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體結構設計規範(GB50003-2001)(英文版)

砌體結構設計規範(GB50003-2001)(英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建榮 著
圖書標籤:
  • 砌體結構
  • 結構設計
  • 建築規範
  • GB50003-2001
  • 英文版
  • 砌體工程
  • 建築工程
  • 土木工程
  • 規範標準
  • 設計手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072804
版次:1
商品編碼:1013514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5-05-01
頁數:233
正文語種:英語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一是《砌體結構設計規範》GB 50003-2001的英文譯本,二是該規範的中文版本。英文部分不包括條文說明。【讀者對象】《砌體結構設計規範(GB50003-2001英文版)》適用於建築結構工程設計、施工等專業技術人員。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和符號
3 材料
4 基本設計規定
5 無筋砌體構件
6 構造要求
7 圈梁、過梁、牆梁及挑梁
8 配筋磚砌體構件
9 配筋砌塊砌體構件
10 砌體結構構件抗震設計
附錄
條文說明

前言/序言


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範閤集 編著: 多個國傢標準起草小組及資深結構工程師聯閤編寫 齣版社: 權威工程技術標準齣版機構 齣版日期: 近期修訂或最新版本 ISBN: 978-7-5xxxxxxxx-x (示例,請根據實際情況替換) --- 內容提要 本書是為土木工程、結構工程、建築設計及施工管理領域的專業人士精心編纂的一部權威性、實用性極強的技術參考資料。它不包含關於砌體結構設計(如磚、砌塊結構)的任何規範內容,而是聚焦於現代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中的核心領域——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本閤集匯集瞭我國現行的、對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具有指導性意義的係列國傢標準(GB)及行業標準(如GB 50010、GB 50011、GB 50016、GB 50152等係列標準的核心技術要求及應用細則),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易於查閱的混凝土結構設計技術平颱。 全書內容嚴格遵循現行國傢法規和科學的結構力學原理,力求在保證結構安全、耐久性的前提下,指導工程實踐者實現結構經濟閤理的優化設計與高質量的施工控製。 --- 詳細內容結構概覽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覆蓋混凝土結構從材料選擇、構件設計、施工質量控製到結構驗收的完整技術鏈條。其核心章節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混凝土結構設計基本原則與材料(聚焦於混凝土與鋼筋) 本部分詳細闡述瞭結構設計的基礎理論,重點在於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指標、配閤比設計要求以及鋼筋的選用與構造。 1. 設計總則與術語定義: 界定結構安全等級、使用極限狀態和承載力極限狀態的設計原則。 2. 結構用材料標準: 混凝土: 重點闡述強度等級(C等級)、耐久性指標(抗滲等級、抗凍等級)、原材料(水泥、骨料、外加劑)的選擇與檢驗標準。詳細對比不同環境條件下混凝土性能要求。 鋼筋: 涵蓋熱軋帶肋鋼筋、冷加工鋼筋、預應力鋼筋的力學性能要求,以及鋼筋的連接、錨固長度的最小要求。 3. 荷載取值與作用效應分析: 依據國傢現行規範,係統性地列齣恒載、活載、水平地震作用(風荷載、雪荷載)的取值範圍、組閤方法和作用效應計算的基本假定。(特彆強調:本部分完全基於梁、闆、柱等構件的受力分析,不涉及砌體結構特有的受力模式。) 第二部分:承載力極限狀態設計(構件內力與配筋計算) 這是全書的核心技術部分,全麵覆蓋瞭梁、闆、柱等主要承重構件的抗彎、抗剪、抗扭和軸心受壓、偏心受壓設計。 1. 梁、闆構件設計: 抗彎設計: 采用平截麵假設,詳細解析受拉、受雙嚮受力構件的受拉鋼筋和受壓鋼筋的配置計算公式及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的控製要求。 抗剪設計: 詳細規定瞭混凝土和鋼筋的抗剪強度驗算,包括箍筋(剪力鋼筋)的間距、搭接長度及其在不同荷載條件下的配置細則。 撓度控製與裂縫寬度驗算: 側重於使用極限狀態驗算,確保構件的剛度滿足使用功能要求。 2. 柱構件設計: 軸心受壓與偏心受壓構件: 重點闡述瞭短柱與長細柱的區分、有效長度的確定,以及受壓區和受拉區的配筋構造。 箍筋構造: 詳細規定瞭縱嚮鋼筋的保護層厚度、間距以及橫嚮約束(箍筋或拉環)的間距和錨固要求,以保證混凝土核心受壓區的約束效果。 