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来看,这本书绝对是下了血本的匠心之作。它没有采用那种零散的章节划分,而是围绕着“发现、临摹、考证、影响”这条清晰的脉络展开。第一部分对石刻的地理位置、地质环境的描述,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空间背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历史尘封的角落。随后对每一个字、每一笔划的细致分析,简直是到了微观的层面,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纯粹的考据,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历代文人墨客对这方石刻的题咏和评价,使得整个叙事张力十足,从历史的纵深感上丰富了这本书的内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金石气”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朴,墨色的底调配上那独特的篆刻字体,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是对这方面不太了解的,但光是翻开第一页,那种对传统的敬畏感就油然而生。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于碑刻的来历和时代背景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很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迅速进入状态。特别是关于石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和保护工作,那些细节的描述,让我对文物的脆弱和珍贵有了更深的理解。看得出来,作者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作为支撑。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资深的老学者进行一次深度考察,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对美的欣赏。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内页纸张的克重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展现出精美的拓片照片,又不会因为纸张过厚而显得笨重。图文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关键的拓片图像都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而且分辨率极高,即便是那些被岁月侵蚀得比较严重的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注释和图解上所下的苦心。每当出现一个需要解释的古文字或典故时,旁边都有清晰的注释,让人阅读起来毫无阻碍。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碑刻文字内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对比了其他几本关于类似主题的书籍,很少有能把“图”和“文”的平衡做得如此出色的。它不是简单的图片堆砌,也不是纯粹的文字说教,而是图文互证,相得益彰,让冰冷的文物“活”了起来。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宁静且沉思的阅读体验。不同于那些追求速度和热点的作品,它需要你慢下来,用敬畏的心去对待每一个章节。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内敛、含蓄,有一种古典的韵味,读起来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茶,回味悠长。尤其在讨论到那些已经消失的细节,或是只能通过拓片想象的原始面貌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深深叹息,这种情感的共鸣是极为深刻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用词都精准到位,充满了力量感。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关于一块石刻的知识,更是一种面对文化遗产时应有的态度——审慎、尊重,并带着探索的热情。合上书本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有一种被高雅艺术洗礼过的感觉。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作者在描述碑刻的文化意义时,不止步于传统的书法评论,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在地方史、风俗史乃至民间信仰中的渗透。比如,关于石刻周围环境的历史变迁、当地百姓如何将碑文融入日常的祭祀活动,这些“活的材料”的引入,让原本枯燥的考据变得鲜活有趣起来。它不只是一本给专家看的书,更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文化普及读物。我身边一些对历史不甚热衷的朋友,仅仅是被它的精美插图吸引,翻阅后竟然也开始对古代的石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能够跨越专业壁垒,有效传递文化魅力的能力,是很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培养修养的文雅得体,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这也许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吧.
