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小史

世界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H.Gombri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世界历史
  • 通史
  • 历史普及
  • 文化
  • 社会
  • 文明
  • 全球史
  • 历史入门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2749
商品编码:10135677150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 H.Gombrich) 著;吴秀杰 译 著作 定  价:48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页  数:368 装  帧:精装 ISBN:9787549562749 2004年版前言
 从前…… 001
第二章 的最伟大的发明家 007
第三章 尼罗河畔的国家 015
第四章 太阳日,月亮日…… 025
第五章 唯一的神 034
第六章 你能拼读 040
第七章 众英雄和他们的武器 043
第八章 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 051
第九章 一国中的两个小城邦 059
第十章 觉者和他的国家 069
第十一章 一个伟大民族的“至圣先师” 078
第十二章 最伟大的冒险 085
第十三章 新的战斗者和新的战斗 098
第十四章 历史的敌人 108
第十六章 福音 122
第十七章 帝国及其边界上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129
第十八章 暴风雨 139
第十九章 群星闪耀的夜晚来临 147
第二十章 安拉之外别无他神,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 154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由有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撰写,一经出版便受到热烈欢迎。作者用成熟睿智的文笔,将人类自古至今几千年的历程浓缩在这本小书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神态鲜明、脉络清晰的景象: 猛犸象猎人栖身的简陋山洞,在广阔水域上闪闪发光的雅典卫城,黑烟滚滚的迦太基城废墟,充满雄性荷尔蒙和血泪的罗马斗兽场,折戟沉沙的舰队,只剩断壁残垣的圆明园,还有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随着贡布里希的讲述慢慢推进,当我们意识到历史的存在的时候,它已经近在我们眼前了。
从来没有一本讲述世界历史的书,像《世界小史》一样,能用如此简练生动、优雅平和的语言,勾勒出时而辉煌灿烂,时而暗夜茫茫的文明进程中,人类对自由、平等、博爱不屈不挠的追求,以及对抗压迫、邪恶、黑暗的无畏勇气。如果说《世界小史》能带给读者什么,那边是对人性、对人类未来永不止息的美好期待。
(英)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 H.Gombrich) 著;吴秀杰 译 著作 恩斯特·贡布里希(Ernst H. Gombrich,1909—2001),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英国有名艺术史家、人文主义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誉为“英国乃至世界上*有名的艺术史家”和“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在二战期间,他曾为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专门负责监听德语广播;战后在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所工作,后来一直担任该校教授。
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讲述严肃的主题,他既有给学者阅读的专业著作,也写过很多给普通读者阅读的入门书,受到学者的尊敬与普通读者的喜爱。他的《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被认为等
好的,以下是一本虚构的图书简介,与您提到的《世界小史》无关,内容详实: --- 《古老文明的迷踪:失落的丝绸之路与中亚的文明交汇》 作者: 艾登·瓦格纳 (Aidan Wagner) 出版社: 环球史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页数: 680页(含120幅高清地图与考古发现插图) 定价: 168.00 元 --- 内容简介: 当历史的尘埃尚未落定时,文明的脉络仍在沙海中低语。 《古老文明的迷踪:失落的丝绸之路与中亚的文明交汇》并非一部通史的缩影,而是一次深入中亚腹地,对人类历史上最重要、也最易被遗忘的文化走廊——丝绸之路——的精细解剖。本书聚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那些横跨广袤沙漠与高山的城邦、帝国、宗教和贸易网络,揭示了它们如何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熔炉。 本书作者艾登·瓦格纳,一位深耕中亚考古与历史地理学领域三十余年的学者,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节点式”的结构,带领读者亲临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绿洲都市和隘口要塞,重构一个远超我们想象的复杂古代世界。 第一部:踏入“世界的十字路口”——地理与起源 本部分首先详细勾勒了中亚的地理屏障——从帕米尔高原的“世界屋脊”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死亡之海。瓦格纳教授强调,正是这些严酷的自然条件,塑造了沿线文明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对水源的极度依赖。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邦群: 深入探讨了楼兰、且末、于阗等早期王国(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兴衰。作者首次综合了近年来中国、俄罗斯和西方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特别是关于早期印欧语系部落迁移的证据,挑战了传统上对丝绸之路“起源”的单一解释。 草原游牧民族的“软控制”: 考察了月氏、斯基泰人以及后来的匈奴对商路的实际影响。与仅仅将游牧民族视为侵略者的传统观点不同,本书着重分析了他们作为商贸的“中间人”和文化传播媒介的关键角色。 第二部:信仰的远征与冲突的艺术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信仰的传输带。本书用极大的篇幅审视了佛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碰撞、融合乃至相互渗透。 犍陀罗艺术的诞生: 详细分析了希腊化艺术风格如何在中亚地区与印度本土文化结合,催生了佛教艺术史上最辉煌的“犍陀罗风格”。书中插图清晰展示了佛像面部特征中流露出的希腊神祇影子。 吐火罗语的密码: 瓦格纳教授特别关注了已消亡的吐火罗语(Tokharian)及其文献对研究大乘佛教早期发展的独特价值。他描绘了玄奘西行途中所经历的文化震撼,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隔阂,更是哲学体系的重塑。 景教的隐秘足迹: 追溯了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如何通过粟特商人,沿着贸易路线向东传播,并在唐代长安建立起强大的社区,探讨了其最终在中原消亡的原因——是教义上的冲突,还是政治环境的变迁? 第三部:粟特人:中亚的“闪灵兄弟” 本书认为,粟特人(Sogdians)是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命脉的关键。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商人,其商业网络覆盖了从萨马尔罕到洛阳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古老的信件”与商业契约: 作者引用了近年来在新疆出土的粟特语文书,揭示了古代商业活动的精细化程度——包括贷款、合伙经营、远距离保险的雏形,展现了一个远超我们想象的、高度专业化的古代商业社会。 语言与身份的流动性: 粟特语成为当时的“通用语”(Lingua Franca),但粟特商人如何在中亚多语种环境中保持其文化认同?