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政法著譯輯刊(套裝全3冊)

孟森政法著譯輯刊(套裝全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森 著,孫傢紅 編
圖書標籤:
  • 政法
  • 法律
  • 孟森
  • 輯刊
  • 譯著
  • 學術
  • 文集
  • 曆史
  • 近代史
  • 法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0614
版次:1
商品編碼:10128173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孟森著作集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06
套裝數量:3
字數:8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孟森(1869-1938),字蒓孫,號心史,江蘇武進入。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歸國後,於1913年當選為民國臨時政府眾議院議員,為配閤議會活動,曾撰寫時政論文;與此同時,相繼發錶有關清代曆史的專題考證文章,在當時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1929年,就聘於南京中央大學曆史係,主講清史課程。1931年應聘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講授滿洲開國史,至七七事變止。
  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對清先世源流考定、滿洲名稱考辨、八旗製度考實、雍正繼統考證、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封明清史的研究有著較深遠的影響,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祖。
  我局此次齣版《孟森著作集》,除收有孟森先生《清朝前紀》、《心史叢刊》、《滿洲開國史講義》、《明史講義》、《清史講義》、《明元清係通紀》等專著外,其餘散篇論文分彆輯為《明清史論著集刊》、《孟森政論文集刊》、《孟森政法著譯輯刊》、《心史文錄》,共十種。

作者簡介

  孟森(1869—1938),字蒓孫,號心史,江蘇武進人。因受洋務變法思潮的影響,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專攻法律。1903年畢迴國,1904年入廣西邊防大臣鄭孝胥幕。1913年1月當選為民國臨時政府眾議院議員。1914年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停止眾、參兩院議員職務。從此,孟森的政治生涯告一結束。入民國後,孟森為瞭配閤從事議會活動,曾撰寫一些政治論著。1929年,就聘於南京中央大學曆史係,主講清史課程。1931年應聘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講授滿洲開國史。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取得瞭驚人的成就,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祖。

目錄

廣西邊事旁記
原序
邊亂始末記第一
武建軍防邊記第二
榮軍記第三
新龍銀行通力局記第四
邊軍援剿柳慶記第五
法蘭西對汛記第六
邊餉記第七
交涉記第八
武建新軍記第九
邊防醫院記第十
邊防將弁學堂記第十一
龍州製造局記第十二
龍州學社記第十三
龍州學社開社記文
利民橋記第十四
廣西邊事旁記書後
廣西邊事旁記跋
地方自治淺說
總說
第一部 坊廂鄉圖
第一章 坊廂鄉圖之組織
第二章 坊廂鄉圖之機關
第一節 議決機關
第二節 行政機關
第三章 坊廂鄉圖之事務
第四章 坊廂鄉圖之財政
第一節 坊廂鄉圖之財産
第二節 坊廂鄉圖之收款
第三節 坊廂鄉圖之會計
第五章 坊廂鄉圖之聯閤
第六章 坊廂鄉圖之監督
第二部 廳州縣
第一章 廳州縣之組織
第二章 廳州縣之機關
第一節 廳州縣會
第二節 廳州縣參事會
第三節 廳同知知州知縣
第四節 吏役
第三章 廳州縣之事務
第四章 廳州縣之財政
第一節 廳州縣之財産
第二節 廳州縣之收款有
第三節 廳州縣之齣款
……
諮議局章程講義
各省諮議局章程箋釋
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箋釋
新編法學通論
統計通論
日本民法要義(總則編)
日本民法要義(債權編)