评分书不错很满意书不错很满意
评分儿子有点看不懂,我也不怎么看得董。
评分两版本初拓,各擅胜场。一种为当代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杨鲁安先所藏渤海王氏本,一种为上海夏同宪旧藏。双璧合印,殊为难得。《刁遵墓志》全称《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刻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高约80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字共28行,满行33字。志阴2列,33行。 刁氏是渤海世族,此志记述刁遵家世政绩.此墓志于清早期在河北省南皮县一废寺址出土,右下角出土时已残,缺150余字,中间漫漶20余字。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乐陵刘克纶从友人处访得,并以木板补残缺处,刻跋于其上,不久又毁,再以石补。后经盐山叶氏、南皮高氏及张之洞等人收藏,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刁遵墓志》书法浑穆舒扬,是北魏碑志中著名书迹之一。其提按使转雍容自得,用笔方圆结合,遒劲有力,起笔收笔以及转折回环之处变化多端,每字各不相同,字形端正,结体茂密,圆腴厚劲,具有端庄古雅之美。与北魏时期众多碑刻不同的是,它不以劲利险峭见长,而是以凝练秀美取胜。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把此志列为精品,评曰:“《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杨震方的《碑帖叙录》云: “六朝墓志以峻劲胜,此志有六朝之韵度而无其习气,转折回环居然两晋风流。唐人若徐浩、颜真卿等皆胎息于此。” 此志所拓以“雍”(“父雍”)字不损本最佳者,其次是“雍”字不全本,复次为“彝”(“曾祖彝”)字不损本。通常所见者为文物本与杨鲁安藏本。另有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上有“文仲读碑记”朱文印、“谷孙秘笈”白文印、“稷山居士”白文印、“徐坚曾观”白文印等。后有汪师韩、方观承、金文淳、陶濬宣、沈曾植、褚德彝诸人题跋。此本“雍”字稍损,“彝”字不损,其完好程度并不比文物本与杨鲁安藏本逊色,犹或过之,当属初拓本之佼佼者。【铭文】魏故使持节都督洛兖州(下残)高祖协,玄亮,晋侍中尚书左仆(下残)夫人彭城曹氏,父羲。晋梁国中(下残)曾祖彝,太伦,晋侍中徐州牧司空义阳(下残)祖畅,仲远,晋中书令金紫左光禄大夫建平(下残)父雍,淑和,皇魏使持节侍中都督扬豫兖徐四州(下残)徐豫冀三州刺史东安简公。夫人琅耶王氏,父(下残)公讳遵,字奉国,勃海饶安人也。姓氏之兴,录于帝图,中叶(下残)广渊,谟明有晋。祖父以忠肃恭懿,联辉建侯。所见者世往传开(下残)之外,不复铭于幽泉也。公禀惟岳之灵,挺基仁之德,忠□本于立(下残)以小节而求名,无虚誉以眩世,少能和俗,于人无际,但昂然愕然者,有(下残)侍中中书监司空文公高允,皇代之儒宗,见而异之,便以女妻焉。太和中,(下残)寻拜魏郡太守。宽明临下,而德洽于民。正始中,徵为太尉高阳王谘议参军事(下残)有古人之风,器而礼焉。俄而转大司农少卿,均节九赋,以丰邦用。莅事未期,迁使持□都督洛州诸军事龙骧将军洛州刺史。公之立攻,惠流两疆,平阳慕化,辟地二百。方一江沔,成功告老。上天不吊,忽焉降疾。熙平元年秋七月廿六日春秋七十有六薨于位。朝廷痛悼,百寮追惜,赠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平东将军兖州刺史,侯如故,加谥曰惠,礼也。惟公为子也孝,为父也慈,在臣也忠,居蕃也治。兄弟穆常棣之亲,朋友□必然之信。尊贤容众,博施无穷,载仁抱义,行藏罔滞,温恭好善,桑榆弥笃。小子整等泣徂年之箭骏,痛龟筮之告祥,奉灵?而号恸,迁神柩于故乡。以二年岁次丁酉冬十月己丑朔九日丁酉窆于饶安城之西南孝义里皇考仪同简公神茔之左。松门永閟,深扃长键,庶镌石于下壤,仰志德于幽泉。其辞曰:攸攸绵胄,帝之胤,驿代贞贤,自唐暨晋。明哲迭兴,忠能继隽,在洛云居,徂杨岳镇。氛鲸兴虐,金历道亡,于昭我祖,违难来翔。位班鼎列,朝望斯光,显显懿考,奉构腰璜。依仁挺信,据德标明,纽龟出守,入赞台衡。惠沾千里,道懋槐庭,清风遥被,徽音远盈。曰登农戠,播稼是司,巍巍高廪,礼教将怡。边城俟捍,戎氓伫治,秉旄肃命,董牧宣威。方叔克庄,燕奭遐龄。庶乘和其必寿,泣信顺而徂倾。攀号兮罔诉,摧裂兮崩声。铭遗德兮心已糜,刊泉石兮恸深扃。夫人同郡高氏。父允,侍中中书监司空咸阳文公。此本能够出版,是值得研究者和书法界庆幸的好事情。
评分编辑本段全文
评分京东商城很好很满意 速度块 服务好 谢谢!
评分编辑本段全文
评分书不错很满意书不错很满意
评分瘗鹤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