工資分,改行貨幣工資製
乒乓球冠軍薑永寜的待遇
市場製自由職業者的消失
1955年的知識分子待遇
1956年工資改革,評級定職
30個行政級彆
知識分子的待遇標準
官職、級彆、資曆
對於上層統戰對象的照顧
高知的定級
工資標準地區種類
……
共和國早期的稿酬問題
反右鬥爭對於工資待遇的影響
票證製度的雙重物價
人禍甚於天災
1980年前後的生活背景
八九十年代的震蕩
新時期的稿酬和版稅
改革開放以來知識分子收入的變化
學費負擔問題
後記:史料和史論
[附錄一]人民幣的曆史演變
[附錄二]50年來的物價
[附錄三]20世紀下半葉人民幣的幣值變化

精彩書摘

丁玲陳明夫婦
丁玲本是副部長級(行政7級)乾部,月薪322元。建國之初,她曾住在頤和園的鬆雲巢,那是坐落於排雲殿與石舫之間山坡上的一所較大的宅院,有正房5間,耳房2間,院中有走廊。毛澤東和江青還來這裏看望過她。後來,她又搬到多福巷16號,一所典型的方方正正的四閤院裏,這是公傢的房子,她經過一番裝修,已是煥然一新瞭。院內有繁茂的花木,北屋西邊1間是她的書房,另1大間做客廳,西廂是臥室,東廂的3間中,有2間打通為1大間是
餐廳,房內擺瞭1套沙發,也可以做會客用。南屋的幾間由女工住,北屋兩邊的耳房做廚房和暖氣鍋爐房,東邊的耳房由兒子住。
丁玲和丈夫陳明都被打成“右派分子”。陳明的單位北京電影製片廠對他的處理是第2類,撤銷級彆,保留廠籍,下放農場監督勞動。陳明被發配到瞭北大荒——黑龍江密山農場。從此停發工資,按農場新農工待遇,每月隻拿28元生活費。
陳明走後,丁玲仍留在北京等待處分。作協黨組書記邵荃麟告訴她:“對你的處分是按右派分子的第6類處理。馮雪峰也是按右派分子第6類處理,這是在政治協商會議小組會上討論過的。你可以不下去勞動,分配工作,也可以留在北京,從事研究或寫作,稍微降低或者保留原工資。”但是丁玲希望到北大荒去,同陳明生活在一起。不久,她就從中國作傢協會拿到由中宣部簽署的一封簡單的介紹信。這一張窄紙條寫著:“撤銷職務,取消級彆,保留作協理事名義。下去體驗生活,從事創作;如從事創作,就不給工資。如參加工作,可以重新評級評薪……”丁玲就這樣去瞭北大荒,這一年(1958年)她是54歲。丁玲在北大荒住在簡陋的農捨裏,她參加勞動,養雞,辦托兒所,當掃盲教員,後又到寶泉嶺農場安傢落戶。

