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9]308号文件的通知要求,标准编制组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4.用地分类和计算;5.规划建设用地标准;6.居住用地规划;7.公共设施用地规划;8.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规划;9.道路交通规划;i0.公用工程设施规划;11.防灾减灾规划;12.环境规划;13.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4.规划制图。
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在原标准9章的基础上增设了术语、防灾减灾规划、环境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规划制图等5章;重点调整了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共设施项目配置;公用工程设施规划中增加了燃气工程、供热工程、工程管线综合等3节;并对原有其他各章也作了补充修改。
本标准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西直门外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
3.1 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
3.2 规划人口预测
4 用地分类和计算
4.1 用地分类
4.2 用地计算
5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1 一般规定
5.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5.3 建设用地比例
5.4 建设用地选择
6 居住用地规划
7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8 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规划
9 道路交通规划
9.1 一般规定
9.2 镇区道路规划
9.3 对外交通规划
10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0.1 一般规定
10.2 给水工程规划
10.3 排水工程规划
10.4 供电工程规划
10.5 通信工程规划
10.6 燃气工程规划
10.7 供热工程规划
10.8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0.9 用地竖向规划
11 防灾减灾规划
11.1 一般规定
11.2 消防规划
11.3 防洪规划
11.4 抗震防灾规划
11.5 防风减灾规划
12 环境规划
12.1 一般规定
12.2 生产污染防治规划
12.3 环境卫生规划
12.4 环境绿化规划
12.5 景观规划
13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4 规划制图
附录A 用地计算表
附录B 规划图例
附录C 用地名称和规划图例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10.4.5 供电线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 架空电力线路应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和网络规划,沿道路、河渠和绿化带架设;路径宜短捷、顺直,并应减少同道路、河流、铁路的交叉;
2 设置35kV及以上高压架空电力线路应规划专用线路走廊(表10.4.4),并不得穿越镇区中心、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危险品仓库等地段;
3 镇区的中、低压架空电力线路应同杆架设,镇区繁华地段和旅游景区宜采用埋地敷设电缆;
4 电力线路之间应减少交叉、跨越,并不得对弱电产生干扰;
5 变电站出线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设置。
10.4.6 重要工程设施、医疗单位、用电大户和救灾中心应设专用线路供电,并应设置备用电源。
10.4.7 结合地区特点,应充分利用小型水力、风力和太阳能等能源。
前言/序言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聚焦土地利用与基础设施规划 导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乡村建设新范式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成为确保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本套丛书旨在汇集一批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及工程技术等领域具有前沿性和指导性的专业著作,为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管理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学习与参考资料。 本套丛书的选篇标准严格遵循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并特别关注绿色发展、智慧城市、韧性社区等时代热点。我们期望通过这批高质量的出版物,推动行业内形成更加精细化、系统化的规划设计思维,有效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资源约束、环境压力与社会公平挑战。 --- 第一卷:宏观规划与战略布局(共五册) 本卷重点关注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以及如何将宏观目标有效分解至中观层面的规划控制。 1.1 《全国人口迁移与城镇化趋势分析报告(2020-2035)》 本书深入剖析了过去十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的新特征,特别是对特大城市群、都市圈以及新型城镇化地区的具体影响。研究内容包括: 人口结构变迁对城市服务能力的影响评估:基于大数据和人口普查资料,构建了多情景下的劳动力供给预测模型,重点分析了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养老)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人口虹吸效应:详细比较了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模式,探讨了如何通过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联通,实现人口的合理引导和分散,减轻核心城市的过度集中压力。 乡村人口回流与人才振兴策略: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空心村”现象,本书提出了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化和特色产业发展的乡村人口结构稳定方案,并探讨了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的政策工具箱。 1.2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技术导则》 本书提供了从理论框架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全方位指导,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落地和动态调整。核心内容包括: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监测体系构建:介绍了遥感影像、物联网(IoT)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在规划实施监测中的集成方法,尤其强调了耕地保护和生态红线监管的技术路径。 规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提出了包含“质量、效率、公平、可持续性”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集,并详细说明了如何量化评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执行情况,例如容积率、绿地率的实际达成率分析。 