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

昆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为民 著
图书标签:
  • 昆曲
  • 戏曲
  • 中国戏曲
  • 传统戏曲
  • 文化
  • 艺术
  • 表演艺术
  • 音乐
  • 戏曲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186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07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符号江苏口袋本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它发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是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声腔剧种。它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而在中国戏曲的各剧种中,昆曲是最古老的剧种,它积淀了我国古代文学、音乐、表演等各种文学艺术的精华,高雅优美,绚丽璀璨,有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兰花”之美称。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从昆曲的发展历史、昆曲的艺术形式、经典曲目介绍三个方面对昆曲进行了全方位介绍。

作者简介

  俞为民,1951年3月生,浙江余杭人。197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南京大学古典戏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著有《宋元南戏考论》、《宋元南戏考论续编》、《曲体研究》,编有《历代曲话汇编》等。

目录

引言
昆曲的产生与流传
1.四方歌曲皆宗吴门
2.汤沈之争与昆曲的雅化
3.昆曲雅部的典范——“南洪北孔”
4.昆剧传习所的创立与昆曲的传承
5.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6.苏昆的青春版《牡丹亭》热

昆曲的艺术形式
1.昆曲的音乐体制
2.昆剧的脚色体制
3.昆剧的表演功法
4.昆剧的表演程式
5.昆剧的脸谱艺术
6.昆剧的服饰

昆曲的经典剧目
1.《单刀会》
2.《荆钗记》
3.《白兔记》
4.《拜月亭》
5.《琵琶记》
6.《绣襦记》
7.《浣纱记》
8.《南西厢记》
9.《玉簪记》
10.《牡丹亭》
11.《烂柯山》
12.《占花魁》
13.《清忠谱》
14.《千忠戮》
15.《十五贯》
16.《长生殿》
17.《桃花扇》
18.《雷峰塔》
附录
《大地回响:中国传统戏曲的流变与传承》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戏曲自萌芽至鼎盛,再到近现代转型的复杂脉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种具体的剧种,而是着眼于戏曲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的共同发展规律、美学特征及其社会功能的演变。全书分为六大部分,系统梳理了戏曲的源头活水、剧种的地域分化、声腔的融合创新、表演体系的程式化构建、文学剧本的创作思潮,以及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与机遇。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考证、田野调查资料的引入和跨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力求展现中国戏曲作为“活的化石”的生命力与多样性。 第一部分:舞台的远古回音——戏曲的渊源与雏形 (约250字)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舞台艺术的古老根源,从先秦时期的乐舞祭祀、汉代的角抵戏、魏晋南北朝的参军戏,到唐代的参差乐和燕乐,勾勒出民间娱乐、宫廷雅乐与宗教仪式如何相互渗透,孕育出具有叙事性和程式化表演的早期形态。重点探讨了“歌舞讲唱”的元素如何逐渐分离并整合,特别是宋元“勾栏瓦肆”的兴起,如何为成熟的戏曲艺术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土壤和商业化运作模式。我们关注的不是特定剧种的诞生,而是“综合舞台表演”这一艺术范式的形成基础。 第二部分:腔调的交响:声腔系统的多元发展与融合 (约300字) 戏曲的灵魂在于声腔。本章致力于研究中国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主要声腔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审美取向。我们详细对比了民间曲子、文人小令、地方山歌等素材如何被吸纳进专业化的戏曲声腔中,形成如南曲的婉约细腻与北曲的刚健明快等基本对立统一的风格。书中将探讨元杂剧的“正宫曲牌”体系如何被地方声腔打破,以及清代以来,如徽班进京等重大事件,如何推动了不同声腔系统之间的“合流”现象,而非仅仅罗列剧种的声腔特点。核心在于理解声腔体系作为一种“音乐语言”的演变史。 第三部分:程式的艺术:表演规范的建立与审美体系 (约350字) 戏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高度凝练和程式化的表演语言。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如何被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书中将重点考察程式规范如何超越个体演员的即兴发挥,成为群体性的约定俗成的“舞台语法”。例如,一个转身、一个拂袖、一个亮相,其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的层级。我们对比了不同历史阶段对“写意性”与“写实性”的取舍,研究了虚拟空间构建、时间流速控制等非自然主义表演技巧的成熟标志,探寻这些程式如何服务于戏曲所追求的“含蓄之美”和“气韵生动”。 第四部分:剧本的文脉:文学性与舞台性的张力 (约250字) 本章聚焦于戏曲文学的创作历程。它考察了从早期的口头说唱底本到成熟的文人士大夫操刀的剧本,再到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授的文本变异。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一文本的完美性,而是文学叙事如何适应舞台表演的局限与优势。探讨了传统戏曲叙事中“传奇色彩”与“伦理教化”的双重责任,分析了对白和科白(说白)在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性格中的独特功能,以及如何在高度程式化的框架内,实现人物情感的真实流露,展现文学在舞台媒介上的“转化困境”与“创新空间”。 第五部分:社会舞台:戏曲的商业运作与文化负载 (约200字) 戏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艺术。本部分将戏曲置于其生长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分析了其作为城市文化娱乐的主要载体,如何依赖于市民阶层、士绅阶层乃至宫廷的赞助,从而形成不同的演出形态(如科班、私房戏)。探讨了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道德教化、舆论表达以及政治寓言的功能。研究了戏曲的“商业性”——从票价制定到角色的市场价值——如何反作用于艺术创作本身。 第六部分:现代的挑战与回响:跨界、保护与未来 (约150字) 最后,本书探讨了近现代以来,在西方戏剧思潮的冲击下,传统戏曲所面临的生存危机。重点关注了如何进行“现代化改编”与“艺术本体保护”之间的平衡艺术。分析了在记录、数字化和舞台革新方面的努力与争议,旨在为理解中国传统戏曲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发出其独特而悠长的历史回响提供深度的思考框架。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舞台艺术史、戏剧理论有浓厚兴趣的专业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精髓的广大戏曲爱好者。它提供的是一幅全景式的画卷,而非某一枝的特写。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点望而生畏,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看”。它不像那种只罗列史料的工具书,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叙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历史变迁时,那种冷静而又饱含深情的视角。比如,书中对清代昆曲鼎盛时期文人雅士如何将昆曲视为精神食粮的描绘,那种文气盎然的场景,让人仿佛能闻到老茶馆里的桂花香。而且,它对“词曲关系”的剖析,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那些看似拗口的唱词,在作者的解读下,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每一个字眼背后的典故、每一个转折处的呼吸,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我一直觉得昆曲的“雅”是它难以亲近的原因,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它没有刻意去“通俗化”,而是通过扎实的功底,将高雅的艺术用最易于理解的方式传递出来,就像一位极富耐心的老先生,手把手教你欣赏一件稀世珍宝。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意境”的描述,感觉自己的审美层次都被提升了一个台阶。

