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蔣介石的迅速崛起,引起瞭黨內元老和地方實力的普遍不滿和不服,從1931年2月28日到1932年3月1日,這是蔣介石確立“最高領袖”地位過程中最危機重重的一年零一天……
內容簡介
孫中山逝世之後,國民黨群龍無首,派係林立,誰能勝齣?
相比於鬍漢民、汪精衛等,蔣介石隻是“黨內後進”,“一大”時連中執委候補委員都不是;相比於其他軍事將領和地方實力派,到中原大戰時,蔣介石也並不占有絕對優勢。所以在他嚮“黨國領袖邁進的過程中,不僅黨內元老們大大地不滿和不服,就是軍事將領們也時不時地要挑釁一下。既要緊抓“軍權”,又要爭取“黨權”,這就是蔣介石要做的事情。圍繞著“軍權”與“黨權”,蔣、鬍、汪三方不斷演繹齣分分閤閤、上颱下颱的復雜故事、一旁的太子派、西山會議派、地方實力派,也伺機而動……
本書選取瞭從1931年2月28日夜鬍漢民被扣,到1932年3月1日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選舉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這一年零一天的曆史截麵作為考察重點,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國民黨高層內的派係政治鬥爭,以及捲入其中的地方實力派與中央之間、地方實力派相互之間的種種利益較量。對處於鬥爭核心的蔣介石、鬍漢民、汪精衛、孫科等各人心理,和派係鬥爭中的地城色彩,都有很精彩的論述。
作者簡介
金以林,1967年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本科)、香港大學中文係(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研究係(博士);1993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現任副研究員;美國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所、颱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著有《近代中國大學研究》,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發錶論文十餘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派係政治可謂與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共始終。是國民黨大陸統治政時期的頑癥。蔣介石依靠對派係的掌控與運用而登颱,並因此而成為國民黨內說一不二的威權領袖。然亦因其對派係紛爭的失控,而緻國民黨內矛盾激化。終至傾覆。可謂成亦派係,敗亦派係。金以林的力作《國民黨高層的派係政治》,為讀者細緻勾勒齣國民黨派係政治的由來、演變及相關人物的活動與作用,史料豐富、敘事詳實。論證有據。頗見功力,誠為研究者與讀者不可不讀之佳作。
——汪朝光 曆史學者
國民黨統治中國大陸20餘年,最後所以會敗給共産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內部始終派係林立,稍有風吹草動,難免會四分五裂,土崩瓦解。這種狀況的形成,原因多多,但蔣介石特有的統治手法毫無疑問是造成這一切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本書很好地勾勒齣瞭蔣在南京政府建政之初的幾年裏,用派係政治的手法對付派係政治的種種做法和情況。通過此書。讀者當不難瞭解蔣的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起來,又是建立在何種基礎之上的。
——楊奎鬆 曆史學者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蔣、汪、鬍分閤迴顧
一 孫中山逝世後的繼承權之爭
二 “廖案”結果:鬍漢民逐齣廣州
三 中山艦事件:蔣介石的冒險行動
四 寜漢對峙:元老們迎汪抗蔣
五 蔣汪聯手反對特委會
第二章 蔣鬍由閤作到分裂
一 蔣介石為什麼選擇瞭鬍漢民
二 蔣鬍閤作的基礎
三 黨權和軍權的較量
第三章 約法之爭和鬍漢民被扣
一 約法問題之由來
二 鬍適挑戰“黨治”,鼓吹約法
三 《太原約法》的真實意圖
四 國民黨四中全會上的交鋒
五 湯山事件
第四章 國民會議的本質
一 國民會議的召集
二 曆次修訂《國民政府組織法》之比較
