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和平 等 著
图书标签:
  • 灾害工程
  • 工程安全
  • 结构安全
  • 风险评估
  • 应急管理
  • 抗震设计
  • 防洪设计
  • 地质灾害
  • 安全科学
  • 重大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311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282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著作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5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为国家973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全书共9章,主要围绕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系统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地质赋存环境与地质灾害成因、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地质灾害演化机理及应用、不同尺度地质体力学特性及力学行为、多场耦合作用下岩土力学特性与模型及应用、灾害环境中岩体应力传递与能量释放规律与表征方法、近断裂地震作用下重大工程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地质体与工程体相互作用机理、重大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破坏过程模拟、岩石工程安全性评估与时空预测理论和方法九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宏观与细观相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经验与分析相结合的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综合研究方法及其在水电、交通、铁路、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桥梁建设等工程领域的应用。
  《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内容丰富,涉及多个工程领域,可供地质工程、水电工程、采矿工程、交通工程、结构工程、烟土工程、地下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借鉴参考。

目录

《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著作丛书》序
《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著作丛书》编者的话
前言
第1章 地质赋存环境与地质灾害成因
1.1 引言
1.1.1 地质灾害及其所赋存地质环境研究的意义
1.1.2 地质灾害的共性及差异性问题
1.1.3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的思考
1.1.4 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
1.2 中国西部地质背景概述
1.2.1 中国西部大地构造单元的简述
1.2.2 藏东南地质灾害及其地质背景
1.2.3 地质背景与自然环境的基础地位
1.3 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实测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1.3.1 以往研究的概述
1.3.2 垂直应力随埋深的分布规律
1.3.3 水平主应力随埋深的分布规律
1.3.4 不同岩性地应力分布规律的统计分析
1.4 川藏公路八宿一林芝段地质灾害成因和防治对策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3 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分析和研究区的工程地质分区
1.4.4 地质灾害熵概念的提出及其在然乌一东久段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1.4.5 八宿一林芝段滚石灾害的工程地质分区与风险分析
1.4.6 面状碎屑流(溜砂坡)的成灾模式分析
1.4.7 102滑坡隧道避滑对策的研究
1.5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图系
1.5.1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的概况
1.5.2 ArcGis 8.3介绍及系统设计原则
1.5.3 数据库建库方法
1.5.4 图层划分
1.5.5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1.6 金沙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研究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区域概况
1.6.3 泥石流的空间分布
1.6.4 古泥石流的沉积特征
1.6.5 年代学研究
1.6.6 结论与讨论
1.7 紫坪铺库区断层分布规律统计分析
1.7.1 研究背景
1.7.2 地质概况
1.7.3 断层分布规律统计分析
1.7.4 主要结论
1.8 重大地质工程三维建模可视化分析
1.8.1 复杂地质条件下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1.8.2 信息集成管理与可视化分析系统开发及在龙滩水电站的应用
1.9 关于滑坡降雨预报方法的研究
1.9.1 问题的提出
1.9.2 由外因(降雨)预测预报滑坡的哲学依据
1.9.3 “由天预报地”的若干思考
1.9.4 滑坡预测预报的概率模型
1.9.5 基于双因素分级叠合的降雨型滑坡时空预报方法
1.9.6 可用于“由天预报地”的移动电话网络技术
1.10 边坡治理新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章 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地质灾害演化机制及应用
2.1 引言
2.2 滑坡的时空分布与内外动力作用的关系
2.2.1 内外动力耦合的区域地质环境
2.2.2 滑坡空间分布特征
2.2.3 滑坡时间分布特征
2.2.4 滑坡灾害与地球内外动力作用的关系
2.3 滑坡滑带的形成与内外动力作用关系
2.3.1 大型滑坡滑带的发育特征
2.3.2 滑带形成演化的阶段性
2.3.3 滑带形成演化过程与模式
2.3.4 滑带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内外动力耦合机制
2.4 基于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滑坡危险性区划
2.4.1 自然斜坡结构探测、地质力学机制与稳定性
2.4.2 自然斜坡变形破坏的内外动力学因子
2.4.3 FCJ—GIs内外动力区划模型及斜坡灾害危险度评价:
2.5 典型滑坡发育演化史及其稳定性分析方法
2.5.1 古滑坡发育演化的历史地质分析方法
2.5.2 新生型水库滑坡的成因机制与判别方法