评分

如果你是一个对“慢生活”和“细节之美”有着执着追求的人,那么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它不是一本催着你快速看完的读物,它需要你放慢呼吸,去品味每一个章节的节奏。作者对昆曲音乐体系的讲解,可以说是化繁为简的典范。那些七宫、十六调的复杂概念,在作者的阐述下,仿佛被赋予了情感的色彩,让你能“听”到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异。我读到关于“点睛”——即演员在关键情节上情绪的瞬间爆发时,那种震撼感是无以言表的。它教会我,真正的艺术力量,往往蕴藏在最克制、最不易察觉的瞬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从一个纯粹的“听众”或“观众”,升级为一个懂得“鉴赏”的深度体验者。它拓宽了我对“表演”二字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眼神的停顿、每一个指尖的微妙颤动,都是背后数十年功力积累的结果。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一种久违的、安静而深沉的美感所充盈,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朝圣之旅”。

评分

这本《昆曲》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盛世大观园的窗户!我原本对昆曲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觉得那是一种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艺术。但读完这本书,我的看法彻底颠覆了。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们走进了那些雕梁画栋的戏台上,亲眼目睹了旦角水袖翻飞的韵致,也听到了小生吴侬软语的深情。书中对不同流派的介绍尤其精彩,像给初学者画好了清晰的地图,让你知道“汤派”的婉转绵长和“尤派”的灵动跌宕究竟有何区别。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沉溺于纯粹的艺术分析,而是穿插了大量关于昆曲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挣扎求生的故事。那些关于戏班子背后的艰辛、艺人为了传承所付出的汗水,都让人读得动容。它让我明白,昆曲的美,不仅仅是唱腔和身段,更是流淌在时间里的文化血脉。读完后,我立刻去搜索了《牡丹亭》的录音,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是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最大馈赠。那种沉淀了数百年,至今仍能触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被这本书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匠心,读起来节奏感极强。开篇并没有直接切入核心唱腔,而是从昆曲的“身体语言”——那些程式化的手眼身法步开始讲起,这种由外向内的探索方式非常对我的胃口。作者对“水袖”的描写简直是神来之笔,将一尺来长的绢布,写成了可以承载喜怒哀乐、甚至可以“托举起整个宇宙”的媒介,读到那里,我简直想为作者鼓掌。书中穿插的插图和版画,虽然不是高清彩印,但那种古朴的质感,反而更贴合昆曲的年代感。我最赞赏它的一点是,它敢于讨论昆曲在现代语境下的“困境”与“出路”,没有一味地美化过去。它坦诚地分析了在快节奏的当下,如何保持昆曲的艺术纯粹性,同时又要吸引年轻一代观众的问题。这种辩证的思维,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史的层面,更具有了现实的批判意义。它让你在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会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负责任的文化传承者或欣赏者。读完后,我对自己过去对传统艺术的敷衍态度感到羞愧,决心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和支持。

评分

我之前读过几本关于戏曲的零散文章,总觉得它们像是一盘散沙,知识点是有的,但缺乏一个核心的灵魂来串联。而这本《昆曲》,则像一部精心编排的“大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美学”和“社会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举个例子,书中提到昆曲如何在明清两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流行,这不仅仅是艺术品味的问题,更是身份认同的体现。作者对当时的社会阶层、审美趣味如何影响剧目的选择和表演风格的形成,分析得鞭辟入里。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剧目的比较分析,比如对《长生殿》和《桃花扇》的解读,你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位作家创作的题材相近的作品,在昆曲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气韵”也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表达上却丝毫没有晦涩感,语言是流畅且富于画面感的。这本书,无疑是近十年来我读过的关于中国传统美学领域最全面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孩子参加活动,准备素材用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昆曲入门读物 南京大学俞为民教授主编

评分

昆曲入门读物 南京大学俞为民教授主编

评分

介绍的很准确,值得去读。

评分

介绍的很准确,值得去读。

评分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购买。具有参考价值。

评分

介绍的很准确,值得去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