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政法著译辑刊(套装全3册)

孟森政法著译辑刊(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森 著,孙家红 编
图书标签:
  • 政法
  • 法律
  • 孟森
  • 辑刊
  • 译著
  • 学术
  • 文集
  • 历史
  • 近代史
  • 法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06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17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孟森著作集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06
套装数量:3
字数:8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入。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于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众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满洲开国史,至七七事变止。
  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封明清史的研究有着较深远的影响,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我局此次出版《孟森著作集》,除收有孟森先生《清朝前纪》、《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明元清系通纪》等专著外,其余散篇论文分别辑为《明清史论著集刊》、《孟森政论文集刊》、《孟森政法着译辑刊》、《心史文录》,共十种。

作者简介

  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因受洋务变法思潮的影响,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专攻法律。1903年毕回国,1904年入广西边防大臣郑孝胥幕。1913年1月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众议院议员。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停止众、参两院议员职务。从此,孟森的政治生涯告一结束。入民国后,孟森为了配合从事议会活动,曾撰写一些政治论著。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满洲开国史。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目录

广西边事旁记
原序
边乱始末记第一
武建军防边记第二
荣军记第三
新龙银行通力局记第四
边军援剿柳庆记第五
法兰西对汛记第六
边饷记第七
交涉记第八
武建新军记第九
边防医院记第十
边防将弁学堂记第十一
龙州制造局记第十二
龙州学社记第十三
龙州学社开社记文
利民桥记第十四
广西边事旁记书后
广西边事旁记跋
地方自治浅说
总说
第一部 坊厢乡图
第一章 坊厢乡图之组织
第二章 坊厢乡图之机关
第一节 议决机关
第二节 行政机关
第三章 坊厢乡图之事务
第四章 坊厢乡图之财政
第一节 坊厢乡图之财产
第二节 坊厢乡图之收款
第三节 坊厢乡图之会计
第五章 坊厢乡图之联合
第六章 坊厢乡图之监督
第二部 厅州县
第一章 厅州县之组织
第二章 厅州县之机关
第一节 厅州县会
第二节 厅州县参事会
第三节 厅同知知州知县
第四节 吏役
第三章 厅州县之事务
第四章 厅州县之财政
第一节 厅州县之财产
第二节 厅州县之收款有
第三节 厅州县之出款
……
谘议局章程讲义
各省谘议局章程笺释
谘议局议员选举章程笺释
新编法学通论
统计通论
日本民法要义(总则编)
日本民法要义(债权编)

精彩书摘

  交涉记第八
  武建军到边既数月,考定中法军官相当之等,刺取彼之所以待我,与我旧制相参,定相见礼。凡法官军衣以七画为最尊,越南总督代政府行一方事,始用七画。大帅六画,统领五画,分统四画,营官三画,哨官二画,哨长一画。边军以督办大员当六画,无统领故无五画。武建军两督带、荣军分统均视四画,营官以下以次差。敌以上,升炮站队;敌,不升炮;敌以下公服来者,亦公服延见,因公奉上命,礼之加一等。不预订期,任便通谒者,不公服。升炮,有七声、五声、三声及三地炮或三排空枪之别。极尊用七炮,余递减。排队多至两棚,递减至十名四名。敌以上,迎有远近,迎送皆出门外;敌,出门送,不出门迎;敌以下二等者,送不出门。凡预订来谒者,款以烟茶酒饼,便谒者无酒饼。预约接待,有故须改期者,先告之,预约往会。有故不如约,亦然。
  华人人安南者需法护照,一年长期者,照费银三圆,两月短期者费五毫。三十年春,议法人、安南人人边者,给照收费如法例。法人受约,既念警察未备,难觉察照有无。安南人尤有错居内地者,难分别。即徧补照,事亦未允。因告法暂缓收费,但需照而行。俟定收费期,先七日相告。嗣是安南人无照者,亦未加诘,法人人关则多持照矣。

