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ck 微生物生物学(上下册)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Brock 微生物生物学(上下册)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迪根 等 著,李明春,杨文博 译
图书标签:
  • 微生物学
  • 生物学
  • 细菌学
  • 病毒学
  • 医学微生物学
  • 生物技术
  • 分子生物学
  • 免疫学
  • 细胞生物学
  • 环境微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12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24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命科学名著
外文名称: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67
套装数量:2
字数:218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农林院校、轻工业院校等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专业师生及相关研究人员
  《Brock 微生物生物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知识丰富、阐述清晰、简明易懂、条理性强、可读性强。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农林院校、轻工业院校等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专业师生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微生物学教材或参考书。这本书是按照进化和多样性的原则串联成册的。以此为基础,结合**的汇总资料,这本书揭示了当今微生物学的各个方面:普通微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生物多样性和基因组学、代谢多样性和微生物生态学、免疫和宿主应答、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以及生物技术和工业微生物学。除了这些,你还会发现第11版Brock微生物生物学内容详尽,结构紧密,并且语言生动。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从这本有趣的图书中受益匪浅。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rns是美国优秀的微生物学教材。《Brock 微生物生物学(上下册)》自1970年第l版到2006年的第11版,已有36年的历史。它以新颖、先进、严谨的内容,丰富精美的图片,启发式的知识结构和巧妙的构思,赢得了广人师生的青睐。
  《Brock 微生物生物学(上下册)》的内容博大精深,从微生物学基础,进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多样性,代谢多样性和微生物生态学,免疫学、致病性和宿主反应,微生物疾病,工业微生物学等六部分入手,详尽地介绍了微生物的结构、营养、代谢、遗传、生长和调控,主要的微生物疾病,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生态,微生物进化等内容。

作者简介

  M.T.马迪根,于1971年在Stevens Point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Wisconsin State University)获得生物学和教育学学士学位,并于1974年和1976年分别在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细菌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Thomas D.Brock教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有关温泉中光合细菌的生物学研究毕业论文。在随后的三年博士后研究中,他与Howard Gest在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微生物系一起进行有关光合细菌的研究,之后受聘于Cabondale的南伊利诺斯大学(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SIU),任微生物学教授。从第4版(1984)开始,他就一直是《微生物生物学》的著者之一,同时他还讲授微生物学导论、细菌多样性以及诊断和应用微生物学的课程。1988年和1993年分别当选为科学学院杰出教师和杰出研究者,2001年获得美国大学杰出奖,2003年获得了由美国微生物学会颁发的用于奖励卓越本科教学的Carski奖。他主要从事厌氧光合营养细菌的研究,尤其是那些能生活在极端环境的种类。他发表了100篇研究论文,并合著了一篇关于光合细菌的专题论文,同时也是《微生物年鉴》杂志(Archives of Microbiology)的编辑和主编。除了生命科学研究外,他的爱好还有读书、徒步旅行、植树、照顾狗和马。他和妻子南希、两条狗(Willie和Pupagano)、两匹马(Springer和Feivel)住在距离南伊利诺斯大学约五英里远的一个宁静的湖边。
  J.M.马丁克,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Cleveland State Univetsity)获得生物学理学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在几个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室参与合作研究项目并获得研究经验。毕业后在卡西西储大学(Case Westet’n Resetlve University)作为实验室负责人工作了两年,他从事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结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随后他去了布法罗的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进行深造,从事抗体特异性和抗体独特型的研究,获得了微生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后期间,在纽约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A1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从事组织相容性复合蛋白的结构研究。从1981年起,他在Carbondale的南伊利诺斯大学(Southern Illinois Univetsity)微生物系工作,任主任和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生长激素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大豆褐色根茎疾病的免疫诊断和结构突变引起的多肽组织相容性复合蛋白功能的变化。他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讲授免疫学课程,同时也负责教授普通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免疫学、宿主防御和感染性疾病部分。2004年,被评选为科学学院的杰出教师。他还是一名热心的高尔夫球手和自行车骑手。他和妻子朱迪一所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住在Carlbondale。

