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人文通识读本:中国雕塑》蓝珊瑚是大海的精灵。它凝重迷人的色彩,散发着浪漫灵动的气质;坚硬细腻的质地,积淀着古老岁月的沧桑;千变万化的形态,浓缩着大海的广博襟怀。这珍奇而独特的品质,也正是“蓝珊瑚”丛书的倾心追求。拓宽文化视野,扩展思维空间,造就创新博学之士;提高艺术素养,培育人文情怀,陶冶性情享受精彩人生。与众不同的艺术普及读本,让你尽享蓝珊瑚的深呼吸阅读通俗讲述,插图数百,引你走入视角广阔的艺术世界。专业品质,深入浅出,全面提升人文修养的畅达捷径。
高雅艺术、人文读解、典藏精品。一个不知道欣赏美的人,他的情感世界一定是枯萎的;一个远离艺术的人,他的内心注定黑暗一片。让我们从蓝珊瑚的深呼吸阅读开始,享受深呼吸的精彩人生吧。
身体的深呼吸可带给人富氧的健康与安宁,精神深呼吸同样会赋予心灵智慧与滋养。我们期待着读者的检阅。
蓝珊瑚是大海的精灵,散发着浪漫灵动的气质,沉淀着古老岁月的沧桑,浓缩着大海的广博襟怀。
内容简介
《
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中国雕塑》首先以西方雕塑为参照说明了中国雕塑的特征,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一样,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从先民凿石为器就已经开始了艺术的历程,雕塑综合了绘画和建筑艺术。《中国雕塑》以史为主线,从哲学、宗教、美学和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全面阐述祖国的雕塑艺术,赏析中国雕塑的旷世杰作,细数中国雕塑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大师风采。读了此书,谈雕塑不必再“言必称希腊”,原来唐昭陵六骏可与巴尔戴农的骑士浮雕相媲美,顺陵石狮远胜伯尔埃动物雕刻……
四百多幅难得一见的历代雕塑彩图,五千年的雕塑艺术故事,精要的雕塑知识完美地安排在了新颖的版式之中,《中国雕塑》堪称图文并茂。
中国雕塑艺术知识,是每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而美术专业的读者也很需要一本放在中华文明史的背景之上的中国雕塑艺术入门书。雕塑是文化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中国雕塑概说
中国雕塑的欣赏
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
原始时代雕塑
由工具到审美——原始时代的石器
成熟的艺术——原始时代的陶塑
与石器同行——原始时代的骨雕与牙雕
夏、商、周三代雕塑
礼器之初——夏代雕塑
神秘的象征艺术——商代雕塑
极其辉煌的青铜文明——周代雕塑
秦汉雕塑
简括雄浑威猛——秦汉大型
纪念仪卫性石雕
空前的壮观与生动——秦汉墓俑
及工艺品雕塑
魏晋南北朝雕塑
博大与精工——魏晋南北朝陵墓
及墓俑雕塑
理想美的高峰——魏晋南北朝石
窟寺院雕塑
从威严庄重到秀骨清像——魏晋
南北朝单体佛教雕塑
隋唐雕塑
盛世气象——隋唐纪念仪卫性石雕
从天上到人间——隋唐佛教雕塑
繁荣的写照——隋唐墓俑
五代、两宋、辽、金、元雕塑
三教艺术 皆有经典——五代、两宋、辽、金、元的宗教雕塑
多姿多彩多精品——五代、两宋、辽、金、元世俗题材雕塑
明清雕塑
礼制规范的艺术——明清纪念仪卫性雕塑与墓俑
各种样式俱臻精美——明清宗教造像
制作技术空前提高——明清建筑
装饰工艺美术雕刻和民间小品雕塑
现代雕塑
新时代新面貌——现代室内雕塑
让世界更美好——现代环境雕塑
参考书目
后 记
精彩书摘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影响着雕塑的题材与形式。
中国和西方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部多山,黄河、长江等江河向东流经辽阔的大陆而奔腾入海。在地理上形成西高东低的阶梯状,资源与生产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从牧业向农牧业、农业过渡的地理特点。这些特点,都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而整个欧洲,多处温带,地理差异相对较小,但阿尔卑斯山的重峦叠嶂、西班牙的群山逶迤、冰岛的冰川晶莹严整,也在地理差异中孕育了欧洲人不同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主要来源。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西方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艺术家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造型多姿多彩,这反映了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题材广泛,实用功能明显,彰显敬天法祖、礼乐教化或人伦生活。无论是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如龙、凤、麒麟等,还是山水树木、祥云水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倾向。中国的神与人也是互相融合,帝王英雄是天之骄子,成为天的代表,因而自商周以来,宗法制就成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纽带。在这种封建宗法制和礼乐文化的背景下,雕塑不是被埋入地下作为陪葬,就是被放置在帝王的陵墓前作为仪卫;而西方社会组织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制度,西方人把大量的人像雕塑放置于广场和街道,从而显示出雕塑艺术功能的公共性特征。