2.5.3 蓄水一降雨联合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5.4 基于强度折减的滑坡稳定性三维分析方法
2.6 堆积层滑坡体的工程地质力学特性研究
2.6.1 堆积体的成因类型和分类
2.6.2 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2.6.3 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的数值分析
2.6.4 工程应用——土石混合体滑坡稳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不同尺度地质体力学特性及力学行为研究
3.1 地质体及其基本特性
3.2 两类地质体特性的主要描述方法
3.2.1 岩体力学主要特性
3.2.2 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
3.3 描述地质体的力学模型
3.3.1 刚性块体面一面接触模型
3.3.2 规则可变形、可断裂块体模型
3.3.3 任意可变形块体模型
3.3.4 多尺度离散元计算方法及不同尺度地质体间相互作用方式
3.3.5 裂隙网络渗流模型
3.4 地质体力学模型的典型应用
3.4.1 土石混合体非均匀材料的计算方法
3.4.2 基于波动理论与物探技术的地质体力学特性探测方法
3.4.3 节理动态闭合变形性质及应力波在节理处的传播特性研究
3.4.4 节点位置随机模型及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多场耦合作用下岩土力学特性与模型及应用
4.1 引言
4.2 多场耦合作用下岩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4.2.1 高温高压强渗透作用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4.2.2 低温作用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4.2.3 水及化学腐蚀作用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4.2.4 岩石流变特性研究
4.2.5 冻土的力学特性研究
4.3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研究
4.3.1 法向应力作用下粗糙裂隙渗流特性研究
4.3.2 三维应力作用下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实验研究
4.3.2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现场测试与分析
4.4 多场耦合模型及作用机理研究
4.4.1 低温岩体温度场、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数学模型
4.4.2 考虑渗流与应力场的岩石耦合损伤统计本构模型
4.4.3 考虑温度与应力场及渗流场的多场耦合模型研究
4.4.4 岩石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的建立
4.5 多场耦合作用对工程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4.5.1 寒区输气管道冻结问题分析
4.5.2 昆仑山隧道浅埋段稳定性分析
4.5.3 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高压岔管渗透分析及应用
4.6 冻融灾害对工程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4.6.1 冻融灾害对冻土工程稳定性的分析
4.6.2 青藏铁路块石气冷结构路堤下冻土温度场变化分析
4.6.3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变形分析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灾害环境中岩体应力传递与能量释放规律
第6章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重大工程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第7章 工程体与地质体相互作用机理与整体稳定性研究
第8章 重大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破坏过程模拟
第9章 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分析评估、时空预测方法与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章 地质赋存环境与地质灾害成因
  1.1 引言
  1.1.1 地质灾害及其所赋存地质环境研究的意义
  所谓地质灾害,是指由于所赋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或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变化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共同作用而引发的对人类生活和工程构成重大威胁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地质现象。根据这一说法,发生在人类生活区和工程建设区的滑坡、泥石流、崩塌、滚石、地震、水毁、雪崩、流砂坡等都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存在给
  人类生活和工程建设活动带来了严重威胁和巨大损失,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国外的滑坡可以举意大利瓦意昂大滑坡、新西兰Mount Cook大滑坡和加拿大Frank大滑坡等。其中体积最大,造成损失最大的应当是发生于1963年的瓦扬大滑坡。这一体积近3亿m。的近坝大滑坡激起了巨浪,它跃过大坝后冲毁了朗格朗日村,致使2000多名村民罹难,并导致当时在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死亡。如图1.1所示,大滑坡使瓦扬坝工程报废,水库变成了“石头库”。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以下几个例子就足以证明问题的严重性:
  1980年发生在湖北盐池河的崩塌一滑坡,使284人罹难;
  1996年发生在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大溪滑坡严重地影响了工程建设;
  2001年发生于重庆武隆的滑坡,造成79人死亡;
  1982年发生于长江鸡扒子的大滑坡,损失逾亿元;
  2007年四川群发特大泥石流致使12个人死亡,18人受伤,并在房屋、车辆、粮食作物方面损失严重。
  至于我国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问题,孙广忠认为“包括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可达20亿~30亿元”,而陈祖煜等对地质灾害所造成损失的估计要高得多。他们认为“每年由地质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平均在200亿~500亿元之间,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前言/序言

