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整合(修订版):案例点评》内容简介: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全世界有目共睹,在中国企业迅速成长而抢占国际市场的同时,整个世界突然惊醒了,原来我们(包括中国人本身)对中国企业的了解竟是如此的不足。而我们的商学教育基本上也是失败的,全世界的商学教育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主流高等学府,仍然使用美式的教材来教育和培训企业家。而更为令人不解的是,三地的一些大学竟然以奖金激励方式,要求教授以英语教授美国式的教材。但是,中国商学院的学生和中国的企业家对于管理知识的饥渴已远远超过了美式教材所能给予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2002年以前,从国外请几位商学院教授来给EMBA或MBA上课是当时的时髦事,学生也喜欢听外国教授讨论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等课题。但是2002年以后,一切都突然变了,我作为最前沿EMBA教学的教授感触最深,而且心理压力也极大,因为国内商学院学生和企业家们已经不想再学国外的教科书了,也不想听国外的案例了,而几乎是一面倒地要求教授讲授中西合璧的中国企业案例。长江商学院的院长项兵有一句名言:“世界级的CEO是稀缺资源,而能教授世界级CEO的教授更是稀缺资源。”我本人相当同意这句话,能教授世界级CEO而拥有中西合璧知识的大师,才是中国今天最稀缺的资源。
作者简介
郎威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曾任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被公认为公司治理方面的顶级学者。
中文著作有《操纵》、《整合》、《运作》、《思维》、《标本》、《科幻》、《模式》、《突围》、《误区》、《中国式MB0》、《本质I——破解时尚产业战略突围之道》、《本质II——破解娱乐传媒产业以小搏大之谜》、《蓝海大溃败一本质III:本质论VS蓝海战略》、《你想到的都是错的——本质IV:你的想法要符合行业的本质》、《郎咸平说:公司的秘密》、《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郎咸平说:金融超限战》、《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产业链阴谋I——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产业链阴谋II——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等等。
音像作品有《郎咸平说一秘密:公司的常识》、《郎咸平说——热象背后的逻辑:你所知道的是正确的吗?》、《郎咸平说——人间万象:一切都是经济学》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部分企业不应该做大做强
第一章 华润做大做强的理念导致成本失控
华润做大做强的思维及影响
专业化经营和分拆上市解决华润的问题
专业化经营和分拆上市无助解决华润的问题
零售业的困境
啤酒业的困境
石化业的困境
第二章 北京控股做大做强的理念导致成本失控
北控做大做强的思维及影响
北控通过扩张以进行重组
重组的行业在重组前后与行业的比较
未重组的行业在重组前后与行业的比较
北控整体在重组前后与行业的比较
北控困境来自于成本失控
燕京啤酒的困境
王府井百货的困境
第三章 青啤做大做强的理念导致成本失控
青啤做大做强的思维及影响
青啤做大做强的思维变成做强做大
青啤针对成本失控的重组
青啤重组后的经营绩效与市场反应
第二部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
第四章 中信泰富的多元化战略有序投资、稳定进取
中信泰富多元化的战略方针及影响
第一个策略:投资有序,生生不息
第二个策略:稳定中不忘进取,进取中寻求稳定
中信泰富参与投资项目的分析
中信泰富与其他大型中资企业盈利的对比
中信泰富投资策略总结
第五章 上海实业的多元化战略集中产业、有限多元化
第一阶段:上实控股开始进行多元化做大做强的战略
上实控股进入医药业
第二阶段:上实控股采取集中产业、有限多元化的策略
上实控股“多元化中专业化”的策略与行业比较
上实控股整合医药业务
上实控股重新定位基建业务
第六章 和记黄埔多元化互补战略
长江集团的基本结构
策略一:通过业务多元化达到风险分散
业务多元化如何建立互补性
业务多元化分散风险的案例:1997年集团内部重组
策略二:通过业务全球化来分散风险
策略三:始终策略性地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
策略四:通过“不为最先”来分散风险
第三部分多元化转成专业化经营的战略
第七章 中远太平洋的垂直整合战略
中远太平洋多元化投资失误
中远太平洋改采专业化的垂直整合策略
中远太平洋的专业整合策略分析
开发集装箱码头
中远太平洋的码头业务经营情况
中远太平洋码头业务的优势解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再进入物流业务
收购49%中国远洋物流公司(中远物流)股份的交易详情
中远太平洋专业化整合政策对其财务状况的冲击
第八章 招商局国际超越中远的专业化策略
招商局国际1997年的业务转型
招商局国际减少公路投资,加强码头收购
招商局国际收购码头的影响
招商局国际减少深圳码头的竞争
招商局国际加强各码头的协同效应
招商局国际、中远太平洋整合方案的比较
投资者为何青睐招商局国际
第九章 香港中旅国际投资专业化/多元化/专业化的转变
中旅国际投资初期发展以专业化核心业务为主
中旅国际投资后期业务重新确立以旅游为核心的策略
中旅国际重组前后的比较
中旅国际与行业的比较
第四部分其他形态的整合战略
第十章 光大控股做大做强造成经营绩效下跌、主营业务衰退的主因
朱小华时代的重组
朱小华重组绩效与其他红筹公司的对比
刘明康时代的重组
王明权时代的重组
光大控股与其他红筹公司的对比
光大证券业绩不振原因分析
光大控股证券投资的业务不振原因分析
第十一章 越秀投资重组战略分析
越秀投资经营绩效下滑
行业比较
重组策略——精益求精
造纸及制浆、水泥及高科技项目
重组后公司表现(2002~2003年)
越秀企业注入优质资产或是另有内情
越秀企业高位套现
第十二章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专业化的整合
三大石油公司的组成
中石化收购新星石油
贵买贱卖国家资产并由有关部门向股市圈钱
三大石油公司上下游业务结构
三大石油公司与外国公司的比较
三大石油公司如何给股东创造财富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企业不是不能做大做强,而是中国企业只要做大做强,成本就很可能失控,而造成企业后续经营困境。企业做大的原则是在做大的过程中必须“精益求精,控制成本”,否则很难做强。
我最近在广东省包括广州、深圳、中山等地巡回演讲,特别讲到了这个题目,每次几乎都有上千位民营企业家急切地想聆听我有关企业如何做大的观点。我本人理解民营企业家的惶恐与紧张,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心理,但是我认为“中国企业如要做大做强,只会造成悲剧”!
