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 教育知识与能力 高频考点速记 中学

中公教育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 教育知识与能力 高频考点速记 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教师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中公教育
  • 2018年
  • 考点速记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 教材
  • 教资
  • 中学教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公教育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72284
商品编码:10088616256
品牌:中公教育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具体描述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高频考点提要/2

高频考点速记/2

一、教育的含义/2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3

三、教育的属性/3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5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9

高频考点提要/9

高频考点速记/9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9

二、教育学的发展/10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9

高频考点提要/19

高频考点速记/19

一、教育的功能/19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20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20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22

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23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26

高频考点提要/26

高频考点速记/26

一、人的发展概述/26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30

第五节?教育制度/35

高频考点提要/35

高频考点速记/35

一、教育制度概述/35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37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37

四、义务教育制度/41

第六节?教育目的/42

高频考点提要/42

高频考点速记/42

一、教育目的概述/42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43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46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47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49

高频考点提要/49

高频考点速记/49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49

二、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50

考点强化练习/53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58

高频考点提要/58

高频考点速记/58

一、课程的概念/58

二、课程的类型/59

三、课程理论流派/63

第二节?课程组织/64

高频考点提要/64

高频考点速记/64

一、课程目标/64

二、课程内容/64

三、课程评价/68

四、课程开发/69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1

高频考点提要/71

高频考点速记/71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71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72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73

考点强化练习/77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82

高频考点提要/82

高频考点速记/82

一、教学的内涵/82

二、教学的意义/83

三、教学的任务/83

第二节?教学过程/86

高频考点提要/86

高频考点速记/86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86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87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89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91

高频考点提要/91

高频考点速记/91

一、备课/91

二、上课/93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94

四、课外辅导/94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94

第四节?教学原则/96

高频考点提要/96

高频考点速记/96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96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96

第五节?教学方法/104

高频考点提要/104

高频考点速记/104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104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04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08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109

高频考点提要/109

高频考点速记/109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109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09

第七节?教学评价/114

高频考点提要/114

高频考点速记/114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114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114

第八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117

高频考点提要/117

高频考点速记/117

一、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117

二、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118

考点强化练习/118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124

高频考点提要/124

高频考点速记/124

一、感觉/124

二、知觉/127

三、注意/128

四、记忆/131

五、思维/139

六、想象/142

七、问题解决/143

第二节?学习概述/147

高频考点提要/147

高频考点速记/147

一、学习的概念/147

二、知识的学习/148

三、技能的形成/151

第三节?学习动机/153

高频考点提要/153

高频考点速记/153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153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153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154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54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157

六、学习动机的理论/158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64

第四节?学习迁移/165

高频考点提要/165
高频考点速记/165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165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165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169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70

五、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170

第五节?学习策略/171

高频考点提要/171

高频考点速记/171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171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171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172

第六节?学习理论/179

高频考点提要/179

高频考点速记/179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79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85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89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91

考点强化练习/193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概述/200

高频考点提要/200

高频考点速记/200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00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201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202

四、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202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205

高频考点提要/205

高频考点速记/205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205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206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206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207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207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208

七、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211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213

高频考点提要/213

高频考点速记/213

一、情绪情感概述/213

二、情绪理论/216

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218

四、中学生的情绪特点/219

五、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220

第四节?中学生的人格和能力发展/223

高频考点提要/223

高频考点速记/223

一、人格/223

二、人格发展理论/235

三、能力/239

考点强化练习/242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248

高频考点提要/248

高频考点速记/248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248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249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249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260

高频考点提要/260

高频考点速记/260

一、心理辅导概述/260

二、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262

第三节?压力与挫折/271

高频考点提要/271

高频考点速记/271

一、压力及压力源概述/271

二、压力的调节方法/273

三、挫折的含义/273

四、挫折的应对/274

考点强化练习/275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280

高频考点提要/280

高频考点速记/280

一、品德的概述/280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286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288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290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291

高频考点提要/291

高频考点速记/291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291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294

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301

高频考点提要/301

高频考点速记/301

一、德育的含义/301

二、德育目标/302

三、德育内容/303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303

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309

高频考点提要/309

高频考点速记/309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309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310

第五节?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316

高频考点提要/316

高频考点速记/316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316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323

