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ck 微生物生物學(上下冊)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Brock 微生物生物學(上下冊)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馬迪根 等 著,李明春,楊文博 譯
圖書標籤:
  • 微生物學
  • 生物學
  • 細菌學
  • 病毒學
  • 醫學微生物學
  • 生物技術
  • 分子生物學
  • 免疫學
  • 細胞生物學
  • 環境微生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212627
版次:1
商品編碼:1012246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生命科學名著
外文名稱: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67
套裝數量:2
字數:2181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綜閤性大學、醫學院校、農林院校、輕工業院校等生命科學、醫學、藥學等專業師生及相關研究人員
  《Brock 微生物生物學》具有全麵性、係統性和廣泛性的特點,知識豐富、闡述清晰、簡明易懂、條理性強、可讀性強。可作為綜閤性大學、醫學院校、農林院校、輕工業院校等生命科學、醫學、藥學等專業師生及相關研究人員的微生物學教材或參考書。這本書是按照進化和多樣性的原則串聯成冊的。以此為基礎,結閤**的匯總資料,這本書揭示瞭當今微生物學的各個方麵:普通微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生物多樣性和基因組學、代謝多樣性和微生物生態學、免疫和宿主應答、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以及生物技術和工業微生物學。除瞭這些,你還會發現第11版Brock微生物生物學內容詳盡,結構緊密,並且語言生動。因此,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會從這本有趣的圖書中受益匪淺。

此商品有兩種封麵,隨機發貨。

內容簡介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rns是美國優秀的微生物學教材。《Brock 微生物生物學(上下冊)》自1970年第l版到2006年的第11版,已有36年的曆史。它以新穎、先進、嚴謹的內容,豐富精美的圖片,啓發式的知識結構和巧妙的構思,贏得瞭廣人師生的青睞。
  《Brock 微生物生物學(上下冊)》的內容博大精深,從微生物學基礎,進化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多樣性,代謝多樣性和微生物生態學,免疫學、緻病性和宿主反應,微生物疾病,工業微生物學等六部分入手,詳盡地介紹瞭微生物的結構、營養、代謝、遺傳、生長和調控,主要的微生物疾病,微生物多樣性,微生物生態,微生物進化等內容。

作者簡介

  M.T.馬迪根,於1971年在Stevens Point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學(Wisconsin State University)獲得生物學和教育學學士學位,並於1974年和1976年分彆在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細菌學係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在Thomas D.Brock教授的指導下,他完成瞭有關溫泉中光閤細菌的生物學研究畢業論文。在隨後的三年博士後研究中,他與Howard Gest在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微生物係一起進行有關光閤細菌的研究,之後受聘於Cabondale的南伊利諾斯大學(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SIU),任微生物學教授。從第4版(1984)開始,他就一直是《微生物生物學》的著者之一,同時他還講授微生物學導論、細菌多樣性以及診斷和應用微生物學的課程。1988年和1993年分彆當選為科學學院傑齣教師和傑齣研究者,2001年獲得美國大學傑齣奬,2003年獲得瞭由美國微生物學會頒發的用於奬勵卓越本科教學的Carski奬。他主要從事厭氧光閤營養細菌的研究,尤其是那些能生活在極端環境的種類。他發錶瞭100篇研究論文,並閤著瞭一篇關於光閤細菌的專題論文,同時也是《微生物年鑒》雜誌(Archives of Microbiology)的編輯和主編。除瞭生命科學研究外,他的愛好還有讀書、徒步旅行、植樹、照顧狗和馬。他和妻子南希、兩條狗(Willie和Pupagano)、兩匹馬(Springer和Feivel)住在距離南伊利諾斯大學約五英裏遠的一個寜靜的湖邊。
  J.M.馬丁剋,在剋利夫蘭州立大學(Cleveland State Univetsity)獲得生物學理學學士學位。在大學期間,他在幾個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實驗室參與閤作研究項目並獲得研究經驗。畢業後在卡西西儲大學(Case Westet’n Resetlve University)作為實驗室負責人工作瞭兩年,他從事化膿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結構血清學和流行病學的研究。隨後他去瞭布法羅的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進行深造,從事抗體特異性和抗體獨特型的研究,獲得瞭微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後期間,在紐約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1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從事組織相容性復閤蛋白的結構研究。從1981年起,他在Carbondale的南伊利諾斯大學(Southern Illinois Univetsity)微生物係工作,任主任和副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生長激素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大豆褐色根莖疾病的免疫診斷和結構突變引起的多肽組織相容性復閤蛋白功能的變化。他為大學本科和研究生講授免疫學課程,同時也負責教授普通微生物學課程中的免疫學、宿主防禦和感染性疾病部分。2004年,被評選為科學學院的傑齣教師。他還是一名熱心的高爾夫球手和自行車騎手。他和妻子硃迪一所高等專科學校的教師住在Carlbondale。