前言/序言

  
《孟森政法著译辑刊(套装全3册)》内容精要解读 《孟森政法著译辑刊》是一套由著名法学家孟森先生倾注毕生心血的学术力作,汇集了他多年来在政治学、法学等领域的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本辑刊共分三册,系统梳理了孟森先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他对西方经典政治法律思想的翻译与评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广阔而深刻的学术视野。全套辑刊不仅是法学研究者和政治学爱好者的珍贵财富,更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法律思想发展脉络的重要参考。 第一册:政治学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第一册集中收录了孟森先生关于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原创性论述。在这一册中,孟森先生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方政治学概念,而是致力于将这些概念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 政治的本质与功能: 孟森先生深入剖析了“政治”一词的内涵,他认为政治不仅仅是国家权力的运作,更是社会成员之间为了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协商、协调与博弈。他着重探讨了政治在维护社会秩序、分配资源、解决冲突等方面的核心功能,并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如“天人合一”、“礼乐治国”等思想,阐释了政治的伦理性维度。他特别强调,有效的政治运作必须建立在对人性和社会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而非仅仅依靠强制性的制度。 国家形态的演变与中国特色: 面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孟森先生对中国传统的国家形态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他分析了从古代封建制到近代共和制转型过程中,国家权力结构、政治权威来源以及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他并没有简单否定中国传统的政治遗产,而是辨析了其中可以借鉴和启示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体系的可能路径。他对于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精英政治与大众参与等议题的论述,展现了其深邃的洞察力。 宪政理论的本土化阐释: 宪政是现代政治的重要基石。孟森先生在这一册中,对西方宪政理论的核心原则,如权力分立、法治、民主、人权等进行了细致的阐释。但他并非停留在理论的搬用,而是尝试将其置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进行审视。他探讨了在中国推进宪政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传统观念的束缚、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等,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思考。他对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以及对中国近代以来宪政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政治思想史的比较研究: 孟森先生的政治学研究并非孤立的理论建构,而是植根于深厚的思想史根基。在这一册中,他穿梭于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政治思想长河,对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政治智慧进行了比较。他对于儒家、法家等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辟解读,以及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卢梭等西方政治哲学家的深刻理解,都体现在其中。通过对比分析,他揭示了不同政治思想流派的异同,以及它们在应对人类共同政治难题时的得失,为读者提供了开阔的视野。 第二册:法学理论的深耕与比较 第二册主要聚焦于孟森先生在法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性贡献。这一册的特色在于,他对西方经典法学理论进行了严谨的翻译和精到的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法学观点。 法律的本质与功能: 孟森先生对“法”的定义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他认为法律不仅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更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是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工具。他深入分析了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普遍性等特征,并对不同法学流派,如自然法学、实证法学、社会法学等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指出了各自的优点与局限。 法律体系的构建与比较: 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法律体系的建设需求,孟森先生对西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等主要法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他详细阐述了不同法律体系的渊源、基本原则、法律渊源的效力等级以及法律适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他结合中国实际,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他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融合问题,以及如何借鉴和吸收域外法律经验,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 宪法与行政法研究: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行政法则是国家行政机关运作的规范。孟森先生在这一册中,对宪法和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详细分析了宪法的基本原则,如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权利保障等,并对中国的宪法实践进行了评论。在行政法领域,他着重探讨了行政权力的来源、行使的界限、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以及公民对行政行为的救济途径。他对于行政合法性、行政效率以及如何防止权力滥用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民商法与刑法理论的阐释: 除了公法领域,孟森先生在民商法和刑法领域也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在民商法方面,他对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基本制度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强调了私法自治、公平交易以及保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在刑法方面,他深入研究了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与适用、以及罪刑法定原则等核心概念,并对中国刑法的发展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和前瞻性的展望。 第三册:政治法律思想的传播与对话 第三册是《孟森政法著译辑刊》的升华之作,它不仅包含孟森先生对西方重要政治法律思想家的经典译著,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些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评介和对话,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术桥梁的卓越才能。 经典译著与文本考证: 孟森先生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翻译工作,绝非简单的字面转译,而是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审慎。他在翻译过程中,力求贴近原文的神韵和精髓,并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术语和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注释。本册收录的译著,涵盖了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启蒙思想的诸多代表性著作,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 思想评介与学术对话: 孟森先生在翻译的同时,还为这些经典著作撰写了深入的评介。这些评介不仅是对译文的补充和说明,更是他与原作者进行学术对话的体现。他站在中国本土的立场,审视西方思想的价值与局限,分析其对中国政治法律发展的启示意义。他善于发掘不同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思想演变的逻辑,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钥匙。 中国政治法律思想的启蒙与借鉴: 孟森先生之所以致力于翻译和介绍西方政治法律思想,是为了启蒙中国社会,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推动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他通过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核心理念的传播,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参照系。他的工作,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法律思想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动力。 跨文化交流中的智慧: 孟森先生的著译辑刊,是跨文化学术交流的典范。他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思想,又以坚定的立场,坚持中国特色。他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解与融合。他的研究,证明了在吸收外来文明成果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放弃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而是能够在对话和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思想体系。 总结: 《孟森政法著译辑刊(套装全3册)》是一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巨著。它不仅系统呈现了孟森先生在政治学和法学领域的深邃思考和卓越贡献,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法律思想的发展,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有益的跨文化对话,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思想启示。阅读这套辑刊,如同走进了一座思想的殿堂,能够极大地开阔读者的学术视野,深化其对政治与法律本质的理解,并激发其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太关注这种偏学术的汇编性质的书籍,但这次决定入手这套孟森政法著译辑刊,纯粹是被它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读这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孟森先生的笔触,冷静而深刻,透过那些陈旧的文字,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脉搏。尤其是在阅读他对于西方法律思想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适应性的论述时,感受尤其强烈。他没有一味地崇洋媚外,而是展现出一种批判性的吸收和转化,这对于今天我们在面对全球化思潮时如何坚守自身文化主体性,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装帧设计上的用心程度,完全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每一册的开本适中,便于携带和在图书馆、书房里查阅。我注意到,编者在排版上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整,使得引文和注释部分的区分非常明确,阅读体验流畅自然,这一点对于阅读长篇的史学论著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辑刊所收录的译文部分,译者对于原文的忠实度极高,同时又在行文中保持了相当的文采和流畅性,没有出现那种生硬拗口的“翻译腔”,这在早期的学术翻译作品中是相当难得的。

