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際可,男,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退休。1934年齣生於山西省霍縣、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力學專業),後留校任教他的專長在固體力學,計算力學與應用數學等方麵。
曾任北京大學力學係副係主任,中國力學學會力學史與方法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力學與實踐》主編,中國電機學會冷卻塔委員會副主任,《力學學報》、《固體力學學報》、《計算力學》等雜誌的編委,太原理工大學、吉林大學等校的兼職教授。
人物篇
阿基米德——一位同現代科學相通的天纔
打開近代科學之門的對話——介紹伽利略《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
8差異引起的革新——開普勒與開普勒三定律
偉人的陰暗麵——牛頓的一些醜事
伯努利傢族在力學上的貢獻
一本沒有圖的力學書——拉格朗日和他的《分析力學》
兩位著名的女數學力學傢
幾位大物理學傢的力學貢獻
龐加萊獲奬反貼錢——混沌發現過程中的一個小插麯
近代中國幾位著名的力學傢
迴憶漢中十年——謹以此祝賀周培源教授九十壽辰
事件篇
力學教材的簡單曆史
漫話周期運動——天體的運行和樂器的發聲
永動機漫話
能量守恒定律的發現
《遠西奇器圖說》——一部偉大的科學啓濛著作
調速器的發明與研究
結構力學迴顧與展望
經典力學發展的兩條路徑
人類飛起來前後——紀念萊特兄弟飛行成功100周年
什麼是分岔?
說梁
說闆
說說風洞
以太
漢語中“力學”一詞考源
議論篇
科學實驗與力學
力學傢怎樣看宇宙萬物
力學同數學親如手足
力學傢之間的首創權之爭
介紹硃照宣《牛頓原理三百年祭》一文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力學
早期中國的力學是外國人送上門來的
作者的話
大眾力學叢書(已齣書目)
近代中國幾位著名的力學傢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牛頓學專傢(曆史係,科學史/科學哲學係教授)R.s.westfall在他所著的《近代科學的建構》一書的開始說:“兩個主題統治者17世紀的科學革命——柏拉圖、畢達哥拉斯的傳統和機械論哲學。柏拉圖和畢達哥拉斯的傳統以幾何關係來看待自然界,確信宇宙是按照數學秩序原理建構的;機械論哲學則確信自然是一架巨大的機器並尋求解釋現象後麵隱藏著的機製。”這個看法說明力學對於近代科學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不過,在中國情況卻很不同。從清末開始,隻重視洋槍洋砲,到民國時代開始重視開礦和修路,力學~直是排不上隊,在社會上算作不吃香的行業。然而,在當時理工科教學之餘,卻有一批有眼光的學者,投身到力學的教學與研究上來。嚴格說來他們都不是科班力學學科學習齣身的,有的是學工程的,有的是學物理的,還有的是學應用數學的。但他們卻對力學情有獨鍾。在寂寞中艱苦奮鬥,為國傢和社會做齣瞭貢獻。這裏我們要介紹的是周培源、錢偉長、錢學森、郭永懷、羅忠忱、淩鴻勛六位。前四位被譽為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
……
科學除瞭推動社會生産發展外,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破除迷信、戰勝愚昧、拓寬人類的視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渴望掌握科學知識的熱情不斷高漲,所以,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國民科學素質一直是科學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長期的任務。
科學不是少數人的事業,科學必須是廣大人民參與的事業。而喚起廣大人民的科學意識的主要手段,除瞭普及義務教育之外就是加強科學普及。力學是自然科學中最重要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與工程建設聯係最密切的一門學科。力學知識的普及在各種科學知識的普及中起著最為基礎的作用。人們隻有對力學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纔能夠深入理解其他門類的科學知識。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周培源、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先生和其他前輩力學傢非常重視力學科普工作,並且身體力行,有過不少著述,但是,近年來,與其他兄弟學科(如數學、物理學等)相比,無論從力量投入還是從科普著述的産齣來看,力學科普工作顯得相對落後,國內廣大群眾對力學的內涵及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缺乏有深度的瞭解。有鑒於此,中國力學學會決心采取各種措施,大力推進力學科普工作。除瞭繼續辦好現有的力學科普夏令營、周培源力學競賽等活動以外,還將舉辦力學科普工作大會,並推齣力學科普叢書。
老實說,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瞭解一些關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物理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比如為什麼物體會下落,為什麼行星會圍繞太陽轉動等等,期待能看到一些有趣的案例和生動的講解。然而,這本書的內容,似乎和我最初的期待有些偏差。它更多地聚焦於一些更為抽象和理論化的力學概念,比如剛體動力學、流體動力學中的一些復雜方程,以及一些關於“勢能”、“熵”等概念的探討。雖然我知道這些都是力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作者的闡述方式,顯得比較嚴謹,缺乏一些更具象化的比喻或者生活化的例子來輔助理解。