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巴塞尔的贵族
布洛伊勒是乡下人出身,是村子里第二个大学毕业生。而荣格却是瑞士巴塞尔的贵族,毕业于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大学,雅各布·布克哈特和弗里德里希·尼采都曾经在那里执教。荣格是家中的长子,也是受人尊敬的保罗·荣格牧师和埃米莉·普赖斯威尔克的独子。保罗·荣格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还是共济会会员,他就是老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他身上有很多传说故事,有人曾经指认他为歌德的私生子。老卡尔·古斯塔夫的性格显然是令人敬畏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他向一位女子求婚但遭到了拒绝,他转身就走,冲至当地的一家酒吧,并要求酒吧的女招待嫁给他,而女招待竟然答应了。直至这个女招待几年后去世,老卡尔·古斯塔夫又再次向第一个女子求婚。那女人这次飞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而保罗·荣格就是这次迟来的结合所生的迟来之子。而普赖斯威尔克的父亲萨穆埃尔·普赖斯威尔克,是和老荣格一样光芒四射的人物,他是巴塞尔大学的神学家和希伯来语学者,他是提出欧洲的犹太人应该拥有自己的祖国的先驱。
不幸的是,就如同亨利·埃伦贝格尔所说,保罗和埃米莉却是“被牺牲的一代人”,他们出生之后,两个家族就开始家道中落了。保罗本来想成为一名希伯来语学者,在和自己最尊敬的教授最小的女儿结婚之后,却由于生活所迫成了一名乡村牧师。他慈祥而显得有些迂腐,他满怀失意,似乎也不知道该怎么对付自己倨傲不逊的妻子和不服管教的儿子。从1879年开始,保罗就一直在克莱恩—许宁根(位于巴塞尔城附近的一个农村)担任乡村牧师,他还是附近的弗里德迈特精神病院的新教牧师,他一直担任此职,直到于1896年身患恶疾而终。
他的妻子生于一个沉浸在唯灵论的家庭之中,母亲不得不定期与自己丈夫的第一任妻子那归来的鬼魂大战一场。当父亲写布道词时,埃米莉作为一个孩子,被要求坐在父亲的身后—使魔鬼无法潜入到第二天要对信徒们发表的演讲内容中去。卡尔·古斯塔夫父母的婚姻实际上问题重重,已经满目疮痍。母亲一旦不在家,那就肯定是呆在弗里德迈特精神病院,她是一名住院的患者。
荣格在自己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曾经撰写过一部杰出的回忆录,如果你读过其中的前三章,就一定会对荣格的童年经历非常熟悉。荣格3岁的时候他母亲就已经住院了;他后来说,从那之后,“当别人对我说‘爱’的时候,我总是充满深深的怀疑”。4岁的一天,他梦到一个巨大的男性生殖器深入一处地下巢穴并在那里登基为王。这个梦使荣格无比敬畏和恐惧。他的母亲在梦中警告他说:“那家伙可是会吃人的!”这让荣格想到了“耶稣会”。6岁的荣格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母亲“有两个人格”。夜幕降临之后,她就开始用一种不同的声音讲话,这个新出现的人格与她普通的清教徒身份截然不同,会对牧师的儿子横加指责。荣格后来回忆起母亲第二人格的说话方式,称它们击中了“我的生命的核心”。
这个孩子似乎一直都不适应文明社会,到了青少年期也是如此。作为荣格终身的好友,阿尔贝特·厄里还记得童年时代对他的印象:“我还从没遇到过这样一个不合群的怪物。”大约8岁的时候,荣格患上了阵发性窒息(假性哮喘),“房间里的氛围开始变得令人窒息起来”,这种状况却会因为看到金色的天使围绕着蓝色的月亮飞来飞去而得到缓解。正是大约在这个年纪,荣格开始和自己玩一个游戏:他坐在一块石头上,问自己到底是荣格还是那块石头。“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都没弄清楚,我的疑惑伴随着一种好奇的感觉和迷人的黑暗感。”他开始在农村的秘密洞穴里点火,还劝说隔壁村庄的孩子加入这个游戏。当他10岁的时候,他在一把尺子上面雕刻了一个矮人,还将一颗石子涂上颜色,使它看起来似乎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然后他就把这两个小玩意儿藏在了阁楼的地板下面。大约一年之后,他举行仪式一般地向这个小人送上用秘密的语言写成的卷轴:“拥有一个秘密对我的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我认为它是我童年最本质的特点。”
11岁的时候,荣格进入巴塞尔高级中学,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家,离开乡下的那片天地。他的新同学们发现荣格是一个天生持有异端邪说的人,以至于他经常不能向众人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于是他的同学常将自己的违规行为嫁祸到荣格头上来。荣格没有办法摆脱这样的处境,他学会了随时准备好不在场证明。一次,有个同学狠狠地打了荣格一拳,他当时就失去了意识,并在当天被送回了家。于是,为了逃避同龄人的欺凌,荣格开始经常性地昏厥。有一次他再次发作昏厥,在家中休息,他偶然听到父亲以绝望的语调和一位朋友说:“这孩子倒是天生兴趣广泛,但是照现在这样下去,他以后如何谋生都成问题啊。”这番话令荣格迅速重整旗鼓,他强迫自己去克服这种昏厥,并且在后来的一生中也没有再犯过,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之中。
他被身份这个主题给迷住了,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有一次,他突然意识到:“刹那间我产生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印象,仿佛自己从一片乌云后面浮现了出来。我立即明白了:现在我就是我自己了。”但是就在这段时间前后,有一次他借到一艘小艇,但因为使用不当而被小艇的主人痛骂一顿,荣格第一次开始有这种感觉:他是另外的某一个人,事实上是一个生活在18世纪晚期的人。也正因为如此,荣格从此以后一直称其为自己的“第二”人格。历史学家亨利·埃伦贝格尔指出,这个原型其实就是歌德。
