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

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乐黛云 著
图书标签:
  • 北大
  • 回忆录
  • 史学
  • 校园文化
  • 北京大学
  • 未名湖
  • 四院
  • 个人经历
  • 高等教育
  • 时代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361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37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燕园记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1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948-2008,60年北大生涯!生者和死者,光荣和卑劣,骄傲和耻辱,欢乐和喜,痛苦和泪,生命和血……60年一个生命的循环,和北大朝夕相处,亲历了北大的沧海桑田,对于那曾经塑造我、育我的成人,也塑造培育了千千万万北大儿女的“北大精神”,那宽广的、自由的、生生不息的深层质素,我参透了吗?领悟了吗?我不敢肯定,我敢肯定的是在那生活转折的各个关头,纵然再活千遍万遍,我的选择还是只有一个——北大。

内容简介

  《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是乐黛云教授60年北大生涯的追忆,也可以看作关于自己与北大的自叙传。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追忆了与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师友。作者从1948年进入北大生活开始写起,写了整整60年的北大记忆: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与沙滩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变命运的“斗争”,有80年代从北大远游的求学与访问:哈佛、柏克利、意大利、突尼斯,作者的学术生命从这里开始,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到比较学的研究,从文化上的理论实践到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文化实践,我们看到一个富有学识、执情、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学者。在这60年的风雨历程中,作者在北大(包括门头沟劳动基地、北大鲤鱼洲分校)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学术岗位。除了劳动、读书、求学、苦难,作者还写了北大的一批人物:马寅初、季羡林、废名、王瑶、杨周翰、李赋宁等等,还有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北大人物:在特殊年代中非正常死亡的解放后北大第1位女研究生朱家玉、北大中文系书记程贤策……这些都是时刻萦绕于作者心间的美丽之魂!他们都是北大抚育出来的优秀儿女,北大的精英!

作者简介

  乐黛云,1931年生。自小在贵阳长大,1948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至今。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这桥》、《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比较文学研究》(合著)、《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自然》(中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面向风暴》(英文版、德文版、日文版)、《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透过历史的烟尘》、《绝色霜枫》。
  主编:《跨文化个案研究丛书》(14卷)、《中学西渐丛书》(5卷)、《迎接新的文化转型时期》(2卷)、《跨文化对话丛刊》(20卷)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我的选择 我的怀念(代序)
初进北大
四院生活
我在北大中文系——1948
快乐的沙滩
附录 不能忘怀的友情
阶级斗争第一课
历史的错位
空前绝后的草棚大学
从北大外出远游
世纪末访意大利
从“不可风”到“可见”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
我们的书斋
美丽的治贝子园
优伤的小径
献给自由的精魂
怀念马寅初校长
我心中的汤用彤先生
三真之境
永恒的真诚
一个冷隽的人 一个热忱的人
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
李赋宁先生与中国比较文学
心灵沟通的见证
透过历史的烟尘
“啊!延安……”
绝色霜枫
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从不伪饰,总想不益于人
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精彩书摘

  初进北大
  1948年,我在贵阳的许多朋友,抗战胜利后,都纷纷回到“下江”。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南京,有的在上海。高中三年级时,我已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这群山封闭的高原之城。我一个人搭便车到重庆参加了高考。这是一辆运货的大卡车,我坐在许多大木箱之间颠簸,穿行在云雾和峭壁之间。久已闻名的什么七十拐、吊尸岩等名目吓得我一路心惊胆战!好学容易到了重庆沙坪坝原中央大学旧址,西南地区的考场就设在这里。大学生们早已放假回家。我们白天顶着三十九度的高温考试,晚上躺在空荡荡的宿舍里喂早已饿扁了的臭虫。那时是各大学分别招生,我用了十天参加了三所大学的入学考试。
  回贵阳后,得知的我中学已决定保送我免试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不久,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陆续寄到。我当然是欢天喜地,家里却掀起了一场风波!父亲坚决反对我北上,理由是北京眼看就要被共产党围城,兵荒马乱,一个17岁的女孩子出去乱闯,无异于跳进火坑!他坚持我必须吊在家,要上学就上家门口的贵州大学。经过多次争吵、恳求,直到以死相威胁,父亲终于同意我离开山城,但只能到南京去上中央大学。他认为共产党顶多能占领长江以北,中国的局面最多就是南北分治,在南京,离家近,可以召之即回。我的意愿却是立即奔赴北京,去革命!母亲支持了我,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她的倔强的个性使她愿意支持我出去独闯天下,另一方面,她也希望我能在北方找回她失踪多年的姐姐。我们对父亲只说是去南京,母亲却另给了我十个银元,默许我到武汉后改道北上。
  ……