我嘗試去閱讀其中關於“拉格朗日方程”的章節,那簡直是挑戰我的智商極限,感覺像是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我理解學術著作可能就需要這種嚴謹性,但對於一個希望輕鬆獲得知識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太高瞭。我有點懷疑,我是否真的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我想要的那種“雜談”式的樂趣和收獲。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按時間順序講述科學史的流水賬,也不是簡單介紹幾個偉大科學傢的生平。作者似乎更關注力學概念本身是如何被提煉、發展和演變的,這種視角很有意思。他會從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現象入手,然後層層剝開,引齣背後的力學原理,再追溯這個原理在曆史上的不同錶述和發展。我尤其喜歡他對一些經典思想的深入剖析,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他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公式,而是去探討牛頓是如何思考引力這種“超距作用”的,以及後來的科學傢如何試圖用更直觀的方式來解釋它。這種挖掘深層邏輯和思想脈絡的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很有深度,也很有啓發性。雖然有些地方我不太理解,但瑕不掩瑜,這種對力學本質的探索,遠比簡單的曆史介紹要吸引我。我感覺自己好像在跟著作者一起做一次思想實驗,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物理概念。
評分這本《力學史雜談》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構建一種“思考的痕跡”,去揭示力學思想演變過程中那些不為人知的麯摺與創新。我喜歡作者的這種“雜談”式的風格,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闆正,反而更像是一場充滿智慧的對話。他會時不時地插入一些自己的見解和感悟,或者引述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驚喜。我尤其欣賞他對不同學派觀點碰撞的描繪,比如慣性係之爭,或者光學與力學的交叉影響,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科學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思想的辯論和不斷的試錯。雖然有些章節涉及的領域我並不十分熟悉,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呈現這些復雜關係時的匠心獨運。他沒有試圖簡化一切,而是保留瞭曆史本身的復雜性和厚重感,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價值,也很有迴味。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力學”這個詞的認知。我原本以為力學就是講“力”和“運動”,最多加上一些公式。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發現力學遠遠不止於此,它觸及瞭宇宙最深層的規律,甚至與哲學、數學、乃至天文學都緊密相連。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力學思想的梳理,從亞裏士多德的樸素觀察,到伽利略的實驗精神,再到牛頓的劃時代體係,以及後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革命,他將這些偉大的思想脈絡清晰地展現齣來。我特彆喜歡他關於“慣性”這個概念的探討,追溯瞭人類是如何從最初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直覺,一步步走嚮“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深刻認識,這個過程的轉變,實在太有意思瞭。雖然有些地方的描述我可能還不能完全消化,但那種探索未知、挑戰直覺的科學精神,已經深深打動瞭我。這本書不是簡單的知識科普,更像是一次智識的遠徵。
評分這本書真不是我想要的類型,我以為會是一本講物理學發展曆程的通俗讀物,結果翻開纔發現,裏麵充斥著各種晦澀的數學公式和物理概念,什麼經典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看得我頭昏腦脹。我本來就對數學不太感冒,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符號和推導過程,簡直想立刻閤上書。而且,作者的敘述方式也很學術化,沒有太多生動有趣的例子,讀起來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我試著理解瞭幾段,但很快就跟不上思路瞭,感覺這本書更適閤專業的物理係學生或者研究人員閱讀,對於我這種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天書。我本來期待的是能瞭解到物理學大師們是如何思考,他們的理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但這本書更多的是在陳述理論本身,而不是講述背後的故事和思想的演變。我猜想,也許這本書在專業領域內很有價值,但就我的閱讀體驗而言,實在是大失所望。我還是去找一本更接地氣的科普讀物吧,至少能讓我看懂一些東西,而不是對著一堆公式發呆。
評分非常給力,值得購買。
評分身為一個力學人必須得知道力學的發展史
評分很早就知道武際可先生,先生知識淵博,高風亮節
評分還行吧,為瞭查資料買的
評分無論是不是力學專業的,看一看很收益,武老師的書應該不錯的,擴大知識麵
評分挺有意思的科普類書,收瞭一係列
評分好看 質量不錯
評分《力學史雜談》k收集瞭作者近r20年中x陸續發錶A或尚C未發錶HA的30多篇文章。分Q為人y物篇、事件篇b和議論篇三
評分書的底部擠壓開裂,配送人員服務態度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