內頁插圖

目錄

簡要目錄
第一部分 微生物學基礎
第1章 微生物和微生物學 3
第2章 微生物生命概論 32
第3章 大分子 56
第4章 細胞結構與功能 80
第5章 微生物營養、實驗室培養和代謝 144
第6章 微生物生長 193
第7章 分子生物學導論 239
第8章 代謝調控 297
第9章 病毒學基礎 333
第二部分 進化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多樣性
第10章 細菌遺傳學 375
第11章 微生物進化和係統學 437
第12章 原核生物多樣性:細菌 481
第13章 原核生物的多樣性:古生菌 615
第14章 真核細胞生物學和真核微生物 655
第15章 微生物基因組學 700
第16章 病毒的多樣性 735
第三部分 代謝多樣性和微生物生態學
第17章 代謝多樣性 779
第18章 微生物生態學方法 873
第19章 微生物生態學 903
第四部分 免疫學、緻病性和宿主反應
第20章 微生物生長的控製 993
第21章 微生物與人體的相互作用 1038
第22章 免疫學基礎 1077
第23章 分子免疫學 1125
第24章 診斷微生物學和免疫學 1150
第五部分 微生物疾病
第25章 流行病學 1207
第26章 人與人之間傳染的微生物疾病 1250
第27章 動物、節肢動物以及土壤傳播的微生物疾病 1305
第28章 廢水處理、水的純化和由水體傳播的微生物疾病 1336
第29章 食品保存和食源性微生物疾病 1361
第六部分 以微生物進行工業生産和科學研究
第30章 工業微生物學 1391
第31章 基因工程和生物技術 1431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微生物學基礎
第1章 微生物和微生物學 3
I 微生物學簡介 5
1.1 微生物學 5
1.2 微生物細胞 6
1.3 微生物及其自然環境 10
1.4 微生物對人類的影響 11
Ⅱ 微生物學簡史 15
1.5 微生物學的奠基人:鬍剋、列文虎剋和科恩 15
1.6 巴斯德、柯赫和純培養 17
1.7 微生物多樣性和普通微生物學的興起 23
1.8 現代微生物學 28
第2章 微生物生命概論 32
I 細胞結構與進化史 33
2.1 細胞成分和病毒結構 33
2.2 微生物細胞中DNA的排列 37
2.3 生命進化樹 39
Ⅱ 微生物多樣性 41
2.4 微生物生理的多樣性 41
2.5 原核生物的多樣性 44
2.6 真核微生物 51
第3章 大分子 56
I 化學鍵和生物體係中的水 57
3.1 強弱化學鍵 58
3.2 大分子概述和作為生物溶劑的水 61
Ⅱ 非信息大分子 63
3.3 多糖 64
3.4 脂類 66
Ⅲ 信息大分子 68
3.5 核酸 68
3.6 氨基酸和肽鍵 71
3.7 蛋白質:一級結構和二級結構 74
3.8 蛋白質:高度有序結構與變性 76
第4章 細胞結構與功能 8。
I 顯微鏡檢術和細胞形態學 81
4.1 光學顯微鏡檢術 82
4.2 三維成像:相差、原子力和激光掃描共焦顯微鏡檢術 87
4.3 電子顯微鏡檢術 89
4.4 細胞形態學和形體微小的重要性 91
Ⅱ 細胞膜和細胞壁 95
4.5 細胞質膜:結構 95
4.6 細胞質膜:功能 99
4.7 膜轉運係統 101
4.8 原核生物的細胞壁:肽聚糖和相關分子 106
4.9 革蘭氏陰性菌的外膜 113
Ⅲ 原核生物的錶麵結構和內含物 116
4.10 細菌細胞的錶麵結構 116
4.11 細胞內含物 119
4.12 氣泡 122
4.13 內生孢子 124
Ⅳ 微生物的運動 131
4.14 鞭毛與運動 131
4.15 滑行運動 136
4.16 細胞運動作為一種行為反應:趨化性和趨光性 138
第5章 微生物營養、實驗室培養和代謝 144
I 徽生物的營養和培養 146
5.1 微生物營養 146
5.2 培養基 151
5.3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 152
Ⅱ 能學和酶 155
5.4 生物能學 155
5.5 催化和酶 157
Ⅲ 氧化還原和高能化閤物 159
5.6 氧化還原 159
5.7 作為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傳遞體的NAD+ 162
5.8 高能化閤物和能量儲存 165
Ⅳ 主要的代謝途徑、電子傳遞和質子動力 167
5.9 能量守恒:選擇 167
5.10 發酵的實例——糖酵解 168
5.11 呼吸及膜偶聯的電子載體 170
5.12 來自於質子動力的能量存儲 174
V 呼吸作用中的碳流和代謝旁路 180
5.13 呼吸作用中的碳流:檸檬酸循環 180
5.14 代謝旁路 182
Ⅵ 生物閤成 181
5.15 單糖和多糖的生物閤成 185
5.16 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生物閤成 186
5.17 脂肪酸和脂類的生物閤成 189
第6章 微生物生長 193
I 細菌的細胞分裂 195
6.1 細胞的生長和二分裂 195
6.2 Fts蛋白、細胞分裂平麵和細胞形態學 196
6.3 肽聚糖閤成與細胞分裂 199
Ⅱ 細菌群體的生長 201
6.4 生長術語和對數生長的概念 201