规划动态调整的决策支持系统(DSS):阐述了如何利用GIS平台,对规划实施中的重大变化进行情景模拟和影响分析,为规划变更提供科学依据,避免随意性调整。 1.3 《大都市圈轨道交通与土地集约利用协同规划》 本书聚焦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开发强度控制与土地复合利用,是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交叉领域的重要参考。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的本土化实践:对比分析了国内外TOD项目的成功与失败案例,重点研究了我国高密度城市背景下的站点500米半径内功能混合、慢行系统优先的规划导则。 站点上盖物业与公共空间置换机制:探讨了通过产权转移、收益共享等金融手段,解决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同时,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对城市职住平衡的影响研究:通过通勤时间成本分析,指导了居住用地和就业用地的空间匹配,旨在缩短平均通勤距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1.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中的风貌管控》 本书严格遵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精神,侧重于风貌的延续性与肌理的微观保护。 历史街区天际线与天际轮廓线划定标准:提供了精确测绘和三维建模技术在历史街区高度控制中的应用方法,确保新建建筑与原有格局的协调。 传统材料与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仅罗列了传统建筑的构造体系,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BIM)对传统工艺进行参数化记录和数字化保护。 “微改造、快更新”的社区营造策略:摒弃大拆大建,聚焦于基础设施的补短板、公共空间的微小激活,以及居民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案例。 1.5 《生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与城市韧性规划》 关注城市面对极端天气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适应能力,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强化。 蓝绿空间的服务价值量化评估:采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量化城市公园、湿地、林地对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的贡献,为生态用地指标的刚性约束提供经济学支撑。 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集成方法:从流域尺度而非单一地块尺度审视雨洪管理,重点介绍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及其维护管理规范。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廊道设计:研究了如何通过规划控制,建立连接城市内部与外部生态区域的生态廊道,保障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第二卷:工程技术与专项设计(共五册) 本卷聚焦于规划蓝图转化为实际工程项目的技术细节,涵盖了从基础设施到环境工程的专业规范和前沿技术应用。 2.1 《城市给水管网可靠性分析与冗余设计》 本书是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的专业手册。 多重故障情景下的管网水力模型校核:引入可靠性理论,对主干管破裂、泵站瞬时停运等极端情况下的末梢压力波动进行概率分析,并提出增强环状管网布局的优化算法。 管材选型与寿命周期成本(LCC)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材质管道(如球墨铸铁、PE管)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抗腐蚀性能和维护成本,指导经济合理的投资决策。 智慧水务中的SCADA系统集成与预警机制:详细阐述了压力、流量传感器数据的实时采集、异常波动识别和自动分区分阀的应急响应流程。 2.2 《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中的地质风险控制》 本书是地下工程规划与实施的风险管理指南。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掘进环境控制技术:重点探讨了软土、岩溶、高水压砂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下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如地质雷达GPR)和注浆加固方案的选择。 多层级地下空间之间的结构荷载传递与隔离:针对地铁、地下管廊、商业空间多层叠加开发,提出了分层施工的沉降控制标准和结构连接的抗震设计要点。 地下空间通风与消防安全系统设计规范:详细说明了地下公共空间的人员疏散路径优化、新风补风系统与防烟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确保火灾时的安全。 2.3 《既有居住区无障碍环境改造技术导则(精装版)》 本书致力于提升城市无障碍环境的覆盖面和品质,侧重于老旧小区的改造难点。 坡道与坡段的设计几何学与人体工程学:精确规定了坡度、平台宽度、扶手高度和防滑处理的尺度要求,特别是针对轮椅使用者和视障人士的特殊需求。 电梯加装技术集成与日照权、管线避让方案:提供了在受限空间内(如狭窄天井)进行增设电梯的可行性分析模型,包括对相邻住户产权影响的法律界定和技术解决方案。 适老化设施的嵌入式设计:超越基础的坡道,探讨了智能家居辅助系统、紧急呼叫点的合理布局及其与社区服务的无缝对接。 2.4 《工业用地再开发中的土壤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 针对存量时代大量退役工业用地的再利用,本书提供了环境工程与土地规划的衔接方案。 场地污染源解析与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介绍了电化学、植物修复、固化稳定化等主流修复技术的适用性评价流程,特别是对多介质(土壤、地下水)复合污染的协同治理方案。 “污染场地再开发”的规划控制要素:明确了不同污染等级地块可采用的土地用途限制(如居住、商业、工业),以及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预留的污染风险隔离缓冲区。 修复工程的竣工验收与长期环境监测体系:建立了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修复效果验证指标,确保修复后的土地可以安全进入下一开发阶段。 2.5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流优化与信号控制系统应用》 本书聚焦于提升城市干路网运行效率,减少拥堵和排放。 基于感应式交通流的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ATCS):详细介绍了新型线圈、雷达或视频检测技术在交叉口实时流量捕获中的应用,以及中央控制平台对区域信号配时的动态调整算法。 非机动车与行人过街安全设施设计优化:研究了相位差设置、行人等待区(“二次行人岛”)的设置对行人安全指数的影响,以及自行车道的连续性保障。 智能网联汽车(CAV)接入下的交叉口设计接口标准:前瞻性地探讨了路侧单元(RSU)的部署需求、V2I通信在提高通行效率中的作用以及未来信号控制系统的升级方向。 --- 结语:知识的传承与未来的展望 本丛书的出版,意在搭建一个跨学科交流的平台,整合规划、建筑、市政、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先进知识体系。我们深知,优秀的规划设计不仅关乎技术的美观与效率,更关乎社会公平与生态责任。我们期待读者能在这些详实的资料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共同构建更加宜居、更具韧性的未来城市与乡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