本书探讨了他们的宗教多元性(信仰佛教、摩尼教、拜火教)如何帮助他们在不同帝国间保持中立和可信度。 第四部:帝国的兴衰与路线的转移 中亚的历史与周边大帝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本书分析了萨珊波斯、北魏/隋唐帝国,以及阿拉伯哈里发国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争夺。 怛罗斯之战的深远影响: 详细重构了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这场战役不仅仅是唐朝与阿拔斯王朝的军事对抗,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伊斯兰教势力正式向中亚腹地的扩张,直接导致了中亚文化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从“丝绸”到“马匹”: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和中亚陆路的安全系数下降,贸易重心如何发生转移。本书也探讨了帖木儿等后继征服者对既有贸易格局的冲击与重建,直至最终绿洲的衰败。 本书特色: 基于一手资料的深度解读: 融入了大量新近发掘的碑文、文献翻译和考古报告的交叉比对。 宏大的地理叙事: 每一章都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如葱岭、河西走廊的特定隘口)进行分析,强调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决定性作用。 跨学科的视野: 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环境科学的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中亚历史画卷。 《古老文明的迷踪》是一部对中亚历史感兴趣的学者和旅行者不可多得的指南。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东方”与“西方”的界限,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发生在那些我们以为早已被遗忘的、黄沙漫天的十字路口。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在古代,世界的中心,可能就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绿洲之上。 --- (全书1500字左右,已详细阐述,不含《世界小史》内容,力求自然叙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成功地将人类经验的普适性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它没有采取那种“西方中心”或者“某一伟大民族中心”的单一叙事视角,而是努力去展现地球上不同角落的人们,在相近的历史时期,是如何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应对生存挑战、构建意义系统的。例如,当它同时描绘欧亚大陆的某个冲突与美洲某个部落的演变时,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尽管彼此隔绝,但都在朝着相似的生存困境寻求答案。这种包容性的叙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人类”这个整体概念有了更复杂、也更温暖的认知。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相互参照的观察平台。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太妙了,它没有陷入那种宏大叙事中常见的枯燥和说教,反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有些诙谐幽默的笔触,勾勒出了人类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技术革新时,他会穿插一些当时普通人的生活片段,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年代和事件的罗列上。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就像是听一位学识渊博但又非常健谈的长辈,为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它巧妙地平衡了广度与深度,能够在不牺牲严肃性的前提下,保持阅读的愉悦感。这种讲述方式,对于初次接触世界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让原本可能望而生畏的“世界史”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的转折点。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种“通史”类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在力求覆盖面广的同时,牺牲了对关键脉络的深入剖析,读完后总觉得抓不住重点,像是在走马观花。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梳理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与影响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指出那些“看不见的联系”——技术、思想、贸易路线是如何跨越地理障碍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现代”概念,明白了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漫长历史博弈的结果。文字的密度非常高,但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之上,读后感是强烈的充实感和知识体系的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令人印象深刻,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纸张的质感、字体大小的选用,都体现了一种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在关键历史节点插入的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地图,绝不是简单的装饰品,它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佐证和引导作用。我发现自己多次停下来,仔细研究那些地图的演变,因为文字描述的地理空间感,往往是抽象的,但有了这些视觉辅助,那些古老王国的兴衰、疆域的变迁,一下子就立体鲜活起来了。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事件的可视化程度,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在大脑中构建起时空坐标系,避免了陷入“时间迷宫”。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而不是轻松的消遣。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的历史转折点,比如某个哲学思潮的诞生或某种社会制度的瓦解时,所采用的分析工具是相当成熟且富有批判性的。他并不急于给出简单的“好”与“坏”的道德评判,而是深入探讨了各种力量——经济基础、宗教信仰、政治结构——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向既定的历史结果。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跳跃,但这种挑战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训练了我的历史思辨能力,让我学会从多维视角去审视任何历史现象,避免了思维上的懒惰。对于希望真正“理解”历史而非仅仅“记忆”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深度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东西还不错

评分

书稍微挤了一下,但不要紧的,是正版,京东自营发货较快

评分

是不错,赞

评分

不错,孩子喜欢

评分

朋友推荐的书,适合扫盲,非常好

评分

书很好,内容很有用,推荐购买。

评分

一般。包装可以

评分

包装和印刷都很满意 只是内容大概更适合孩子看吧

评分

抽时间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