6.5 對數生長的數學 203
6.6 生長周期 204
Ⅲ 測量微生物生長 206
6.7 微生物生長的直接測量:總數和活菌計數 206
6.8 微生物生長的間接測量:混濁度 210
6.9 連縝培養:恒化器 212
Ⅳ 環境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溫度 215
6.10 溫度對生長的影響 215
6.11 低溫下微生物的生長 217
6.12 高溫下微生物的生長 221
V 環境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pH、滲透性和氧氣 225
6.13 低pH和高pH情況下微生物的生長 225
6.14 滲透效應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227
6.15 氧氣和微生物生長 231
6.16 氧氣的毒性形式 231
第7章 分子生物學導論 239
I 基因和基因錶達 241
7.1 大分子和遺傳信息 211
Ⅱ DNA結構 243
7.2 DNA結構:雙螺鏇 213
7.3 DNA結構:超螺鏇 248
7.4 染色體和其他遺傳元件 251
Ⅲ DNA復製 251
7.5 DNA復製:模闆和酶 254
7.6 DNA復製:復製叉 256
Ⅳ 操作DNA的工具 262
7.7 限製酶和雜交 262
7.8 DNA測片:與DNA閤成 266
7.9 DNA擴增:聚閤酶鏈反應 269
V RNA的閤成:轉錄 272
7.10 轉錄的概述 272
7.11 σ因子的多樣性、共有序列和其他RNA聚閤酶 274
7.12 轉錄終止子 277
7.13 轉錄單位 278
Ⅵ 蛋白質的閤成 280
7.14 遺傳密碼 280
7.15 轉運RNA 284
7.16 翻譯:蛋白質閤成的過程 287
7.17 蛋白質的摺疊和分泌 291
第8章 代謝調控 297
I 調控概述 299
8.1 主要調控模式 299
Ⅱ 酶活性的調節 300
8.2 非共價酶抑製作用 300
8.3 酶的共價修飾 302
Ⅲ DNA結閤蛋白與轉錄的正負控製調控 305
8.4 DNA結閤蛋白 305
8.5 轉錄的負控製:阻遏和誘導 308
8.6 轉錄的正控製 311
Ⅳ 全局調控機製 313
8.7 全局調控和乳糖操縱子 314
8.8 應急反應 316
8.9 其他全局調控網絡 318
8.10 群體感應 320
V 其他調控機製 322
8.11 衰減作用 322
8.12 信號轉導和雙組分調控係統 325
8.13 趨化性調控 327
8.14 RNA調控與核糖開關 330
第9章 病毒學基礎 333
I 病毒和病毒粒子 335
9.1 病毒的一般性質 335
9.2 病毒粒子的特性 336
Ⅱ 生長與定量 341
9.3 病毒的宿主 341
9.4 病毒的定量 342
Ⅲ 病毒的復製 311
9.5 病毒復製的基本特徵 311
9.6 病毒增殖:吸附和侵入 346
9.7 病毒增殖:病毒核酸和蛋白質的閤成 348
Ⅳ 病毒的多樣性 351
9.8 細菌病毒概述 351
9.9 烈性噬菌體和T4 352
9.10 溫和噬菌體 355
9.11 入噬菌體 357
9.12 動物病毒概述 363
9.13 反轉錄病毒 365
V 亞病毒顆粒 368
9.14 類病毒和朊病毒 368
第二部分 進化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多樣性
第10章 細菌遺傳學 375
I 突變和重組 376
10.1 突變及突變型 377
10.2 突變的分子基礎 380
10.3 突變率 383
10.4 誘變 384
10.5 誘變及緻癌作用:埃姆斯試驗 389
10.6 遺傳重組 390
Ⅱ 原核生物中的遺傳交換 393
10.7 轉化 394
10.8 轉導 398
10.9 質粒:一般原理 402
10.10 質粒的種類及其生物學意義 404
10.11 接閤:基本特徵 408
10.12 Hfr菌株的形成及染色體移動 410
10.13 互補 414
10.14 轉座子和插入序列 415
Ⅲ 細菌遺傳學和基因剋隆 421
10.15 分子剋隆的要素 421
10.16 作為剋隆載體的質粒 423
10.17 作為剋隆載體的入噬菌體 426
10.18 體外定點誘變 428
Ⅳ 細菌染色體 430
10.19 大腸杆菌染色體的遺傳圖譜 431
第11章 微生物進化和係統學 437
I 早期地球、生命起源和微生物多樣性 439
11.1 地球的進化和早期生命形式 439
11.2 原始生命:RNA世界和分子編碼 443
11.3 原始生命:能量和碳代謝 445
11.4 真核生物和細胞器:內共生 449
Ⅱ 確定進化關係的方法 452
11.5 進化計時器 452
11.6 作為分子進化工具的rRNA序列 454
11.7 特徵序列、係統發生探針和微生物群落分析 456
Ⅲ 微生物進化 459
11.8 從rRNA序列獲得的微生物係統發育史 459
11.9 生物各個域的特徵 462
Ⅳ 微生物分類學及其係統發生關係 466
11.10 經典分類學 467
11.11 化學分類學 468
11.12 微生物學中種的概念 473
11.13 命名和伯傑氏手冊 477
第12章 原核生物多樣性:細菌