前言/序言



沧桑百年,风云际会: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学术探索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群杰出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剧烈变革背景下的思想轨迹、学术成就及其个人命运的交织。它以史料为基石,穿插诸多鲜为人知的史事细节和私人信件往来,力求还原那个风云变幻年代知识群体群像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分:风雨如晦,求索之路(1900-1937)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思想的艰难起步与蓬勃发展。重点考察了新式学堂的建立如何成为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重要阵地。 一、新式教育的滥觞与早期学者的困境: 详细描述了京师大学堂等早期高等学府的建立过程,以及第一代留洋归国学者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他们如何试图将西方先进的科学与人文思想“本土化”,并试图以学术研究推动国家富强。 学术思潮的交锋: 梳理了自由主义、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几种主要思潮在民国知识圈层中的传播与辩论。通过分析特定学者的讲义、日记和书信,展现了不同思想流派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批判,共同构筑了那个时代知识的生态图景。 地域性学术中心的崛起: 聚焦于除传统中心外,如西南联大(虽然主要跨越到抗战时期,但其思想基础可追溯至此)和特定地方性大学(如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在特定学科领域取得的独特成就,强调中国知识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文人的烽火岁月与坚守: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知识界对国家危亡的敏感性及其采取的行动。 文化界的动员与抗争: 描绘了作家、艺术家、史学家如何利用自己的笔墨和影响力参与到抗日宣传和民族精神凝聚的过程中。记录了他们从最初的悲观失望到最终投身抗战的心理转变过程。 学术资源的抢救与转移: 侧重于记录在战争威胁下,大学图书馆、珍贵典籍和科研设备如何被有组织地抢救和转移,这其中凝结了无数学者和教育行政人员的巨大心血与智慧。这不仅仅是物质的转移,更是对知识传承不息的庄严承诺。 第二部分:战火淬炼与思想重塑(1937-1949) 本部分的核心关注点在于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知识群体在极端物质匮乏和政治动荡中的生存状态、精神坚持以及思想的深度转向。 一、西南联大的精神丰碑: 深入剖析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保持高水准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刚毅坚卓”的内涵: 不仅记录了物质上的匮乏(如“教授的薪水只能维持温饱,甚至更低”),更着重于分析在炮火下,师生们如何通过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来对抗环境的摧残和对未来的迷茫。 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研究了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如何互相借力,催生出如“战时科学研究”等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领域。例如,工程学与应用数学的紧密结合如何服务于战时通讯和基础建设的需求。 二、知识分子与政治选择: 解放战争后期,知识界对未来中国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与分歧。 “民主”与“新民主主义”的辩论: 详述了不同派别的知识分子对即将到来的政治格局的预测和立场选择。通过分析当时的主要知识刊物(如《观察》等)中的关键社论和知识界领袖的公开信,展现了抉择的艰难性与复杂性。 留学归国的“召唤”: 考察了部分在海外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学者,在特定时期的回国浪潮背后的复杂动因,他们所怀抱的“建设新中国”的抱负,以及初到新政权时对未来工作的设想与实际工作的衔接情况。 第三部分:建设年代的学术转向与职业坚守(1949-1960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群体迎来了国家层面的“重新安排”。本部分着重于高等教育体系的重构、院系调整带来的学科格局变化,以及学者们如何在新体制下重新定位自己的学术生命。 一、院系调整与学科重塑: 系统梳理了五十年代初期的全国院系大调整,分析了这一决策对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的深远影响。 专业化的聚焦与代价: 探讨了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学科设置如何更加趋向于单一化和专业化。某些学科(如人文学科中的某些领域)因“不适应”国家建设的迫切需求而被边缘化或拆分,这种结构性变化对后续学术发展带来的长期影响。 老一辈学者的“再培训”: 记录了许多著名学者如何被要求“转岗”或“学习马列主义”以适应新的意识形态要求。例如,一位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如何被安排参与到新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其内心的挣扎与学术尊严的维护。 二、科学研究的“国家任务”: 重点关注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如何被组织起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平衡: 分析了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背景下,基础理论研究如何努力在服务于具体工程需求的同时,保持其独立性和长期价值。通过对特定科研机构早期工作报告的分析,展现了科研人员在有限资源下攻克技术难关的群像。 知识传承的新模式: 考察了老一辈学者与新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之间的师徒关系。这种关系在意识形态要求下,除了学术传授外,更增加了政治上的引导和思想上的塑造,形成了独特的师生互动模式。 本书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深入剖析,力求展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在面对国家存亡、思想更迭、社会重构时的复杂性、矛盾性及其最终展现出的巨大韧性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它是一部关于学术精神、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命运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那一年,我还是个毛头小子,怀揣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望,踏入了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北京大学。当《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时,我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书页翻动间,我看到了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巍峨的教学楼,静谧的未名湖畔,以及那些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面孔。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大在风云变幻的六十年里所经历的沧桑巨变,也展现了无数北大人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学术、追求真理的动人篇章。那些关于思想碰撞的课堂,关于青春热血的讨论,关于师生情谊的温暖,仿佛都随着文字鲜活起来。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着那份纯粹的学术氛围,体验着那份对国家、对社会的深切关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北大的精神内核,也激励我继续在这条求知之路上不断前行。

