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鉴别常识(修订本)

碑帖鉴别常识(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壮弘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鉴别
  • 书法史
  • 艺术史
  • 字画
  • 收藏
  • 临摹
  • 字体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789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74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崇善楼书系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碑帖鉴别常识(修订本)》为了帮助读者甄别影印墨迹字帖之优劣,篇末附有“影印本历代墨迹真伪表(明以前)”以供参考。为帮助读者了解碑帖知识,又附“百种著名碑刻简表”及“汉魏六朝墓志简表”。

内容简介

  碑帖二字含义极广,本篇所谓的碑帖仅指历代石刻文字,以及专为传学书法而摹刻的法帖。故凡甲骨、金文、砖瓦、玺印上的文字以及简、牍、帛、绢、纸缣上的手迹皆非本书范围。
  本篇既名《碑帖鉴别常识》,当以介绍碑帖版本知识为主,文字考释一概从略。
  本篇为一知识性的书籍,读者欲广泛深究,拙著另有《增补校碑随笔》、《六朝墓志检要》、《崇善楼笔记》、《帖学举要》等可供参考,本篇因篇幅所限未能列入。
  为了帮助读者甄别影印墨迹字帖之优劣,篇末附有“影印本历代墨迹真伪表(明以前)”以供参考。为帮助读者了解碑帖知识,又附“百种著名碑刻简表”及“汉魏六朝墓志简表”。

作者简介

  王壮弘,1931年10月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慈溪。
  1956年始,先后在上海古籍书店、朵云轩等国家文物单位担任征集文物的工作,经手金石碑帖书画数十万件,曾为各地博物馆所藏碑刻作全面的文物等级分类。后任职于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眷出国讲学,1989年定居香港。
  先后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思想科学研究所易学源学室主任,美国国际武术联盟总会最高名誉主席,美国加州国际武术医科大学博士教授。
  编著有《增补校碑随笔》、《六朝墓志检要》、《帖学举要》、《崇善楼笔记》、《碑帖鉴别常识》、《艺林杂谈》等,参与编纂《中国书法大辞典》、《美术辞典》、《中国书法篆刻大辞典》等大型辞书,编纂《中国历代书法墨迹大观》、《历代法书萃荚》及“书法自学丛帖”百余种。撰写大量学术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碑帖概论
碑帖含义的引申和范围
碑的起源
冢墓之碑与祠庙之碑
刻帖的开始
碑与帖的区分
书丹上石
摹勒上石
镌刻
石刻之损佚
重刻、翻刻、伪刻
摹搨、椎拓、影印
碑帖的功用和鉴别

石刻文字概论
历代石刻文字
三代古刻
秦刻石
西汉刻石
东汉石刻
魏晋石刻
南北朝石刻
隋、唐石刻
宋、元、明、清石刻
宋、元、明、清刻帖

拓本
拓本的种类和开始时代
唐拓
宋拓
明拓
清拓
孤本
珍本
题记、收藏
装潢
校勘与著录
拓本的鉴别和辨伪
鉴别方法和次序
拓本的价格

碑帖鉴别举例
不可轻信妄听一则
注意石花石痕一则
观碑欲细一则
查考欲详一则
同一石而肥瘦迥殊一则

影印本及旧纸新拓充作旧本二则
校碑(对校)一则
校碑(联校)一则
善本记录二则(其一)
善本记录二则(其二)
影印本历代墨迹真伪表(明以前)
汉至南唐墨迹真伪表
宋元明伪迹表
百种著名碑刻简表
汉·魏·六朝墓志简表