古希腊人自古以来就热衷于塑造人体形象,他们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重礼教,敬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想象力和艺术才情,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发达,例如精美的玉器、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等。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领域,雕塑占有重要地位,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相当比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如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宗教造像主要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南北朝和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登峰造极,具有永恒的价值。宋、元、明、清塑像样式更为绚丽多彩。佛教造像有宗教上超凡脱俗的造型要求,它们不同于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像。中国古代更多地用绘画艺术来表现,纪念性人物和事件,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西汉时代最著名的是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还有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古代纪念性雕刻珍品,这在中国雕塑中实属凤毛麟角。
前言/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眼前展现的“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不仅是我们为你精心谋划、精细打造的一份人生厚礼,更是一席人类文化艺术的盛宴。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速度使生命之旅如风驰电掣。我们整日奔波于考场、职场和商场,对家事、国事、天下事应接不暇。我们享受生活,舒解压力,物质欲望水涨船高,呼吸也不由自主地越来越轻浅,越来越浮躁。当网络成为密友,电视催人入眠,你是否感到自己对快餐文化已百般依赖,心灵却日见虚空,精神世界有些失重?当爱情有了36计,职场有了秘笈、真经,你是否觉得多了些精明与利益,而少了浪漫与真情,进而丢掉了创造性与幸福感?倘若果真如此,就请你走进“蓝珊瑚”的世界,开始一次深呼吸阅读。
蓝珊瑚是大海的精灵。它凝重迷人的色彩,散发着浪漫灵动的气质;坚硬细腻的质地,积淀着古老岁月的沧桑;千变万化的形态,浓缩着大海的广博襟怀。这珍奇而独特的品质,也正是“蓝珊瑚”丛书的倾心追求。细品本书,你将会有效地扩展思维空间,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培育人文情怀,从而拥有一个海蓝蓝的丰富而充盈的心灵世界。
“蓝珊瑚”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般读者为对象,内容包括中外文化艺术的不同学科。其第一辑推出6种,《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中国建筑》、《中国雕塑》、《西方绘画》和《西方建筑》,它们讲述的都是人类经典的造型艺术。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人生的最大快乐来自对美的欣赏。而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没有艺术,人类历史就没有光彩;不懂得艺术,人生将失去快乐。我们相信,一个从来不知道欣赏美的人,他的情感世界一定会枯萎;一个始终远离艺术的人,他的内心注定黑暗一片。故而我们具备了渊博的文化艺术知识与修养,人格才会充满魅力。只有良好的人文与艺术素养,才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人性和谐发展的人。
“蓝珊瑚”不是一套普通的文化艺术普及读物:虽为大众读物,但坚守专业品质。其中每册都以该门艺术的本质特征统领全局,努力说清楚该门艺术“是什么”、“怎样区分和定位”、“怎样欣赏”、“怎样入门”、“怎样练学”等问题;知识系统全面,范畴科学规范,且注意吸收公认研究成果;讲述则科学到位,有理论阐发,也有实践指导。因此你也可把它当作专业入门书来阅读。
在坚守专业品质的基础上,不论开解哪门艺术,“蓝珊瑚”都讲究溯源及流,从史的角度梳理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流派的出现与发展脉络,同时兼及艺术样式、技术技法的演变,并欣赏艺术作品,讲述它们的背景故事。因此本书又可作为艺术史和文化史来阅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蓝珊瑚”在跨越专业细分界限上作了有益尝试。作者有意将各门类艺术全都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阐释时突出大文化观,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史论贯通、各个艺术门类之间贯通,甚至还有不同历史、不同文化的交叉比较。这样就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激活了艺术的独特生命与品性,使其更具魅力。
此外,由于本书各分册都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予以介绍和欣赏,凡涉及的艺术品都有插图,因此它们亦可作为图录资料工具书来使用。
鉴于这样的内容及特色定位,“蓝珊瑚”各分册版面都被分成“主栏”和“偏栏”两大块。偏栏主要由插图和相关说明文字所组成,此外还有丰富的知识性栏目。如果说,由理论阐释和艺术史描述文字所组成的主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与枝条的话,这偏栏就是大树上丰满的绿叶与果实。你在阅读时,可以专注于主栏,以找寻理性思维的脉络,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也可以纵览偏栏,以品味感性的艺术作品,补充陌生的艺术知识。当然,若把两者结合起来,彼此对照地阅读和鉴赏,那就更是虚实互生,相得益彰了。
总而言之,我们衷心希望“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能给读者营造一个深厚的精神空间,给身心多培育一片沃土,给灵魂多一缕阳光。
让我们从享受这深呼吸阅读开始,享受深呼吸的精彩人生吧。
