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圖集》是一部大型綜閤性地圖集,它的編輯齣版具有多方麵的意義:完善全國高校“中國地理”的教材配套,對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理論意義;促進公民(特彆是具有高中文化以上的公民)國情教育,為各級政府和廣大社會機構瞭解中國國情提供可視化工具,具有社會普及意義;集成並綜閤展示中國地理科學研究的新進展,為地理、資源、環境等科研和教學人員提供參考,具有重要的學術支撐意義;搭建中外交流的平颱,促進世界瞭解中國,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播意義;服務廣大中學教師、地理課程和教材的編製,促進地理教學地圖的發展,具有現實與社會意義。
  《中國地理圖集》是為我國高校地理及相關專業師生編製的一本全新的專題地圖教材,為全國高校“中國地理”教學與研究服務的參考圖集。圖集具有如下特點和功能:係統地展現中國各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構建區域地理知識體係;多角度顯示中國地理格局的時空動態變化過程,構建區域地理認知體係;綜閤錶達中國各種地理要素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關係的地域差異,構建區域地理邏輯體係;以人地關係為主綫,錶達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構建區域綜閤分析能力體係。
  本圖集的讀者對象為國內外高校從事“中國地理”教學和科研的廣大師生,從事地理、資源、環境等相關專業的高校師生和中學地理教師,從事區域管理、企事業管理和區域科學研究的人員,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廣大讀者。
  本圖集由序圖、總論地理圖、分區地理圖和附錄四部分組成。
  序圖,兼有導論與綜述的功能,包括中國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圖組。
  總論地理圖,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資源開發與國土整治三個圖組。其中,自然地理圖組含自然景觀、地貌、地質、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動物、海洋、自然區劃、自然環境的演變等11個單元,是地理基礎部分,主要錶現中國自然地理各要素的類型、強度及其時空分異規律;人文地理圖組含古代疆域,人口,城市與農村,社會、文化和旅遊,交通與現代通信。     
作者簡介
     王靜愛,1955年8月生,滿族,河北定州人;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高校“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區域地理國傢級教學團隊帶頭人,第二屆國傢教學名師奬獲得者。主持並主講國傢級精品課程“中國地理”;主編精品課程教材《中國地理教程》。主持多項國傢863項目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齣版《中國自然災害時空格局》等專著,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獲得國傢級教學成果一、二等奬,教育部自然科學奬一等奬,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奬等。
  左偉,1963年2月生,漢族,江西星子人;中國地圖齣版社編審,博士,國傢注冊測繪師,國傢國際科技閤作計劃評價專傢,《生態學報》等審稿專傢,全國高校“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等。專業領域:地圖學理論與實踐、地學圖書及地圖集編製研究、遙感與GIS應用研究;先後主持教育部立項的高、初中地理教科書編製;有責編成果1項獲省部級二等奬,參加項目2項分獲國傢級二等奬和省部級一等奬。齣版專著2部,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地圖
中國地理位置與政區
從太空看中國
中國的地理位置
與中國建交的國傢(2007年)
中國政區
自然地理
中國自然景觀
中國地勢
中國地勢剖麵
中國山係結構
中國三維地形
中國地貌類型
中國地貌區劃
中國地質
中國闆塊構造(闆塊構造學說)
中國主要構造體係(地質力學學說)
中國大地構造(多鏇迴學說)
中國年太陽總輻射量
中國年日照時數
中國一月海平麵氣壓及盛行風嚮頻率
中國七月海平麵氣壓及盛行風嚮頻率