前言/序言


鉴古知今: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鉴赏与流变 导言:艺术的永恒魅力与历史的无声回响 中国艺术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书画艺术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思想,更是历代文人墨客精神世界的直接投射。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及其核心鉴赏要点,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艺术认知框架。我们聚焦于那些跨越时空的杰作,探究它们如何穿越历史的风烟,至今仍能震撼人心。 第一部分:线条的哲学——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与技法解析 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本书将书法视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心性修炼。 一、书体的起源与演进:从甲骨到楷则 我们将追溯汉字书写形态的演变历程。从殷商的甲骨文、周秦的金文(钟鼎文)的庄重古朴,到春秋战国时期篆书的规范化,再到秦代小篆的统一标准。重点解析隶书在汉代如何完成“隶变”,打破了篆书的象形意味,奠定了笔画化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进入了自觉的艺术阶段。 二、书法的两大高峰:魏晋风度与唐法森严 1. 魏晋:个性的勃发与“书卷气”的形成。 详细剖析王羲之的“书圣”地位,解析其融汇篆隶、变古出新之处。探讨“二王”一脉的书法风神,如何将个人气质(如魏晋名士的清峻超逸)融入笔端。同时,对张芝、钟繇等早期书法家的贡献进行评述。 2. 唐代:法度的确立与流派纷呈。 唐代书法以楷书为核心,追求法度森严、气象雄浑。重点分析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秀逸,以及颜真卿的博大浑厚与柳公权的骨力洞达。草书方面,则深入探讨张旭的“颠张”与怀素的“狂素”,解析其如何将情感的喷发推向极致。 三、宋代的尚意与明清的回归 宋代书法转向“尚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的出现,强调书写者意趣的表达,突破了唐代的法度桎梏。我们将讨论黄庭坚的大草如何注重“长枪大戟”,米芾的“刷字”如何追求瞬间的灵动。明代则出现复古思潮,以台阁体为代表的程式化书风,以及晚明吴门书派(如文徵明、祝允明)对晋唐尺牍的重新发掘。清代碑学兴起,对汉魏碑刻的研究,对帖学形成了有力的补充和修正。 第二部分:丹青的妙境——中国绘画的传承与审美取向 中国绘画,以笔墨为媒介,追求“形神兼备”,其哲学基础与书法同源,但表现方式迥异。 一、早期绘画的萌芽与奠基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到战国帛画的神秘主义色彩,再到汉代墓室壁画的世俗生活场景,展现了早期绘画对叙事和象征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提出“传神论”,将人物画推向了精神层面。 二、山水画的独立与发展:“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最高成就之一。本书详述其独立过程: 1. 隋唐的初步确立: 展子虔的“青绿山水”与李思训、李昭道的“金碧山水”,代表了盛唐气象的富丽堂皇。 2. 五代十国的巨匠时代: 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人,奠定了南北山水画的传统。重点解析董源的“披麻皴”与巨然的“麻皮皴”对后世的影响。 3. 宋代的院体与文人画的对立: 院体画追求极致的写实与精微(如范宽的雄伟、郭熙的论画理论),而苏轼倡导的文人画则强调“不求形似,但求意似”。 三、文人画的成熟与分野 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的理论,将书法的用笔精髓引入绘画,极大地提升了文人画的笔墨地位。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各有侧重,构建了极具个人面貌的笔墨语言体系。 明清两代的绘画流派纷呈:董其昌倡导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唐寅、仇英、文徵明、祝允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及清代“四王”对传统程式的继承与发展,和石涛、八大山人等对个性解放的探索。 第三部分:鉴别的核心维度——笔墨、气韵与时代风格的辨识 艺术鉴赏并非玄学,而是建立在对艺术史、技法和材料深刻理解之上的科学判断。 一、笔墨语言的深度解读 解析“皴法”、“点苔”、“用墨”的微妙之处。例如,焦墨的苍劲、湿墨的浑厚、破墨的层次感,以及不同时代画家对“线”的组织方式。一幅作品的笔触力度、墨色的浓淡干湿,往往是判断其创作时代和画家身份的关键信息。 二、气韵生动:审美与哲学的交融 探讨中国艺术批评中“气韵生动”的含义,它不仅是技艺的高超,更是创作者精神境界的体现。通过对作品中空间处理、结构布局和情感张力的分析,来理解画家如何将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佛家的“空寂”融入画面。 三、时代风格的“印记” 每一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时代风貌,如同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唐代画作的饱满与自信,宋代画作的内敛与精微,以及元代画作中流露出的士人孤高清冷之感。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时期的卷轴装裱、纸绢材质、印章款识的演变,可以形成对作品年代和真伪的综合判断力。 结语: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中国古代书画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通过对其艺术本体、历史流变和鉴赏方法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古代大师的绝妙手笔,更能体会到他们如何在既定的艺术规范中,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与个体思考,实现艺术的永恒流变。本书力求以清晰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心灵相通。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痴迷于古代法帖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宝库的大门,但这个宝库里堆满了需要耐心整理的珍宝。我个人认为,它的最大价值在于提供了极其系统化的思维框架,而不是提供一堆现成的结论。它强迫你去质疑,去推敲,去建立自己的判断体系。