考点强化练习/334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集体建设/338

高频考点提要/338

高频考点速记/338

一、班级概述/338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340

三、班级中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41

第二节?有效的课堂管理/343

高频考点提要/343

高频考点速记/343

一、课堂管理概述/343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346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349

第三节?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362

高频考点提要/362

高频考点速记/362

一、课外活动概述/362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364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366

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367

第四节?班主任/368

高频考点提要/368

高频考点速记/368

一、班主任的概念/368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369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370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370

五、学校与家庭的协调/374

六、学校与社会的协调/374

第五节?教师心理/375

高频考点提要/375

高频考点速记/375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375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380

三、教师成长心理/384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389

考点强化练习/39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96

《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教材:中学》本书特色一:立足大纲。本书立足于考试大纲,紧密结合真题题型和考点,符合考情,有针对性。 
本书特色二:体例科学。为了方便考生学习、巩固知识点,正文中设置考题再现、重要章节后更有考点强化练习方便考生自我检测。
本书特色三:精巧实用。本书小开本设计方便考生利用零碎时间随时记忆,用彩色标注重点内容,方便考生有针对性记忆。
《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教材:中学》依照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学学段科目二的考试内容和考查趋势,编写了这本有针对性的高频考点速记教材。本书浓缩了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的高频考点,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和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八个板块。在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中附有历年真题,在重要章节后设置了考点强化练习题,帮助考生直接了解真题考点并能随时进行自检自测。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内容简介
本章考查考生对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对于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应重点识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的含义;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3.教育的属性;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zui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015年下半年中学真题】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017年下半年中学真题】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阶级性B.历史性
C.永恒性D.平等性
【答案】C。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16年上半年中学真题】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性?()
A.生产性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D.工具性
【答案】C。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2.心理起源论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4.交往起源论
交往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叶澜等人。叶澜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一书中讲,“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尽管人类社会zui初的交往活动是在劳动中进行的,但我们依然不认为生产劳动为教育的形态起源。”因为教育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劳动中的关系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劳动不是教育的形态起源,教育的形态只能是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016年下半年中学真题】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史实,断言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A.交往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
【答案】C。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1)奴隶社会教育
①中国
夏、商、西周: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②西方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其教育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为“五项竞技”。
雅典教育的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其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2)封建社会教育
①中国
《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②西方
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并且把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②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④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近现代教育
近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形态。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2.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学记》、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炼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它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1)《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zui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主张: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④“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017年上半年中学真题】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等重要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论语》B.《学记》
C.《孟子》D.《大学》
【答案】B。
(2)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zui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2016年下半年中学真题】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
C.荀子D.庄子
【答案】A。
2.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zui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体良
古代西方zui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
【2015年上半年中学真题】国外zui早的教育学著作是()。
A.《理想国》B.《政治学原理》
C.《论雄辩家》D.《论演说家的教育》
【答案】D。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及教育思想主要有:
1.夸美纽斯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在教学原则上,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在教学制度上,他zui早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第三,在教学思想上,他提出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第四,在教学内容上,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2017年下半年中学真题】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
C.赞可夫D.布鲁纳