前言/序言

  《Brock微生物生物學》(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是美國優秀的微生物學教材之一,已被Stanford Universigy、Northwester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hicago、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等幾百所世界著名大學作為本科生教材使用。
  本書先後由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Thomas D.Brock教授、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的.Michael T.Madigan教授、John M.Martinko教授和Jack Parker教授編著。自1970年齣版第1版以來,已有36年的曆史,平均每三年左右修訂並推齣一個新版,其頻率之快,在高等教材中是少見的。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本書適應微生物學領域迅猛發展的需要,能充分反映微生物學科發展的前沿問題、新的技術和成果,以此滿足廣大師生對新知識的渴求。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以極其豐富、準確、前沿的內容,簡潔明快的錶格、色彩鮮艷的模式圖和照片,贏得瞭教師和學生的青睞。因此,Thomas D.Brock也成瞭近50年來最傑齣的科學傢和教育傢之一。
  1980年四川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和雲南大學六所院校聯閤翻譯齣版瞭該書第2版的中譯本(人民教育齣版社齣版);2001年,南開大學翻譯的第8版,由科學齣版社齣版發行,作為我國高校微生物教學的參考書,頗受讀者歡迎。2006年,第11版的問世,使我們再一次萌動瞭將其翻譯成中文版的欲望,急切地想將這一最新教材介紹給我國更多的讀者。因為該版不僅增加瞭更多更新的內容,而且其編排也較前幾版更加閤理,在將概念進行重新整閤的同時,加入瞭更豐富多彩的圖示進行闡述,所有的錶格均被重新設計,使其內容更加容易理解,各章節的內容圍繞著邏輯性和實用性進行瞭更新編排。總之,第11版更加便於師生的學習、理解和掌握。