三 國民黨內外對《約法》的反應
第五章 “非常會議”和廣州開府
一 扣鬍引起的風波
二 鬍漢民為什麼選擇在廣東發難
三 黨內各派聯閤反蔣局麵的形成
四 四監委彈劾通電的反響
五 廣州開府
六 陳銘樞態度的轉變
第六章 北方反蔣的再次興起
一 石友三率先反叛
二 閻锡山返晉風波
三 甘肅雷馬事變
四 寜粵大戰一觸即發
第七章 上海和談
一 蔣為何始終堅持政治解決
二 國難當頭,被迫和解
三 寜粵廣州會議
四 初步統一的上海和談
第八章 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錶大會
一 南京,蔣介石主持下的四全大會
二 粵方內部的矛盾和分化
三 廣州,鬍漢民調停下的四全大會
四 上海,汪精衛另起爐竈
第九章 蔣氏下野和國府改組
一 蔣介石被迫下野
二 北方秘密聯閤倒張
三 四屆一中全會的糾紛
第十章 蔣汪閤作
一 內外交睏的孫科內閣
二 特委會的成立與金融風潮
三 蔣介石復齣前的布置
四 蔣汪閤流,重掌中樞
第十一章 地域觀念與蔣介石的起伏
一 孫中山粵籍觀念在國民黨中的運用
二 江浙派對粵籍“黨統”的首次挑戰
三 黨內粵籍領袖正統意識的總爆發
四 地域觀念淡齣黨內權力鬥爭
結語 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的確立
徵引參考資料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蔣、汪、鬍分閤迴顧
一 孫中山逝世後的繼承權之爭
蔣介石、汪精衛、鬍漢民三人間的分閤之爭,始自孫中山逝世後。首先爆發的是汪、鬍二人對國民黨領導權的爭奪。
自1905年孫中山創建同盟會起,汪精衛、鬍漢民二人即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深得孫中山器重。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運動中,汪、鬍二人分彆以精衛、漢民為筆名,在《民報》上撰文宣傳革命,推動革命高潮的掀起,由此聲名大著,被孫中山視為左右手。而蔣介石直到清王朝滅亡前的1910年,纔在陳其美的幫助下得以謁見孫中山。
在早期的反清革命生涯中,汪、鬍二人情同手足,鬍漢民曾說:“入同盟會以來,餘與精衛共事至多,相親逾於骨肉。”盡管兩人性格不同,互有長短,但彼此閤作無間。正如汪氏緻函鬍氏所雲:“弟知人之明,素不如兄,故同誌間謂兄精明,而弟長厚。”鬍氏得函後則謙虛地錶示:“精衛察言觀人,或不如我,而處事條理周密,我不如也。我露鋒芒,而精衛蘊藉,故時人有精明、長厚之評。”
1910年,汪精衛赴北京刺殺清廷攝政王未遂被逮入獄。鬍漢民獲悉後立即全力營救,甚至在睡夢中亦不忘汪之安危。某夜,鬍恍忽夢見汪被清廷宣判死刑而大哭,哭聲驚醒鄰室。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後,在獄中的汪精衛從報紙上看到鬍漢民的死訊,當即哭至暈倒,醒後曾寫下“卻憐兩人血,不作一時流”這樣發自肺腑的詩句。
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汪精衛、鬍漢民二人都積極予以支持。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選舉産生的24名中央執行委員中,按得票多少宣布當選名單時,鬍漢民第一,汪精衛第二。而此時包括共産黨人毛澤東在內的17名候補委員名單中,並沒有蔣介石的名字。可見直到國民黨“一大”時,蔣介石在黨內地位仍屬後進,並未深得孫中山的信任。
國民黨改組後,孫中山著手創辦黃埔軍校,自兼總理,任命廖仲愷為黨代錶,蔣介石為校長,以此顯示黨權高於軍權。此舉一度引起蔣介石的不滿,並拒絕就任校長之職,離粵赴滬。從1924年3月2日蔣介石緻孫中山的長函中,可以看齣蔣自認為權力受到限製,有不被信任的感覺。他以陳其美過去對他“信之專,愛之切,而知之深”來作比較,認為孫中山對他的信任不及陳,甚至嚮孫錶示:“先生不嘗以英士之事先生者期諸中正乎,今敢還望先生以英士之信中正者而信之也。”他更質問孫:“其果深信乎?抑未之深信乎?中正實不敢臆斷。”
好在孫中山氣量恢宏,不以為意,並招蔣赴粵,接任新職。蔣也沒有固執己見,終將黃埔軍校辦得有聲有色,並由此開始瞭他在國民黨內新的政治生涯,逐步成為不可代替的軍事領袖。
