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汉语外来语词典
作者:岑麒祥
定价:3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08.01
ISBN:9787100102742
本词典共收录汉语外来词语4370条,其中有少量的词素和词组。内容包括希腊罗马神话和著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重要的外国人名、地名、药品、化学元素、各国货币及物品名称等。作者对原词的初始涵义,凡能追溯的都作了深入探讨,尽量找出例子和材料加以注释,引证繁富,解释切当,是一部有实用价值的供案头查考的工具书。
本词典还为汉语词汇史、汉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岑麒祥(1903~1989),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字时甫,祖籍河南南阳,1903年7月15日生于广西合浦。岑麒祥是我国较早从事语言学研究和教学的语言学家之一,在五十多年的教学中,培养了许多语言学人才,桃李遍天下。
岑麒祥从事语言学研究五十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以及历史语言学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目录如下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学术气息。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即使不翻阅,光是看着也觉得整个书房的文化品味都提升了一个档次。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大功夫的良心之作。不过,我得坦白说,我买它主要是冲着它在某个特定领域的独特性去的,具体是哪个领域,我暂时保留一下,毕竟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非常专精。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既保证了易读性,又保持了古籍的韵味,但即便如此,有些长句子的注释部分,如果能用更灵活的符号系统来引导阅读的层次,可能会更符合现代读者的习惯。总体而言,作为一件陈列品和工具书的载体,它的外观无疑是高分,但一个更具现代感的内页布局,或许能让更多非专业人士愿意沉下心来细读。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角度简直是剑走偏锋,非常规的,它并没有走市面上那些主流词典都会覆盖的显而易见的那些词汇。我原本期待能在这里找到一些关于近代西方哲学思潮传入时,那些基础概念是如何被本土化的详细脉络,比如关于“存在”或“本体论”这类核心术语的早期译法演变。然而,我发现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一些非常细碎、甚至可以说是“冷门”的领域,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行业内部流通的专有借用词。这虽然体现了编纂者的巨大毅力和深厚的功底,但也让初次接触的读者感到一丝迷茫。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但总感觉这本书更像是某个资深研究者私人的“秘密笔记”的公开,缺乏一个足够宽泛的导读来帮助我们这些“路人”进入其构建的世界。对于想要进行宏观比较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微观证据无疑是珍贵的,但缺少了那个大地图,找方向确实不容易。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的“稀释性”。它不像一般的词典那样,在检索效率上做优化,反而像一本需要被“浸泡”才能品出味道的陈酿。我尝试用常规的查词方式去查找一些我耳熟能详的现代常用外来词,结果往往是“未收录”或者只给出了一个非常古老的、如今已不再使用的对应词。这迫使我必须调整自己的认知,去适应它所描绘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景观。这种“反向引导”的阅读体验很有意思,它强迫读者跳出当前的语言惯性,去思考词汇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仅仅被“发现”的。从这个角度看,它更像是一部语言史的侧记,而不是一本日常查询手册。对我而言,它激发了更多关于语言演变哲学层面的思考,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词典能给予的范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所拒绝收录的内容,以及它如何定义“外来语”这个概念的边界,这种界限的划定本身就极具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展现了令人赞叹的细致度,尤其是在词源的考辨上,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我注意到,对于某些外来词,它会列出多达五六种不同的早期传入路径和时间点,并对每一种路径下的细微语义差异进行标注。这种对“确定性”的执着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态度。然而,这种严谨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这本书的更新速度似乎跟不上语言的实际变化。我发现其中收录的一些词汇,在近十年来的网络语言或新兴科技领域中,已经发生了显著的语义漂移,或者干脆被新的、更流行的外来词所取代。因此,我建议未来的版本可以考虑增加一个“动态追踪”或“当代应用变迁”的附录,这样,这本书就能更好地连接古典的学术严谨性与飞速发展的当代语言现实。单纯依靠历史的沉淀固然重要,但一个活着的词典,也需要呼吸当下的空气。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查阅,不如说是一种探险。它的释义风格极其简洁,很多时候,一个词条的解释只有寥寥数语,然后紧跟着一长串的参考文献或出处标注。这种风格对于需要精确溯源的学者来说,无疑是精准打击,省去了大量时间;但对于像我这样,希望通过解释来理解这个外来词是如何融入汉语语法体系,并产生新的语义张力的普通学习者而言,就显得有些过于“硬核”了。我常常需要拿着这本书,同时打开好几部其他工具书,才能真正把这个词背后的文化碰撞和语言适应过程给捋清楚。我个人非常希望能在正文之外,增加一些“语境案例分析”的板块,哪怕只是几个精心挑选的例句对比,也能极大地降低读者的理解门槛,让这本书的价值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所吸收和利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那些已经掌握了特定历史背景知识的圈内人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