《微生物的奇跡:從分子到生態的宏大敘事》 本書簡介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由肉眼不可見的生命形式所構築的、復雜而迷人的世界——微生物的世界。它並非對任何特定教科書內容的簡單復述,而是一部獨立的、深度聚焦於微生物學核心概念、前沿研究以及其在地球係統中的關鍵角色的學術性讀物。我們將從最基礎的生命分子結構入手,逐步構建起對原核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全麵理解,最終將視野拓展至微生物生態學與生物技術的廣闊疆域。 第一部分:基礎與結構——生命活動的微觀基石 本部分將奠定讀者理解微生物生理學的基礎。我們不再滿足於對細胞結構進行簡單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這些結構如何協同工作,支撐著生命的存續與繁衍。 第一章:微生物的分子構成與細胞工廠 我們將詳細解析微生物細胞的分子組成,重點不在於羅列教科書上常見的分子清單,而在於闡述這些分子(如核酸、蛋白質、脂質和多糖)如何通過特定的化學鍵和空間構象,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機器。例如,我們將剖析RNA聚閤酶在轉錄過程中的動力學模型,以及膜蛋白如何跨越細胞膜進行物質交換和信號轉導,這遠超齣瞭基礎結構圖的範疇,更關注於動態的化學過程。 第二章:能量的捕獲與轉化:微生物代謝的精妙調控 代謝是微生物生存的核心。本章將聚焦於能量流動的復雜網絡。我們將探討糖酵解、剋雷布斯循環(三羧酸循環)以及電子傳遞鏈在不同生命形態(如光能自養菌、化能異養菌)中的變體與適應性。特彆地,我們將引入代謝流分析(Metabolic Flux Analysis)的概念框架,解釋微生物如何在營養受限或環境脅迫下,實時調整其生化路徑的速率,以優化生長或次級代謝産物的閤成。我們還會深入到厭氧呼吸和發酵途徑的化學計量學,展示微生物如何利用電子受體和供體的差異來“榨取”能量。 第三章:遺傳物質的復製、修復與調控機製 微生物的快速演化能力來源於其高效的遺傳機製。本章將細緻描繪DNA復製的保真性機製,包括引物酶、解鏇酶和DNA聚閤酶傢族的協同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基因錶達的精密調控。這包括但不限於原核生物中的操縱子模型(如Lac和Trp操縱子)的定量數學描述,以及更復雜的兩組分信號轉導係統(Two-Component Systems)如何使細胞感知並響應外部環境變化。此外,對微生物基因組編輯技術(如CRISPR-Cas係統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非模式生物中的應用拓展)的討論將體現現代研究的深度。 第二部分:多樣性與分類——生命之樹上的微小分支 本部分將跳脫齣傳統的基於形態學的描述,轉而深入探討基於分子係統學和生理生態適應性的微生物多樣性。 第四章:原核生物:結構適應與環境拓撲 我們將分類探討細菌和古菌的生物學特徵,但重點在於理解它們在極端環境(如深海熱泉、高鹽湖泊、強酸性礦井)中的結構和生化適應機製。例如,古菌細胞膜脂的雙層結構、極端嗜熱菌的DNA保護機製,以及微生物如何通過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來協調集體行為,這些都屬於高級適應策略的研究範疇。 第五章:真核微生物:從藻類到真菌的復雜生命周期 本章將考察原生生物、微藻和真菌的生命周期和結構獨特性。對於真核微生物,我們將關注其獨特的細胞骨架、細胞器調控以及復雜的有性與無性繁殖周期。例如,我們將對比分析不同類型的藻類如何通過光保護機製來管理光閤作用中的氧化應激,以及真菌的菌絲體如何進行高效的營養物質吸收和跨界信號傳遞。 第三部分:相互作用與生態——不可或缺的驅動力 微生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地球生態係統功能的核心驅動力。本部分關注的是群落動力學、互利共生與緻病機製。 第六章:微生物生態學:驅動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本章將深入探討微生物在碳、氮、硫和磷循環中的關鍵作用,並用量化的視角來審視這些過程的速率。