内页插图

目录

简要目录
第一部分 微生物学基础
第1章 微生物和微生物学 3
第2章 微生物生命概论 32
第3章 大分子 56
第4章 细胞结构与功能 80
第5章 微生物营养、实验室培养和代谢 144
第6章 微生物生长 193
第7章 分子生物学导论 239
第8章 代谢调控 297
第9章 病毒学基础 333
第二部分 进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多样性
第10章 细菌遗传学 375
第11章 微生物进化和系统学 437
第12章 原核生物多样性:细菌 481
第13章 原核生物的多样性:古生菌 615
第14章 真核细胞生物学和真核微生物 655
第15章 微生物基因组学 700
第16章 病毒的多样性 735
第三部分 代谢多样性和微生物生态学
第17章 代谢多样性 779
第18章 微生物生态学方法 873
第19章 微生物生态学 903
第四部分 免疫学、致病性和宿主反应
第20章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993
第21章 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1038
第22章 免疫学基础 1077
第23章 分子免疫学 1125
第24章 诊断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1150
第五部分 微生物疾病
第25章 流行病学 1207
第26章 人与人之间传染的微生物疾病 1250
第27章 动物、节肢动物以及土壤传播的微生物疾病 1305
第28章 废水处理、水的纯化和由水体传播的微生物疾病 1336
第29章 食品保存和食源性微生物疾病 1361
第六部分 以微生物进行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第30章 工业微生物学 1391
第31章 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 1431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微生物学基础
第1章 微生物和微生物学 3
I 微生物学简介 5
1.1 微生物学 5
1.2 微生物细胞 6
1.3 微生物及其自然环境 10
1.4 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11
Ⅱ 微生物学简史 15
1.5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胡克、列文虎克和科恩 15
1.6 巴斯德、柯赫和纯培养 17
1.7 微生物多样性和普通微生物学的兴起 23
1.8 现代微生物学 28
第2章 微生物生命概论 32
I 细胞结构与进化史 33
2.1 细胞成分和病毒结构 33
2.2 微生物细胞中DNA的排列 37
2.3 生命进化树 39
Ⅱ 微生物多样性 41
2.4 微生物生理的多样性 41
2.5 原核生物的多样性 44
2.6 真核微生物 51
第3章 大分子 56
I 化学键和生物体系中的水 57
3.1 强弱化学键 58
3.2 大分子概述和作为生物溶剂的水 61
Ⅱ 非信息大分子 63
3.3 多糖 64
3.4 脂类 66
Ⅲ 信息大分子 68
3.5 核酸 68
3.6 氨基酸和肽键 71
3.7 蛋白质: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 74
3.8 蛋白质:高度有序结构与变性 76
第4章 细胞结构与功能 8。
I 显微镜检术和细胞形态学 81
4.1 光学显微镜检术 82
4.2 三维成像:相差、原子力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术 87
4.3 电子显微镜检术 89
4.4 细胞形态学和形体微小的重要性 91
Ⅱ 细胞膜和细胞壁 95
4.5 细胞质膜:结构 95
4.6 细胞质膜:功能 99
4.7 膜转运系统 101
4.8 原核生物的细胞壁:肽聚糖和相关分子 106
4.9 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 113
Ⅲ 原核生物的表面结构和内含物 116
4.10 细菌细胞的表面结构 116
4.11 细胞内含物 119
4.12 气泡 122
4.13 内生孢子 124
Ⅳ 微生物的运动 131
4.14 鞭毛与运动 131
4.15 滑行运动 136
4.16 细胞运动作为一种行为反应:趋化性和趋光性 138
第5章 微生物营养、实验室培养和代谢 144
I 徽生物的营养和培养 146
5.1 微生物营养 146
5.2 培养基 151
5.3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52
Ⅱ 能学和酶 155
5.4 生物能学 155
5.5 催化和酶 157
Ⅲ 氧化还原和高能化合物 159
5.6 氧化还原 159
5.7 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传递体的NAD+ 162
5.8 高能化合物和能量储存 165
Ⅳ 主要的代谢途径、电子传递和质子动力 167
5.9 能量守恒:选择 167
5.10 发酵的实例——糖酵解 168
5.11 呼吸及膜偶联的电子载体 170
5.12 来自于质子动力的能量存储 174
V 呼吸作用中的碳流和代谢旁路 180
5.13 呼吸作用中的碳流:柠檬酸循环 180
5.14 代谢旁路 182
Ⅵ 生物合成 181
5.15 单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 185
