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民出版社是党的一家出版机构,始创于1921年9月,重建于1950年l2月,伴随着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巨变一路走来,成为新中国出版业的见证和缩影!
“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这十四个大字就赫然写在人民出版社创设通告上,成为办社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许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传播马列、宣传真理方面,还是在繁荣学术、探索未来方面,人民版图书都秉承这一宗旨。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为世人所公认的精品力作。有的图书眼光犀利,独具卓识;有的图书取材宏富,考索赅博;有的图书大题小做,简明精悍。它们领导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一版再版,不仅在当时享誉图书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为挖掘人民出版社蕴藏的丰富出版资源,在广泛征求相关专家学者和老一辈出版家意见的基础上,我社决定从历年出版的2万多种作品中(包括我社副牌东方出版社和曾作为我社副牌的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精选出一批在当时产生过历史作用,在当下仍具思想性、原创性、学术性以及珍贵史料价值的优秀作品,汇聚成《人民文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收藏需求,积累传承优秀文化。
内页插图
目录
初版序
修订版序
修订版再版代序
第一编 导言
第一章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中国政治思想之史的流变
第二编 商朝奴隶制度时代的巫教神学和“八卦”哲学
第一章 巫教神学的两重世界观
一 “人”的阶级和“神”的阶级
二 “神间”的“天”与“帝”和人间的“帝”与“王”
三 巫教僧侣的职分和巫教
第二章 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变革时代的政治学说——“周易”
一 卦辞、爻辞、“易卦”、“易传”之出世时代
二 由神学的宇宙观到辩证的宇宙观
三 由唯物主义再降到唯心主义
第三编 初期封建主政治思想的演化
第一章 作为初期封建主政治学说的“洪范”
一 “洪范”的时代
二 “洪范”所表现的“神权”和王权之统一的思想
第二章 随着西周的没落而来的政治思想的演化
一 西周的没落和“敬天”思想之动摇
二 作为统治者阶级统治武器的“礼”与“刑”的产生
三 由“敬天”到“重民”思想转化的社会内容
第四编 初期封建制上升时期政治思想各流派
第一章 没落封建主集团的政治学说——老聃的复古主义
一 “老子”成书的时代及老聃的社会身分
二 老聃的辩证观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三 老聃的政治学说
第二章 封建主集团的政治学说——“集大成”的孔子(丘)学
一 孔丘的身分和其身分观念
二 作为孔丘思想出发点的“仁”
三 孔丘时代的政治问题和其对策
四 “正名”、“礼治”和“伦理”的社会观一
甲 正名主义
乙 “礼治”
丙 “德”和“刑”
丁 “伦理”的社会观
五 孔丘所倡导的政治运动
六 曾参对孔丘学说的解释
第三章 新兴地主一商人政治思想的萌芽
第五编 初期封建制矛盾发展时期政治思想各流派
第一章 作为农民阶级政治学说的墨子
一 墨翟的年代、阶级性及其著作
二 墨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三 “兼爱”和“互利”
四 “尚贤”和“尚同”
五 墨翟的宗教思想和其所领导的政治运动
六 墨派的发展和消亡
甲 宋钘对墨翟的继承
乙 墨翟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告不害的性无善恶论
丙 许行对墨翟的政治学说的发展
丁 墨派的消亡
第二章 新兴封建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一 杨朱的“为我”主义
二 申不害、慎到、邹衍对杨朱的继承
甲 申不害
乙 慎到
丙 邹衍
三 作为封建地主阶层在政治上初步表演的商鞅的封建改制论
第三章 没落封建主的政治学说——庄周的出世主义
一 庄周传略及其著作
二 庄周的认识论
三 庄周的政治论
第四章 没落期封建领主的政治学说
一 孟轲的社会两阶层调和论
甲 孟轲的年代及其社会身分
乙 孟轲的人性论——性善论
丙 社会论上之孔丘“伦理”说的新发挥
丁 孟轲的政治学说
二 荀卿的封建制度改组论
甲 荀卿生平及其社会身分
乙 “性恶”与“伪”
丙 社会论——“群”与“分”
丁 政治论——“法后王”与贤能政治
第五章 统一封建阶级各学派的韩非学说
一 韩非传略及其学说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 “参验”主义的认识论
三 政治论上的三条原理——法、术、势
四 利己主义的经济论
第六编 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初期政治思想各流派及其演变
第一章 由初期封建制到专制主义封建制转换期之封建地主政治学说的演变——由“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一 “吕氏春秋”所代表的政治思想
甲 吕不韦传略及“吕氏春秋”的著者
乙 在认识论方面的“吕氏春秋”
丙 “吕氏春秋”的历史观
丁 大一统千围的创设与专制丰义
戊 “用民”和农业的经营组织
二 陆贾和贾谊
甲 陆贾
乙 贾谊
三 “淮南子”所代表的政治思想
甲 在认识论方面的“淮南子”
乙 在政治论方面的“淮南子”
第二章 适应于专制主义封建经济发展而来的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一 董仲舒的社会身分及其著作
二 作为董仲舒认识论的“天人合一”论与“性”说
三 对孔丘伦理社会观的神学解释
四 “大一统”与专制主义的政治论
第三章 贵族地主自救运动的指导原理——刘歆的复古主义
一 刘歆传略、阶级性及其时代
二 谶纬说和“复古改制”的理论根据
三 复古的政治论
第四章 地主阶级内部各派思想的升沉与其统一
一 今古文学派的对立与调和
二 关于政治论上的各派见解
三 调和各派之荀悦的折衷论
第五章 农民派的政治学说
一 王充的批判主义
甲 王充传略
乙 作为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丙 唯物主义的政治论
二 在农民阶级实际运动中所表现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纲领
甲 在“太平清领书”中所表现的农民的政治教条