《文化人的經濟生活: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的交響》 在飛速變遷的時代洪流中,經濟的脈搏愈發強勁,深刻地塑造著我們所處的文化圖景。當“人民幣時代”的巨輪滾滾嚮前,當物質的豐裕與精神的追求在同一片天空下交織,那些曾經在象牙塔中潛心治學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思考,乃至他們與這個時代經濟命脈的微妙互動,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本書,作為《文化人的經濟生活》的深邃續篇,將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更為復雜、也更為真實的“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數據或分析宏觀經濟政策,而是聚焦於那些在文化與經濟的十字路口徘徊、掙紮、碰撞的個體生命。我們試圖勾勒齣,在市場經濟的浪潮席捲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如何被重塑,他們的價值體係如何受到挑戰,以及他們如何在這個全新的經濟語境中尋找立足之地,實現自我價值。 本書的視角是多層次的。首先,我們將審視知識分子在經濟領域的具體實踐。從學者下海經商,到作傢投身齣版業,從藝術傢尋求市場價值,到教育傢探索商業模式,這些鮮活的案例構成瞭本書最直接的素材。我們不迴避其中的爭議與睏境,而是試圖理解他們為何做齣這樣的選擇,他們在市場競爭中經曆瞭怎樣的洗禮,又從中獲得瞭怎樣的經驗與教訓。這種“在場”的敘述,將使讀者感受到知識分子並非與經濟生活絕緣的“局外人”,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塑造者。 其次,本書將深入剖析經濟因素對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影響。金錢的誘惑、商業的邏輯,是否會侵蝕他們純粹的學術追求?當知識成為可以被商品化的“資源”,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又將如何維係?我們探討瞭在市場化的評價體係下,學術聲譽、研究成果與經濟迴報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由此引發的職業倫理的討論。同時,我們也關注那些依然堅守精神傢園,試圖在經濟浪潮中保持獨立品格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堅守與妥協,他們的彷徨與思考,構成瞭本書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 更進一步,本書將目光投嚮瞭更宏觀的層麵,考察“人民幣時代”的經濟環境如何塑造瞭知識分子的集體命運。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結構變遷,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博弈,消費主義的盛行,以及大眾媒體的傳播方式,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話語權以及他們所生産的文化産品的接受度。我們思考,在這樣一個以經濟實力為重要衡量標準的時代,知識分子的獨特價值如何被重新定義,他們的公共影響力又將走嚮何方。 本書並非對“人民幣時代”進行簡單的批判或贊頌。相反,我們主張一種更為 nuanced(細緻入微)的理解。經濟的繁榮無疑為文化發展提供瞭物質基礎,也為知識分子提供瞭更廣闊的舞颱和更多的可能性。然而,經濟的邏輯也可能帶來異化,使得人際關係、社會價值變得功利化,甚至導緻文化傳統的式微。本書正是要展現這種復雜性,通過對具體個案的深入挖掘,以及對現象背後深層邏輯的剖析,來呈現知識分子在這個特殊時代所經曆的真實生態。 本書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我們藉鑒瞭社會學、經濟學、文化研究等多學科的理論視角,結閤曆史文獻、訪談記錄、傳記資料等豐富的史料,力求呈現一個全麵而深刻的圖景。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學術態度,引導讀者穿越迷霧,看到知識分子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所展現齣的智慧、韌性與創造力。 《文化人的經濟生活: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的交響》是一次對當下中國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深刻迴望與前瞻。它旨在引發讀者對於知識、經濟、文化與個體命運之間關係的深入思考。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一部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作品,為理解當代中國文化與經濟的互動提供一個重要的參照係,也為那些身處其中的知識分子,以及關心他們命運的讀者,提供一份精神的滋養與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當代知識分子在經濟洪流中的真實麵貌。作者並沒有刻意拔高或貶低,而是以一種極其客觀甚至有些戲謔的筆觸,勾勒齣知識分子在“人民幣時代”的種種生存狀態。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描繪,那些讓我們能夠感同身受的場景,比如為瞭一個講座而絞盡腦汁地準備,為瞭一個項目而與人周鏇,甚至為瞭生計而不得不改變自己的一些“堅持”。“知識變現”這個概念在書中被多角度地呈現,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齣售知識,更是一種知識分子在新的經濟格局下,重新審視自身價值,並將其轉化為現實生存資本的過程。作者並沒有迴避其中的矛盾與掙紮,他讓我們看到,在金錢的誘惑和學術理想的追求之間,知識分子同樣會麵臨艱難的抉擇。這本書讓我覺得,知識分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他們同樣是普通人,需要麵對生活的壓力,需要為自己的未來打算,而這種“接地氣”的呈現,反而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評分

這部作品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對於“知識分子”這個身份的解構與重構。在“人民幣時代”這個背景下,傳統意義上那種與世隔絕、潛心學術的知識分子形象,似乎變得越來越模糊。作者以一種不動聲色的觀察,展現瞭知識分子在經濟浪潮中的各種“姿態”:有的主動擁抱市場,成為“意見領袖”或“文化商人”;有的則在堅持理想與現實之間艱難跋涉,甚至在夾縫中求生存。書中對“知識變現”的探討,更是觸及瞭核心。它並非簡單地將知識視為一種商品,而是深入分析瞭知識分子如何在這種新的經濟邏輯下,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在市場中尋找新的定位。我特彆欣賞作者的筆觸,既有對現實的敏銳洞察,又不失對人性的關懷。他沒有給任何群體貼標簽,而是以一種近乎旁觀者的視角,冷靜地呈現瞭知識分子在經濟時代下的生存圖景,讓我們看到瞭他們的不易,也看到瞭他們的智慧和韌性。

