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续篇

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续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明远 著
图书标签:
  • 知识分子
  • 人民币时代
  • 文化研究
  • 经济社会学
  • 当代中国
  • 文化生活
  • 社会变迁
  • 知识阶层
  • 转型期社会
  • 文化与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806769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72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汇原创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9
字数:28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的国家,知识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而知识分子的经济生活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1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待遇明显提高。但在过去的那个20世纪里,我国知识阶层的生活状况却是几经曲折,中期逐步贫困化,以至于发生脑体倒挂的怪现象,这已是毋庸置疑、不可回避的历史真相。那么,以往我国知识阶层贫困化的历程是如何呢?今后又怎样争取合情合理的致富方式呢?让我们的目光倒流回上个世纪吧……

以自己学到的知识来“为人民服务”,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神圣职责;而人民币则是新中国对于知识分子的回报,是提供知识分子工作与学习的必要条件。本书反思了整个20世纪,我国知识阶层的生活状况以及人民币的变迁。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的国家,知识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而知识分子的经济生活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1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待遇明显提高。但在过去的那个20世纪里,我国知识阶层的生活状况却是几经曲折,中期逐步贫困化,以至于发生脑体倒挂的怪现象,这已是毋庸置疑、不可回避的历史真相。那么,以往我国知识阶层贫困化的历程是如何呢?今后又怎样争取合情合理的致富方式呢?让我们的目光倒流回上个世纪吧……

以自己学到的知识来“为人民服务”,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神圣职责;而人民币则是新中国对于知识分子的回报,是提供知识分子工作与学习的必要条件。本书反思了整个20世纪,我国知识阶层的生活状况以及人民币的变迁。

作者简介

陈明远,主要著作,1980年《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1982年《语言学和现代科学》、1983-1986年《中国话听力》共四册、1984年《北京的生活》、1985年《在中国旅行》、1986年《地下诗草》、1988年《劫后诗存》、1992年《无价的爱情》《新潮》、1993年《七家诗选》、1994《中国姓氏辞典》、1995年《姓氏趣谈》、1996年《百家姓研究》、1998年《两代丹青》、1999年《忘年交》、2001《文化人与钱》、2003年《人·仁·任》、《木·材·财》、《喜·嬉·戏》、2005年《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等。

目录

前言:什么是知识分子
现代知识分子不同于古代的士
界定知识分子的三条标准
我国知识分子职业的三个层次
我国知识分子的队伍逐年扩张
是什么决定知识分子的命运
从金圆券到人民币
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
法币和金圆券时期的实际薪津
南方文化人日记中的金圆券
人民币的新时代
把留用的知识分子统统包下来
以小米为工薪单位的过渡时期
20世纪50年代前后知识分子待遇的比较
以积点计算工薪的临时办法
供给制与薪给制并行
延安时期的供给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供给制与薪给制并存
延安文化人进城后的感叹
小、中灶待遇标准的划分
关于供给制生活的回忆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供给制
文学研究所的供给制
文化人的困扰——阿英为例
供给制和薪给制的矛盾
关于供给制还是薪给制的争论
[附录1]各级人民政府暂行供给标准
[附录2]50年代中央直属各机关的供给——包干制标准
供给制增加津贴的新阶段
工资分和人民币改革
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工资单位
全国统一的工资分标准——工资与物价挂钩
学校待遇逐步改善
1952-1955年的校园生活
人民币改革和币值
国家干部废除工资分,改行货币工资制
乒乓球冠军姜永宁的待遇
市场制自由职业者的消失
1955年的知识分子待遇
1956年工资改革,评级定职
30个行政级别
知识分子的待遇标准
官职、级别、资历
对于上层统战对象的照顾
高知的定级
工资标准地区种类
……
共和国早期的稿酬问题
反右斗争对于工资待遇的影响
票证制度的双重物价
人祸甚于天灾
1980年前后的生活背景
八九十年代的震荡
新时期的稿酬和版税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收入的变化
学费负担问题
后记:史料和史论
[附录一]人民币的历史演变
[附录二]50年来的物价
[附录三]20世纪下半叶人民币的币值变化