然而,荣格在高级中学第一年的关键事件却是一次关于宗教的幻想。在这个幻想中,上帝坐在巴塞尔大教堂上方的王位上,一块硕大无朋的粪便从天而降,将巴塞尔大教堂砸了个粉碎。对这个怪异难堪的幻想,荣格全力挣扎了整整两天,企图回避它,不去思考它的意义,但最终他还是失败了,没能做到不去思考。但荣格经过思考并得出自己的解释后,又描述到自己随后而产生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近似极乐的欢愉感。而他第一次参加圣餐仪式(这是瑞士新教教堂成员的义务,也是德国—瑞士的青少年必经的一个传统惯例)时,那种受到“恩典”的感受与随后感到的空虚和失落之间曾经形成过强烈的对比。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暂停一下,先把关于荣格记忆的优美散文放一边,欣赏一下美景。巴塞尔大教堂,远远不是一座阴沉庄严的哥特式建筑,而是一座迷人的游乐园—它更像是一座华而不实的建筑,而不是平常想象中的教堂。屋顶上有彩色的瓷砖,一堵墙上刻着圣乔治骑马斗恶龙的雕像,那条龙坐在一块单独的突出的平台之上,离圣乔治大概几码远的样子。某个人要用粪便来毁掉这座美丽的宗教建筑,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应该引起人们充分警惕的念头,更何况这个可怕的念头中,粪便还是来自于上帝的。一方面,这个幻想的疯狂和怪异远远超过了施皮尔赖因的青春期叛逆,后者只是会在坐下来吃饭的时候满脑子想着大便而已;另一方面,这件事从某个角度也显示出了荣格的教养:他曾花了两天时间试图让自己不去产生这样的念头。但是一旦等到荣格最终屈从于这种幻想,他便不再受控制和阻拦,会任这幻想一路高歌猛进直达极乐狂喜的巅峰。正是在这件事后,荣格一直觉得他自己那隐秘而多少有些渎神的启示是一种自然的、与道德无关的天生神性,这种坚信比正统的基督教所能给予的慰藉要多得多。
……
这本《危险方法》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不落俗套,甚至可能触及禁忌的探索。我一直对心理分析的发展史非常着迷,而弗洛伊德和荣格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他们的思想既有传承也有颠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他们合作又疏远的那个关键时期,并且通过一个“真实传奇”的故事,让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名字,而是鲜活、有血有肉的个体。我尤其好奇,那位“女病人”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她的故事又是如何牵动着两位心理学巨擘的心弦?“危险方法”这个词,让我猜测,这可能涉及到了当时社会普遍难以接受的思想观念,或者是在治疗过程中,两位大师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诱惑。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触,还原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学术争鸣,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交织,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能感受到那个时期,人类在探索自身未知世界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可能承担的沉重代价。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勾勒出的那个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弗洛伊德和荣格,这两个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代表着现代心理学的基石,但他们的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也经历了不少分歧和演变。这本书似乎是将焦点放在了他们早期合作,以及后来分道扬镳的那个关键时期,而核心的驱动力,则是一个“女病人”的故事。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些画面:在维也纳或者苏黎世,两位大师在各自的诊疗室里,面对着一个充满谜团的女性灵魂。这个“真实传奇”让我格外好奇,它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情节?是关于病人的康复历程,还是关于她与两位心理学巨匠之间的情感纠葛,甚至是学术上的辩论?“危险方法”这个词汇,给我一种预感,这可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心理治疗,而是触及了人性的深层弱点,甚至是社会禁忌。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鲜活性结合起来,让我们不仅理解了心理学的理论,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勇气和不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古典而略带神秘的色调,还有人物剪影的处理,似乎预示着一场深入心灵的探索。我一直对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和荣格这两位巨擘的学说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那些理论有些晦涩难懂,缺乏一些鲜活的例子来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个空白,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运作的。更重要的是,它提到的“一个女病人”的故事,让我充满了好奇。人类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往往是最复杂也最迷人的领域,一个真实的人物经历,定能让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期待看到这个病人如何被两位大师引导,她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被一点点揭开的。这本书的标题“危险方法”更是点睛之笔,暗示了其中的过程可能充满了挑战、争议,甚至是对人性的深刻考验。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人性深处的光明与黑暗,以及心理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和情感纠葛。