中國一月氣候鋒及氣鏇路徑
中國七月氣候鋒及氣鏇路徑
中國年平均氣溫
中國一月平均氣溫
中國四月平均氣溫
中國七月平均氣溫
中國十月平均氣溫
中國氣溫年較差
中國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積溫
中國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的積溫
中國年氣溫日較差
中國年無霜期日數
中國四季分配類型
中國年降水量
中國一月降水量
中國四月降水量
中國七月降水量
中國十月降水量
中國雨季類型和梅雨
中國年降水量相對變率
中國年平均相對濕度
中國年乾燥度
中國鼕、夏季風及其進退
侵入中國的寒潮和颱風路徑
中國主要氣象颱站年各風嚮頻率及其
平均風速和最大風速
中國氣候類型
中國氣候區劃
中國水係流域
中國年徑流深
中國河流徑流量增長與入海徑流泥沙及
補給類型
中國徑流帶
中國水係結構與密度
中國湖泊分區、沼澤與冰川
中國地下水類型
中國水文區劃
中國土壤類型(係統分類)
中國土壤成土母質
中國土壤地球化學性質
中國土壤有機質含量
中國土壤類型(發生學分類)
中國土壤區劃
中國植被類型
中國植物區係
中國植被區劃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
中國生態地理動物群
中國鳥獸區係分區
中國東部沿海及其島嶼
中國南部沿海及其島嶼
中國海域與近海地貌
中國海岸變遷及海底沉積物
中國近海潮汐與潮流
中國近海M2潮汐
中國二月近海錶層水溫與海流
中國二月近海錶層鹽度
中國八月近海錶層水溫與海流
中國八月近海錶層鹽度
中國海岸帶水化學類型與海底礦産資源
中國近海主要遊泳動物資源
中國近海植物資源
中國綜閤自然區劃(黃秉維,1965年)
中國自然地理區域(趙鬆喬,1983年)
中國自然地理區劃(任美鍔、包浩生,1988年)
中國自然地理區劃(師範院校用,1995年)
中國生態地理區劃(鄭度等,1999年)
中國中嶽運動後海陸分布
中國震旦運動後海陸分布
中國加裏東運動後海陸分布
中國華力西運動後海陸分布
中國印支運動後海陸分布
中國燕山運動後海陸分布
中國新近紀古地理環境
中國第四紀中、晚更新世古地理環境
中國古近紀(早第三紀)景觀格局
中國新近紀(晚第三紀)景觀格局
中國晚更新世盛冰期氣候帶
中國全新世氣候適宜期景觀格局
中國晚更新世最後冰期年平均氣溫
中國晚更新世最後冰期年降水量
中國年平均氣溫變化速率(1951-2002年)
中國年平均降水變化速率(1951-2002年)
中國土地變化的減少型(20世紀90年代)
中國土地變化的增加型(20世紀90年代)
中國自然地帶
中國潛在第一性生産力
全球氣候變化後的中國自然地帶(溫度增加4℃)
……
人文地理
資源開發與國土整治
區域地理
圖錶      
前言/序言
     從1952年開始,我國高校中國地理課程分設“中國自然地理”和“中國經濟地理”,並齣版相應的教材。但是與教材配套的地圖集卻一直闕如。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地圖齣版社編製齣版瞭《中國自然地理圖集》,纔稍補高校地理教學無地圖集的缺憾。這本圖集在我國高校中國自然地理教學過程中發揮瞭較大的作用,不斷修訂再版至今。但是,與“中國經濟地理”教學相配套的中國經濟地理或人文地理方麵的圖集至今仍是空白。1995年國傢教委製訂“麵嚮21世紀教學內容與課程改革計劃”,國傢教委(教育部)地理教學指導委員會將區域地理作為地理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於是,各高校先後整閤“中國自然地理”和“中國經濟地理”,開設“中國地理”,並齣版相應的教材。但一直沒有“中國地理”教學和科研所需要的綜閤參考圖集。為此,全國高校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於2000年提齣編製一本《中國地理圖集》的設想。經過協調和論證,於2004年獲得中國地圖齣版社正式立項,決定由研究會與中國地圖齣版社閤作,共同編製齣版一本以人地關係為主綫、綜閤集成中國自然地理和人文/經濟地理的《中國地理圖集》。2005年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地理”國傢精品課程項目的實施和2007年區域地理國傢級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的實施,以及地錶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傢重點實驗室的支撐,加大瞭《中國地理圖集》的編製力度,同時也加快瞭圖集的齣版進度。
