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作者30多年来研究中国成果的结晶。它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华帝国的遗产及其式微。作者谈到孔子和儒家思想、清朝的衰落、共和的兴起.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特殊发展道路。书中谈及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邓小平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变革:1949年以后的中国管理机构设置和结构.如中央政府、县、乡等不同层级的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管理体系等;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如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对中国的深度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水平。《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无论从方法论、资料运用,还是分析角度上看,都对我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美)李侃如博士
(Kenneth l.icbcrthaI)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心主任、外交政策与全球经济发展资深研究员。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和商学院教授、威廉斯·戴维斯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1998年8月至2000年,李侃如博士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部资深主任,负责美国对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政策。
李侃如博士广泛地研究中国及亚洲事务,著述颇丰,主要著作包括:《美国情报界与外交政策:做出正确分析》、《克服中美在气候变化合作中的障碍》、《中国寻求能源安全:对美国政策的启示》、《中国的决策:领导人、结构和过程》、《中国能源部门的决策》、《后毛泽东时代的官僚政治》、《天津的革命和传统》、《中美汽车业合作之路》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相信,通过将这本在美国使用最为广泛的论述当代中国的教科书呈献给中国读者,李侃如博士《治理中国》一书的中文版将对中美两国的相互理解做出贡献。对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我感到异常欣喜。
——美国前总统 比尔·克林顿
正如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持续增强那样,李侃如博士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及所面临问题的深刻和真实的分析,对于理解作为世界大国之一的中国将会产生的影响,也显示出持续增长的重要性。
——美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博士
李侃如博士的《治理中国》一书基于最新资料,对中国的决策机制、中国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以及这种制度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提供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塞廖尔·伯杰
李侃如博士是中国政治研究领域学识最渊博的美国学者。本书凝聚了他对中国政治近40年的研究和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专家三年的经历。它公正、客观而且全面,是美国使用最广泛的介绍中国政治的教科书。它的最新修订版着重增补了国际贸易和政治的新近变化,以及中国的变革。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 傅高义
目录
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遗产
第一章 中华帝国的遗产
中华帝制
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
皇帝
官僚
中国社会
经济
帝国的局限
帝制的崩溃
清朝的衰落
西方的挑战
清朝的回应与崩溃
第二章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
“五四”运动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从崛起到夺权
夺取政权之路
工人运动(1921~1923)
与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1924~1927)
转向农村(1929~1934)
战略性撤退:长征(1934~1935)
延安时期(1935~1947)
内战(1947~1949)
中共夺取政权道路的遗产
第二部分 1949年以来的政治与政策
第三章 毛泽东体系:理论与治理
毛泽东思想的特色
意识形态挂帅
人民意志论
群众路线
运动
斗争
平均主义
反对知识分子的做法
矛盾与统一战线
阶级和阶级斗争
自力更生
管理体制
第四章 毛泽东时代
行使权力:1949~1976年
从胜利、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6
背景
初展雄风
接管时期的政治
从成功到危机:1956~1957年
“大跃进”和大倒退:l958~1961年
在复苏中日益增长的压力:1962~1965年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时期:1966~1969年
接班部署:1969~1976年
小结:毛泽东体制
第五章 改革年代
筹划改革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
驾驭改革政治
接班问题
高层的接班问题
接班战略
体系的接班问题
迄今的变化
攻治影响
第三部分 政治体制
第六章 政权的组织及其结果:从外部观察
正式的组织结构
中央
省
市
县
乡镇
单位
矩阵混乱:条块关系
使体制运转的技巧
意识形态、放权与协商
信息的流通与改进
个人专断与腐败
国家控制社会
转变
第七章 政权的组织及其结果:从内部观察
最高层的25—35人
政治权力的结构
领导小组
系统
党务系统
组织系统
宣传教育系统
政法系统
财经系统
军事系统
小结
党对政府的控制
提名任命与连锁董事会
党组与党内生活
党的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 挑战在前
第八章 经济发展
第九章 环境
第十章 国家和社会
第十一章 中国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种主张可称为“排外主义者”(nativist),就像西方人使用来描述中国现象的很多术语一样,这个词在中文里没有恰当的译法。排外主义者基本上认为,在与国际社会隔绝并找到一个能使人民大众团结战斗的思想基础的时候,中国过得最好。他们坚信,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给另一个民众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国家带来征服和统治的严重威胁。因此,当务之急是找到并培育一种团结一致的意识形态基础。他们视西方的影响为制造分裂的。因此,他们强调以统一的意识形态进行大众和精英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限制国家对外来思想和影响的开放。不同的排外主义者所信奉的思想在内容上差异极大,从极“左”(20世纪60年代末教条式的毛主义)②到极右(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③不过,自20世纪初以来,甚至排外主义者也普遍反对帝制,因为它未能使这个国家抵御住19世纪的外来侵略。
第二种主张是“有选择的现代化论者”,其主张可归结为19世纪70年代首次使用的一个口号,“西学为体,中学为用”。④这种主张希望在引进足够的外国技术以使中国有力量抵御外部压力的同时,保存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对于它们的内容,他们看法不一)。这种观念编织了一个颇具政治魅力的计划——它认为不必进行根本变革,即可获得国家的安全与繁荣。如前所述,引进技术的连锁反应已经一再使这种主张在实践中站不住脚,即使它一直是一种强有力的政纲。
第三种主张是“反传统的现代化论者”,他们认为中国必须成为一个自身能够产生技术创新的社会。做不到这一点,中国就将永远听命于不让中国得到全面安全的外国人。这类主张之所以是“反传统的”,是因为持这一观点的人原则上愿意改革“一切事务”,以发展出一个拥有技术活力的社会。
前言/序言
一周之前,在华盛顿到北京直飞航班的候机室里,我同李侃如教授不期而遇。登机后,发现又恰巧彼此相邻而坐。十几个小时里,除了休息以外,说了不少话,基本上没有脱离“今日中国”这个话题。一如我们两人以往的语言交流,大部分时间是他侃侃而谈,我洗耳恭听。临别,李侃如教授非常礼貌地再度提醒我,《治理中国》一书中文版的一切工作都已就绪,唯独缺我答应给他写的序言。
