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材电子信息: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系统地介绍了通信建模仿真方法和模型验证技术,并结合作者近年在教学科研中所设计的大量基础的和较深入的建模仿真实例,重点讨论了建模仿真原理和相关的数值计算方法、模拟通信系统、模数转换、调制与编码、信道模拟、载波与符号同步、信道均衡、跳频系统和直接扩频系统、通信模型正确性评估、仿真数据验证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内容,并在仿真实例中展示了科学研究论文和报告所需的数据处理和表现技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系统仿真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指导材料,还可供通信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等作为解决通信系统设计、评估和建模仿真领域实际问题的参考资料。
邵玉斌,男,副教授,硕士。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毕业。现任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通信工程系副主任,主讲《数字通信》、《通信仿真技术》(双语教学)等课程。参与过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第2完成人),横向科研课题2项(第2完成人),主持完成学院教改基金项目1项。参与在研横向科研课题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累计16人(已毕业12人)。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EI检索收录5篇,核心期刊15篇。出版论著2部。获得2002昆明理工大学优秀教学奖三等奖,获2000年、2002年昆明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分别排名第二,第三)。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电子与电讯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系统,软件无线电技术及系统仿真与实现技术。
专著:
〔1〕 邵玉斌 ,《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高等学校教材电子信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06-01
〔2〕 徐明远 邵玉斌 ,《MATLAB仿真在通信与电子工程中的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04-27
第1章 通信系统仿真的原理和方法论
1.1 通信系统仿真的现实意义
1.2 计算机仿真的过程
1.2.1 系统仿真的数学基础
1.2.2 计算机仿真的一般过程
1.3 通信系统模型的分类
1.3.1 按照系统层次分类
1.3.2 按照信号类型分类
1.3.3 按照系统特征分类
1.4 通信系统仿真的方法
1.4.1 基于动态系统模型的状态方程求解方法
1.4.2 基于概率模型的蒙特卡罗方法
1.4.3 混合方法
1.5 通信系统仿真的优点和局限性
1.6 系统建模仿真方法与仿真工具
1.6.1 系统建模仿真方法与仿真工具的关系
1.6.2 仿真环境的构成和要求
1.6.3 常用仿真工具的选择
1.7 小结与文献综述
1.8 思考题
第2章 Matlab/Simulink系统建模和仿真基础
2.1 Matlab编程仿真的方法
2.1.1 概述
2.1.2 静态系统的Matlab编程仿真
2.1.3 连续动态系统的Matlab编程仿真
2.1.4 离散动态系统的Matlab编程仿真
2.1.5 基于数据流和基于时间流的仿真方法
2.2 Simulink仿真基础
2.2.1 系统模型的方程和图形化描述
2.2.2 Simulink仿真平台
2.2.3 构建一个简单的Simulink仿真系统
2.2.4 Simulink子系统构建、封装和自定义模块库
2.3 Simulink的工作原理——S函数
2.3.1 S函数的工作原理
2.3.2 用Matlab语言编写S函数
2.4 用S函数编写Simulink基本模块
2.4.1 信源模块
2.4.2 信宿和信号显示模块
2.4.3 信号传输模块
2.5 Simulink仿真的数据结构和编程调用方法
2.5.1 Simulink中数据流的向量和矩阵形式
2.5.2 Simulink中数据结构的转换
2.5.3 Simulink与Matlab的交互
2.5.4 编程调用仿真模型
2.6 Simulink在电子与通信系统仿真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6.1 系统仿真速率的设计和选择
2.6.2 并/串转换和混合速率系统仿真
2.6.3 不同层次的仿真模型
2.6.4 用Simulink求解方程
2.6.5 同一数学模型的多种计算机仿真实现方法
2.7 声卡在Simulink仿真模型中的应用
2.7.1 Matlab与声卡的接口函数
2.7.2 Simulink与声卡的接口模块
2.7.3 在Simulink中组建虚拟仪器
2.8 小结与文献综述
2.9 思考题
第3章 基本通信模块的建模与分析
3.1 滤波器模型
3.1.1 滤波器的类型、参数指标与设计
3.1.2 滤波器的实现
3.2 信源模型
3.2.1 确定信源
3.2.2 伪随机码源
3.2.3 统计信源——噪声源
3.3 信号参数的测量和分析
3.3.1 信号的能量和功率
3.3.2 信号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
3.3.3 离散时间信号的统计参数
3.3.4 信号的频域参数
3.4 信道模型
3.4.1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
3.4.2 带限加性噪声信道
3.4.3 离散时间信道指标的定量计算
3.4.4 错误概率信道
3.5 调制与解调
3.5.1 调制的通带和基带模型
3.5.2 模拟调制与解调模型
3.5.3 数字调制与解调模型
3.6 锁相环和载波提取
3.6.1 锁相环的构成和建模仿真
3.6.2 用于载波提取的锁相环仿真
3.6.3 锁相频率合成器的仿真
3.7 小结与文献综述
3.8 思考题
第4章 构建通信系统仿真模型