精彩書摘

  交涉記第八
  武建軍到邊既數月,考定中法軍官相當之等,刺取彼之所以待我,與我舊製相參,定相見禮。凡法官軍衣以七畫為最尊,越南總督代政府行一方事,始用七畫。大帥六畫,統領五畫,分統四畫,營官三畫,哨官二畫,哨長一畫。邊軍以督辦大員當六畫,無統領故無五畫。武建軍兩督帶、榮軍分統均視四畫,營官以下以次差。敵以上,升炮站隊;敵,不升炮;敵以下公服來者,亦公服延見,因公奉上命,禮之加一等。不預訂期,任便通謁者,不公服。升炮,有七聲、五聲、三聲及三地炮或三排空槍之彆。極尊用七炮,餘遞減。排隊多至兩棚,遞減至十名四名。敵以上,迎有遠近,迎送皆齣門外;敵,齣門送,不齣門迎;敵以下二等者,送不齣門。凡預訂來謁者,款以煙茶酒餅,便謁者無酒餅。預約接待,有故須改期者,先告之,預約往會。有故不如約,亦然。
  華人人安南者需法護照,一年長期者,照費銀三圓,兩月短期者費五毫。三十年春,議法人、安南人人邊者,給照收費如法例。法人受約,既念警察未備,難覺察照有無。安南人尤有錯居內地者,難分彆。即徧補照,事亦未允。因告法暫緩收費,但需照而行。俟定收費期,先七日相告。嗣是安南人無照者,亦未加詰,法人人關則多持照矣。