以华润为例,该公司2000~2002年3家上市公司的总资产由340亿元暴涨至400亿元左右,但是总资产收益率也由不到7%跌到了5%左右。
北控由1998年开始到2002年大事扩张的结果,其总资产由120亿元提升到了180亿元左右,但总资产回报率却由6%跌到4%。
以青岛啤酒为例,由1993年到2001年,在当时总经理彭作义做大做强思维的引导下,展开了一连串的收购,因此带给青啤的结局是,股价和盈利不断地下跌。净资产收益率由1993年的12%跌到20()1年的3%,而H股的股价也由1993年刚上市的8元跌到2001年的1元左右。
我认为企业做大做强的理念所带来的虽然是表面资产的增加,但代价却是资产素质和股价的不断下跌,我不认同这种经营手法。我在北控和华润的案例中,将详细地介绍这两家公司做大做强的经营理念与实际操作手法。我认为这两家公司的最大问题是,在大幅扩张的同时,成本失控。举例而言,我把北控和华润的啤酒和零售行业的会计数据图列出来,发现两者的营业总收入直线上升,而净利润却是非常平稳地下滑。那么,营业额的上升和净利润的下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成本的提高。
到底什么经营策略是我心目中所认同的策略呢?我想以青岛啤酒2001年到2003年的重组为例做说明。彭作义在2001年过世以后,青啤由金志国接任。金志国立刻改变了青啤的经营策略而由“做大做强”改为“做强做大”。我认为他的成功在于他的“精益求精”的思维,并由最简单的减低成本开始做起。我在该案例中详细地提出了他的重组手法,包括引入ERP系统,缩减营运、仓储和运输成本等等。股市对于青啤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因此青啤H股的股价由最低的1元左右上升到了10元,而首次超过了国内A股股价。当然,我不排除青啤2003年年底的股价可能过于高估。
前言/序言
首个中国企业案例系列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全世界有目共睹,在中国企业迅速成长而抢占国际市场的同时,整个世界突然惊醒了,原来我们(包括中国人本身)对中国企业的了解竟是如此的不足。而我们的商学教育基本上也是失败的,全世界的商学教育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主流高等学府,仍然使用美式的教材来教育和培训企业家。而更为令人不解的是,三地的一些大学竟然以奖金激励方式,要求教授以英语教授美国式的教材。但是,中国商学院的学生和中国的企业家对于管理知识的饥渴已远远超过了美式教材所能给予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2002年以前,从国外请几位商学院教授来给EMBA或MBA上课是当时的时髦事,学生也喜欢听外国教授讨论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等课题。但是2002年以后,一切都突然变了,我作为最前沿EMBA教学的教授感触最深,而且心理压力也极大,因为国内商学院学生和企业家们已经不想再学国外的教科书了,也不想听国外的案例了,而几乎是一面倒地要求教授讲授中西合璧的中国企业案例。长江商学院的院长项兵有一句名言:“世界级的CEO是稀缺资源,而能教授世界级CEO的教授更是稀缺资源。”我本人相当同意这句话,能教授世界级CEO而拥有中西合璧知识的大师,才是中国今天最稀缺的资源。
整合(修订版):案例点评 一部深入剖析法律实践、洞悉案件事实、启迪思维的法律实务经典。 本书简介: 《整合(修订版):案例点评》并非一本单纯的法律条文汇编,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它是一本凝聚了多年法律实务智慧的匠心之作,通过对海量经典案例的精细拆解与点评,以一种近乎“亲临现场”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跌宕起伏的法庭博弈,感受法律规则在真实世界中的碰撞与应用。本书的目标是帮助广大法律从业者、法学专业学生乃至对法律奥秘充满好奇的读者,构建起一个系统、立体、深刻的法律知识体系,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实务境界。 本书内容构成与特色: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整合”的理念与“案例点评”的深度。我们深知,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而案例则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此,本书精心筛选了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和启发性的各类法律案例,涵盖了民事、刑事、行政等多个法律领域。每一宗案例的呈现,都力求详尽还原案件发生的背景、当事人的诉求、证据的呈现、法庭的辩论,以及最终的判决结果。 然而,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我们不仅仅是罗列案例,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的“点评”。这些点评,并非简单的复述判决理由,而是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剖析案件的本质: 事实梳理与证据分析: 针对案件中的核心事实,我们会仔细梳理,辨别哪些是关键证据,哪些是辅助证据,并分析证据的采信规则与证明力。这有助于读者掌握在纷繁复杂的事实面前,如何提炼关键信息,构建逻辑严密的证据链。 法律适用与规则解读: 结合具体案情,我们会深入解读适用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乃至指导性案例。重点不在于机械地引用条文,而在于阐释条文背后的立法精神、价值取向,以及在具体案件中,法律规则是如何被理解、被解释、被应用的。 争议焦点辨析与观点碰撞: 每一个有价值的案例,都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议。本书将着重梳理案件中的核心争议焦点,呈现不同方(控辩双方、当事人、甚至不同层级的法院)的观点,并深入分析其各自的法律依据与论证逻辑。