评分

拿到《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想着不过是又一本回忆录罢了。然而,翻开它,我却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枯燥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将历史的脉络巧妙地融入到个人视角和情感体验之中。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迷茫,也有坚定,都让我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的挖掘,这些细节往往能折射出更宏大的时代背景和更深刻的人性思考。比如,某一个事件发生后,学生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意见的,或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学者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学术研究的。这些片段,都让我对北大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他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评分

《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这本书,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时光漫步”。它不像很多官方史书那样严肃刻板,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带领读者走进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细节所吸引,比如校园里的老建筑背后隐藏的故事,不同年代的学生活动形式,以及那些在历史风云中依旧坚守的师者。书中描绘的场景,仿佛就在我眼前发生,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属于北大的独特气质。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自我革新的勇气,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让我对北大,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比我预想的要更“厚重”,更有“分量”。《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仿佛是一部用时间雕刻而成的画卷,将六十年间北大从战争阴影中走出的坚韧、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以及新世纪的创新探索,都一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被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所打动,无论是对校园里一草一木的细语,还是对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点滴记录,都充满了人情味。尤其是书中对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北大校园内外的反应和师生们的行动的描述,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北大作为中国思想文化重镇的责任与担当。我看到了老一辈学者的风骨,也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朝气蓬勃。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人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评分

初读《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种浓厚的历史厚重感。仿佛每一页都承载着过往岁月的痕迹,每一句话都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作者以其超凡的洞察力和深情的笔触,将1948年至2008年间,这六十年北大校园的种种变迁,以一种极为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关于校园建筑的点滴变化,关于学科发展的起伏,关于学术思想的激荡,都被他娓娓道来。我特别被其中对几位对中国教育乃至思想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者的刻画所吸引,他们身上那种严谨治学、不畏权势的精神,至今仍是我辈学习的楷模。同时,书中对于学生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所经历的挑战与奋斗,也给予了充分的展现。这让我不禁思考,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又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本书,就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也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配送也不错!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 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

评分

乐黛云教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追忆了与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师友。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读到了乐先生的那份“霸道”,霸道后面,就是儒道一家

评分

帮朋友买的,朋友说还可以。

评分

很生动的回忆录, 可以对比一下英文版。

评分

里面讲述了老北大的很多往事,还有一些对老学者的回忆和纪念,值得一读

评分

之前看到一学者推荐乐黛云的这本书,说是女性传记中很值得一读的。正好碰到京东对折,就买了这本书。读完后,了解了早前北大的故事和乐黛云的生活。也许是期望太高了,虽然读后有不少收获,但多少还是有些失落。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是正版,质量很好,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