我們將討論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穩定性之間的關係,例如,如何通過高通量測序和宏基因組學技術來解碼土壤和水體中未培養微生物的潛在代謝能力。討論的重點是微生物群落對氣候變化(如甲烷的産生與消耗)的反饋效應,這是一個復雜的反饋係統,而非簡單的物質轉化流程。 第七章: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共生、競爭與病原性 我們將以更細緻的視角審視微生物與高等生物的復雜關係。在共生方麵,我們將分析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宿主的營養吸收、免疫係統發育和神經功能(即“腦-腸軸”)。在病原性研究中,我們將聚焦於細菌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s)的分子作用機製,例如分泌係統如何將毒素精確遞送到宿主細胞內,以及微生物如何逃避或劫持宿主的免疫監視。我們還會討論耐藥性産生的進化壓力與傳播動力學。 第四部分:應用與前沿——塑造未來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展望微生物學在解決人類麵臨的重大挑戰中的潛力。 第八章:微生物生物技術與閤成生物學 本章將超越基礎的發酵工業,聚焦於工程微生物係統的設計與構建。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閤成生物學工具,對微生物基因迴路進行模塊化設計,以實現新型生物燃料的生産、生物修復劑的開發或新型藥物的靶嚮遞送。討論將涵蓋代謝工程中的路徑優化、基因網絡的可預測性以及異源錶達係統的效率提升等關鍵技術瓶頸。 第九章:未被培養的微生物:探索地球微生物組的潛力 介紹當今微生物學研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大過濾器”問題。我們將探討先進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宏基因組組裝技術等,如何幫助我們揭示那些在實驗室條件下無法生長的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可能攜帶的獨特酶係統和抗生素閤成基因庫。這一部分的重點在於對未知的生物化學潛能的係統性探索。 總結 《微生物的奇跡:從分子到生態的宏大敘事》是一部緻力於提供深入、係統且麵嚮前沿知識的讀物。它將引導讀者超越對微生物的淺顯認知,理解它們作為驅動地球生命、化學循環乃至人類健康與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的復雜性與重要性。本書強調的是機製的深入理解、係統的動態分析以及對當前研究熱點的整閤,旨在培養讀者運用微生物學原理解決復雜科學問題的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科普讀物,而是實實在在地裝滿瞭微生物學的知識體係。從拿到它開始,我就知道這不是一個可以速成的任務,而是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認真鑽研的。我最欣賞的是它在介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過程時,那種嚴謹的邏輯和條理。每一個反應,每一個通路,都講解得清晰到位,並且配有精美的圖示,大大降低瞭理解的難度。我尤其看重它在微生物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部分的闡述,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微生物的演化和適應性至關重要。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真正掌握微生物學的核心概念,並能夠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它無疑是每一個對微生物學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擁有的寶貴資源。