【答案】A。
2.卢梭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2017年下半年中学真题】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A.《理想国》B.《巨人传》
C.《教育论》D.《爱弥儿》
【答案】D。
3.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zui早始于康德。
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
第一,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zui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第三,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第四,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5.洛克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代表作是《教育漫话》,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
第一,提出“白板说”。
第二,主张绅士教育。
【2015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B.洛克
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
【答案】B。
6.赫尔巴特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quanwei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
《教育学原理与发展心理学》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讲解教育学与发展心理学的核心理论、重要概念、经典学说以及最新研究进展,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的知识体系。内容涵盖了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功能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发展、教师的角色与素养、教学原则与方法、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心理机制、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关键阶段与特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作用等多个维度。本书以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实例,力求使读者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探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实践活动、一种人力开发过程的多元理解。分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体。 教育的基本功能: 详细阐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政治功能(如政治认同、意识形态传承)、经济功能(如劳动力培养、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文化功能(如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以及个体发展功能(如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人格塑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深入分析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如社会制度、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对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的影响)以及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如教育促进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章:教育制度与发展 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讲解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结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法律法规等。 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演进: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时代背景。 现代教育制度的趋势: 探讨全球教育制度发展的普遍趋势,如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多样化、终身化,以及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等。 第三章:教师的角色与专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角色: 剖析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人格塑造的榜样、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多元角色。 教师的专业知识: 强调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等。 教师的专业能力: 阐述教师在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反思、沟通协作、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教师的专业精神与伦理: 强调教师应具备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严谨治学等职业道德与素养。 第四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的基本原则: 详细讲解教育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主要的教学方法: 介绍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践法、探究式学习法等,并分析其适用范围和操作要点。 教学模式与设计: 探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讲授式、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学习等)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第五章: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德育的涵义与目标: 明确德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其在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培养目标。 德育的原则: 阐述德育的教育性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一致性原则、尊重信任学生原则等。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探讨课内德育、课外德育(如班主任工作、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等多种德育途径和方法。 德育的评价: 分析德育评价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如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 第二部分: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与范畴: 界定发展心理学作为研究个体从生命起源到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和行为随年龄变化规律的学科。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深入分析遗传(生物学基础)、环境(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影响等)以及个体能动性(个体对环境的能动反应与选择)在个体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室观察)、实验法(横断研究、纵贯研究、混合序列研究)、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研究法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第二章:婴儿期(0-3岁)心理发展 感知觉与运动发展: 描述婴儿早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大运动(如抬头、翻身、坐、爬、走)和小运动(如抓握、捏取)的发展规律。 认知发展: 探讨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婴儿的图式形成、客体永恒性认知的发展,以及早期学习、记忆和模仿能力的发展。 语言发展: 分析婴儿的语音感知、发音、词汇理解与表达的初步发展,如“咿呀学语”、首批词汇的出现、简单句的形成。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描述婴儿基本情绪(如快乐、愤怒、恐惧、悲伤)的产生与发展,依恋关系的形成(如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以及社会性微笑、分离焦虑的出现。 第三章:幼儿期(3-6岁)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讲解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思维的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泛灵论的特点,以及关于物体的守恒概念的发展。 语言发展: 描述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飞速发展,词汇量的急剧增加,句法的日益复杂,以及叙事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社会性与情绪发展: 探讨幼儿交往的特点(如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友谊的萌芽,情绪管理的初步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如“我”的概念。 