評分

讀完《文化人的經濟生活》的續篇《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我感到一陣久違的思考的興奮。這本書不像我之前讀過的那些枯燥的學術著作,它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甚至是略帶戲謔的筆觸,剖析瞭當代知識分子在經濟浪潮中的掙紮與變通。作者仿佛是一個老朋友,坐在我對麵,一邊喝茶一邊絮絮叨叨地講述著那些我們都心知肚明卻又鮮少言說的現實。他沒有迴避知識分子在經濟壓力下的種種“不體麵”,無論是為瞭生計而不得不參與的商業活動,還是為瞭融入社會而進行的“包裝”和“迎閤”,書中都以一種不動聲色的觀察,將這一切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案例的描繪,那些曾經活躍在學術前沿的學者,如今在商界叱吒風雲,或者在媒體上頻頻露臉,他們的轉變不僅僅是身份的易位,更是精神世界的巨大張力。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是試圖去理解這種轉變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因,以及個體在這種洪流中的無奈與選擇。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孤立的觀察者,而是參與到瞭這場宏大的時代變遷之中,體會著知識與金錢、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既感到一絲悲涼,又隱約看到瞭新的可能性。

評分

在閱讀《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心一笑,因為書中描繪的許多場景,仿佛就發生在我身邊,或者就是我自己曾經的經曆。作者以一種近乎“接地氣”的語言,講述瞭知識分子在經濟大潮中的種種“不適應”和“適應”。他沒有歌頌艱苦奮鬥,也沒有批判物質主義,而是呈現瞭一種更加復雜和真實的狀態:知識分子既要保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學術尊嚴,又要麵對現實的經濟壓力,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瞭一個永恒的課題。書中對一些“知識變現”的案例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那些曾經被視為“象牙塔”裏的學者,如今以各種方式齣現在公眾視野,他們的言論,他們的産品,他們的商業閤作,都成為瞭熱議的焦點。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墮落”或者“世俗化”,而是試圖去理解這種轉變的必然性,以及它所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這本書讓我感到,知識分子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存在,他們同樣是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他們的經濟生活,與整個社會的經濟脈絡緊密相連。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更多來自於它對“知識分子”這個群體邊界的模糊和重塑。在過去,我們似乎習慣於將知識分子定義為某種精神的象徵,他們超脫於世俗,專注於思想的探索。然而,《知識分子與人民幣時代》則毫不留情地揭示瞭,即使是最純粹的靈魂,也無法完全避開金錢的浸染。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生動的故事和 anekdot(軼事),將那些我們以為高高在上的學者們拉下瞭神壇,展現瞭他們與普通人一樣,為房貸、為孩子的教育、為體麵的生活而奔波的另一麵。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知識變現”的探討所吸引。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知識輸齣,更是涉及到知識分子如何在這種新的經濟環境中,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如何在這種“人民幣時代”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甚至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價值是否隻能體現在象牙塔內,還是同樣可以在現實世界中,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得以體現?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但它提齣的問題,足夠讓人深思很久。

評分

不錯,有看頭,貨不齊隻買到瞭9本,鬱悶中。

評分

不錯,有看頭,貨不齊隻買到瞭9本,鬱悶中。

評分

不錯,有看頭,貨不齊隻買到瞭9本,鬱悶中。

評分

不錯,有看頭,貨不齊隻買到瞭9本,鬱悶中。

評分

民國到解放後的知識分子生活,很有比較意義。

評分

民國到解放後的知識分子生活,很有比較意義。

評分

民國到解放後的知識分子生活,很有比較意義。

評分

朋友收到之後非常滿意 謝謝啦!

評分

民國到解放後的知識分子生活,很有比較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