前言/序言

  
《孟森政法著譯輯刊(套裝全3冊)》內容精要解讀 《孟森政法著譯輯刊》是一套由著名法學傢孟森先生傾注畢生心血的學術力作,匯集瞭他多年來在政治學、法學等領域的精深研究和獨到見解。本輯刊共分三冊,係統梳理瞭孟森先生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以及他對西方經典政治法律思想的翻譯與評析,為讀者呈現瞭一個廣闊而深刻的學術視野。全套輯刊不僅是法學研究者和政治學愛好者的珍貴財富,更是理解中國近現代政治法律思想發展脈絡的重要參考。 第一冊:政治學理論的本土化探索 第一冊集中收錄瞭孟森先生關於政治學基本理論的原創性論述。在這一冊中,孟森先生並沒有簡單地照搬西方政治學概念,而是緻力於將這些概念與中國自身的曆史文化傳統相結閤,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 政治的本質與功能: 孟森先生深入剖析瞭“政治”一詞的內涵,他認為政治不僅僅是國傢權力的運作,更是社會成員之間為瞭公共利益而進行的協商、協調與博弈。他著重探討瞭政治在維護社會秩序、分配資源、解決衝突等方麵的核心功能,並結閤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如“天人閤一”、“禮樂治國”等思想,闡釋瞭政治的倫理性維度。他特彆強調,有效的政治運作必須建立在對人性和社會規律的深刻理解之上,而非僅僅依靠強製性的製度。 國傢形態的演變與中國特色: 麵對西方現代民族國傢的興起,孟森先生對中國傳統的國傢形態進行瞭批判性反思。他分析瞭從古代封建製到近代共和製轉型過程中,國傢權力結構、政治權威來源以及社會組織方式的深刻變化。他並沒有簡單否定中國傳統的政治遺産,而是辨析瞭其中可以藉鑒和啓示之處,並在此基礎上探討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國傢體係的可能路徑。他對於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精英政治與大眾參與等議題的論述,展現瞭其深邃的洞察力。 憲政理論的本土化闡釋: 憲政是現代政治的重要基石。孟森先生在這一冊中,對西方憲政理論的核心原則,如權力分立、法治、民主、人權等進行瞭細緻的闡釋。但他並非停留在理論的搬用,而是嘗試將其置於中國特定的曆史語境下進行審視。他探討瞭在中國推進憲政建設所麵臨的挑戰,包括傳統觀念的束縛、社會結構的復雜性等,並提齣瞭具有建設性的思考。他對於“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係的探討,以及對中國近代以來憲政實踐的經驗教訓的總結,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政治思想史的比較研究: 孟森先生的政治學研究並非孤立的理論建構,而是植根於深厚的思想史根基。在這一冊中,他穿梭於中國古代和西方的政治思想長河,對不同時代、不同文明的政治智慧進行瞭比較。他對於儒傢、法傢等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精闢解讀,以及對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洛剋、盧梭等西方政治哲學傢的深刻理解,都體現在其中。通過對比分析,他揭示瞭不同政治思想流派的異同,以及它們在應對人類共同政治難題時的得失,為讀者提供瞭開闊的視野。 第二冊:法學理論的深耕與比較 第二冊主要聚焦於孟森先生在法學領域的深入研究和創新性貢獻。這一冊的特色在於,他對西方經典法學理論進行瞭嚴謹的翻譯和精到的評析,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法學觀點。 法律的本質與功能: 孟森先生對“法”的定義進行瞭多角度的探討。他認為法律不僅是統治階級意誌的體現,更是社會契約的産物,是規範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利和實現社會正義的重要工具。他深入分析瞭法律的規範性、強製性、普遍性等特徵,並對不同法學流派,如自然法學、實證法學、社會法學等進行瞭梳理和評價,指齣瞭各自的優點與局限。 法律體係的構建與比較: 麵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法律體係的建設需求,孟森先生對西方大陸法係和英美法係等主要法律體係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和比較。他詳細闡述瞭不同法律體係的淵源、基本原則、法律淵源的效力等級以及法律適用的方法。在此基礎上,他結閤中國實際,探討瞭如何構建一個既符閤國際通行規則,又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係。他對於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的融閤問題,以及如何藉鑒和吸收域外法律經驗,提齣瞭許多富有見地的觀點。 憲法與行政法研究: 憲法是國傢根本大法,行政法則是國傢行政機關運作的規範。孟森先生在這一冊中,對憲法和行政法的基本原理進行瞭深入的闡釋。他詳細分析瞭憲法的基本原則,如主權在民、權力製約、權利保障等,並對中國的憲法實踐進行瞭評論。在行政法領域,他著重探討瞭行政權力的來源、行使的界限、行政機關的法律責任以及公民對行政行為的救濟途徑。他對於行政閤法性、行政效率以及如何防止權力濫用等問題,都進行瞭深刻的思考。 民商法與刑法理論的闡釋: 除瞭公法領域,孟森先生在民商法和刑法領域也留下瞭寶貴的學術財富。在民商法方麵,他對閤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基本製度進行瞭梳理和分析,強調瞭私法自治、公平交易以及保護閤法權益的重要性。在刑法方麵,他深入研究瞭犯罪的構成要件、刑罰的種類與適用、以及罪刑法定原則等核心概念,並對中國刑法的發展進行瞭曆史性的迴顧和前瞻性的展望。 第三冊:政治法律思想的傳播與對話 第三冊是《孟森政法著譯輯刊》的升華之作,它不僅包含孟森先生對西方重要政治法律思想傢的經典譯著,更重要的是,他對這些思想進行瞭深入的解讀、評介和對話,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學術橋梁的卓越纔能。 經典譯著與文本考證: 孟森先生對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翻譯工作,絕非簡單的字麵轉譯,而是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審慎。他在翻譯過程中,力求貼近原文的神韻和精髓,並對一些難以理解的術語和概念,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注釋。本冊收錄的譯著,涵蓋瞭從古希臘哲學到近代啓濛思想的諸多代錶性著作,如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洛剋的《政府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等。 思想評介與學術對話: 孟森先生在翻譯的同時,還為這些經典著作撰寫瞭深入的評介。這些評介不僅是對譯文的補充和說明,更是他與原作者進行學術對話的體現。他站在中國本土的立場,審視西方思想的價值與局限,分析其對中國政治法律發展的啓示意義。他善於發掘不同思想之間的內在聯係,揭示其思想演變的邏輯,為讀者提供瞭理解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鑰匙。 中國政治法律思想的啓濛與藉鑒: 孟森先生之所以緻力於翻譯和介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是為瞭啓濛中國社會,藉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以推動中國自身的現代化進程。他通過對西方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核心理念的傳播,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瞭一個新的思想參照係。他的工作,為中國近現代政治法律思想的轉型和發展,提供瞭重要的理論資源和思想動力。 跨文化交流中的智慧: 孟森先生的著譯輯刊,是跨文化學術交流的典範。他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外來思想,又以堅定的立場,堅持中國特色。他在不同文明之間搭建橋梁,促進瞭東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解與融閤。他的研究,證明瞭在吸收外來文明成果的同時,並不意味著放棄自身的文化主體性,而是能夠在對話和交流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的思想體係。 總結: 《孟森政法著譯輯刊(套裝全3冊)》是一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術巨著。它不僅係統呈現瞭孟森先生在政治學和法學領域的深邃思考和卓越貢獻,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理解中國近現代政治法律思想的發展,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進行有益的跨文化對話,提供瞭寶貴的理論財富和思想啓示。閱讀這套輯刊,如同走進瞭一座思想的殿堂,能夠極大地開闊讀者的學術視野,深化其對政治與法律本質的理解,並激發其對國傢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深刻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更側重於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待這套輯刊。孟森先生的政法思想,是觀察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如何應對“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絕佳窗口。他不像某些同時代人那樣隻關注政治綱領的宏大敘事,而是深入到法律、製度這些支撐社會運行的“骨架”上去進行思考和構建。通過這幾冊輯刊,我清晰地看到瞭他如何在中西思想的碰撞中,艱難地尋找一條適閤中國國情的現代化路徑。這種關注社會基礎結構變遷的視角,對於理解當前中國法治建設的邏輯起點,提供瞭曆史的縱深感和必要的反思維度,其價值遠超齣瞭簡單的曆史文獻整理範疇。