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游戏作为幼儿认识世界、发展认知、情感、社交和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童年期(6-12岁)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讲解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形成,运算的掌握(如守恒、分类、序列),以及规则意识的增强。 学习与学校适应: 分析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特点,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发展,以及适应学校生活、同伴交往、规则遵守等方面的挑战与发展。 社会性与自我意识发展: 描述儿童群体交往的扩大,友谊的深化,同伴评价对自我的影响,自我概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发展。 人格发展: 探讨埃里克森的“勤奋对自卑”阶段,儿童在学习和活动中建立自信、发展勤奋感的心理需求。 第五章:青少年期(12-18岁)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讲解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抽象思维、假设演绎推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飞跃发展,以及对理想、未来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自我同一性发展: 阐述青少年在“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的探索,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包括职业同一性、性别同一性、价值同一性等。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描述青少年情绪的波动与冲突,独立愿望的增强,与父母的关系变化,同伴群体的重要性上升,以及初恋、社会责任感的萌芽。 道德发展: 探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在后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以及对公平、正义等抽象道德概念的理解。 人格特质与发展: 分析青少年期人格的巩固与发展,兴趣、动机、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潜在的心理危机和应对策略。 本书特色: 1. 理论体系完备: 整合了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构建起严谨的知识框架,帮助读者系统理解学科全貌。 2. 重点突出: 聚焦于最核心、最常考的知识点,结合学科发展趋势,提炼出高频考点,方便考生复习备考。 3. 深入浅出: 理论阐述清晰,概念解释到位,并辅以大量生动易懂的实例,化繁为简,帮助读者轻松掌握复杂概念。 4. 关联性强: 强调教育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心理发展规律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以及教育实践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5. 视角多元: 既有对经典理论的梳理,也兼顾了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力求提供最前沿、最准确的知识。 适宜读者: 各类教师资格考试的备考者。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学生。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在职教师。 对教育和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感兴趣的社会读者。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建立起扎实的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知识基础,提升对教育现象的洞察力,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为自身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拿到手里就感觉不太对劲。首先,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设置完全不统一,有些地方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看得我眼睛生疼,特别是那些需要反复对照的知识点,简直是折磨。更别提那些图表的质量了,模糊不清,线条像是用抖动的铅笔画出来的,很多关键的逻辑关系根本看不清楚,我不得不拿放大镜对着看,效率直线下降。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快速掌握重点,结果光是适应这种阅读体验就耗费了我大量精力。而且,这本书的装帧也令人失望,书脊有点松,翻开没几次就开始有要散架的趋势,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翻阅的考试用书来说,简直是致命伤。内容上的结构组织也显得非常混乱,虽然号称是“速记”,但知识点的逻辑跳转非常生硬,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中间缺少必要的过渡和铺垫,让人感觉像是在看一本零散的笔记大杂烩,而不是经过系统编排的教辅材料。我原以为能从中找到高效的学习路径,现在看来,我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自己重新梳理和整理这些信息,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实在有限。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表示深深的怀疑。我关注的重点是“高频考点速记”这几个字,期待它能提炼出考试中最核心、最常考的部分,让我能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回报率最高的区域。然而,实际内容却显得非常“平均主义”,几乎把所有知识点都以差不多的篇幅罗列了出来,区分度不够明显。比如,一些基础概念的解释用了大篇幅,而真正需要深入理解和案例分析的复杂理论,反而只是一笔带过,甚至出现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表述,这在需要精确记忆的考试中是极其危险的。我拿着它对比了往年的真题,发现它所强调的“高频点”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对应考频的实际分布,似乎更多是作者主观的倾向性总结,而非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对于一个时间紧迫的考生来说,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而这本书浪费了我大量时间去辨别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只是凑数的填充物。它更像是一本内容详尽的教材摘要,而不是一本精准的考前冲刺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教育知识与能力”部分的理论深度实在让我感到不足。我理解教辅书需要做取舍,但有些核心教育学、心理学流派的核心观点被简化得有些过了头,甚至失去了原有的精髓。例如,在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时,它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但对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应用指导和对课堂教学的深远影响,几乎没有展开讨论。这种浅尝辄止的处理方式,对于那些需要进行辨析题或论述题的考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考试中很多题目考察的都是对概念的细微差别理解和理论的迁移应用能力,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太过于静态和孤立,缺乏将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境有效结合的案例支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知识点的名称很熟悉了,但一遇到具体的教学难题,依然感到无从下手,知识的“活性”不足,无法真正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和术语使用上,显得非常陈旧和不接地气。很多教育术语的表述方式,感觉像是从上个世纪的教科书中直接搬过来的,读起来非常拗口和晦涩,完全没有现代教育理论所追求的清晰、简洁和面向实践的特点。比如,对于某些教学原则的描述,用了大量复杂的长难句,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它到底想表达的核心意思,这与“速记”的要求背道而驰。一个好的教辅读物,应该用读者最容易接受、最符合当前教育趋势的语言去阐释复杂的概念。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可能更适合已经有扎实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士进行查漏补缺,而不是面向广大、基础参差不齐的初次备考人群。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迅速建立认知框架的新手来说,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劝退,它没有起到“搭建阶梯”的作用,反而给我制造了更多的理解障碍。

评分

作为一本针对特定年份(2018年)的考试用书,它的时效性和前瞻性让我非常担忧。虽然教育考试的核心理论相对稳定,但每年的考试大纲和侧重点总会有微调,特别是对于最新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方向的反映,是判断一本教辅是否靠谱的关键指标。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不知道它是否充分吸收了近几年最新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中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比如对于信息技术融合、核心素养培养等前沿议题的关注度。如果内容没有及时更新,那么考生可能正在背诵一些已经不再是热点,甚至已经过时的知识点,这无疑是在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我需要的是一本紧跟时代步伐的参考书,能够指导我理解当前国家对“好老师”的定义和要求,而这本书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对内容是否“过时”的焦虑,而不是对考试的信心。

评分

挺好的,小小一本方便携带

评分

不错的

评分

???我觉得可以,加油咯

评分

还行吧,挺好的

评分

东西不错哦,很小巧,适合随时随地学习,质量也不错,希望能过!

评分

电子版怎么得到

评分

教师资格考试必备

评分

不错,正在学习呢

评分

总体感觉能用的上不错的选择值得购买good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