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点燃了一团火,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次关于人类心灵的震撼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危险方法》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在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先驱者,而“荣格、弗洛伊德”这两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心理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我一直在思考,这两个在思想上既有继承又有分歧的伟大人物,在面对一个具体的、鲜活的“女病人”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他们的理论体系,那些关于潜意识、情结、原型等等概念,究竟是如何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被应用的?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将如何呈现“真实传奇”的叙事。是侧重于他们各自的治疗方法,还是会深入挖掘他们与病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能展现出人物的立体感,让我们看到这些心理学巨匠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同时,“危险”二字也让我有所警惕,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治疗方法存在着某种风险,或者涉及了当时社会难以接受的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但不失温度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心理学发展的艰难历程,以及那个特定女病人所经历的非凡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A Most Dangerous Method》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当我知道这是关于荣格和弗洛伊德,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关键时刻,我立刻就产生了阅读的冲动。我一直觉得,任何伟大的理论,最终都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检验,而一个“女病人”的故事,正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我特别想知道,这两位性格迥异、理论风格也各有侧重的心理学巨匠,在面对同一个病人时,会采取怎样不同的策略?他们的治疗过程是否会因此而产生激烈的碰撞?“危险方法”这个标题,似乎暗示着这段关系和治疗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涉及一些伦理上的灰色地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不仅是他们的方法本身,更是他们作为个体,在面对病人的痛苦、自身的理论局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学术较量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引人入胜的戏剧,展现出那个时代心理学发展史上一段跌宕起伏的篇章,并让我们看到,治愈心灵的过程,有时确实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
评分作品大小为5-7岁宝宝穿戴,《7天即可织成的宝宝装》中的作品除适合小孩外同时也适合成人,读者只要根据书中的款式以自己想要的尺寸来编织,就可完成自己想要的毛衣。快快动手,为宝宝或自己设计贴心的保暖装吧!
评分写的非常好,非常的喜欢。
评分除了展示的那几款好看外其它的都不好看,很土,而且说明书像是天书,完全看不懂,婆婆内行的戴上眼镜也看的不是很清楚,图太小了
评分正版好书
评分帅帅菱形纹外套
评分俏皮裙式娃娃衣
评分朋友很喜欢这本书,物流挺快的:)
评分11岁的时候,荣格进入巴塞尔高级中学,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家,离开乡下的那片天地。他的新同学们发现荣格是一个天生持有异端邪说的人,以至于他经常不能向众人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于是他的同学常将自己的违规行为嫁祸到荣格头上来。荣格没有办法摆脱这样的处境,他学会了随时准备好不在场证明。一次,有个同学狠狠地打了荣格一拳,他当时就失去了意识,并在当天被送回了家。于是,为了逃避同龄人的欺凌,荣格开始经常性地昏厥。有一次他再次发作昏厥,在家中休息,他偶然听到父亲以绝望的语调和一位朋友说:“这孩子倒是天生兴趣广泛,但是照现在这样下去,他以后如何谋生都成问题啊。”这番话令荣格迅速重整旗鼓,他强迫自己去克服这种昏厥,并且在后来的一生中也没有再犯过,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之中。
评分他们的关系其实从第一次见面起就埋下了阴暗的伏笔。荣格发现,弗洛伊德与他妻子的妹妹之间关系很不寻常——直到晚年,荣格才公布了这件事。而尽管弗洛伊德总是对外宣称荣格是他的“儿子和继承人”,是属于未来的高尚的人,但他对荣格的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倾向一直颇有微词。弗洛伊德曾经两次在荣格面前晕倒,第一次是1909年他们赴美国演讲前夕,荣格大谈考古挖掘中发现的尸体;第二次是在1910年慕尼黑的一次会议上,荣格讨论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把父亲的名字从纪念碑上抹去——弗洛伊德将这些视为荣格隐藏着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他无法接受这个精神上的儿子有任何背叛他这位君父的可能。1913年1月,在经历了往来书信中狂风骤雨般的情感发泄之后,荣格与弗洛伊德最终决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