乙 “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政治运动及其空想社会主义的纲领
第七编 矛盾斗争扩大期中的各派政治思想
第一章 矛盾扩大期中地主阶级各派思想的演变
一 反映地主阶级颓废思想的儒、道学的合一
二 回光一忽的傅玄反清谈的儒术论
三 各部族集团间矛盾与道、儒学和佛学的对立
四 反映阶级内部统一的王通儒佛道三教合一论
第二章 在矛盾斗争扩大期中作为农民派政治学说的鲍敬言的无政府主义
第八编 地主阶级经济复兴时代的各派政治思想
第一章 随着地主阶级社会秩序重新安定而来的礼制和刑法的制定
第二章 反映地主阶级内部冲突之世俗大地主的政治学说——韩愈、李翱的排佛论
一 韩愈的政治学说
二 李翱的政治学说
三 儒道思想的统一与对立
第三章 寺院僧侣地主和中间诸阶层的政治思想
一 寺院哲学的“入世”主义倾向
二 中小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柳宗元的三教调和论
第四章 作为农民阶级意识形态的吕才的道学论
第九编 封建主义衰落期的各派政治思想(一)
第一章 代表地主阶级意识形态之理学的发展
一 展开形而上的理学端绪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张栽的复古主义
甲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乙 张载的封建复古论
二 周张哲学的初步发挥——二程哲学
甲 二程传略
乙 “心”一元论的认识论
丙 二程的政治论
三 司马光的保守主义
甲 司马光传略及其政党
乙 司马光的政治论
第二章 地主阶级内部的分化和朱陆两学派的对立
一 朱熹的折衷主义
甲 朱熹传略
乙 作为朱熹哲学之认识论的“理”、“气”二元论
丙 折衷主义的政治论
二 和朱熹派相对立之陆九渊的保守主义
甲 陆九渊传略
乙 作为认识论的主观唯心主义
丙 保守主义的政治论
第三章 中小地主及中间诸阶层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一 代表中小地主及中间诸阶层之王安石的政治理论及其政策
甲 王安石传略
乙 王安石前驱者李觏思想的要旨
丙 王安石“新法”的主要内容
二 反映初期自由商人集团一些要求的叶适、陈亮学说
甲 叶适的批判主义
乙 陈亮的功利主义
第四章 在元朝统治下社会矛盾的扩大和各派政治思想
一 充任元朝统治者统治工具的寺院哲学
二 不绝如缕的汉族地主阶级的理学
三 表现农民阶级意识形态的“妖道”
第十编 封建主义衰落期的各派政治思想(二)
第一章 地主阶级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其消沉
一 随着地主经济暂时安定而来的政治思想各流派
甲 吴与弼、胡居仁的中小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乙 薛碹的大地主阶层的政治学说
丙 代表地主阶级内部之统一倾向的陈献章的政治学说
二 集大地主集团哲学之大成的王阳明学说
甲 王阳明传略
乙 认识论上的主观唯心主义
丙 保守主义的政治论
丁 作为阳明哲学之正统派的王学右派——王汝中、钱德洪的一派
三 表现临于没落期的地主阶级政治思想的陆桴亭、李中孚学说
第二章 农民派的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 反映农民阶级一些思想情况和要求的王学左派——王艮的政治学说
二 “异端之尤”的王学左派另一代表者李贽的政治学说
三 随着封建农村的崩溃而来作为农民派政治学说的颜元的唯实主义
第三章 萌芽状态中的市民政治思想
一 黄宗羲、唐甄的非君论——市民民主思想的萌芽
二 王夫之的经济欲望论
三 作为市民思想来考察的龚自珍和魏源学说
精彩书摘
封建制度革命领袖之一周公的战略思想,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的战略思想。在这种思想的传统影响下,由于不断的阶级战争、民族战争的锻炼,养成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斗争性,而又富于战略思想。张良、刘秀、曹操、诸葛亮、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都运用了一套战略思想,创建其朝代的兴盛局面或小康局面。这在他们虽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却正是伟大中国人民战略才能的反映。
在军事思想上,是否真出于太公之手的《阴符经》,就不必说了(太公也是封建制革命的领袖之一);以早在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为例,它不只在中世的军事思想上起过指导作用,在现代军事学上,还有它的地位——其中许多重要观念或积极的进步的因素,对现代人民革命战争也还是适用的。这反映了伟大中国人民丰富的战争经验和优越的军事才能。
哲学方面,哲学家班班辈起,人物之多,全世界无与伦比。其中最著名的:一方面有代表当时统治集团各阶层的老聃、孔丘、庄周、孟轲、荀卿、韩非、淮南子、董仲舒、王通、玄奘、韩愈、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畿、李二曲等的唯心主义哲学——不论是属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或二元论,但都是唯心主义的;一方面有反映农民要求的墨翟、王充、吕才、王艮、李卓吾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在明清之际和鸦片战争前夜,随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又产生了王船山、黄梨洲、颜元、唐甄、戴震、魏源、龚自珍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各流派,正反映了伟大中国人民伟大思想的发展,启示了思想解放的倾向和要求,不断与封建主哲学作斗争。其中像墨翟,并最先建立起论理学体系。
在封建主哲学里面,代表封建统治集团的孔孟哲学,由于产生在中国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给封建制建立起成套的思想体系,是适应于封建制的前进倾向和要求的——虽然孔子曾在恢复西周秩序的形式下来论断。因此,它不仅支配了中国全部封建时代的思想,而且给了东亚以至全世界以重大的影响;其中个别的伟大观念,在今日也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陆九渊、王守仁等的极端唯心主义哲学,反映了封建末期统治集团的保守思想;而在地主阶级要求自救的基础上,也有个别积极的观念,如所谓“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一致”,虽然是颠倒的,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实践,而是从内心修养的实践出发的,但仍可以说是一种伟大观念。代表初期没落封建主的老聃哲学(约公元前七至六世纪),末期的周敦颐张载哲学(十一世纪初),都是辩证法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正表现了他们的复古或保守思想,是其本质的东西;而辩证法却是伟大的观念,是伟大思想传统和深刻的阶级矛盾的反映。他们虽然都没有像黑格尔那样完整的体系,但远远早于黑格尔。代表中小地主的朱熹等人的哲学,都是二元论的。朱熹二元论哲学的许多重要观念和论点,很类似康德哲学;但它远早于康德。朱熹解释自然现象的许多论点,大都有其盖然的正确性。因此,他们的哲学虽都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到今日已都是过时的;但也反映了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思想。其中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的积极因素和伟大观念,是相当丰富的。