  《中國地理圖集》是一部大型綜閤性地圖集,它的編輯齣版具有多方麵的意義:完善全國高校“中國地理”的教材配套,對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理論意義;促進公民(特彆是具有高中文化以上的公民)國情教育,為各級政府和廣大社會機構瞭解中國國情提供可視化工具,具有社會普及意義;集成並綜閤展示中國地理科學研究的新進展,為地理、資源、環境等科研和教學人員提供參考,具有重要的學術支撐意義;搭建中外交流的平颱,促進世界瞭解中國,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播意義;服務廣大中學教師、地理課程和教材的編製,促進地理教學地圖的發展,具有現實與社會意義。
  《中國地理圖集》是為我國高校地理及相關專業師生編製的一本全新的專題地圖教材,為全國高校“中國地理”教學與研究服務的參考圖集。圖集具有如下特點和功能:係統地展現中國各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構建區域地理知識體係;多角度顯示中國地理格局的時空動態變化過程,構建區域地理認知體係;綜閤錶達中國各種地理要素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關係的地域差異,構建區域地理邏輯體係;以人地關係為主綫,錶達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構建區域綜閤分析能力體係。
  本圖集的讀者對象為國內外高校從事“中國地理”教學和科研的廣大師生,從事地理、資源、環境等相關專業的高校師生和中學地理教師,從事區域管理、企事業管理和區域科學研究的人員,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廣大讀者。
  本圖集由序圖、總論地理圖、分區地理圖和附錄四部分組成。
  序圖,兼有導論與綜述的功能,包括中國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圖組。
  總論地理圖,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資源開發與國土整治三個圖組。其中,自然地理圖組含自然景觀、地貌、地質、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動物、海洋、自然區劃、自然環境的演變等11個單元,是地理基礎部分,主要錶現中國自然地理各要素的類型、強度及其時空分異規律;人文地理圖組含古代疆域,人口,城市與農村,社會、文化和旅遊,交通與現代通信。    
				
 
				
				
					《世界文化遺産探索:跨越時空的文明足跡》  圖書簡介  一、導言:文明的瑰寶,永恒的價值  《世界文化遺産探索:跨越時空的文明足跡》是一部宏大敘事與精微考察相結閤的著作,旨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入全球的文化與曆史之旅。本書並非簡單的名錄匯編,而是聚焦於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認定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地,深入剖析這些遺存如何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載體和文明演進的關鍵節點。我們相信,理解這些遺産,就是理解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以及我們將往何處去。  本書突破瞭傳統地理或曆史著作的局限,將人類文明的成就置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和時代背景之下進行考察。它是一份對地球上最偉大創造和最壯麗自然的敬禮,也是對保護這些無價之寶的責任的深刻反思。  二、主體結構與內容擘畫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從宏觀的分類體係到微觀的個案解析,構建瞭一個立體、豐滿的世界遺産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遺産的定義、價值與保護(理論基石)  本章首先追溯瞭世界遺産概念的起源與發展,詳細闡述瞭《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的核心精神。我們將探討“突齣普遍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的評估標準,解釋為何某些遺址能超越國界和時代的限製,被認定為全人類的財富。     重點解析: 文化遺産的類型(曆史、考古、建築、景觀)、自然遺産的分類(地質構造、生物多樣性熱點)、以及兩者的混閤遺産。    核心議題: 可持續性保護的挑戰,如氣候變化、過度旅遊、政治衝突對遺産地的威脅,以及現代科技在監測和修復中的應用。  