4.1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4.1.1 模拟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4.1.2 数字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4.2 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4.3 通信系统建模的要点
4.4 小结和文献综述
4.5 思考题
第5章 模拟通信系统的建模仿真
5.1 调幅广播系统的仿真
5.2 调幅的包络检波和相干解调性能仿真比较
5.3 频分复用和超外差接收机的仿真模型
5.4 自动增益控制(AGC)原理与仿真
5.5 调频立体声广播系统的建模仿真
5.5.1 调频立体声广播的信号结构和仿真模型
5.5.2 调频立体声接收机模型
5.6 单边带调幅系统的建模仿真
5.6.1 希尔伯特变换
5.6.2 单边带调幅与解调原理
5.6.3 一个简化的单边带电台仿真
5.7 彩色电视系统的建模仿真
5.7.1 电视扫描原理的仿真
5.7.2 彩色电视信号的构成和频谱仿真
5.7.3 简化的彩色电视接收机仿真
5.8 小结与文献综述
5.9 思考题
第6章 模拟信号数字化
6.1 采样定理的原理仿真
6.2 A/D和D/A转换器的仿真
6.3 PCM编码和解码
6.3.1 信号的压缩和扩张
6.3.2 PCM编码和解码
6.4 DPCM编码与解码
6.5 增量调制
6.6 小结与文献综述
6.7 思考题
第7章 数字通信系统的建模仿真
7.1 二进制传输的错误率仿真
7.2 基带传输码型设计
7.2.1 二电平码
7.2.2 三电平码
7.3 带限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
7.3.1 眼图和无码间串扰波形
7.3.2 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
7.3.3 定时提取系统的仿真
7.3.4 信道的时域均衡
7.4 数字调制的仿真
7.4.1 信号的向量表示
7.4.2 数字调制信号的向量表示和仿真
7.5 扩频系统的仿真
7.5.1 伪随机码的产生
7.5.2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7.5.3 跳频扩频系统
7.6 小结与文献综述
7.7 思考题
第8章 通信系统建模仿真的评估
8.1 概述
8.2 概率模型和蒙特卡罗方法
8.3 随机数的产生和常用随机分布
8.3.1 均匀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8.3.2 产生其他常用随机分布的方法
8.3.3 产生任意指定区间上的均匀分布
8.3.4 三角分布
8.3.5 指数分布
8.3.6 标准正态分布
8.3.7 指定均值和方差的正态分布
8.3.8 对数正态分布
8.3.9 柯西分布
8.3.10 χ2分布
8.3.11 瑞利分布
8.3.12 广义瑞利分布(χ分布)
8.3.13 赖斯分布和广义赖斯分布
8.3.14 Γ分布
8.3.15 Beta分布
8.3.16 Erlang分布
8.3.17 两点分布
8.3.18 二项分布
8.3.19 负二项分布
8.3.20 几何分布
8.3.21 超几何分布
8.3.22 泊松分布
8.3.23 t分布
8.3.24 F分布
8.4 随机分布的辨识和参数估计
8.4.1 概率密度函数对比——直方图估计法
8.4.2 概率分布的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
8.5 蒙特卡罗仿真的精度分析
8.5.1 蒙特卡罗仿真次数和精度的关系
8.5.2 蒙特卡罗仿真次数的序贯算法
8.6 仿真结果的数据处理
8.6.1 插值
8.6.2 拟合
8.7 小结与文献综述
8.8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章 通信系统仿真的原理和方法论
1.1 通信系统仿真的现实意义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通信系统和信号处理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各种新技术、新器件不断涌现,如廉价高速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超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集成光学器件以及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和光纤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信号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信号检测和处理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硬件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和信号处理的软件化迫使工程设计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评估,并对系统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强大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工具和系统仿真方法,作为将新技术理论成果转换为实际产品的高效且低成本途径越来越受到业界青睐。
近年来,在通信系统建模、分析和仿真评估领域已经发展了大量的计算机辅助技术,这些技术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
(1)基于理论分析的解析方法,如利用计算机对复杂的系统性能评估公式进行数值计算等。基于理论分析的解析方法往往用于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的初期,通过计算了解系统参数和系统性能之间的大致关系。解析分析往往建立在对系统模型大量简化的基础上,对于结构复杂的系统和方案,通过解析方法评估性能往往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便存在简化模型下的解析结果,这种结果往往也和实际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
(2)结合通信系统硬件原型和测试设备的计算机辅助仿真方法,通常应用于原型系统实现的中后期和原型系统调试中。例如在通信系统硬件原型和测试设备的支持下,利用计算机模拟信源以及信道环境进行系统的闭环测试等,以验证原型系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基于系统硬件原型和测试设备的方法成本高,时间长,受到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而且必须在硬件系统原型实现后进行,所以不可能用于系统方案的设计阶段。