精彩书摘

丁玲陈明夫妇
丁玲本是副部长级(行政7级)干部,月薪322元。建国之初,她曾住在颐和园的松云巢,那是坐落于排云殿与石舫之间山坡上的一所较大的宅院,有正房5间,耳房2间,院中有走廊。毛泽东和江青还来这里看望过她。后来,她又搬到多福巷16号,一所典型的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里,这是公家的房子,她经过一番装修,已是焕然一新了。院内有繁茂的花木,北屋西边1间是她的书房,另1大间做客厅,西厢是卧室,东厢的3间中,有2间打通为1大间是
餐厅,房内摆了1套沙发,也可以做会客用。南屋的几间由女工住,北屋两边的耳房做厨房和暖气锅炉房,东边的耳房由儿子住。
丁玲和丈夫陈明都被打成“右派分子”。陈明的单位北京电影制片厂对他的处理是第2类,撤销级别,保留厂籍,下放农场监督劳动。陈明被发配到了北大荒——黑龙江密山农场。从此停发工资,按农场新农工待遇,每月只拿28元生活费。
陈明走后,丁玲仍留在北京等待处分。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告诉她:“对你的处分是按右派分子的第6类处理。冯雪峰也是按右派分子第6类处理,这是在政治协商会议小组会上讨论过的。你可以不下去劳动,分配工作,也可以留在北京,从事研究或写作,稍微降低或者保留原工资。”但是丁玲希望到北大荒去,同陈明生活在一起。不久,她就从中国作家协会拿到由中宣部签署的一封简单的介绍信。这一张窄纸条写着:“撤销职务,取消级别,保留作协理事名义。下去体验生活,从事创作;如从事创作,就不给工资。如参加工作,可以重新评级评薪……”丁玲就这样去了北大荒,这一年(1958年)她是54岁。丁玲在北大荒住在简陋的农舍里,她参加劳动,养鸡,办托儿所,当扫盲教员,后又到宝泉岭农场安家落户。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的交响》 在飞速变迁的时代洪流中,经济的脉搏愈发强劲,深刻地塑造着我们所处的文化图景。当“人民币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当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追求在同一片天空下交织,那些曾经在象牙塔中潜心治学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考,乃至他们与这个时代经济命脉的微妙互动,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本书,作为《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的深邃续篇,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更为复杂、也更为真实的“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或分析宏观经济政策,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文化与经济的十字路口徘徊、挣扎、碰撞的个体生命。我们试图勾勒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下,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如何被重塑,他们的价值体系如何受到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全新的经济语境中寻找立足之地,实现自我价值。 本书的视角是多层次的。首先,我们将审视知识分子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从学者下海经商,到作家投身出版业,从艺术家寻求市场价值,到教育家探索商业模式,这些鲜活的案例构成了本书最直接的素材。我们不回避其中的争议与困境,而是试图理解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经历了怎样的洗礼,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这种“在场”的叙述,将使读者感受到知识分子并非与经济生活绝缘的“局外人”,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塑造者。 其次,本书将深入剖析经济因素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影响。金钱的诱惑、商业的逻辑,是否会侵蚀他们纯粹的学术追求?当知识成为可以被商品化的“资源”,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又将如何维系?我们探讨了在市场化的评价体系下,学术声誉、研究成果与经济回报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职业伦理的讨论。同时,我们也关注那些依然坚守精神家园,试图在经济浪潮中保持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坚守与妥协,他们的彷徨与思考,构成了本书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 更进一步,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更宏观的层面,考察“人民币时代”的经济环境如何塑造了知识分子的集体命运。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变迁,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博弈,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话语权以及他们所生产的文化产品的接受度。我们思考,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实力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特价值如何被重新定义,他们的公共影响力又将走向何方。 本书并非对“人民币时代”进行简单的批判或赞颂。相反,我们主张一种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理解。经济的繁荣无疑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可能性。然而,经济的逻辑也可能带来异化,使得人际关系、社会价值变得功利化,甚至导致文化传统的式微。本书正是要展现这种复杂性,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挖掘,以及对现象背后深层逻辑的剖析,来呈现知识分子在这个特殊时代所经历的真实生态。 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我们借鉴了社会学、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结合历史文献、访谈记录、传记资料等丰富的史料,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图景。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引导读者穿越迷雾,看到知识分子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所展现出的智慧、韧性与创造力。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的交响》是一次对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深刻回望与前瞻。它旨在引发读者对于知识、经济、文化与个体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作品,为理解当代中国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也为那些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以及关心他们命运的读者,提供一份精神的滋养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心一笑,因为书中描绘的许多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或者就是我自己曾经的经历。作者以一种近乎“接地气”的语言,讲述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大潮中的种种“不适应”和“适应”。他没有歌颂艰苦奋斗,也没有批判物质主义,而是呈现了一种更加复杂和真实的状态:知识分子既要保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学术尊严,又要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课题。书中对一些“知识变现”的案例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曾经被视为“象牙塔”里的学者,如今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们的言论,他们的产品,他们的商业合作,都成为了热议的焦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堕落”或者“世俗化”,而是试图去理解这种转变的必然性,以及它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本书让我感到,知识分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他们同样是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他们的经济生活,与整个社会的经济脉络紧密相连。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经济洪流中的真实面貌。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或贬低,而是以一种极其客观甚至有些戏谑的笔触,勾勒出知识分子在“人民币时代”的种种生存状态。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绘,那些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的场景,比如为了一个讲座而绞尽脑汁地准备,为了一个项目而与人周旋,甚至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一些“坚持”。“知识变现”这个概念在书中被多角度地呈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出售知识,更是一种知识分子在新的经济格局下,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存资本的过程。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矛盾与挣扎,他让我们看到,在金钱的诱惑和学术理想的追求之间,知识分子同样会面临艰难的抉择。这本书让我觉得,知识分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他们同样是普通人,需要面对生活的压力,需要为自己的未来打算,而这种“接地气”的呈现,反而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于“知识分子”这个身份的解构与重构。在“人民币时代”这个背景下,传统意义上那种与世隔绝、潜心学术的知识分子形象,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作者以一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经济浪潮中的各种“姿态”:有的主动拥抱市场,成为“意见领袖”或“文化商人”;有的则在坚持理想与现实之间艰难跋涉,甚至在夹缝中求生存。书中对“知识变现”的探讨,更是触及了核心。它并非简单地将知识视为一种商品,而是深入分析了知识分子如何在这种新的经济逻辑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市场中寻找新的定位。我特别欣赏作者的笔触,既有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又不失对人性的关怀。他没有给任何群体贴标签,而是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呈现了知识分子在经济时代下的生存图景,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不易,也看到了他们的智慧和韧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边界的模糊和重塑。在过去,我们似乎习惯于将知识分子定义为某种精神的象征,他们超脱于世俗,专注于思想的探索。然而,《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则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即使是最纯粹的灵魂,也无法完全避开金钱的浸染。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故事和 anekdot(轶事),将那些我们以为高高在上的学者们拉下了神坛,展现了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为房贷、为孩子的教育、为体面的生活而奔波的另一面。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知识变现”的探讨所吸引。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知识输出,更是涉及到知识分子如何在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中,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如何在这种“人民币时代”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甚至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价值是否只能体现在象牙塔内,还是同样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得以体现?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但它提出的问题,足够让人深思很久。