《欧亚文明的交汇:古代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流转》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期间,连接欧亚大陆的庞大交通网络——丝绸之路,所催生的物质文化交流与精神思想碰撞的复杂图景。我们着重考察的并非仅仅是丝绸、香料等传统贸易物品,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脉络中,分析沿线地区在技术、艺术、宗教信仰、习俗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互动与相互塑造。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起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框架。 第一部分:路线与网络:地理基础与早期贸易的定型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丝绸之路的地理骨架。我们详细梳理了从长安(或洛阳)出发,穿越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道,翻越帕米尔高原,抵达中亚绿洲城市群,最终延伸至波斯、印度河流域及地中海东岸的复杂路径。我们不满足于地理位置的罗列,而是引入了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决定了商队的组织形式、物资的承载能力以及定居点的兴衰。 在此基础上,我们聚焦于早期的贸易活动。探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王朝如何确立了对西域诸国的政治和经济控制,以及这一控制如何反过来促进了中西方间商品流通的稳定化。重点分析了早期进入中原的物种(如良马、葡萄、苜蓿)和工艺品(如玻璃器皿、金银器制作技术)的初始形态与传入路径。同时,对早期绿洲城邦,如楼兰、高昌等,在东西方贸易链条中的“中介者”角色进行了细致的社会经济剖析。 第二部分:技术之桥:工艺、农业与知识的跨界传播 丝绸之路最深刻的影响之一在于技术的快速迁移与本土化。本部分将重点剖析关键性技术在不同文明间的扩散过程。 工艺技术方面,我们详细研究了造纸术的西传及其对伊斯兰世界乃至欧洲文化转型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敦煌、撒马尔罕等地出土的古代纸张残片进行纤维分析,我们试图重构其技术传播链条。同时,对冶金技术,特别是中亚和波斯地区在合金处理上的创新,如何影响到中国青铜器和铁器制作的细节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纺织技术,尤其是胡服的流行背后所蕴含的织机结构的交流,也占据了重要篇幅。 农业与资源管理方面,本书探讨了灌溉技术(如坎儿井系统)在中亚地区的成熟及其对绿洲农业的支撑作用。我们还考察了作物遗传物质的交流,例如粟、黍等旱地作物与水稻、小麦等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传播,分析了这些变化如何改变了沿线不同族群的饮食结构和人口承载力。 医学知识的融合是本部分的高潮之一。书中对比了中医的脉络学说与印度吠陀医学、波斯希腊医学中的体液学说,分析了药物学知识(如重要草药的识别与应用)在不同文化间的翻译、记录与混用现象。 第三部分:信仰的拓殖:宗教的相互作用与在地化 宗教思想的流动是丝绸之路上最具有精神穿透力的现象。本部分摒弃了单一的“传播”叙事,转而关注宗教在接受地如何经历“在地化”(Localization)与“融合”(Syncretism)的过程。 佛教的演变是核心议题。我们追溯了佛教自印度经犍陀罗、克什米尔传入中亚,再进入中国,并最终发展出汉传、藏传等不同体系的复杂历程。重点分析了犍陀罗艺术的希腊化风格对早期中国石窟造像风格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佛教义理在翻译过程中为适应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所做的语义调整。同时,对敦煌莫高窟等地的壁画内容进行符号学分析,揭示了本土神祇(如土地神、门神)如何被纳入佛教的护法体系。 外来宗教的挑战与共存方面,我们深入探讨了祆教(拜火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在唐宋中国社会的兴衰。通过对出土文书和碑刻的解读,我们描绘了这些异域信仰如何在特定社群(如粟特商人)中扎根,以及它们如何与本土的道教、民间信仰进行竞争、渗透与妥协。特别是摩尼教对宋代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间接影响,提供了一种跨宗教思想继承的案例。 第四部分:审美边界的消融:艺术风格的对话与变异 艺术是物质文化与精神理念最直观的载体。本部分聚焦于视觉艺术领域的风格交流,展示了欧亚大陆艺术语汇的相互借用与创新。 雕塑与造型艺术:虽然全书主题不局限于单一艺术门类,但雕塑作为造型艺术的代表,其风格的流变清晰地指示了文化接触的深度。我们分析了萨珊王朝的摔跤纹样对中亚金属器皿的影响,以及西域雕塑中对人体动态的关注如何影响了中国石窟中“褒衣博带”式佛像的形成。 装饰母题与色彩运用:本书详细比对了欧亚艺术中对特定装饰母题(如联珠纹、忍冬纹、宝相花、卷草纹)的运用差异。通过对丝绸、陶器釉色(如唐三彩的铅釉技术与中亚玻璃制品的色彩倾向)的比较,我们揭示了不同区域对“美”的理解如何在贸易的压力下趋同或产生新的张力。例如,对“异域性”的偏爱如何促成了某些艺术形式在特定时期的盛行。 音乐与舞蹈的渗透:音乐的传播相对难以留下实物证据,但我们通过对唐代燕乐、龟兹乐的文献记载和乐器形制(如琵琶的演变),重建了中亚音乐元素对唐宋宫廷音乐的影响。舞蹈姿态的描绘也反映了胡旋舞、胡腾舞等外来表演艺术在中原上流社会中的流行程度。 总结:循环与重塑 全书的结论部分强调,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单向的输送带,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文化元素的流动是双向的、多节点的,且接受方拥有主动的改造权。每一次技术或信仰的“传播”,都伴随着一次本土化的“重塑”。这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观察视角,揭示古代欧亚大陆如何在物质交换的表象下,进行着一场深刻而持久的精神与审美对话。它是一部关于连接、适应与创新的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