……
收到这本《高等学校教材电子信息: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后,我的心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我满怀期待地想通过它来提升自己在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方面的技能,然而,在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它并没有完全满足我对于一本“教材”所应有的那种“实用性”和“指导性”的期待。 首先,这本书在理论阐述上,可能过于“超前”和“学术化”了。我理解作为一本高等教材,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大量的篇幅都用来推导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介绍抽象的通信理论概念。当我抱着学习如何用Simulink构建一个通信系统的心态去翻阅时,迎面而来的却是如潮水般的数学符号和晦涩的理论解释。例如,在讲解某个数字调制技术时,书中会详细追溯到其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表示,并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其在理论上的最优性,但对于如何将其转化为Simulink中的实际模块,如何设置参数以实现预期的性能,却一带而过,甚至缺乏具体的示例操作。 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编写风格,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那些理论知识,并自己去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Simulink中。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更偏向于动手实践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也极大地削弱了我学习的积极性。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操作手册”,清晰地展示每一步的建模过程,提供具体的模块选择、参数设置以及仿真结果的分析,而不是让我自行去“考古”和“翻译”。 其次,书中所谓的“实例分析”部分,给我的感觉是“名不副实”。虽然书名中带有“实例分析”,但我所期望的“实例”,应该是那种能够真实反映通信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例如,如何在一个存在非线性失真和噪声干扰的环境下设计一个性能优越的接收机,或者如何通过仿真来评估不同编码策略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然而,书中提供的例子,大多数都过于简单和理想化,仅仅是对某个理论知识点的简单验证,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也未能充分展现出MATLAB/Simulink在解决复杂通信工程问题时的强大能力。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确实可圈可点,但它在实践操作的指导性、以及“实例分析”的深度和实用性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它更像是一本通信理论的“进阶读物”,而不是一本能够帮助初学者或中级学习者快速掌握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工具书”或“实践指南”。对于我而言,它未能提供我所期望的那种“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在“接地气”和“可操作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未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材”应有的普及和应用价值。
评分坦白说,拿到这本《高等学校教材电子信息: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信息密度”有点儿太高了,但这份“密度”并不完全是我所需要的。作为一本旨在介绍“建模与仿真”的书,我非常期待它能像一本优秀的工具书或者实践手册一样,带领我一步步地“玩转”MATLAB/Simulink。 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似乎更像是将一本通信原理的教科书,再加上一些Simulink的零散介绍,然后强行拼凑在一起。对于我这种更倾向于“拿来就用”的学习者来说,开篇大量的关于通信理论的数学推导和概念解释,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的课堂,但这次是以一种更为抽象和繁复的方式呈现。比如,当书中讲到某个调制方案时,我会希望看到的是它在Simulink中的基本模块结构,各个模块的作用,以及如何连接它们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这本书,往往是先从这个调制方案的数学模型出发,详细解释其背后的傅里叶变换、概率密度函数等等,等到我看得云里雾里之后,才勉强提及Simulink中可能用到的几个函数或者模块。 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的“实例分析”部分,虽然数量不少,但很多都显得过于“教科书化”,缺乏实际工程中的复杂度和变化。我期待的“实例”,是那种能够展示如何处理实际通信系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信号的非线性失真、多径效应、或者如何设计一个能够适应动态环境的自适应均衡器。而这本书的例子,大多是理想情况下的模型搭建和性能评估,对于如何处理“非理想”的情况,或者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调整模型参数,给出的指导非常有限。 而且,在Simulink的具体操作层面上,这本书的描述也略显不足。