5.16 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86
5.17 脂肪酸和脂类的生物合成 189
第6章 微生物生长 193
I 细菌的细胞分裂 195
6.1 细胞的生长和二分裂 195
6.2 Fts蛋白、细胞分裂平面和细胞形态学 196
6.3 肽聚糖合成与细胞分裂 199
Ⅱ 细菌群体的生长 201
6.4 生长术语和对数生长的概念 201
6.5 对数生长的数学 203
6.6 生长周期 204
Ⅲ 测量微生物生长 206
6.7 微生物生长的直接测量:总数和活菌计数 206
6.8 微生物生长的间接测量:混浊度 210
6.9 连缜培养:恒化器 212
Ⅳ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温度 215
6.10 温度对生长的影响 215
6.11 低温下微生物的生长 217
6.12 高温下微生物的生长 221
V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pH、渗透性和氧气 225
6.13 低pH和高pH情况下微生物的生长 225
6.14 渗透效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27
6.15 氧气和微生物生长 231
6.16 氧气的毒性形式 231
第7章 分子生物学导论 239
I 基因和基因表达 241
7.1 大分子和遗传信息 211
Ⅱ DNA结构 243
7.2 DNA结构:双螺旋 213
7.3 DNA结构:超螺旋 248
7.4 染色体和其他遗传元件 251
Ⅲ DNA复制 251
7.5 DNA复制:模板和酶 254
7.6 DNA复制:复制叉 256
Ⅳ 操作DNA的工具 262
7.7 限制酶和杂交 262
7.8 DNA测片:与DNA合成 266
7.9 DNA扩增:聚合酶链反应 269
V RNA的合成:转录 272
7.10 转录的概述 272
7.11 σ因子的多样性、共有序列和其他RNA聚合酶 274
7.12 转录终止子 277
7.13 转录单位 278
Ⅵ 蛋白质的合成 280
7.14 遗传密码 280
7.15 转运RNA 284
7.16 翻译: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287
7.17 蛋白质的折叠和分泌 291
第8章 代谢调控 297
I 调控概述 299
8.1 主要调控模式 299
Ⅱ 酶活性的调节 300
8.2 非共价酶抑制作用 300
8.3 酶的共价修饰 302
Ⅲ DNA结合蛋白与转录的正负控制调控 305
8.4 DNA结合蛋白 305
8.5 转录的负控制:阻遏和诱导 308
8.6 转录的正控制 311
Ⅳ 全局调控机制 313
8.7 全局调控和乳糖操纵子 314
8.8 应急反应 316
8.9 其他全局调控网络 318
8.10 群体感应 320
V 其他调控机制 322
8.11 衰减作用 322
8.12 信号转导和双组分调控系统 325
8.13 趋化性调控 327
8.14 RNA调控与核糖开关 330
第9章 病毒学基础 333
I 病毒和病毒粒子 335
9.1 病毒的一般性质 335
9.2 病毒粒子的特性 336
Ⅱ 生长与定量 341
9.3 病毒的宿主 341
9.4 病毒的定量 342
Ⅲ 病毒的复制 311
9.5 病毒复制的基本特征 311
9.6 病毒增殖:吸附和侵入 346
9.7 病毒增殖: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348
Ⅳ 病毒的多样性 351
9.8 细菌病毒概述 351
9.9 烈性噬菌体和T4 352
9.10 温和噬菌体 355
9.11 入噬菌体 357
9.12 动物病毒概述 363
9.13 反转录病毒 365
V 亚病毒颗粒 368
9.14 类病毒和朊病毒 368
第二部分 进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多样性
第10章 细菌遗传学 375
I 突变和重组 376
10.1 突变及突变型 377
10.2 突变的分子基础 380
10.3 突变率 383
10.4 诱变 384
10.5 诱变及致癌作用:埃姆斯试验 389
10.6 遗传重组 390
Ⅱ 原核生物中的遗传交换 393
10.7 转化 394
10.8 转导 398
10.9 质粒:一般原理 402
10.10 质粒的种类及其生物学意义 404
10.11 接合:基本特征 408
10.12 Hfr菌株的形成及染色体移动 410
10.13 互补 414
10.14 转座子和插入序列 415
Ⅲ 细菌遗传学和基因克隆 421
10.15 分子克隆的要素 421
10.16 作为克隆载体的质粒 423
10.17 作为克隆载体的入噬菌体 426
10.18 体外定点诱变 428
Ⅳ 细菌染色体 430
10.19 大肠杆菌染色体的遗传图谱 431
第11章 微生物进化和系统学 437
I 早期地球、生命起源和微生物多样性 439
11.1 地球的进化和早期生命形式 439
11.2 原始生命:RNA世界和分子编码 443
11.3 原始生命:能量和碳代谢 445
11.4 真核生物和细胞器:内共生 449
Ⅱ 确定进化关系的方法 452
11.5 进化计时器 452
11.6 作为分子进化工具的rRNA序列 454
11.7 特征序列、系统发生探针和微生物群落分析 456
Ⅲ 微生物进化 459
11.8 从rRNA序列获得的微生物系统发育史 459
11.9 生物各个域的特征 462
Ⅳ 微生物分类学及其系统发生关系 466
11.10 经典分类学 467
11.11 化学分类学 468
11.12 微生物学中种的概念 473
11.13 命名和伯杰氏手册 477
第12章 原核生物多样性:细菌