評分

我通常不太關注這種偏學術的匯編性質的書籍,但這次決定入手這套孟森政法著譯輯刊,純粹是被它所蘊含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讀這套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孟森先生的筆觸,冷靜而深刻,透過那些陳舊的文字,我仿佛能觸摸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的脈搏。尤其是在閱讀他對於西方法律思想傳入中國後的本土化適應性的論述時,感受尤其強烈。他沒有一味地崇洋媚外,而是展現齣一種批判性的吸收和轉化,這對於今天我們在麵對全球化思潮時如何堅守自身文化主體性,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這種跨越時空的思想共鳴,是我閱讀過程中最大的收獲。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有格調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作為一名研究近代中國史的愛好者,我一直很關注孟森先生的學術思想,這套輯刊匯集瞭他政法領域的著作和譯文,對於深入理解那個時代復雜的政治法律實踐和社會變革提供瞭寶貴的原始資料。尤其欣賞的是,編者在整理過程中似乎花費瞭大量心血進行考證和注釋,使得很多早期文獻的晦澀之處豁然開朗。這種對學術嚴謹性的堅持,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套簡單的文集,更像是一份珍貴的學術遺産的梳理和傳承。我特彆期待能仔細研讀其中關於清末新政時期法律改革的那些篇章,相信從中能獲得不少新的啓發。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和裝幀設計上的用心程度,完全體現瞭對文本的尊重。每一冊的開本適中,便於攜帶和在圖書館、書房裏查閱。我注意到,編者在排版上做瞭大量細緻的調整,使得引文和注釋部分的區分非常明確,閱讀體驗流暢自然,這一點對於閱讀長篇的史學論著來說至關重要。更值得稱贊的是,輯刊所收錄的譯文部分,譯者對於原文的忠實度極高,同時又在行文中保持瞭相當的文采和流暢性,沒有齣現那種生硬拗口的“翻譯腔”,這在早期的學術翻譯作品中是相當難得的。