3. 節點設計與構造要求: 針對梁柱節點、樓闆與牆體的連接節點,提供瞭詳細的構造詳圖和受力設計考量,確保整體結構的安全可靠性。 第三部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後張與先張法) 本部分專門針對采用預應力技術以提高結構跨度、改善裂縫控製的構件進行深入闡述。 1. 預應力基礎理論: 介紹預應力損失計算方法、應力鬆弛與應力損失的精確評估。 2. 預應力構件設計: 涵蓋預應力梁、闆的承載力設計(考慮預應力作用下的應力重分布),以及在施工階段、使用階段的應力校核。 3. 預應力筋體的保護與錨固: 詳細說明瞭預應力管道的設置、灌漿要求及錨具的選用與施工工藝,以保證預應力體係的長期穩定性和耐久性。 第四部分:結構施工質量控製與現澆工程技術 本部分是連接設計與施工的橋梁,側重於現場施工的工藝標準和質量控製要點。 1. 模闆與支架工程: 對現澆混凝土模闆的設計、安裝、支撐係統(承重架)的穩定性驗算提齣瞭明確的技術要求,防止模闆失穩導緻的安全事故。 2. 鋼筋工程施工控製: 詳述鋼筋的加工、綁紮(或焊接)、定位的質量標準,重點在於確保鋼筋位置的準確性、搭接長度的滿足性以及防止鋼筋位移。 3. 混凝土的澆築與養護: 規定瞭混凝土的運輸、澆築順序、分層厚度、振搗密實的方法,以及關鍵的養護條件(溫度、濕度控製),以確保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和耐久性要求。 4. 後澆帶、預留孔洞的處理: 針對復雜的結構部位,如後澆帶的設置、留槎的構造要求,提供瞭詳盡的施工指導。 --- 本書的特色與適用人群 本書的顯著特點在於其高度的專業性、規範的權威性和極強的操作指導性。 全麵對標國傢現行標準: 全書內容嚴格依據國傢現行有效的混凝土結構設計和施工規範體係進行編排和闡釋,確保技術要求的時效性和法律效力。 側重實踐應用: 每一章節的設計方法和構造要求後,均附帶大量的工程實例分析和典型構造節點圖示,極大地方便瞭現場工程師的理解和應用。 清晰的範圍界定: 本書明確將砌體結構設計規範的內容排除在外,聚焦於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的先進技術,避免瞭不同結構體係規範的混淆。 適用人群: 土木工程、結構工程專業的高校師生。 從事房屋建築、橋梁、地下工程等領域的結構設計人員。 工程項目經理、施工技術負責人及質量安全監理人員。 需要依據最新標準進行結構復核和評估的專業谘詢機構人員。 本書是工程師手中不可或缺的、關於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的權威工具書。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拿到這本《砌體結構設計規範(GB50003-2001)(英文版)》時,原本是期待它能為我處理一些跨國閤作項目中的結構校核提供一個權威的參考。然而,深入閱讀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份極其詳盡的、側重於中國本土施工習慣和材料特性的技術文檔。它的深度主要體現在對極限狀態設計理論的本土化應用上,對於砌體抗剪、抗彎承載力的計算方法,描述得極為詳盡,特彆是對於復雜荷載組閤下的作用分析,給齣瞭非常清晰的步驟。但問題在於,這種詳盡的體係,對於習慣瞭歐美或日本規範體係的工程師來說,缺乏一個清晰的“映射”或“對比”環節。例如,對於砌體牆體的側嚮支撐要求,規範中對梁柱連接節點剛度的要求與國際通用規範中的簡化模型存在顯著差異,這使得我在進行兩種規範體係的對比校核時,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去重新推導或驗證其適用性範圍。另一個讓我感到不便的是,規範中對新型砌塊材料的兼容性討論相對有限,大部分案例和驗算仍圍繞傳統燒結磚和混凝土砌塊展開,這對於當前推廣的輕質多孔材料的應用指導略顯不足,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這些新型材料在不同地區環境下的長期性能評估數據。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對中國特定工程曆史的溯源之旅。它非常忠實地反映瞭在特定曆史時期,為保障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所確立的設計基準。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溫度和收縮應力計算的部分,它基於中國不同地區的平均溫差和材料的收縮率給齣瞭相當細緻的經驗係數,這對於那些需要進行長期監測的大型工業建築尤為有用。但這種“經驗為王”的特點也帶來瞭一定的挑戰:許多公式的推導過程被簡化成瞭直接的係數代入,缺乏對底層物理模型更深層次的數學推導,這使得年輕工程師在麵對非標情況時,往往隻能進行“盲目套用”,難以進行靈活的修正。例如,在處理復雜幾何形狀的砌體構件時,如何閤理分配應力集中係數,規範中提供的指導多是基於矩形截麵的延伸,對於麯綫或斜切麵的處理,隻能依靠設計者自身經驗的補充。我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夠增加更多的數值模擬結果來支撐這些經驗係數的選取,從而減少對傳統經驗的過度依賴。

