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点望而生畏,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看”。它不像那种只罗列史料的工具书,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叙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历史变迁时,那种冷静而又饱含深情的视角。比如,书中对清代昆曲鼎盛时期文人雅士如何将昆曲视为精神食粮的描绘,那种文气盎然的场景,让人仿佛能闻到老茶馆里的桂花香。而且,它对“词曲关系”的剖析,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那些看似拗口的唱词,在作者的解读下,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每一个字眼背后的典故、每一个转折处的呼吸,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我一直觉得昆曲的“雅”是它难以亲近的原因,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它没有刻意去“通俗化”,而是通过扎实的功底,将高雅的艺术用最易于理解的方式传递出来,就像一位极富耐心的老先生,手把手教你欣赏一件稀世珍宝。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意境”的描述,感觉自己的审美层次都被提升了一个台阶。
评分如果你是一个对“慢生活”和“细节之美”有着执着追求的人,那么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它不是一本催着你快速看完的读物,它需要你放慢呼吸,去品味每一个章节的节奏。作者对昆曲音乐体系的讲解,可以说是化繁为简的典范。那些七宫、十六调的复杂概念,在作者的阐述下,仿佛被赋予了情感的色彩,让你能“听”到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异。我读到关于“点睛”——即演员在关键情节上情绪的瞬间爆发时,那种震撼感是无以言表的。它教会我,真正的艺术力量,往往蕴藏在最克制、最不易察觉的瞬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从一个纯粹的“听众”或“观众”,升级为一个懂得“鉴赏”的深度体验者。它拓宽了我对“表演”二字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眼神的停顿、每一个指尖的微妙颤动,都是背后数十年功力积累的结果。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一种久违的、安静而深沉的美感所充盈,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朝圣之旅”。
评分这本《昆曲》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盛世大观园的窗户!我原本对昆曲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觉得那是一种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艺术。但读完这本书,我的看法彻底颠覆了。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们走进了那些雕梁画栋的戏台上,亲眼目睹了旦角水袖翻飞的韵致,也听到了小生吴侬软语的深情。书中对不同流派的介绍尤其精彩,像给初学者画好了清晰的地图,让你知道“汤派”的婉转绵长和“尤派”的灵动跌宕究竟有何区别。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沉溺于纯粹的艺术分析,而是穿插了大量关于昆曲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挣扎求生的故事。那些关于戏班子背后的艰辛、艺人为了传承所付出的汗水,都让人读得动容。它让我明白,昆曲的美,不仅仅是唱腔和身段,更是流淌在时间里的文化血脉。读完后,我立刻去搜索了《牡丹亭》的录音,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是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最大馈赠。那种沉淀了数百年,至今仍能触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被这本书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匠心,读起来节奏感极强。开篇并没有直接切入核心唱腔,而是从昆曲的“身体语言”——那些程式化的手眼身法步开始讲起,这种由外向内的探索方式非常对我的胃口。作者对“水袖”的描写简直是神来之笔,将一尺来长的绢布,写成了可以承载喜怒哀乐、甚至可以“托举起整个宇宙”的媒介,读到那里,我简直想为作者鼓掌。书中穿插的插图和版画,虽然不是高清彩印,但那种古朴的质感,反而更贴合昆曲的年代感。我最赞赏它的一点是,它敢于讨论昆曲在现代语境下的“困境”与“出路”,没有一味地美化过去。它坦诚地分析了在快节奏的当下,如何保持昆曲的艺术纯粹性,同时又要吸引年轻一代观众的问题。这种辩证的思维,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史的层面,更具有了现实的批判意义。它让你在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会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负责任的文化传承者或欣赏者。读完后,我对自己过去对传统艺术的敷衍态度感到羞愧,决心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和支持。
评分我之前读过几本关于戏曲的零散文章,总觉得它们像是一盘散沙,知识点是有的,但缺乏一个核心的灵魂来串联。而这本《昆曲》,则像一部精心编排的“大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美学”和“社会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举个例子,书中提到昆曲如何在明清两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流行,这不仅仅是艺术品味的问题,更是身份认同的体现。作者对当时的社会阶层、审美趣味如何影响剧目的选择和表演风格的形成,分析得鞭辟入里。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剧目的比较分析,比如对《长生殿》和《桃花扇》的解读,你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位作家创作的题材相近的作品,在昆曲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气韵”也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表达上却丝毫没有晦涩感,语言是流畅且富于画面感的。这本书,无疑是近十年来我读过的关于中国传统美学领域最全面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孩子参加活动,准备素材用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昆曲入门读物 南京大学俞为民教授主编
评分昆曲入门读物 南京大学俞为民教授主编
评分介绍的很准确,值得去读。
评分介绍的很准确,值得去读。
评分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评分不错的书,值得购买。具有参考价值。
评分介绍的很准确,值得去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