朱熹的二元论和陆九渊的极端唯心主义,都是从周敦颐哲学流派中分化出来的;王畿的极端唯心主义与王艮的唯物主义,都是以王守仁哲学为师承而分化的。这正表现出在社会经济基础上,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科学发明方面,择要来说,首先是天文学,在周朝有重要的发展;到战国,基本上完成了一个科学体系;以后又相继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天文学家以及各种天文仪器的发明和制造。在战国,由于采矿冶金事业的发达,就发现了朴素的矿学原理(见《管子》)和磁铁相吸的物理学原理(见《吕氏春秋》)。在秦汉,秦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还保有科学价值;继蒙恬制笔之后,蔡伦改进造纸法,发明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造纸;此外又发明利用水力推动冶铁风箱的“排橐”.五则式的数学;以培翁、张机等等为代表的医理特别对针灸和伤寒的研究获得相当成果。在两晋南北朝,祖冲之改进指南针(这可能早已发明在汉朝以前,在东漠已确定地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祖冲之又有所改进)和所谓“千里船”;无名工人根据战国以来的炼钢术,发明叫作“横法钢”的精炼法;信都芳根据天文仪器的制造原理,发明“铜壶漏刻”(即钟漏)和测验风向的仪器。在隋唐,宇文恺制成使用轮轴转动的战舰和“观风行殿”;无名的工人根据轮轴转动的原理,又发明借水力或风力推动的水车;何稠发明用绿瓷造玻璃;此外又发明刻版印刷术。在五代两宋,田亩、尹拙、张昭、毕舁等相继发明活字印刷术;无名氏发明火药制造术、铳炮制造术、改进指南针;秦九韶创立“数学九章”的数学体系;闻名世界的瓷器制造,到宋朝也已达到高度的发展。在明清,发明用数种矿质合成的玻璃制造法;改进印刷术的胶泥活字为铅字;发明利用螺旋力,或利用圆筒转动滑杆的起重机;发明两锭至三锭的纺车(天车);在建筑学上也有重要的成就,如今日成了伟大人民首都的北京城的建筑,就是这种成就的具体表现;并出现了一群启蒙的科学家,如明清之际的宋长庚、顾应祥、朱世育、邢云路、徐光启、李之藻、梅文鼎、王寅旭、方以智等,鸦片战争前的焦循、李锐、汪莱等,从事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博物学、农学、水力学等等的研究,获得相当成就,同时还翻’译了欧洲的科学书籍。这在两宋以前,主要是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因为在两宋是以城市商业资本和手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为条件的;在明清之际和以后,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萌芽和市民层的要求而出现的。但它不只标志中世生产力发展的进程,对社会前进起了重大推进作用,而且是以千百万人千百万次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劳动的经验为基础,结合了天才的科学构思的。这充分表现了伟大中国人民的科学天才和创造能力,也充分表现了伟大中国人民对人类文化贡献的伟大——如指南针、火药术、印刷术等等。这些创造并且传授给世界各国。
前言/序言
辩证唯物主义指明:世界是统一的、物质的整体,在自然界中、社会中存在着共同的辩证法规律;自然现象的联系与相互制约,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与相互制约也不是偶然性的,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伟大导师斯大林教导说:"究竟什么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决定社会由这一制度发展为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呢?""这样的力量……便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谋得方式,便是社会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食品、衣服、靴鞋、住房、燃料和生产工具等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一九五三年中文版,第一五一页)而生产方式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的体现,生产力又是其中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变更和发展,首先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更和发展上开始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册)》:一部穿越时空的思想史诗 纵观人类文明的长河,政治思想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不仅勾勒出人类社会组织与治理的蓝图,更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权力、正义、秩序、自由等根本问题的探索与解答。在中国这一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明的国度,政治思想的发展更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既有对古老智慧的传承与演进,也不乏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与创新。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册)》正是这样一部宏大而精深的巨著,它以史诗般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烟云,系统地梳理、展现和解读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轨迹。