通常,我需要学习一个新的工具,最看重的是其详细的操作指南,包括界面介绍、常用模块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参数配置。这本书在这方面的篇幅,相比于理论推导,显得“吝啬”很多,很多时候只是一笔带过,或者直接丢下一句“具体操作请参考Simulink帮助文档”。这无疑增加了我的学习难度,我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才能理解书中所指的每一个操作步骤。 因此,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适合作为通信理论的辅助读物,或者作为有一定Simulink基础的学习者,去深化其理论理解。但如果想把它作为一本能够快速上手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入门教材,恐怕会显得“力不从心”,未能充分满足我对实践导向学习的需求,在“实例分析”的深度和操作指南的详细程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能达到我期望的那种“手把手教学”的效果。
评分我承认,这本书的标题《高等学校教材电子信息: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听起来确实很吸引人,我当初购买它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为我攻克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秘密武器”。然而,现实情况是,这本书并没有完全达到我的预期,反而让我觉得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一丝丝的“力不从心”。 首先,这本书的“理论”成分似乎远超“实践”成分。我理解作为一本高等教材,严谨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但对我而言,我更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直接告诉我“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这样做”。书中大量篇幅都在阐述各种通信原理背后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虽然这些内容本身是深刻且有价值的,但对于一个迫切希望快速上手建模仿真的读者来说,这种“先哲理,后技法”的叙述方式,就像是在一堂枯燥的数学课,让我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Simulink操作联系起来。 举个例子,当我翻到书中关于某种信道编码的建模部分时,我期待的是看到如何用Simulink搭建一个编码器和解码器的模块,如何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以及如何仿真它在不同信噪比下的误码率表现。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这种编码的代数结构、译码算法的收敛性等等。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这些理论,才能勉强理解书中所提及的Simulink实现,而且书中对Simulink具体模块的介绍,也往往是寥寥数语,缺乏详细的参数配置说明和操作截图。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为通信理论研究者准备的,而不是为想要快速掌握建模仿真的工程师或学生设计的。 其次,关于“实例分析”的部分,虽然书名里有,但感觉“实例”的深度和实用性都有待加强。我期望的“实例”,是那种能够真正反映实际通信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复杂问题,比如如何在一个包含多径衰落和非线性失真的信道上设计一个鲁棒的接收端,或者如何通过仿真来优化某个通信系统的功耗和数据速率。而书中提供的例子,大多是相对简单的、理想化的模型,对于如何在更复杂、更贴近实际的场景下进行建模和仿真,指导性不够强。我需要自己去填充大量的空白,去思考如何在书中的基础上扩展和改进,这大大增加了我的学习负担。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是足够的,但对于实践层面的指导,以及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实例分析”,则显得有些不足。它更像是一本将通信理论与Simulink应用“点到为止”地结合起来的书,而不是一本真正能够“手把手”教会读者如何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践指南。对于我这样,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冗余”和“实践不足”,让我感到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未能完全满足我的学习需求,显得与“高等学校教材”的定位,在实践应用导向方面,存在一定的脱节。
评分拿到《高等学校教材电子信息: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这固然是高等教材的应有之义,但对于我这个更看重“实操”的学习者来说,这份“学术气息”有时反而成了一种“阻碍”。 首先,书中对通信理论的深度讲解,虽然严谨,但过于“铺天盖地”了。我当初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快速上手MATLAB/Simulink在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书中大量篇幅都在阐述各种通信原理背后的数学推导、信息论概念,以及算法的理论依据。这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先被拉进了一个抽象的数学世界,然后再被告知“这里有一个工具可以用来模拟这些”。 例如,当我阅读到某个信道模型部分时,我期望的是能够了解如何在Simulink中搭建这个信道模型,如何设置相关的噪声参数,以及如何观察它对信号的影响。但书中却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该信道模型的数学特性,以及它在理论上是如何被定义的。这种“先理论,后应用”的模式,让我感觉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消化那些理论,然后自己去猜测这些理论如何映射到Simulink的模块和参数上。