前言/序言

  《Brock微生物生物学》(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是美国优秀的微生物学教材之一,已被Stanford Universigy、Northwester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hicago、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等几百所世界著名大学作为本科生教材使用。
  本书先后由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Thomas D.Brock教授、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的.Michael T.Madigan教授、John M.Martinko教授和Jack Parker教授编著。自1970年出版第1版以来,已有36年的历史,平均每三年左右修订并推出一个新版,其频率之快,在高等教材中是少见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本书适应微生物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需要,能充分反映微生物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新的技术和成果,以此满足广大师生对新知识的渴求。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以极其丰富、准确、前沿的内容,简洁明快的表格、色彩鲜艳的模式图和照片,赢得了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因此,Thomas D.Brock也成了近50年来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1980年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和云南大学六所院校联合翻译出版了该书第2版的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南开大学翻译的第8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我国高校微生物教学的参考书,颇受读者欢迎。2006年,第11版的问世,使我们再一次萌动了将其翻译成中文版的欲望,急切地想将这一最新教材介绍给我国更多的读者。因为该版不仅增加了更多更新的内容,而且其编排也较前几版更加合理,在将概念进行重新整合的同时,加入了更丰富多彩的图示进行阐述,所有的表格均被重新设计,使其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各章节的内容围绕着逻辑性和实用性进行了更新编排。总之,第11版更加便于师生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微生物的奇迹:从分子到生态的宏大叙事》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由肉眼不可见的生命形式所构筑的、复杂而迷人的世界——微生物的世界。它并非对任何特定教科书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一部独立的、深度聚焦于微生物学核心概念、前沿研究以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关键角色的学术性读物。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生命分子结构入手,逐步构建起对原核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全面理解,最终将视野拓展至微生物生态学与生物技术的广阔疆域。 第一部分:基础与结构——生命活动的微观基石 本部分将奠定读者理解微生物生理学的基础。我们不再满足于对细胞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这些结构如何协同工作,支撑着生命的存续与繁衍。 第一章:微生物的分子构成与细胞工厂 我们将详细解析微生物细胞的分子组成,重点不在于罗列教科书上常见的分子清单,而在于阐述这些分子(如核酸、蛋白质、脂质和多糖)如何通过特定的化学键和空间构象,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机器。例如,我们将剖析RNA聚合酶在转录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以及膜蛋白如何跨越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和信号转导,这远超出了基础结构图的范畴,更关注于动态的化学过程。 第二章:能量的捕获与转化:微生物代谢的精妙调控 代谢是微生物生存的核心。本章将聚焦于能量流动的复杂网络。我们将探讨糖酵解、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以及电子传递链在不同生命形态(如光能自养菌、化能异养菌)中的变体与适应性。特别地,我们将引入代谢流分析(Metabolic Flux Analysis)的概念框架,解释微生物如何在营养受限或环境胁迫下,实时调整其生化路径的速率,以优化生长或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我们还会深入到厌氧呼吸和发酵途径的化学计量学,展示微生物如何利用电子受体和供体的差异来“榨取”能量。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复制、修复与调控机制 微生物的快速演化能力来源于其高效的遗传机制。本章将细致描绘DNA复制的保真性机制,包括引物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家族的协同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基因表达的精密调控。这包括但不限于原核生物中的操纵子模型(如Lac和Trp操纵子)的定量数学描述,以及更复杂的两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s)如何使细胞感知并响应外部环境变化。