  随着西部大开发等相关战略的实施,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国展开:在建、拟建水电工程达30多项,大多以地下洞室(群)为其主要水工建筑物,如龙滩、小湾、三板溪、水布垭、虎跳峡、向家坝等,其中白鹤滩水电站的地下厂房高达90m、宽达35m、长400多m;锦屏二级水电站4条引水隧道,单洞长16.67km,最大埋深2525m,是世界上埋深与规模均为最大的水工引水隧洞;规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隧洞埋深大多在400~900m,最大埋深1150m。矿产资源与石油开采向深部延伸,许多矿山采深已达1200m以上。高应力的作用使得地下工程冲击岩压显现剧烈,岩爆危险性增加,巷(隧)道变形速度加快、持续时间长。城镇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建设日新月异。海洋工程(如深海石油与矿产资源的开发等)也出现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能源地下储存、高放核废物的深地质处置、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与安全开采、CO地下隔离等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的已列入国家发展规划。这些工程建设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岩石力学前沿课题和亟待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例如,深部高应力下地下工程安全性评价与设计优化问题,高山峡谷地区高陡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地下油气储库、高放核废物深地质处置库以及地下隔离层的安全性问题,深部岩体的分区碎裂化的演化机制与规律,等等,这些难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岩石力学理论的发展与相关技术的突破。
  近几年来,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及人才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教育部重点(重大)与人才项目等,对上述科学与工程技术难题的攻克陆续给予了有力资助,并针对重大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组织了一些专项科研,吸收国内外的优势力量进行攻关。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这些课题已经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组织国内同行将上述领域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并出版《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著作丛书》,值得钦佩、支持与鼓励。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未提及您所列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具有人文气息。 --- 《光影拾遗:中世纪欧洲手稿插画中的日常与信仰》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灾害、工程或现代技术领域,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一个遥远而迷人的时代——中世纪欧洲。我们试图通过一种独特的视角——那些幸存下来的精美手稿插画——来重建一个鲜活的、充满细节的社会图景。这部作品旨在深入挖掘这些微缩的视觉叙事,解析它们如何承载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信仰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第一部分:手稿的诞生与媒介的诗意 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年代,羊皮纸和植物墨水是知识与美的载体。本书首先导览了中世纪手稿的制作流程,从光照本(illuminated manuscript)的精细工艺到抄写员(scribe)与插画师(illuminator)之间的紧密合作。我们详细考察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材料差异,例如早期凯尔特风格的复杂编织图案与后期哥特式手稿中对自然光影的首次尝试。 这里探讨的不是工程力学上的结构稳定性,而是艺术媒介本身的“持久性”——如何通过匠人的耐心与技术,将脆弱的生命体验固化于卷轴之上。我们分析了早期手稿中象征性的色彩运用,例如,蓝色(通常源自昂贵的群青)的稀缺性如何直接关联到其所描绘的圣母形象的尊贵地位,这是一种视觉上的经济学体现。 第二部分:世俗的肖像与微观的社会结构 大量研究集中于手稿页边装饰(marginalia)部分。这些“边注”往往是手稿中最具解放性和趣味性的部分,它们常常游离于正文的严肃主题之外,展现出中世纪民众的真实侧面。 我们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描绘于此的场景:农民在田间的劳作,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周期;工匠们在作坊里的专注神情,铁匠的锤击与鞋匠的专注;以及贵族阶层的生活片段,如狩猎、宴会、以及家庭教育的场景。这些插画构成了最直观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记录了中世纪庄园经济下的权力关系和阶级差异。 通过对比不同手稿中同一职业的描绘,我们揭示了工匠身份认同的演变。例如,早期的插画可能将劳动者描绘为简化的符号,而到了14世纪,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这些人物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个性化,显示出对“劳动尊严”这一概念的微妙认识。 第三部分:信仰的具象化与宇宙的秩序观 中世纪是深刻的宗教时代,手稿是传播神学思想的核心工具。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解析了宗教主题插画的叙事策略。我们探究了《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这类主题是如何在瘟疫肆虐的背景下,成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哲学反思。插画中,骷髅以一种平等主义的姿态,牵引着教皇、国王、农夫,这一视觉构图有力地宣告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此外,我们详细分析了圣像(Iconography)的演变。在描绘天堂与地狱的场景时,插画师们如何运用透视的萌芽(并非严格的几何透视,而是心理上的景深)来营造宗教体验的崇高感或恐惧感。这些图像并非简单的配图,它们是神学辩论的视觉化论据,是信徒进行冥想和精神实践的辅助工具。例如,对“七宗罪”的描绘,其细节的丰富性远超文本描述,它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令人不安的、可感知的视觉体验。 第四部分:艺术的对话与文本的张力 本书的另一核心在于考察插画与文本之间的动态关系。插画是依附于文本的,但有时它又反过来挑战甚至颠覆了文本的既有含义。我们研究了“幽默的抗议”现象,即在庄严肃穆的宗教文本中,突然出现的荒诞的动物或拟人化的植物形象,这些元素是否是中世纪底层文化对权威的一种隐晦嘲讽? 这种视觉上的“越界”行为,揭示了中世纪文化内部的复杂张力:一方面是严格的教义束缚,另一方面是对民间传说、异教残余以及纯粹想象力的压抑不住的释放。通过对这些“错误”或“不和谐”元素的细致甄别,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对规范与自由之间微妙平衡的探索。 结语:时间缝隙中的回响 《光影拾遗》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的、以视觉为向导的考古之旅。它邀请读者超越对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刻板印象,去感受那些浸润在羊皮纸上的光影、色彩与人生。这些跨越千年的微小图像,以其固有的脆弱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在信仰与世俗、秩序与混沌之间往复拉扯的永恒主题。它们是那个时代最精致、也最诚实的留声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注目,硬挺的纸壳,印刷精美的封面图像,上面那些错落有致的工程图和象征着风险的警示符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平时对工程技术方面的东西算不上是专家,但对那些宏伟的建筑,比如高耸的摩天大楼、跨越江河的特大桥梁,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敬畏。这本书的标题——“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和实践的重要性。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地震、洪水、台风等极端天气下,那些曾经坚固无比的工程设施所遭遇的挑战,甚至是被摧毁的画面。这本书,我猜想,一定是在探讨如何让这些承载着无数人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命脉的重大工程,在面对不可预测的自然力量时,能够更具韧性,更安全可靠。它或许会从材料科学、结构力学、地质勘探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工程在不同灾害类型下的脆弱性,并且提出一系列理论上的解决方案和评估方法。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论述,这对于提升工程的整体安全水平至关重要。