书中对Simulink具体操作的介绍,也往往是“一笔带过”,缺乏详细的图示和参数说明,这让我不得不频繁地切换到Simulink的帮助文档,来辅助理解。 其次,书中的“实例分析”部分,虽然名义上是“实例”,但其“实践性”和“深度”都让我感到有些不足。我期待的“实例”,是那种能够真实反映通信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例如,如何在一个包含多径效应和噪声干扰的环境下设计一个鲁棒的接收端,或者如何通过仿真来优化某个通信系统的功耗和数据速率。然而,书中提供的例子,大多是相对简单、理想化的模型,仅仅是对某个理论知识点的简单验证。这未能充分展示出MATLAB/Simulink在解决复杂通信工程问题时的强大能力,也未能为我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现成思路”。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在实践操作的指导性、以及“实例分析”的深度和实用性方面,则存在明显的不足。它更适合作为通信理论的“进阶读物”,或者作为有志于深入研究通信理论的学习者,在已具备一定的Simulink使用经验后进行阅读,来深化其理论理解。而对于我这样,更看重“学以致用”和“快速上手”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冗余”和“实践指导不足”,未能完全达到我所期望的学习效果,在“接地气”和“可操作性”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显得有些“高高在上”,未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材”应有的普及和应用价值。
评分我对《高等学校教材电子信息: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可以用“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足”来概括。我当初抱着学习如何在MATLAB/Simulink中实际搭建和仿真通信系统的目的购买这本书,但读下来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通信原理的“理论解读”,而非一本“实操指南”。 首先,书中对通信理论的数学推导和概念阐述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我理解,作为一本高等教材,严谨的理论基础是重要的,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更偏向于工程实践的学习者来说,大量的公式和理论证明,让我感觉有些“望而却步”。当我试图去学习如何用Simulink搭建一个具体的通信链路时,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这些理论,然后自己去推断它们在Simulink中对应的模块和参数。书中对Simulink具体操作步骤的介绍,往往是“点到为止”,缺乏详细的图示和参数说明,这让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Simulink的帮助文档或其他在线资源,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建模。 例如,当我学习书中关于某个信道编码的章节时,我期望看到的是如何用Simulink实现该编码器和解码器,以及如何设置仿真参数来观察其纠错性能。但书中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该编码的代数结构、译码算法的原理等。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为通信理论研究者准备的,而不是为希望快速掌握建模仿真的工程师或学生设计的。这种“先理论,后技法”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削弱了我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书中“实例分析”部分的“深度”和“实用性”也未能完全满足我的期望。我期待的“实例”,是那种能够反映实际通信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复杂问题,例如,如何在一个存在多径衰落和非线性失真的信道上设计一个鲁棒的接收端,或者如何通过仿真来优化某个通信系统的功耗和数据速率。然而,书中提供的例子,大多是相对简单、理想化的模型,对于如何处理“非理想”的情况,或者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调整模型参数,给出的指导非常有限。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和严谨性上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在实践操作的指导性、以及“实例分析”的深度和实用性方面,则存在明显的不足。它更适合作为通信理论的辅助读物,或者作为有志于深入研究通信理论的学习者,在已具备一定的Simulink使用经验后进行阅读,来深化其理论理解。而对于我这样,更看重“学以致用”和“快速上手”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冗余”和“实践指导不足”,未能完全达到我所期望的学习效果,在“接地气”和“可操作性”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显得有些“阳春白雪”,未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材”应有的普及和应用价值。