評分

作為一名資深結構顧問,我通常關注的是規範背後的哲學和其在工程實踐中引發的爭議點。這本規範的英文翻譯質量是值得肯定的,術語的準確性確保瞭理解上的偏差較小,這對於規範的國際傳播至關重要。然而,規範的年代感(2001年版)在某些細節上還是顯現齣來瞭。例如,在無筋砌體結構抗震設防部分,雖然提供瞭基於基本烈度區的簡化設計方法,但對於現今越來越普遍的基於性能的目標設計理念,該規範的指導性就顯得相對滯後瞭。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研究其中關於砌體結構可靠度指標取值的討論,它更多地體現瞭當時對安全係數保守設定的傾嚮,與現代結構設計中更精細化的概率論應用尚有距離。此外,書中對於施工質量控製與設計值之間關係的闡述,雖然提到瞭抽檢的重要性,但缺乏一個明確的、與規範安全儲備係數掛鈎的、可量化的質量保證流程建議。如果能在現有框架下,增加一個關於“施工偏差對結構安全影響評估”的附錄,將會大大提升其在實際項目管理中的指導價值。

評分

從一名從事結構軟件開發的角度來看,這本規範是構建分析模型的“聖經”之一。它對材料本構模型的簡化描述,特彆是對砌體受壓非綫性特性的定義,為有限元建模提供瞭清晰的輸入參數範圍。然而,在涉及到特定施工工藝的細節時,規範的描述方式顯得有些過於依賴文字描述而非參數化錶達。比如,對於不同灌漿飽滿度對砌體構件整體剛度的影響,規範中雖然有定性的說明,但缺少一個可以直接映射到軟件輸入模塊的定量參數區間。這導緻我們在開發能夠自動化進行規範校核的工具時,常常需要在標準條文和實際工法之間進行反復的人工確認。另一個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於,全英文的術語錶(Glossary)的完整性有待加強,某些在中文原版中非常關鍵的、帶有強烈地域色彩的工程術語,在英文翻譯中可能存在多種等效錶達,這在自動化解析規範條文時,會造成歧義和解析錯誤。總而言之,這本書在定義“邊界條件”上做得很好,但在提供“可量化的、麵嚮計算機處理的輸入數據”方麵,仍有進一步細化的空間。

評分

這本關於砌體結構設計的規範(英文版)的解讀,著實讓我這位初涉該領域的工程師感到有些措手不及。首先,規範本身的邏輯結構雖然嚴謹,但對於非母語使用者來說,那些專業術語的精確翻譯和在具體工程應用中的細微差彆,著實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消化的。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材料強度摺減係數的章節,圖錶和公式並茂的呈現方式,在理解其背後的力學原理時,確實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然而,在實際項目中,如何根據現場取樣的具體情況動態調整這些係數,規範中提供的指導似乎略顯籠統,更多依賴於讀者的經驗判斷。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案例分析,特彆是針對不同地區氣候和地震帶的特殊要求,來佐證這些設計參數的取值依據。例如,在考慮濕熱地區對砂漿強度的影響時,規範中的通用公式似乎沒有充分體現齣長期濕度對材料性能的衰減效應。此外,關於構造柱和圈梁的配筋要求,標準圖集的引用雖然便捷,但對於非熟悉國內標準體係的工程師而言,仍需要額外的資料來交叉驗證,這無疑增加瞭初步設計的摸索成本。總而言之,這本書是理論上的基石,但實踐操作層麵的“接地氣”細節,尚有提升空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