此外,对微生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非模式生物中的应用拓展)的讨论将体现现代研究的深度。 第二部分:多样性与分类——生命之树上的微小分支 本部分将跳脱出传统的基于形态学的描述,转而深入探讨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生理生态适应性的微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原核生物:结构适应与环境拓扑 我们将分类探讨细菌和古菌的生物学特征,但重点在于理解它们在极端环境(如深海热泉、高盐湖泊、强酸性矿井)中的结构和生化适应机制。例如,古菌细胞膜脂的双层结构、极端嗜热菌的DNA保护机制,以及微生物如何通过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来协调集体行为,这些都属于高级适应策略的研究范畴。 第五章:真核微生物:从藻类到真菌的复杂生命周期 本章将考察原生生物、微藻和真菌的生命周期和结构独特性。对于真核微生物,我们将关注其独特的细胞骨架、细胞器调控以及复杂的有性与无性繁殖周期。例如,我们将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藻类如何通过光保护机制来管理光合作用中的氧化应激,以及真菌的菌丝体如何进行高效的营养物质吸收和跨界信号传递。 第三部分:相互作用与生态——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微生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地球生态系统功能的核心驱动力。本部分关注的是群落动力学、互利共生与致病机制。 第六章:微生物生态学:驱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本章将深入探讨微生物在碳、氮、硫和磷循环中的关键作用,并用量化的视角来审视这些过程的速率。我们将讨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如何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技术来解码土壤和水体中未培养微生物的潜在代谢能力。讨论的重点是微生物群落对气候变化(如甲烷的产生与消耗)的反馈效应,这是一个复杂的反馈系统,而非简单的物质转化流程。 第七章: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共生、竞争与病原性 我们将以更细致的视角审视微生物与高等生物的复杂关系。在共生方面,我们将分析肠道微生物组如何影响宿主的营养吸收、免疫系统发育和神经功能(即“脑-肠轴”)。在病原性研究中,我们将聚焦于细菌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s)的分子作用机制,例如分泌系统如何将毒素精确递送到宿主细胞内,以及微生物如何逃避或劫持宿主的免疫监视。我们还会讨论耐药性产生的进化压力与传播动力学。 第四部分:应用与前沿——塑造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展望微生物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的潜力。 第八章:微生物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学 本章将超越基础的发酵工业,聚焦于工程微生物系统的设计与构建。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工具,对微生物基因回路进行模块化设计,以实现新型生物燃料的生产、生物修复剂的开发或新型药物的靶向递送。讨论将涵盖代谢工程中的路径优化、基因网络的可预测性以及异源表达系统的效率提升等关键技术瓶颈。 第九章:未被培养的微生物:探索地球微生物组的潜力 介绍当今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大过滤器”问题。我们将探讨先进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宏基因组组装技术等,如何帮助我们揭示那些在实验室条件下无法生长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可能携带的独特酶系统和抗生素合成基因库。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对未知的生物化学潜能的系统性探索。 总结 《微生物的奇迹:从分子到生态的宏大叙事》是一部致力于提供深入、系统且面向前沿知识的读物。它将引导读者超越对微生物的浅显认知,理解它们作为驱动地球生命、化学循环乃至人类健康与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本书强调的是机制的深入理解、系统的动态分析以及对当前研究热点的整合,旨在培养读者运用微生物学原理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微生物学领域的初学者,选择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引导我入门的书籍至关重要。在仔细比较了市面上的一些教材后,《Brock 微生物生物学》以其内容的全面性和结构的清晰性脱颖而出。我被它在介绍微生物多样性时所展现的广度和深度所震撼,从古菌到真核微生物,几乎无所不包。书中的实验方法部分也为我提供了实践的指导,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讲解生命科学的宏观视角下,将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做了深入的阐述,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中的作用。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学习其中的每一个章节,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打下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铺平道路。

