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之学是根柢之学,它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词典学以及文化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它与词义的关系尤其密切。我们解释古书上的疑难字词之所以离不开《说文》,因为《说文》训释的是词的本义,而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我们了解了词的本义,就可以根据本义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引申义、以及和本义毫无关系的假借义。我们了解了哪个字是本字,就可以进而确定通假字,并且掌握文字用法的古今之变。
评分体的血管流动,使你感到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
评分送货及时,价格优惠,比某某还低3/4个点。
评分碑帖、墨迹题跋文字。
评分送货及时,价格优惠,比某某还低3/4个点。
评分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
评分好书。读书画类精品书,人生一乐也。
评分据《宝晋斋帖》影印本前“说明”,知此帖曾经元赵孟頫,明顾从义、吴廷递藏,并有明冯梦祯、吴时宰、许志古及清王澍(虚舟)等题识。与张伯英、容庚等先生同嗜碑帖并具研究心得的林志钧(宰平)先生,在其《帖考》一书的《宝晋斋帖考》中,有这样的记载:“一九三九年二月,琉璃厂墨因簃有某君(售帖者讳其名),寄售旧拓《宝晋斋帖》十卷,装十册,索价五千元。不数日即收回,不复售。余匆匆得一观,略记其目,惜未能详。此拓本有王虚舟跋,定为宋拓。案《宝晋》所收二王、谢安等帖,皆《阁帖》无,与宋人刻法帖多承袭《阁帖》者,大异其趣。故虽有陈绎曾之贬辞,而渴望寓目,未尝一日忘。”并据杨大瓢所记明时此帖曹氏原刻惟见董其昌、叶芳杜各有一部,及范大澈“云间顾汝和有全部”之语,谓“明代曹刻此帖,吾人所知全部者凡三本。墨因簃所见,或在此三本之外(帖中未见董、叶、顾印记题字)耶?”林氏据此考订,所得结论,于有关此帖刊刻年代、卷数、序次、内容等,多与徐森玉先生所述,大体相合,惟于其形成过程之考察,似不如徐氏明了,犹未及米芾旧刻宝晋斋三帖(即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及王献之《十二月帖》)毁于兵火之后,曾经葛祐之重刻之事。林氏于1960年3月辞世,作为其遗稿的《帖考》,当时由陈叔通先生作序后,请徐森玉先生谋为刊行。曾为徐森玉先生碑帖研究助手的汪庆正先生,在其《淳化阁帖存世最善本考》一文中,有这样的回忆:“1961年陈叔通先生携宰平先生的《帖考》手稿来,希望在沪出版。先师徐森玉先生命我以他的名义,多方奔走。由于当时的环境,未能如愿。《帖考》手稿置我案头半年以上,其内容之丰富,考订之周详,读之使我终生受益。1962年,徐森老作一短序后,连同原稿退还北京,最后由宰平先生的家属和友人自印行世。”至1999年5月,此自印本又得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而陈叔通、徐森玉二先生之序,仍载卷首。徐序虽仅一百多字之题,但道林氏《帖考》之学术评价、作序缘起及曾经校读全稿等,均原原本本,因知其于《宝晋斋帖考》在《文物》正式发表之前,已经读过林氏的相关考证,故弥足珍贵。
评分中国艺术文献丛刊:铁函斋书跋是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数十种之一。作者杨宾,出生在一个薄有良田的诗礼家庭之中。自幼聪明伶俐,受到其父杨越的严格家训,4岁人私塾,6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8岁能写一手豪迈的大字。稍长,吟诗作对,深得老师的喜爱。清康熙元年(1662年),杨越因在浙东“通海案”中掩护钱缵曾幼子事泄,与其夫人范氏被流放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13岁,带领5岁弟弟杨宝与两个妹妹去上海县,投奔叔父、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懋经为生。八年后,懋经卒,宾等归山阴。康熙十四年,杨宾就婚于吴门(今苏州市),不久又将其祖母接到吴门,此后一直寓居于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