评分

我更侧重于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待这套辑刊。孟森先生的政法思想,是观察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如何应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绝佳窗口。他不像某些同时代人那样只关注政治纲领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法律、制度这些支撑社会运行的“骨架”上去进行思考和构建。通过这几册辑刊,我清晰地看到了他如何在中西思想的碰撞中,艰难地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这种关注社会基础结构变迁的视角,对于理解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提供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必要的反思维度,其价值远超出了简单的历史文献整理范畴。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翻阅这套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感到有些吃力。里面的很多术语和法律条文的引用,确实需要反复查阅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但这恰恰也体现了这套辑刊的价值所在——它拒绝碎片化和浅尝辄止,要求读者沉下心来,进行真正的智力投入。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啃完其中关于“公法与私法界限”的探讨部分。虽然过程缓慢,但那种知识被大脑逐步吸收和整合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套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修炼”的,推荐给那些真正想在政法史领域深挖的同仁们。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有格调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作为一名研究近代中国史的爱好者,我一直很关注孟森先生的学术思想,这套辑刊汇集了他政法领域的著作和译文,对于深入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法律实践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尤其欣赏的是,编者在整理过程中似乎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考证和注释,使得很多早期文献的晦涩之处豁然开朗。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套简单的文集,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学术遗产的梳理和传承。我特别期待能仔细研读其中关于清末新政时期法律改革的那些篇章,相信从中能获得不少新的启发。

评分

速度快,品相好,感谢京东

评分

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因受洋务变法思潮的影响,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专攻法律。1903年毕回国,1904年入广西边防大臣郑孝胥幕。1913年1月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众议院议员。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停止众、参两院议员职务。从此,孟森的政治生涯告一结束。入民国后,孟森为了配合从事议会活动,曾撰写一些政治论著。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满洲开国史。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评分

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此为金元大家元好问诗集的全新整理本,分校勘、编年、注释三部分。校勘部分以毛本为底本,以李诗本、李全本、施本为主校本,参校方本、郭本、姚本,力求超越前贤,接近元好问诗的原貌;编年方面,主要以狄宝心的《元好问年谱新编》为基础,结合校注成果,对元氏全部诗作做系统考察,对相关成果得失做全面梳理;注释方面,近世注本皆为选本,此次针对现今研究需要提供较详的全诗注释。书后附录元好问诗篇目索引,便于查询。 元好问 元好问 (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诗人元结后裔。 高祖元谊,北宋宣和年间官忻州神武军使,定居秀容。 元好问出生七月,过继叔父元格。格历任掖县、陵川令,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卒于陇城 。好问七岁能诗 ,有神童之目。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 ,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 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采摭金源君臣遗言往行,至百余万言,元人编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卷 ,附《中州乐府》,有金一代诗词多赖以存。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今属河北)寓舍,年六十八。 《金史》卷一二六附传元德明。缪钺谓:“金自大定 、明昌以还,文风蔚起,遂于末造笃生遗山,卓为一代宗匠。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亡以文献自任。 所著《壬辰杂编》虽失传 ,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书,故独称雅正。诗文史学,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 ,固不数数觏也 。” 著有《遗山文集》四十卷,《遗山乐府》五卷,《续夷坚志》四卷。《全金元词》收录其词三百八十馀首,最为完备。 元 元好问塑像 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著有其诗刚健、其文弘肆、其词清隽,缺点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诗史”。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 今存词377首,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今存散曲仅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续夷坚志》为其笔记小说集,为金代现存的优秀短篇小说。

评分

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封明清史的研究有着较深远的影响,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评分

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入。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于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众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满洲开国史,至七七事变止。

评分

表《心史史料》第一册,着重对清朝入关前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1930年,孟森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讲授清朝入关前历史,撰成讲义《清朝前纪》。不久,复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讲授《满洲开国史》,编纂《明元清系通纪》。鉴于清朝入关后,讳言在关外曾臣于明朝的历史,致使其入关前史事多有湮没,孟森开创满洲开国史的研究,着力对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资料进行发掘、梳理和考订。此间,他还讲授明、清断代史,著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对史实进行考订叙述,多有发明创见;所作评议,亦具精辟独到之处。其中《清史讲义》,在利用《清实录》、《清史稿》的同时,又兼采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是一部水平较高的断代史专著。他还先后发表明清史及其他断代史论文近百篇,多收入《心史丛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中,另有少量未发表过的文章,1949年后由中华书局编入《明清史论著集刊》及《续刊》中。主要有《清太祖起兵为父祖复仇事详考》、《女真源流考略》、《横波夫人考》、《海宁陈家》、《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太后下嫁考实》、《世祖出家考实》等。孟森治史在传统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论研究方法,开创了明清断代史研究之先河。1937年冬,孟森病逝于北平(今北京),享年六十有九。

评分

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于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众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满洲开国史,至七七事变止。

评分

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封明清史的研究有着较深远的影响,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