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法律适用中的不确定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程序正义的考察: 法律的实施离不开程序。本书会将程序正义纳入点评范畴,考察案件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程序瑕疵,这些瑕疵对案件实体判决又可能产生何种影响。这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程序的重要性,避免在实践中出现不必要的程序风险。 裁判理由的评析: 对于判决结果,本书会进行深入的评析,分析裁判理由是否充分、合理,是否存在值得商榷之处。通过对裁判理由的“反思”,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法官在判决中所遵循的路径与考量。 司法实践的启示: 每一则案例点评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读者带来启发。本书会提炼出案件背后所折射出的普遍性问题、普遍性规律,以及对未来法律实践的指导意义。这包括对特定领域法律适用难点的解答,对新型法律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提升法律服务质量的建议。 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能够将枯燥的法律理论与生动的案例实践有机地“整合”起来。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落地的根基;案例也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有了理论的支撑。这种“整合”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目标读者与阅读价值: 《整合(修订版):案例点评》是一本为以下群体量身打造的实务指南: 初入法律行业的青年律师: 帮助您快速熟悉不同案件类型的处理流程,掌握核心证据的收集与运用技巧,学习资深律师的办案思路与庭审辩论策略,避免“摸着石头过河”的尴尬。 资深法律从业者: 即使您已身经百战,本书也能为您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对于一些疑难复杂案件,本书中的案例点评或许能为您带来灵感,拓宽您的解决思路,甚至激发您对现有法律实践的反思。 法学专业的学生: 将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例相结合,是学好法律的关键。本书将帮助您将课堂上学到的法条与规则,在鲜活的案例中得到印证与深化,提升您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企业法务人员: 了解司法实践的最新动态,学习如何通过案例分析来防范法律风险,提升企业合规水平,是企业法务工作的核心。本书中的案例点评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参考。 对法律感兴趣的读者: 如果您对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运行方式感到好奇,希望了解法庭上的较量是如何展开的,那么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法律世界的大门,让您在引人入胜的案例中,领略法律的魅力与智慧。 “修订版”的意义: “修订版”的出版,意味着本书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文本。法律是发展的,社会是前进的。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对法律体系的理解不断加深,司法实践也涌现出大量新的案例与新的问题。本次修订,我们不仅对原有案例的点评进行了更细致的打磨与更新,更重要的是,我们融入了大量反映当下法律实践最新发展、最具时代特征的案例。这包括但不限于: 新兴领域的法律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与挑战日益凸显。本书将引入相关领域的经典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把握前沿法律动态。 重大社会事件的法律解读: 许多重大的社会事件,其背后往往牵涉复杂的法律问题。本书将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事件,从法律视角进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法律如何介入社会生活,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司法解释与指导性案例的更新: 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是影响法律实践的重要因素。本次修订将充分吸收最新的司法解释与指导性案例的精神,并体现在案例点评之中,确保本书的时效性与权威性。 对案例点评的深化与优化: 我们根据读者反馈,对部分案例的点评进行了更深入的拓展,力求使点评更加精准、透彻,更具启发性。 结语: 《整合(修订版):案例点评》是一本致力于提升法律实务能力的参考书,它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视角、鲜活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次系统而深刻的学习体验。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过往法律实践的总结与梳理,更是对未来法律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展望。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研读本书,您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髓,提升您的法律实务水平,在您的法律职业道路上,迈出更坚实、更自信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