评分这是一本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过于“理论化”的书了。我本来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快速上手MATLAB/Simulink在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应用,切实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为我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翻开书页,迎面而来的是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抽象的概念阐释,以及各种数学定理的引用。我理解,作为一本“高等教材”,严谨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一个更偏向于工程实践的读者而言,这种“先射箭再画靶”的讲解方式,让我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例如,在介绍某个通信调制方式的建模时,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其背后的信息论原理、信道编码理论,甚至追溯到香农的极限。这些内容固然深刻,但如果我只是想知道如何在Simulink中搭建这个调制解调链路,实现一个基本的通信原型,就需要在这堆理论海洋中进行“考古挖掘”,才能找到我真正需要的建模模块和参数设置。而且,书中对Simulink具体操作步骤的描述,很多时候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截图和细致的操作引导,让我不得不频繁地切换到MATLAB/Simulink的官方文档或者网络上的其他教程,来对照着学习。这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也消磨了我对这本书最初的热情。 我期望这本书能更侧重于“如何做”,而不是“为什么是这样”。比如,直接给出常见的通信系统建模场景,如ASK、FSK、PSK、QAM调制解调,信道模型(AWGN、衰落信道),以及相应的Simulink模块搭建流程,并提供清晰的参数设置说明和仿真结果分析。即使这些模型背后有理论依据,也可以将其作为“背景知识”放在附录或者单独的章节中,或者以更简略的方式介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将理论和实践混杂在一起,让初学者难以辨别主次,也无法快速形成实践能力。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部分的不足,也让我感到失望。虽然书名中包含了“实例分析”,但我所期望的“实例”,是那种能够真实反映通信系统设计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的,例如,如何设计一个抗噪声能力强的接收端,如何优化功率谱密度以满足特定标准,或者如何仿真不同编码策略对误码率的影响。然而,书中所谓的“实例”,更多的是对理论知识点的简单验证,或者对某个特定算法的纯粹演示,缺乏深度和广度,也未能展现出MATLAB/Simulink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的强大能力。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通信理论研究方向的学者,或者有非常扎实的数学和通信原理基础,这本书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深度和启发。但对于我这样,希望通过实操来学习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学生或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密度”过高,实践指导不足,案例分析也略显单薄,未能达到我预期的学习效果,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未能很好地服务于“高等学校教材”应有的普及和应用功能。
评分拿到《高等学校教材电子信息: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这本书,我原本满心欢喜,期待它能成为我攻克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难题的“利器”。然而,在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它的一些特点,与我预期的“实用指南”模式,似乎有些“背道而驰”,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不少“阻碍”。 首先,这本书的编写风格,似乎过于“ akademically oriented”了,也就是更侧重于学术研究和理论证明。我承认,作为一本高等教材,严谨的理论基础是不可或缺的,但这本书将大量篇幅都用于阐述各种通信原理背后的数学推导和理论概念。例如,在介绍某个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时,书中会详细追溯到其在傅里叶变换、Z变换等方面的理论依据,并进行详尽的数学推导。这对于我来说,固然能够拓宽我的理论视野,但对于我迫切希望学习如何在Simulink中实现该算法,并进行仿真的需求,却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我更期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直接展示Simulink中对应的模块,如何连接它们,以及如何设置参数以实现预期的功能。很多时候,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那些理论,然后自己去猜测书中所描述的理论如何映射到Simulink的具体操作上。书中对Simulink操作步骤的描述,往往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截图和详细的参数说明,这让我不得不频繁地切换到Simulink的官方文档或其他第三方资源来辅助学习,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效率。 其次,书中“实例分析”的“深度”和“实用性”也让我感到有些遗憾。我期待的“实例”,是那种能够真实反映通信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例如,如何在一个多径衰落信道中实现有效的信号检测,或者如何通过仿真来优化一个通信系统的功耗和数据速率。然而,书中提供的例子,大多集中在对基本通信概念的验证,或者对某个特定算法的简单演示,缺乏对复杂场景的模拟和对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度分析。我需要自己去思考如何将书中的模型扩展到更复杂的场景,如何处理非理想因素的影响,这增加了我的学习负担。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和严谨性上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在实践操作的指导性,以及“实例分析”的实用性方面,则存在明显的不足。它更适合作为通信理论的辅助读物,或者作为已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一定Simulink使用经验的学习者,来深化其理论理解。但对于我这样,更看重“拿来就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冗余”和“实践不足”,让它未能完全达到我所期望的学习效果,在“接地气”和“可操作性”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能成为我理想中的“实践指南”。