評分

說實話,剛開始翻閱這套書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感到有些吃力。裏麵的很多術語和法律條文的引用,確實需要反復查閱纔能理解其深層含義。但這恰恰也體現瞭這套輯刊的價值所在——它拒絕碎片化和淺嘗輒止,要求讀者沉下心來,進行真正的智力投入。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纔啃完其中關於“公法與私法界限”的探討部分。雖然過程緩慢,但那種知識被大腦逐步吸收和整閤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這套書不是用來消遣的,它是用來“修煉”的,推薦給那些真正想在政法史領域深挖的同仁們。

評分

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孟森(1869-1937),字蒓孫,號心史,武進縣人,清史學科奠基人。早年受聘於上海南洋公學任教,鏇至譯學館主持翻譯事務。1902年在廣西邊務督辦鄭孝胥暑中任幕僚,為鄭賞識,資送去東京政法大學學習,譯有日本維新後的政法類書籍。迴國後主編《東方雜誌》,武昌起義後,為程德全指揮的江浙聯軍進攻南京起草宣言。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任黎元洪為首的共和黨執行書記。1913年4月,當選為國會參議員。清末民初,孟森逐漸脫離政治活動,開始專力於治史。1914年,他以“心史”之號發

評分

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對清先世源流考定、滿洲名稱考辨、八旗製度考實、雍正繼統考證、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封明清史的研究有著較深遠的影響,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祖。

評分

我早就想買,終於有貨瞭。喜歡

評分

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對清先世源流考定、滿洲名稱考辨、八旗製度考實、雍正繼統考證、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封明清史的研究有著較深遠的影響,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祖。

評分

孟森

評分

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近代著名學者、外交傢。汪榮寶日記起自宣統元年正月初一,止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無一日間斷,反映瞭清王朝最後三年中的社會風貌和重要曆史事件。其間汪氏供職民政部,同時在修訂法律館、資政院等多處重要機構兼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核心成員,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陸宗輿、楊度等,皆一時名流,日記所述完整保留瞭這一時期的真實記錄,彌足珍貴。其中協纂憲法的記述,是研究清末立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此為金元大傢元好問詩集的全新整理本,分校勘、編年、注釋三部分。校勘部分以毛本為底本,以李詩本、李全本、施本為主校本,參校方本、郭本、姚本,力求超越前賢,接近元好問詩的原貌;編年方麵,主要以狄寶心的《元好問年譜新編》為基礎,結閤校注成果,對元氏全部詩作做係統考察,對相關成果得失做全麵梳理;注釋方麵,近世注本皆為選本,此次針對現今研究需要提供較詳的全詩注釋。書後附錄元好問詩篇目索引,便於查詢。 元好問 元好問 (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係齣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唐詩人元結後裔。 高祖元誼,北宋宣和年間官忻州神武軍使,定居秀容。 元好問齣生七月,過繼叔父元格。格曆任掖縣、陵川令,衛紹王大安二年(1210)卒於隴城 。好問七歲能詩 ,有神童之目。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 ,曆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鞦,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 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采摭金源君臣遺言往行,至百餘萬言,元人編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捲 ,附《中州樂府》,有金一代詩詞多賴以存。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今屬河北)寓捨,年六十八。 《金史》捲一二六附傳元德明。繆鉞謂:“金自大定 、明昌以還,文風蔚起,遂於末造篤生遺山,卓為一代宗匠。其詩嗣響子美,方軌放翁,古文渾雅,樂府疏快,國亡以文獻自任。 所著《壬辰雜編》雖失傳 ,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書,故獨稱雅正。詩文史學,萃於一身,非第元明之後無與頡頏,兩漢以來 ,固不數數覯也 。” 著有《遺山文集》四十捲,《遺山樂府》五捲,《續夷堅誌》四捲。《全金元詞》收錄其詞三百八十馀首,最為完備。 元 元好問塑像 好問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其詩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年緻力收集金君臣遺言往事,多為後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詩學》《東坡詩雅》《錦畿》《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遺山先生文集》四十捲、《續夷堅誌》四捲、《遺山先生新樂府》五捲等,傳世有《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現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傢和曆史學傢,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錶,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啓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麯,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傢媲美;其散麯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 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輯有《中州集》,保存瞭大量金代文學作品。著有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詩1361首,內容豐富。一些詩篇生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如《岐陽》《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詩,沉鬱悲涼,追蹤老杜,堪稱一代“詩史”。其寫景詩,錶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詩體裁多樣,七言是其所長。 元好問之文繼承唐宋大傢傳統,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 今存詞377首,藝術上以蘇、辛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當為金代詞壇第一人。今存散麯僅9首,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性。《續夷堅誌》為其筆記小說集,為金代現存的優秀短篇小說。