评分

我一直对微生物世界充满了好奇,总觉得这些微小的生命体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奥秘。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Brock 微生物生物学》时,瞬间就被它吸引住了。它的厚度让我有些望而却步,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征服欲和学习的动力。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图。那些关于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图片,栩栩如生,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微观的奇幻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举例,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那些抽象的科学原理。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所有章节,但我已经感受到了它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微生物学科普读物,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微生物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梳理。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对微生物世界一次全面的探索之旅。我尤其被它在微生物生态学部分的详细论述所吸引,对于理解微生物在地球生命循环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书中对微生物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的讲解,也十分深入浅出,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知识。而且,我注意到这本书在介绍微生物的应用时,涉及到了生物技术、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这让我看到了微生物学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阅读每一个章节,希望能够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拓展我的视野,并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厚实了,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让我对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充满了期待。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虽然不是那种花哨夺目的风格,但却透着一股严谨学术的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巨著。我特意翻看了目录,发现它几乎涵盖了微生物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微生物分类、形态结构,到复杂的代谢途径、遗传变异,再到应用领域如医学、工业、环境等等,简直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看到那些细致的图谱和清晰的流程图,我几乎可以想象自己在阅读时,每一个概念都能被形象地理解。我尤其期待能从中学习到最新的研究进展,毕竟微生物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了解前沿动态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微生物世界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科普读物,而是实实在在地装满了微生物学的知识体系。从拿到它开始,我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可以速成的任务,而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钻研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在介绍微生物的生理生化过程时,那种严谨的逻辑和条理。每一个反应,每一个通路,都讲解得清晰到位,并且配有精美的图示,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我尤其看重它在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部分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微生物的演化和适应性至关重要。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掌握微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它无疑是每一个对微生物学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拥有的宝贵资源。

评分

好书,不贵咋

评分

等了很久,因为跟专业不是太多的交叉,只是觉得要看看而已,所以一直忍着没有买,没想到这次京东大让价,“只好”收下了!一次买了好几百,很爽的感觉!这套书虽然不是彩印,但是封面光滑,我很喜欢。而且附了一个光盘,原著还没买,先看看这个再说吧!

评分

内容很详细,遗憾的是配图不是彩色的,分辨率要是再高点就更好了!

评分

经典教材 值得好好拜读

评分

还可以,蛮好看的嗯呢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公司建图书室用 还没看

评分

很早就想买的书,现在终于到手了,很喜欢

评分

包装垃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