评分拿到《高等学校教材电子信息: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这本书,我内心是带着满满的期待,希望能够借此在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领域更上一层楼。然而,在仔细研读之后,我发现它的一些特点,与我的学习需求存在着明显的“错位”,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感到些许的“力不从心”。 首先,这本书的理论体系搭建得过于“宏大”和“抽象”。我理解作为一本高等教材,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这本书似乎将大量的篇幅都用在了梳理通信理论的来龙去脉,包括信息论、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等各个环节的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这固然能够加深读者对理论的理解,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更希望快速掌握“如何做”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先建立理论大厦,再添砖加瓦”的模式,显得有些“舍本逐末”。在实际的Simulink建模过程中,我更倾向于知道“哪个模块能做什么”,以及“如何配置参数来达到目的”,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一个模块背后复杂的数学证明。 例如,当我看到书中关于某个复杂的信道编码算法时,我期望的是能够看到它在Simulink中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如何通过仿真来验证其性能。然而,这本书却用了整整几页纸来阐述其代数结构和译码复杂度。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通信原理的“深度剖析”读物,而不是一本教我如何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的“操作手册”。很多时候,我需要自己去猜测书中的理论内容对应到Simulink中的哪些模块,以及如何将理论参数转化为实际的仿真设置,这无疑增加了我的学习难度和时间成本。 其次,书中“实例分析”的“深度”和“实用性”也是我比较关注的点,但却未能完全满足我的期望。我期待的“实例”,是那种能够涵盖实际通信系统中常见的挑战,例如,如何在一个包含多径效应和噪声干扰的环境下,设计一个鲁棒的接收端,或者如何通过仿真来优化系统的功率谱密度以满足特定的通信标准。然而,书中提供的实例,大多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例如,对单一调制解调方式的仿真,或者对基本信道模型的简单应用。这些例子虽然能够说明问题,但缺乏对复杂工程场景的模拟和对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深度探讨。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上做得非常出色,但对于实践导向的学习者来说,它在“易于上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则显得“力有未逮”。它更适合作为通信理论的研究者或者对理论有深厚基础的学习者,在已有一定Simulink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来深化理论理解。而对于我这样,希望通过实操来快速掌握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初学者,这本书的“理论冗余”和“实践指导不足”,让我感觉它的“接地气”程度有待提高,未能达到我期望中的那种“手把手教学”和“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评分拿到《高等学校教材电子信息: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这本书,我带着满满的期待,希望能借此在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领域获得实质性的提升。然而,在仔细研读之后,我发现它的一些特点,与我所期望的“实用指南”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使得我在学习过程中,时常感到一种“力不从心”的困境。 首先,这本书在理论阐述上,似乎过于“学术化”和“抽象化”了。我理解作为一本高等教材,严谨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大量的篇幅都用于推导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介绍抽象的通信理论概念。当我抱着学习如何用Simulink构建一个通信系统的心态去翻阅时,迎面而来的却是如潮水般的数学符号和晦涩的理论解释。例如,在讲解某个数字调制技术时,书中会详细追溯到其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表示,并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其在理论上的最优性,但对于如何将其转化为Simulink中的实际模块,如何设置参数以实现预期的性能,却一带而过,甚至缺乏具体的示例操作。 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编写风格,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那些理论知识,并自己去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Simulink中。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更偏向于动手实践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也极大地削弱了我学习的积极性。