評分

商品是否給力?快分魔戒》(英語:The Lord of the Rings,又名《指環王》)是一部由牛津大學教授兼語言學傢J·R·R·托爾金創作的史詩奇幻文學作品。這個故事原是托爾金早年創作的兒童幻想小說《霍比特人曆險記》(1937年)之續篇,但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變得恢弘龐大。此作品絕大部分完成於1937至1949年,約與二戰期間相符,在某些方麵亦受到該場戰爭的影響[1]。直至近年,《魔戒》一書仍是第二賣座的小說[2]。 常有讀者將其誤認為一“三部麯”,其實托爾金起初的構想是將本書同《精靈寶鑽》組閤成一個兩捲的作品。但礙於經濟原因,齣版商在1954、1955年決定刪掉《精靈寶鑽》的部分,而隻把《魔戒》分為三捲共六冊齣版,形成今天廣為人知的《魔戒》三部麯。分彆稱作《護戒同盟隊》、《雙塔奇兵》、《王者歸來》。其中每一部又分為兩冊齣版,並收錄瞭相關的背景資料。此後,《魔戒》一書被譯為多種語言並重刷多次,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奇幻文學作品之一。 這個故事的原文名稱,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之王)指明瞭最主要的反派角色——黑魔王索倫,他創造瞭一枚戒指來統領其他戒指,並以此作為對抗甚至統治中土大陸的終極武器。故事開始於平靜的夏爾,一個類似英國鄉村的哈比傢園,隨著魔戒的爭奪而橫跨瞭整個中土大陸。主角包括霍比特人佛羅多·巴金斯、山姆·詹吉、梅裏、皮平和他們的同伴遊俠阿拉貢、矮人吉姆利、精靈萊戈拉斯,還有巫師甘道夫。 托爾金眾多作品的寫作主題、背景和其由來皆被大量研究過。盡管加入瞭大量的知識,《魔戒》劇情其實僅是托爾金自1917年以來寫作之浩大史詩中的最後一個環節,他並自稱該史詩的類型為“神話創作”(mythopoeia)[3]。影響《魔戒》的因素廣泛來源於哲學、神話、宗教、對工業化的反對立場、作者前期作品與兩次世界大戰等[1]。一般認為《魔戒》為現代奇幻作品帶來巨大的影響,“托爾金派”(Tolkienian和Tolkienesque)一字甚至為《牛津英語詞典》所收錄 [4]。 《魔戒》一書的曆久不衰為流行文化帶來瞭一係列的影響及參照。托爾金迷們創建瞭許多社群,亦齣版瞭大量有關托爾金及其作品的書籍。《魔戒》正持續地衍生齣不同作品,如藝術插圖、音樂、電影、電視、廣播劇、電玩遊戲、同人文章等。 全書共分六篇: 第一篇:黑影重臨(I: The Return of the Shadow) 第二篇:魔戒遠徵隊(II: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第三篇:伊森加德的背叛(III: The Treason of Isengard) 第四篇:莫多之旅(IV: The Journey to Mordor) 第五篇:護根戰爭(V: The War of the Ring) 第六篇:王者迴歸(VI: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托爾金原來打算集結成一冊齣版,但在二戰後由於紙張短缺,他的想法未能付諸實現。小說最後隻能分為三冊齣版:《魔戒首部麯享你的購買心得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