评分

听到《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能够拓宽我视野的书。作为一个对技术进步和工程奇迹充满好奇的普通人,我常常惊叹于人类建造的那些宏伟工程,但同时也对它们能否承受住大自然的考验感到忧虑。这本书的标题暗示着它将深入探讨工程在极端自然条件下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和应对这些挑战的。我猜测,这本书会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解释为什么某些材料或结构在特定灾害下会失效,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力学模型和数值模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前沿的监测技术和预警系统,它们如何在灾害发生前就发出警报,为人员疏散和应急响应赢得宝贵时间。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写给工程师和科学家看的,它也能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对工程安全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理性地看待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工程。

评分

这本《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们国家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此同时,我们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挑战。从那些横贯南北的高速铁路、连接海峡两岸的桥梁,到矗立在城市中心的摩天大楼,每一个重大工程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也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经历了汶川地震、长江洪水的洗礼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先进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工程在各种灾害条件下的行为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这本书,我想,应该就是致力于填补这一认知空白的。它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对已有工程的安全性评估上,更会着眼于灾害的预测、工程的设计韧性、以及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修复策略。我期待书中能够看到,科学家们是如何将抽象的力学理论、概率统计方法,与具体的工程案例相结合,从而为提升我国重大工程的抗灾减灾能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评分

我偶然瞥见了这本书的标题——《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顿时被吸引住了。在如今这个气候变化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时代,如何确保那些承载着国家发展命脉的重大工程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猜想,这本书会是一部集结了众多顶尖学者智慧的学术专著,深入探讨工程在面对地震、洪水、强风、泥石流等各类灾害时的潜在风险和薄弱环节。它可能不仅仅是对现有工程的“体检”,更会是关于“未病先防”的深度思考。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重大工程”的范畴,以及“灾害环境”的具体影响因素是如何被量化和纳入考量的。此外,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相关的理论模型、计算方法和实验验证过程,为工程界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安全评估框架,从而在源头上提升工程设计的安全冗余度。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风险管理略有涉猎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对“重大工程”这个词汇抱有复杂的感情。一方面,它们是经济发展的标志,是现代文明的缩影;另一方面,它们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和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当灾害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如何保障这些工程的安全,就显得尤为紧迫。“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这个书名,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关切。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学术论文集,更应该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更安全、更可持续未来的指南。它或许会从历史上的重大工程灾难案例出发,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然后深入到灾害力学、结构可靠性理论等专业领域,去探究导致工程失效的根本原因。我希望书中能够看到,科研人员是如何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模拟各种极端灾害场景,并评估工程在其中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决策者和工程师们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就将“灾害安全性”放在核心位置,而不是事后补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