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来看,这本书绝对是下了血本的匠心之作。它没有采用那种零散的章节划分,而是围绕着“发现、临摹、考证、影响”这条清晰的脉络展开。第一部分对石刻的地理位置、地质环境的描述,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空间背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历史尘封的角落。随后对每一个字、每一笔划的细致分析,简直是到了微观的层面,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纯粹的考据,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历代文人墨客对这方石刻的题咏和评价,使得整个叙事张力十足,从历史的纵深感上丰富了这本书的内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金石气”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作者在描述碑刻的文化意义时,不止步于传统的书法评论,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在地方史、风俗史乃至民间信仰中的渗透。比如,关于石刻周围环境的历史变迁、当地百姓如何将碑文融入日常的祭祀活动,这些“活的材料”的引入,让原本枯燥的考据变得鲜活有趣起来。它不只是一本给专家看的书,更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文化普及读物。我身边一些对历史不甚热衷的朋友,仅仅是被它的精美插图吸引,翻阅后竟然也开始对古代的石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能够跨越专业壁垒,有效传递文化魅力的能力,是很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宁静且沉思的阅读体验。不同于那些追求速度和热点的作品,它需要你慢下来,用敬畏的心去对待每一个章节。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内敛、含蓄,有一种古典的韵味,读起来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茶,回味悠长。尤其在讨论到那些已经消失的细节,或是只能通过拓片想象的原始面貌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深深叹息,这种情感的共鸣是极为深刻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用词都精准到位,充满了力量感。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关于一块石刻的知识,更是一种面对文化遗产时应有的态度——审慎、尊重,并带着探索的热情。合上书本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有一种被高雅艺术洗礼过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朴,墨色的底调配上那独特的篆刻字体,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是对这方面不太了解的,但光是翻开第一页,那种对传统的敬畏感就油然而生。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于碑刻的来历和时代背景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很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迅速进入状态。特别是关于石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和保护工作,那些细节的描述,让我对文物的脆弱和珍贵有了更深的理解。看得出来,作者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作为支撑。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资深的老学者进行一次深度考察,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对美的欣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内页纸张的克重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展现出精美的拓片照片,又不会因为纸张过厚而显得笨重。图文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关键的拓片图像都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而且分辨率极高,即便是那些被岁月侵蚀得比较严重的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注释和图解上所下的苦心。每当出现一个需要解释的古文字或典故时,旁边都有清晰的注释,让人阅读起来毫无阻碍。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碑刻文字内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对比了其他几本关于类似主题的书籍,很少有能把“图”和“文”的平衡做得如此出色的。它不是简单的图片堆砌,也不是纯粹的文字说教,而是图文互证,相得益彰,让冰冷的文物“活”了起来。
评分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非常重要的吧。
评分《瘗鹤铭》(yi he ming)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录。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清代康熙5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在打捞出水的1000多块山体落石中,经过清洗、拓片、辨识、鉴定,发现其中453号石、587号石、546号石、977号石上疑似为“方”“鹤”“化”“之遽”等残字。经与前人考定著录的《瘗鹤铭》铭文对照,能够初步认定587号、546号、977号石块上“鹤”“化”“之遽”等4个字内容相吻合,字形大小、文字式样、笔画形态都已经具备了东晋六朝由隶至楷的书写特性,也与《瘗鹤铭》书风相一致。2009年8月25日,又对疑似刻有《瘗鹤铭》的巨石的进行部分爆破减负,以便于全石打捞出水,让人不禁翘首等待。
评分编辑本段全文
评分多少人都写自传,因为人最关心他自己;可是大部分读者并不爱看别人的自传,因为读者最关心的也是他自己。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不是写自己,而是借自己的受想行识,反映一代众生的存在。他希望读者由此能了解、能关心那个时代,因为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作者自云此书是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而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却是烘云托月…… “回忆录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钧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回忆录四部曲”第三部《回忆录四部曲之3:关山夺路》,记录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国民党军,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经历俘虏营训练,穿着解放军服,徒步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到上海,最终远走台湾……一路上,对照、危机、冲突各自延长,互相纠缠,滚动前进,惊心动魄。作者将这四年的愤怒、伤心、悔恨蒸馏、升华为一部超越政治、阶级、个人得失恩怨的独特回忆:“国共好比两座山,我好比一条小河,关山夺路,曲曲折折走出来,这就是精彩的人生。” “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评分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
评分您的评价将帮助其他客户了解这本书并作出购买决定
评分瘠鹤铭歷代评价极高,被誉为“大字之祖”。该摩崖石刻唐时大部分堕入长江,康熙时被打捞出水。出水前只在冬季水沽落时方可捶拓。出水后不久,因捶拓剜凿,损坏严重。此拓本为“水前本”,极其难得。书后附十餘种拓本关键字校勘图,资料价值极高。
评分书后的“瘗鹤铭管窥”应该说是现有资料情况下,对瘗鹤铭研究的全面总结和阐发,很有学习价值。选用徐用锡长跋水前本印制,可为对照参考。
评分内容和印刷都不错,可以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