1924年10月,汪精衛隨孫中山北上,鬍漢民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權。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當時汪精衛以中山先生去世時隨侍在側,得為遺囑起草人,在心態上不免以中山繼承人自居。6月,國民黨中央決定將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依常例判斷,似乎國府主席應屬鬍先生居多。在國民黨,汪、鬍都有一樣深長的曆史,但鬍先生目前還是代理大元帥,由代理大元帥一躍而為國府主席,那也是很順理成章。不過熟悉政治內幕的人,已經明白汪先生會當第一任的國府主席,隻是當日空氣中充滿汪先生再三辭謝的消息。”
當時,國民黨還執行著孫中山提齣的聯俄政策,蘇聯的態度是決定孫中山繼承人的一個重要因素。早在孫中山病危期間,蘇俄駐華公使加拉罕(Lev Karakhan)和孫中山的政治顧問鮑羅廷(Mikhail Markovich Borodin)即開始物色國民黨的未來領袖。他們最初擬定的人選有三人:鬍漢民、汪精衛、戴季陶,最後確定為汪精衛。鬍漢民對此曾迴憶說:
他們詳加考慮之後,便各下一個考語,以定取捨。對兄弟的考語是“難相與”,對戴季陶的考語是“拿不定”,對汪精衛的考語是“有野心,可利用”。經過一番評定之後,汪精衛便中選瞭。
5月初,汪精衛辦完孫中山喪事後立即返迴廣東。但他沒有直接迴廣州,而是先到潮汕會晤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和參謀長蔣介石。此時蔣率領黃埔學生軍已完成第一次東徵,手握軍權,在黨內地位今非昔比;許崇智同鬍漢民長期不和,汪此行目的顯然是為瞭爭取許、蔣的支持。
除上述因素外,廖仲愷對汪精衛的支持也是相當重要的。廖當時在黨內的地位僅次於汪、鬍,三人“同是國民黨元老,有總理左右的三傑之稱”。汪精衛到潮汕後數日,廖仲愷也趕到潮汕,同汪、許、蔣等人會商。廖此行是為瞭轉達已由北京迴到廣州的鮑羅廷的意見。隨後,汪同廖一起返迴廣州。
此後,在討論國民政府主席人選時,許崇智首先提議汪精衛,並得到廖仲愷、蔣介石的積極支持,汪氏順利當選。
此外,鬍漢民的傢庭關係和性格因素,對其政治上的影響頗大。據同鬍私交較好的傅秉常迴憶:
展堂(鬍漢民)一生之事業,受其兄弟牽纍不少。長兄清瑞,嗜賭。展堂宿廣州北關清瑞傢中,凡欲拜見展堂者,必須能陪清瑞豪賭,否則不得其門而入……清瑞不願做高官,但以財廳一科長身份,常與包商勾結。雖廖仲愷任財政廳長,亦對清瑞無可奈何。
展堂之結識中山先生,乃在日本經其弟毅生所介紹者也。毅生個性頑強之至,亦常與包商勾結,唯不如其長兄跋扈。中山先生曾有兩句笑話:“欲令展堂革命,必先殺其兄弟;要使精衛革命,須使先同太太離婚”
《國民黨高層的派係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直接探討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的確立過程,而是將目光投嚮其背後的復雜肌理——國民黨高層的派係政治。通過深入剖析這一核心動態,我們得以窺見權力運作的微妙之處,理解個人命運如何與政治博弈交織,最終影響國傢走嚮。本書聚焦於國民黨內部權力格局的演變,分析在特定曆史時期,不同派係如何爭奪話語權、資源和影響力,以及這些派係鬥爭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國民黨乃至中國近現代政治的版圖。 一、 派係政治的土壤:國民黨早期權力結構的形成 國民黨自成立之初,便帶有濃厚的革命黨色彩,其早期成員構成復雜,既有立誌救國的知識分子,也有懷抱功名利祿的舊式軍政人士。這種多元化的成分為日後派係林立埋下瞭伏筆。本書將迴溯國民黨早期組織的特點,分析孫中山時期權力分配的模式,以及圍繞其周圍形成的早期政治派彆。 早期革命同誌的聯係與分歧: 追溯同盟會時期,以及國民黨改組後的骨乾力量。分析他們在革命目標、策略以及革命後的利益分配上的不同立場,如何由此萌生瞭不同的小團體。 軍事實力的介入與派係分化: 辛亥革命後,軍閥割據的現實使得掌握軍權的領導人影響力大增。本書將重點分析掌握不同軍事力量的實力派,如何逐漸形成具有自身利益訴求的派係,以及這些派係如何通過軍事行動來鞏固和擴大自身權力。 權力中心的轉移與派係格局的初步形成: 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內部權力真空的齣現,以及圍繞繼承者和不同派係之間的爭奪。分析黃埔軍校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權力結構,但同時也為特定派係的崛起提供瞭平颱。 二、 派係鬥爭的常態化:國民黨內部權力博弈的解析 本書將深入探討國民黨在不同曆史階段,特彆是北伐戰爭前後及國民政府時期,派係鬥爭的常態化及其錶現形式。派係並非簡單的群體劃分,而是圍繞特定領導人、地域、軍事力量、經濟利益或政治理念形成的復雜利益共同體。 “實力派”與“政策派”的張力: 分析國民黨內部,掌握實權(如軍隊、財政)的實力派,與更注重政治理念、政策主張的政策派之間的持續博弈。這種張力在國民黨發展的關鍵時刻,往往會引發激烈的權力鬥爭。 地域性派係的影響: 考察不同地域(如粵係、桂係、江浙財團勢力等)在國民黨內部的運作。這些地域性派係如何依托其地緣優勢,在中央政治中爭取席位和資源,並與其他派係形成閤作或對抗關係。 意識形態的演變與派係的分化: 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國民黨內部的意識形態也經曆瞭復雜的演變。本書將分析不同派係如何解讀和運用孫中山主義,以及新思潮的湧入如何導緻派係在政治主張上的分化,甚至齣現更激進或更保守的派彆。 經濟利益的驅動: 深入分析國民黨高層派係與新興或傳統經濟勢力(如江浙財團)之間的聯係。經濟實力如何轉化為政治影響力,以及派係如何通過控製經濟資源來維係和發展自身。 三、 蔣介石的權力運作:在派係博弈中尋求平衡與超越 本書的核心並非簡單羅列派係鬥爭,而是著眼於蔣介石如何在復雜的派係政治環境中,通過其獨特的政治手腕,逐步鞏固和確立其“最高領袖”的地位。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在派係博弈中不斷平衡、整閤、壓製和超越的過程。 早期結盟與權力擴張: 分析蔣介石如何通過與不同派係建立暫時的或長期的聯盟,來排除競爭對手,獲取關鍵支持。例如,他如何利用黃埔軍校的勢力,以及在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中,選擇與哪些力量閤作,與哪些力量對抗。 “平衡術”與“拉一打一”的策略: 深入剖析蔣介石在處理派係關係時,所采取的“平衡術”和“拉一打一”的策略。他如何巧妙地在不同派係之間周鏇,避免任何一個派係過於強大而威脅到自己的領導地位,又如何通過打擊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來鞏固權力。 人事任命的藝術: 考察蔣介石如何通過關鍵的人事任命,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在重要崗位,從而逐步控製黨、政、軍的實權。對重要軍政大員的提拔、調動和罷免,都體現瞭他對派係力量的精準掌控。 意識形態的權威構建: 分析蔣介石如何通過宣傳和意識形態的塑造,將自己塑造成國民黨最高權威的代錶。他如何運用“領袖權威”、“國傢主義”等概念,來壓製黨內異議,並爭取更廣泛的支持。 危機時期的權力整閤: 在國傢麵臨重大危機(如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時,蔣介石如何利用民族危亡的契機,進一步整閤黨內資源,壓製派係紛爭,強化中央集權,從而鞏固其“最高領袖”的地位。 四、 派係政治的影響:國民黨命運的另一麵 本書不迴避派係政治對國民黨和中國命運的深遠影響。雖然蔣介石最終確立瞭最高領袖地位,但派係間的持續鬥爭,也極大地削弱瞭國民黨的凝聚力和執政效能,成為其最終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派係鬥爭對國民黨執政效率的影響: 分析派係之間的權力博弈,如何導緻政策執行的扭麯,資源分配的失衡,以及黨內民主的缺失,從而削弱瞭國民黨的執政能力。 派係分裂與國民黨失勢: 探討在關鍵的曆史節點,派係間的深刻矛盾如何演變成公開分裂,導緻國民黨力量的進一步瓦解,並為其主要政治對手提供瞭可乘之機。 派係政治留下的曆史遺産: 即使在國民黨政權遷往颱灣之後,派係政治的陰影依然存在。本書將簡要探討這種政治文化的長期影響,以及其在中國近現代政治史上的特殊地位。 結論 《國民黨高層的派係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並非一部簡單的傳記或權力鬥爭史,而是通過對國民黨內部錯綜復雜的派係政治的深入剖析,為理解蔣介石的權力運作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本書旨在揭示,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個人命運與政治格局緊密相連,而派係政治則是塑造權力中心、影響曆史走嚮的關鍵力量。通過對這些復雜關係的梳理,我們得以更清晰地認識那個時代國民黨內部的真實生態,以及其權力核心的形成邏輯。本書的研究將為理解中國近現代政治的演變,提供寶貴的曆史藉鑒和深刻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