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代政治家的言论或政策,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中国政治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走向的深层思想观念。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秦汉大一统的法制思想;从魏晋玄学的政治隐喻,到隋唐集权下的儒释道融合;从宋明理学的理性建构,到近现代思想的激荡变革,本书无不鞭辟入里,娓娓道来。 上册:奠基与辉煌——从先秦到宋明 本书的上册,着重展现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及其后的辉煌成就。 第一卷:思想的黎明——先秦时代的群星璀璨 故事始于春秋战国,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在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乱世中,涌现出一批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或忧国忧民,或厉兵秣马,或顺应自然,或追求个人逍遥,共同谱写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肇始与奠基: 孔子及其弟子所倡导的“仁”、“礼”、“德治”等核心理念,为中国政治秩序提供了最初的伦理框架。孟子将“仁政”、“民贵君轻”推向极致,强调君主的责任在于“爱民”,否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荀子则更注重“礼法并施”,强调后天教育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为后来的法治思想埋下了伏笔。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中最具韧性与持久力的基石,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实践。 法家思想的崛起与实践: 面对战乱频仍的现实,法家思想以其务实、高效的特点应运而生。商鞅变法,以严苛的法律、强大的国家机器为核心,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韩非子集法家大成,系统阐述了“君权神授”、“法、术、势”等治国理念,强调君主对臣民的绝对控制,以及对国家利益的至上追求。法家思想虽然在后世备受争议,但其对国家权力运作、法律制度建设的深刻洞见,却对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运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道家的政治哲学: 老子和庄子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为中国政治思想提供了一种超脱的视角。他们并非全然反对政治,而是主张君主应“治大国若烹小鲜”,减少干预,顺应民心,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状态。道家的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一种“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栖居之所。 其他学派的贡献: 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事能”,以及名家的辩论艺术,阴阳家的宇宙观,都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丰富性贡献了独特的视角。这些思想,或强调平等与互助,或关注国家效率,或从宏观层面解读世界,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而博大的思想图景。 第二卷:大一统与制度创新——秦汉至隋唐 秦汉的统一,标志着中国政治格局的根本性改变,也催生了新的政治思想与制度。 秦汉帝国的理性建构: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汉朝则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政治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将政治权力与天命联系起来,为皇权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同时也强调君主应“天道”而行,有所约束。 魏晋玄学的政治反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士人纷纷寄情于玄学,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一种消极避世的倾向。竹林七贤的“名士风流”,既是对现实政治的逃避,也是对政治压迫的一种隐晦反抗。同时,玄学对“有无”、“体用”等哲学问题的探讨,也间接影响了后世对国家权力本质的思考。 隋唐的集权与包容: 隋唐盛世,政治制度日益完备。三省六部制的建立,科举制度的完善,为国家选拔人才、加强统治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一时期,儒、释、道三教并行,互相影响,佛教思想在政治领域的渗透,如“神权论”等,也为统治者提供了新的合法性资源。唐太宗的“以人为本”、“虚心纳谏”的治国理念,更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 第三卷:理性之光与世俗情怀——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理学。 程朱理学的政治建构: 程颐、朱熹等集大成者,将儒家的道德伦理与宇宙本体论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思想体系。他们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修身养性来达到政治上的“三纲五常”的秩序。程朱理学不仅深刻影响了教育和文化,更成为明朝以后官方的正统思想,对政治伦理、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陆王心学的政治实践: 陆九渊、王阳明等心学代表人物,则将理学的焦点从“理”转移到“心”。他们强调“心即理”、“致良知”,主张通过内心反省、道德实践来实现政治理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对后世的道德修养和政治实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面对社会变革时,心学提供了一种更为积极和灵活的应对之道。 