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地图 |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9-01 |
| 作者:本社 | 译者: | 开本: 其它 |
| 定价: 16.00 | 页数: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0318037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有关“三山五园”的具体所指,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
北京西郊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可与江南水多媲美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旨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清代“三山五园”始建于顺治时期,盛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在全盛时期,自海淀镇至香山,分布着90多处皇家离宫御苑与赐园,园林连绵十余千米,蔚为壮观。嘉庆朝以后,国力衰微,无力新建园林。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曾经辉煌于世的皇家园林成为断壁残垣,诉说着兴衰与荣辱。
《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地图》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吸引了。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对北京这座古都浓厚的情感。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对三山五园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皇家园林,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平日里,我也会去这些地方散步、拍照,感受那份宁静与庄严,但总觉得对它们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很多历史的细节,园林的设计理念,背后的人物故事,都像隔着一层纱,模糊不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的地图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路线指引,更像是穿越时空的导航,将一个个历史节点,一段段尘封的往事,串联成一条清晰可见的脉络。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书中的指引,重新审视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园林,去探寻每一处亭台楼阁、每一片山石水榭背后隐藏的传奇。
评分最近读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地图》,感觉它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这片我一直以为很熟悉的区域。过去,我对三山五园的印象,大多来自教科书上的片面介绍,或者是一些零散的文学作品。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那些详细绘制的地图,并且上面标注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迹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这里不仅仅是风景优美,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书里对每个园林,比如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玉泉山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不仅介绍了它的建造历程,还详细讲述了与这些园林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园林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和逸闻趣事,让原本严肃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情味。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
评分拿到《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地图》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有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实打实的内容,充满了考据和细节。过去我对三山五园的了解,很多都是碎片化的,比如知道颐和园的佛香阁很壮观,圆明园被烧毁了很可惜,但具体为什么壮观,当年是如何被烧毁的,背后有哪些故事,这些就说不清了。这本书就像一个导游,而且是一个非常有学识的导游,它不仅告诉你“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这是为什么”,以及“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地图的绘制非常精细,每个园林的布局,重要的建筑、景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并且辅以大量的文字说明,讲解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甚至是相关的诗词歌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三山五园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光看照片和文字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像三山五园这样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地方。这本书《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地图》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通过地图这一媒介,将历史的脉络和空间的地理信息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常常会一边翻看书中的地图,一边想象着历史上的场景:康乾盛世时,皇帝们在这里游园赏景,处理朝政;或是晚清时期,这片土地又经历了怎样的动荡与变迁。书中对每个园林内部的细节,比如具体的宫殿名称、建筑的功能、甚至是一些传说中的景点,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并且附带了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解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身感受着三山五园的沧桑巨变。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清朝皇家园林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北京近郊的三山五园。这些地方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帝王将相的故事。《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地图》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极其详尽的梳理和呈现。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份简单的地图,更是将地图作为载体,串联起了各个园林的空间布局、功能演变以及历史变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三山五园在整体规划、景观设计以及使用功能上的变化描述。例如,它会细致地对比圆明园在不同皇帝时期的修建和损毁情况,或者颐和园如何从一个行宫演变成如今的皇家宫殿。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让我对这些园林的认识,从“看到”升华到了“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