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肇始于2009年,开碑帖出版"彩色放大"之风,以"观传世翰墨之大雅,赏历代经典之精妙"的特色创立了书法艺术出版的新品牌。精编精印,再现国宝。近十年来,其深受书法爱好者之推崇和喜爱,屡居"开卷"书法类榜单之前列。至2018年,共出版10集200种,为国内书法出版之仅见。
所涉历代书家有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欧阳询、陆柬之、褚遂良、李怀琳、孙过庭、贺知章、唐玄宗、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杜牧、高闲、杨凝式、李建中、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徽宗、宋高宗、吴琚、陆游、文天祥、赵秉文、张畴斋、冯子振、赵孟頫、溥光、康里子山、陆居仁、宋克、解缙、祝允明、文徵明、王阳明、陈道复、董其昌、张瑞图、傅山、王铎、邓石如、伊秉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名碑如石鼓文、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华山庙碑、鲜于璜碑、史晨碑、夏承碑、西狭颂、熹平石经、曹全碑、张迁碑、爨宝子碑、龙门四品、石门铭、郑文公下碑、瘗鹤铭、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孔子庙堂碑、孟法师碑、善才寺碑、兴福寺碑、李思训碑、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名碑名帖齐聚,蔚为大观,堪称"纸上书法博物馆"。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收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纵三十二点四厘米,横五十七点五厘米。此作书法结构严谨,篆法精丽,起讫处未用藏锋,令习者易见笔法之踪迹,便于临习。此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孙宝文,原吉林文史出版社副社长,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已出版的书法碑帖类图书包括《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馆藏国宝墨迹》系列、《历代拓本精华》系列等。
作为一名需要经常进行临摹练习的实践者,我最看重的是实用性和耐用性。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虽然是放大本,但整体的重量和尺寸控制得宜,放在书桌上占地面积适中,方便长时间对着练习而不易感到压迫。更重要的是,它的装订方式非常牢固,即使是频繁地打开和翻阅,书脊也纹丝不动,没有出现任何松页或散架的迹象。这对于经常需要进行反复比对、甚至需要将书本平摊在案头进行对照练习的用户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精装书在几次使用后就开始“罢工”,但这本从头到尾都透露出一种“经得起考验”的专业水准,体现了出版商对长期使用者需求的真正关怀。
评分市面上很多碑帖书籍,虽然内容详实,但在文化背景的阐释上往往显得单薄,变成了纯粹的“工具书”。而这本书在配文和旁注的处理上,展现出了一种深厚的底蕴。它没有生硬地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赵之谦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金石学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对许慎《说文解字叙》这部经典的独特理解,巧妙地融入到阅读体验中。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变成了一场与古人思想的深度对话。当我了解到他为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解读这部经典时,我对那些看似刻板的笔画背后所蕴含的文人情怀和学术抱负,便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扎实的质感,一上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封面选材考究,色彩的运用既沉稳又不失灵动,那种深邃的墨黑与淡雅的米黄交织在一起,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文化气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到位,厚实而光滑,即便是用蘸水笔临摹,墨汁的洇染效果也控制得恰到好处,不会显得过于“吃墨”。特别是排版布局,疏密得当,留白的处理极具匠心,使得整本书在视觉上达到了极高的舒适度。初次翻阅时,那种被精心对待的感觉非常强烈,这绝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出版物可以比拟的。能看出出版方在设计和制作环节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专业度,光是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收藏,都已经值回票价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本身就是对碑帖艺术最基本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选取角度非常独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了碑帖内容,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从整体的篇幅来看,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作品的整体气度和章法结构。在学习篆书时,我们常常陷入对单个字结构的过度纠结,而忽略了整体的韵律感。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它引导读者去关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气脉贯通,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构建出既规矩又灵动的画面。这种对“整体性”的强调,对于提升个人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它教你的不只是怎么写一个字,更是怎么布局一篇文章。
评分虽然我不是书法科班出身,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多年来尝试过不少拓本和影印本,深知“清晰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这次拿到手,不得不说,放大带来的优势是革命性的。以往看一些老拓本,总有些细微的笔法变化因为尺寸限制而模糊不清,需要反复揣摩。但在这本书里,即便是那些结构最为紧凑、笔画最为纤细的部分,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线条的起承转合、方圆的过渡都暴露无遗。这种超高的解析力,让原本抽象的“笔法”变得具象化了。我甚至能清晰地分辨出赵之谦先生在不同运笔阶段对毛笔含墨量和行笔速度的微妙调整,这对理解其篆书“意在笔先”的境界至关重要。对于希望深入钻研篆书用笔的同好来说,这简直是如虎添翼的利器。
评分很好的版本。质量好
评分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 赵之谦石刻像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画风工丽, 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赵之谦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大。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他藏书秘册甚多。家有藏书楼为“二金蝶堂”、“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藏书印有“赵之谦”、“二金蝶堂藏书”、“为五斗米折腰”、“鹤庐”、“二金蝶堂双钩两汉刻石之记”等。据藏书刻有《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简称《鹤斋丛书》),6集,38种,所首经说、杂史、金石、笔记等,都是篇幅短小的罕传之书。其中《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一书,为当时最新的历史记载。性狂放,善画写意花卉,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书学二王及颜体,创造出沉雄朴厚的独特风格。又精于纂刻,印文浑朴厚劲。善诗文。著《国朝汉学师承续记》、《补环宇碑访录》、《勇庐闲话》、《二金蜨堂印存》、《辑雅堂诗话》、《梅庵集》、《悲庵居
评分赵之谦石刻像
评分这次活动相当给力,这书关注特别久了,这次有券一起拿下,京东真没得说,希望以后再接再厉,多买书,读好书。
评分卖家你读过书吗,居然这样子对待知识
评分真是够快!棒!我给好评!
评分赵之谦石刻像
评分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赵之谦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大。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评分徐君陶绘《赵之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