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操作手册”,清晰地展示每一步的建模过程,提供具体的模块选择、参数设置以及仿真结果的分析,而不是让我自行去“考古”和“翻译”。 其次,书中所谓的“实例分析”部分,虽然书名中带有,但感觉“实例”的深度和实用性都有待加强。我期望的“实例”,是那种能够真实反映通信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例如,如何在一个包含多径衰落和非线性失真的信道上设计一个鲁棒的接收端,或者如何通过仿真来评估不同编码策略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然而,书中提供的例子,大多都过于简单和理想化,仅仅是对某个理论知识点的简单验证,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也未能充分展现出MATLAB/Simulink在解决复杂通信工程问题时的强大能力。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确实可圈可点,但它在实践操作的指导性、以及“实例分析”的深度和实用性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它更像是一本通信理论的“进阶读物”,而不是一本能够帮助初学者或中级学习者快速掌握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工具书”或“实践指南”。对于我而言,它未能提供我所期望的那种“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在“接地气”和“可操作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未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材”应有的普及和应用价值。
评分当我拿到《高等学校教材电子信息: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这本书时,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引领我进入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奇妙世界。然而,在翻阅和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的一些写作风格和内容侧重点,与我期望的“易于上手、注重实践”的学习模式,存在着一些“错位”,让我时常感到一丝丝的“迷茫”。 首先,这本书在理论阐述上,似乎走了“高屋建瓴”的路线。它花了很多篇幅去深入讲解通信原理背后的数学模型、信息论基础,甚至追溯到某些算法的历史渊源。我理解,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我这样,更希望能够快速上手建模仿真的读者来说,这种“先理论,后应用”的模式,往往让我感觉像是在“隔靴搔痒”。在实际操作中,我更希望能够直接了解Simulink中实现某个功能的模块,以及如何进行参数配置,而不是在大量的理论公式中“寻宝”。 比如,当我阅读到书中关于某种高级纠错码的建模部分时,我期待的是看到如何在Simulink中搭建相应的编码器和解码器,以及如何通过仿真来评估其在不同误码率下的表现。然而,这本书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该编码码的代数结构、编码效率等理论细节。这让我感觉,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消化这些抽象的理论,才能勉强理解其在Simulink中的具体实现,而且书中对Simulink操作步骤的描述,也显得不够具体和直观,缺乏足够的图示和操作引导。 其次,书中“实例分析”部分的内容,虽然存在,但给我的感觉是“深度不足、广度有限”。我期待的“实例”,是那种能够涵盖实际通信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例如,如何在一个存在非线性失真、多径效应和噪声干扰的信道上设计一个高性能的接收端,或者如何通过仿真来优化某个通信系统的功耗和数据速率。然而,书中提供的例子,大多是比较基础的、理想化的模型,例如,对单一调制解调方式的仿真,或者对基本信道模型的简单应用。这些例子虽然能够说明问题,但缺乏对复杂工程场景的模拟和对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深度探讨,未能充分展示出MATLAB/Simulink在解决复杂通信工程问题时的强大能力。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严谨性上毋庸置疑,但对于实践操作的指导性,以及“实例分析”的深度和实用性方面,则存在明显的不足。它更适合作为通信理论的“进阶读物”,或者作为有志于深入研究通信理论的学习者,在已具备一定的Simulink使用经验后进行阅读,来深化其理论理解。但对于我这样,更看重“学以致用”和“快速上手”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冗余”和“实践指导不足”,未能完全达到我所期望的学习效果,在“接地气”程度和“可操作性”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显得有些“阳春白雪”,未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材”应有的普及和应用价值。
评分内容很好!快递很快!
评分打开书本[SM],[ZZ]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BJTJ]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NRJJ]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SZ]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QY]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随便翻了一下,质量不错,还没来得及仔细看
评分东西还不错。是正品 。
评分比较专业了,实例有参考价值,适合通信专业人员,印证着理论知识,熟悉simulink环境使用
评分可以 使用很好 没什么问题物美价廉
评分送货速度挺快的,东西也不错
评分随便翻了一下,质量不错,还没来得及仔细看
评分本书是别人推荐的书,正在学习中,初步看了一下,感觉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