世俗化的政治关怀: 宋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政治思想也呈现出更强的世俗化色彩。文人士大夫在政治批判、社会改革方面的声音日益响亮,对国家治理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更多切实的建议。 下册:变局与新生——明清至近现代 本书的下册,则聚焦于中国政治思想在面对内部危机和外部冲击时的深刻变革与艰难转型。 第四卷:集权强化与思想禁锢——明清政治思想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但政治思想也一度陷入保守与僵化。 明代的专制与反思: 明朝建立后,废除宰相,强化皇权,政治结构日益集中。然而,内阁制度的出现,也为权臣的崛起提供了空间。明代士大夫在政治上虽受压制,但仍有许多有识之士,如王阳明,仍在探索政治与道德的结合。晚明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思想界也出现了对君权、官场的质疑和批判。 清代的“康乾盛世”与思想保守: 清朝入关后,以“天命”和“满汉一体”为旗号,确立了统治。康乾盛世期间,国家表面繁荣,但思想控制也日益严厉。“文字狱”的盛行,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虽然在考据学、汉学等方面有所发展,但政治思想的主流仍以维护君主专制、巩固统治为核心。然而,晚清时期,面对内外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寻求新的出路。 第五卷:救亡图存的呐喊——晚清思想的激荡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也彻底冲击了传统的政治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初步探索: 林则徐、魏源等人,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呼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国家主权。他们的思想,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近代化冲击时,一次被动的、初步的觉醒。 洋务运动的实践与局限: 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兴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然而,他们的改革仅限于技术层面,未能触及根本的政治制度,最终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宣告局限。 维新变法的理想与破灭: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变法图强的主张。他们希望通过君主立宪、改革政治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戊戌变法的短暂出现,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对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革命的呼唤与行动: 孙中山等革命派,则认为只有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他们的思想,从“三民主义”到“五权宪法”,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描绘了新的蓝图,并最终领导了辛亥革命。 第六卷:新潮迭起与理论探索——民国至今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时期。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启蒙: 五四运动以后,西方各种政治思潮涌入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对民主、科学、共和等理念进行了广泛传播和深入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体系,深刻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改革开放与政治现代化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在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在不同时期回答了中国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并推动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多元的理论视角: 在当代中国,除了主流的政治思想外,各种学术流派和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涌现,如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再发掘,对西方政治理论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政治发展新模式的探索等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以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深刻的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政治思想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政治思想的权威参考,更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历史、理解中国当下、展望中国未来的读者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阅读本书,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先哲的智慧光芒,理解中国王朝兴衰的深层动因,更能把握中华文明独特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将引导我们深刻反思“中国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营养,以更好地应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