其实,要讲学术,我没有给本书作序的资格。虽然我一生一世在中国生活,而且在海外如果有讲学的机会,主题也是中国政治与外交,但绝不能说自己全面了解中国。本书内容之丰富,超过了我的学术视野。为了作序,我又通读了一遍《治理中国》,不仅发现了过去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节,还想到了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常常说要“从国情出发”,但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国情,研究自己的国家,也因为“身在此山中”等多重原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风起云涌:中国百年社会变革的回响》 引言 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刻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帝国晚期的摇摇欲坠,到共和国的崛起与转型,再到迈向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巨变。本书《风起云涌:中国百年社会变革的回响》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的治理模式或政策演变,而是致力于勾勒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最为动人心魄的几个侧面,探寻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动因、曲折历程以及其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启示。 第一部分:古老帝国的黄昏与新生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19世纪末,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帝国,正面临着来自内部腐朽和外部侵略的双重压力。本书将深入剖析,在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中国社会各阶层是如何感知并回应这种危机。我们将看到,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在维新变法中的挣扎与困境,他们试图在不颠覆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寻求变革,却往往受制于保守势力的强大阻力。同时,新兴的知识分子群体,受到西方思想的洗礼,开始呼唤更彻底的社会改造,为后来的革命埋下思想的火种。 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涌现的社会思潮,例如民族主义的兴起,如何从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推动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强大力量。甲午海战的惨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是巨大的,它不仅暴露了清政府军事上的落后,更撕开了“天朝上国”的虚假面纱,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图强之志。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标志着帝制的终结,但其后续的复杂性,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变革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本书将试图还原当时社会各界对“共和”的理解与期待,以及革命后国家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二部分:探索与动荡:民族国家的初步构建(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中国进入20世纪后,国家建设的探索从未停歇。在经历了北洋政府的混乱时期后,国民政府试图整合国家,推行现代化建设。本书将审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所进行的尝试。我们将探讨,在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国内军阀割据、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战乱频仍的困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仍在荡漾,白话文的普及、科学精神的倡导,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同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动荡的环境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呈现,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如何成为反映社会现实、传递变革信息的重要载体。 抗日战争的爆发,是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的最为残酷也最为深刻的考验。本书将从社会变革的角度,而非单纯的军事史,来审视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民族精神以及未来走向的影响。我们将看到,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层是如何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侮。同时,战争对农村社会、城市生活、民族经济造成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变化,都将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第三部分:新生与转型:共和国初期的建设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本书将从社会变革的视角,解读这一时期国家如何重塑社会结构、动员社会力量、推进经济建设。我们将深入探讨,在新的政治体制下,社会组织、家庭关系、城乡结构等方方面面发生的深刻变化。 本书将关注,在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社会如何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初步的工业国。我们也将审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资源的分配、阶级关系的演变,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体验。本书不会回避,在某些发展阶段,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代价与挑战,例如集体化运动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反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新的价值观、新的社会规范被倡导,教育体系、大众传媒都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重塑。本书将呈现,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运动后,中国社会在精神层面所发生的共振与调整。 第四部分:开放与深化:改革时代的社会图景(20世纪80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下半叶迎来的又一次历史性转折。本书将着重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改革驱动下,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复杂化特征。我们将探讨,市场经济的引入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分工、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 本书将聚焦于,改革开放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以及社会流动性。我们将看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私营经济的崛起、对外开放的扩大,如何重塑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环境保护的挑战,以及文化多元化与社会价值观念的碰撞。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将深入分析,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如何利用新的传播媒介,构建新的社会互动模式。网络文化、自媒体的兴起,如何影响了公众舆论的形成、社会议题的讨论,以及公民参与的方式。 结论:回望与前瞻 《风起云涌:中国百年社会变革的回响》并非提供一份详尽的政策分析报告,也不是一本人物传记。它是一次对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宏观梳理,一次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深情回望。本书旨在通过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生动图景,揭示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与复杂性,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时代巨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韧性与创造力。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中国社会的百年变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镜鉴,也为我们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回响”的梳理,引发读者对中国社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深入思考,理解这个古老民族在现代世界中,所经历的非凡历程与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从革命的激情到改革的务实,中国社会始终在探索中前进,在变革中发展,其未来的走向,依旧是世界瞩目、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宏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