比如,在讨论那些著名的“疑伪”作品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盖棺定论,而是列举了支持“真”和支持“伪”的双方论据,并细致分析了这些论据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辩证的、开放的态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它让我明白,在金石学和碑帖研究中,绝对的“真”与“伪”往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接受一种“模糊的确定性”。这种对研究过程的坦诚展示,远比生硬的结论更具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我本来是冲着“鉴别”这两个字去的,以为能学到一些硬核的辨伪技巧。结果呢,读完之后感觉更像是进行了一次中国书法史的深度漫游,而不是什么武林秘籍。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不同时期碑刻的风格演变时,简直像在给我们描绘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比如,讲到汉碑的雄浑古朴,他没有简单地罗列特征,而是通过对刀法、结构间架的深入剖析,让我仿佛能“听见”金石之声。再比如,对魏晋风度在墓志铭上的体现,那种超然物外又带着人间烟火气的气韵,他把握得非常到位。我发现,真正的高手鉴别,绝非仅仅看墨迹或拓本的表层差异,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书写者的心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真正“鉴别”碑帖,首先得深入地“欣赏”和“理解”它们,否则一切技法都成了空中楼阁。它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艺术史导论,而不是一本冰冷的工具书。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历史背景的铺陈,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知识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有一种独特的、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但它又巧妙地穿插了许多鲜活的案例,使得整个阅读过程不至于枯燥。它不是那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速成读物,更像是那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前辈,坐在你面前,慢条斯理地为你拆解每一个细微的“门道”。比如,对于唐代楷书的不同流派,如欧阳询的险绝、虞世南的温润,以及褚遂良的秀逸,作者用的对比手法极其精妙。他会列举出具体笔画的细微差别——“同样是横画的收笔,欧体的坚挺如折铁,虞体的内敛含蓄,其间差别,仅在毫厘之间,却能决定一帖的‘性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让我对如何用肉眼去捕捉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神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简单地判断真伪,而是如何更深层次地去“品鉴”书法家在创作瞬间所注入的生命力与时代烙印。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散发着一种老派文人的气息。纸张的质感、插图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碑帖研究的尊重。然而,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探讨碑帖流传和收藏历史方面所花费的篇幅。这部分内容远远超出了普通书法鉴赏书籍的范畴。作者像一个侦探一样,追踪着某一张重要拓本的“身世”——它曾经被哪些名家收藏过?在流传过程中,是否经历过重大的修复或拓印的更替?这些历史的褶皱,本身就构成了鉴别的重要依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宋拓”与“明拓”差异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拓印差异,更包含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原作理解和处理方式的演变。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这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不再仅仅局限于笔画的分析,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文化传播史中去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温度”,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文物图录,更像是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谆谆教诲。虽然书中涉及了不少专业术语,但作者在引入这些术语时,总会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其内涵,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把握其脉络。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意临”与“描摹”之间区别的阐述,它将书法创作的层次比作武术的境界,从模仿招式(描摹),到理解招式背后的原理(意临),再到自成一家的境界。这种将抽象的艺术理论转化为具象生活经验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鉴别”这项看似高深的技能,变得亲切可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力作,读完后感觉自己的书法“眼光”得到了质的提升。

评分

有空慢慢看,可以增长很多知识,特别是理论上的一些

评分

(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评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欢喜欢很喜欢

评分

本身内容不错,装订有些差劲,容易开胶

评分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评分

编著有《增补校碑随笔》、《六朝墓志检要》、《帖学举要》、《崇善楼笔记》、《碑帖鉴别常识》、《艺林杂谈》等,参与编纂《中国书法大辞典》、《美术辞典》、《中国书法篆刻大辞典》等大型辞书,编纂《中国历代书法墨迹大观》、《历代法书萃荚》及“书法自学丛帖”百余种

评分

王先生的著作,最新的本子。

评分

此书是碑帖入门经典,后来许多书都是抄袭此书,书中很多图版,印制也清晰。

评分

这书还算可以,作者还算言之有物,应该说还有参考价值。有助于对世事与某些真相的了解,可以广见闻,加深阅历,也还有点东西会引发人去思考。书的原定价显得稍高,京东活动以后的价格就可以接受了,显出比较高的性价比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