評分

作為一名微生物學領域的初學者,選擇一本能夠係統性地引導我入門的書籍至關重要。在仔細比較瞭市麵上的一些教材後,《Brock 微生物生物學》以其內容的全麵性和結構的清晰性脫穎而齣。我被它在介紹微生物多樣性時所展現的廣度和深度所震撼,從古菌到真核微生物,幾乎無所不包。書中的實驗方法部分也為我提供瞭實踐的指導,讓我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閤。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講解生命科學的宏觀視角下,將微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的聯係也做瞭深入的闡述,這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微生物在生態係統、人類健康和生物技術中的作用。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學習其中的每一個章節,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打下堅實的微生物學基礎,為我未來的學習和研究鋪平道路。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標誌著對微生物學領域的深刻理解和全麵梳理。它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對微生物世界一次全麵的探索之旅。我尤其被它在微生物生態學部分的詳細論述所吸引,對於理解微生物在地球生命循環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有瞭更深入的認識。書中對微生物緻病機製和免疫反應的講解,也十分深入淺齣,為我提供瞭寶貴的醫學知識。而且,我注意到這本書在介紹微生物的應用時,涉及到瞭生物技術、食品工業、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這讓我看到瞭微生物學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閱讀每一個章節,希望能夠從中汲取知識的養分,拓展我的視野,並為我未來的學術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它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學習的經典之作。

評分

我一直對微生物世界充滿瞭好奇,總覺得這些微小的生命體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奧秘。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Brock 微生物生物學》時,瞬間就被它吸引住瞭。它的厚度讓我有些望而卻步,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徵服欲和學習的動力。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圖。那些關於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圖片,栩栩如生,仿佛把我帶入瞭一個微觀的奇幻世界。我特彆喜歡它在解釋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和舉例,讓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理解那些抽象的科學原理。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所有章節,但我已經感受到瞭它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微生物學科普讀物,讓我對這個領域充滿瞭探索的興趣。

評分

這本書真是太厚實瞭,光是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這讓我對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充滿瞭期待。封麵設計簡潔而專業,雖然不是那種花哨奪目的風格,但卻透著一股嚴謹學術的氣息,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讀的巨著。我特意翻看瞭目錄,發現它幾乎涵蓋瞭微生物學研究的方方麵麵,從最基礎的微生物分類、形態結構,到復雜的代謝途徑、遺傳變異,再到應用領域如醫學、工業、環境等等,簡直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尤其是看到那些細緻的圖譜和清晰的流程圖,我幾乎可以想象自己在閱讀時,每一個概念都能被形象地理解。我尤其期待能從中學習到最新的研究進展,畢竟微生物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領域,瞭解前沿動態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瞭解微生物世界的絕佳窗口。

評分

書的排版不太好,有點亂,字小,一半中文一般英文

評分

好書!值得購買!特彆是學食品微生物學的同學,看一看真的有利!

評分

這本書可是微生物學的權威書籍,就是光盤裏的圖都是掃描的,不太清楚

評分

給領導買的

評分

上下兩冊大部頭

評分

百科全書式的微生物學巨著。

評分

不錯,幫朋友買的,包裝挺好

評分

微生物學經典教材,值得推薦

評分

一本好書,滿滿研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