第二部分:古代文明的輝煌印記(古典與前工業時代)  這一部分集中展示瞭人類早期定居點、帝國興衰和宗教中心留下的物質證據。我們不再僅僅羅列遺址名稱,而是深入探討支撐這些文明的社會、政治和宗教哲學。     美索不達米亞與尼羅河榖: 探究文字、法律和集權國傢的誕生,解析巴比倫空中花園(盡管多為推測)與埃及金字塔群背後的天文、工程學成就,以及其神權政治的運作模式。    地中海的遺産群: 從雅典衛城審視古典民主的萌芽,到羅馬的龐大工程網絡(如水道與鬥獸場),揭示地中海文明如何通過貿易和軍事輻射影響力。    亞洲的宗教與帝國構建: 聚焦於印度莫臥兒王朝的建築藝術(如泰姬陵,探討其背後復雜的文化融閤),以及中國長城體係的軍事防禦與邊疆治理哲學。我們特彆關注這些宏偉工程背後的人力組織與資源調配能力。  第三部分:精神信仰的物質化錶達(宗教與哲學景觀)  人類的信仰體係在物質世界中留下瞭最深刻的印記。本章將世界遺産視為“凝固的信仰史詩”。     東西方聖地對比: 詳細考察耶路撒冷老城的三大一神教交織的曆史張力;對比分析中國佛教石窟(如莫高窟)中的壁畫敘事與歐洲哥特式大教堂的光影藝術,論證不同文化如何通過空間設計來引導信徒的精神體驗。    神秘主義與象徵意義: 深入解讀安第斯山脈的馬丘比丘(探究印加人的宇宙觀和天文觀測能力),以及東南亞吳哥窟的宏大水利係統與印度教宇宙論的對應關係。  第四部分:工業革命的遺産與現代性的開端(轉型時期的見證)  工業革命是人類改造世界的裏程碑,其遺址記錄瞭生産力爆炸式增長的輝煌與代價。     技術的奇跡: 分析英國的“鐵橋榖”和德國的“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區”,它們不僅是工廠,更是現代勞工製度、城市規劃和能源利用方式的實驗場。我們審視蒸汽機、冶金術如何改變瞭全球的權力結構。    城市與規劃的革命: 考察奧斯曼帝國晚期和歐洲大陸早期現代城市規劃的嘗試,如聖彼得堡的幾何布局,它們如何試圖在快速城市化中重塑社會秩序和審美標準。  第五部分:自然遺産:地球的曆史教科書(生命與地質的壯麗)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地球自身的創造,探討自然遺産地的科學價值和生態意義。     地質時間的深度: 細緻描繪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演化史,闡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如何通過這些活生生的實驗室得以印證。解析澳大利亞大堡礁(如果條件允許)的生物多樣性復雜性及其對海洋生態係統的關鍵作用。    人與自然的共存模式: 探討一些將人類活動與獨特生態係統融為一體的遺産地,例如夏威夷的火山國傢公園,研究原住民文化如何適應並尊重劇烈的地質活動,形成獨特的生態倫理。  三、本書的獨特視角與價值  《世界文化遺産探索:跨越時空的文明足跡》的寫作風格力求做到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可讀性並重。  1.  地理的製約與塑造: 我們始終強調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態的決定性影響。例如,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開放性如何促成瞭頻繁的文化交流與徵伐,而埃及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如何催生瞭穩定、中央集權的官僚體係。 2.  全球互聯性的視角: 本書避免孤立地看待每個遺産。我們試圖描繪齣一條條跨越大陸的文化軸綫——如絲綢之路上的物種、技術與信仰的交流,以及大航海時代後各地遺産所受到的全球性衝擊和重塑。 3.  “失落”與“延續”的對話: 對於那些已消失的文明(如瑪雅的衰落或復活節島的生態危機),我們探討其失敗的教訓;對於那些持續適應和演變的遺産地,我們分析其文化韌性(Cultural Resilience)的來源。  結語:我們守護的未來  閱讀完本書,讀者將不僅僅擁有一份知識儲備,更會培養起一種跨越文化差異、尊重曆史厚重的全球公民意識。世界遺産是人類共同的“記憶銀行”,保護它們,就是為後代保留探索自身起源和未來可能性的參照係。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腳下土地的深層好奇,並促使他們思考,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成為這些文明足跡的負責任的守護者。  目標讀者: 曆史愛好者、地理學和文化人類學學生、旅遊規劃者,以及所有對人類文明進程抱有深刻關切的普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