评分

读完《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的续篇《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我感到一阵久违的思考的兴奋。这本书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它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是略带戏谑的笔触,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经济浪潮中的挣扎与变通。作者仿佛是一个老朋友,坐在我对面,一边喝茶一边絮絮叨叨地讲述着那些我们都心知肚明却又鲜少言说的现实。他没有回避知识分子在经济压力下的种种“不体面”,无论是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参与的商业活动,还是为了融入社会而进行的“包装”和“迎合”,书中都以一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将这一切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描绘,那些曾经活跃在学术前沿的学者,如今在商界叱咤风云,或者在媒体上频频露脸,他们的转变不仅仅是身份的易位,更是精神世界的巨大张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试图去理解这种转变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以及个体在这种洪流中的无奈与选择。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观察者,而是参与到了这场宏大的时代变迁之中,体会着知识与金钱、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既感到一丝悲凉,又隐约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评分

民国到解放后的知识分子生活,很有比较意义。

评分

不错,有看头,货不齐只买到了9本,郁闷中。

评分

民国到解放后的知识分子生活,很有比较意义。

评分

民国到解放后的知识分子生活,很有比较意义。

评分

民国到解放后的知识分子生活,很有比较意义。

评分

不错,有看头,货不齐只买到了9本,郁闷中。

评分

不错,有看头,货不齐只买到了9本,郁闷中。

评分

朋友收到之后非常满意 谢谢啦!

评分

朋友收到之后非常满意 谢谢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