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的改革開放使西方的各種學術思想一時如潮水般被介紹進來,形成對我國社會科學各學科的一種強大衝擊。麵對這種衝擊,中國的考古界睏惑瞭,俞偉超先生睏惑瞭。為瞭擺脫睏惑,推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與生俱來的銳意進取性格,使俞偉超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開始瞭他學術生涯中最為艱難的一次學術思想攀援。與前期的攀援截然不同,那時他不過是眾多攀援者中的可畏後生,現在卻是攀援隊伍的主帥,集成敗功過的曆史責任於一身。攀援的主峰仍然是考古學的目的論和方法論。這是一次曆時近十年的漫長、痛苦而危險的攀援。為瞭尋找攀援的途徑,他組織人係統翻譯齣版瞭西方特彆是美國二戰後考古學、人類學各學派的代錶性理論文章,並通過批判性的深入思考和比較對這些學術思潮進行瞭梳理,以便吸收其中的閤理成分。在這一過程中,他著文重點介紹瞭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影響較大的美國新考古學派的理論和方法,並在考古實踐中進行瞭檢驗。頓時,誤解的批評、冷峭的責難接踵而來,似乎他成瞭新考古學派在中國的總代錶,這使他倍感孤獨和寂寞。但他並沒有因此停息哲學的思考,放慢攀援的節律,他義無反顧地繼續前行瞭。後來,他在迴憶起這段經曆時,用深沉的語調自慰說:“孤獨、寂寞、苦悶、彷徨地跋涉人生,大概是思想傢和詩人注定的命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終於完成瞭這次脫胎換骨“涅檠”式的攀援,實現瞭學術思想的再一次升華。
內頁插圖
目錄
一座用生命和智慧熔鑄的學術豐碑(代序)——俞偉超先生的學術貢獻評述
思想是考古學的工具——論俞偉超的考古學理論與實踐
楚文化淵源探索的迴顧與思考——懷念俞偉超先生
類型學的類型——考古類型學方法論的檢討
“係列樣品”的考古質疑
科技考古概述
三大區交匯與中國文明起源
中國數字的産生與文字的起源
史前私有製的起源與發展——湘西北澧陽平原個案的分析與研究
試論班村遺址前仰韶時期文化遺存
山東泗水尹傢城遺址龍山文化的再分析
中國新石器時代使用豬進行祭祀和隨葬的研究
天山北路墓地一期遺存分析
從“夏商周斷代工程”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夏商考古學文化研究摭拾
從夏聚到商城——垣麯古城南關夏商聚落演變試探
商湯伐桀經行路綫新探
“虎食人卣”及相關圖像的史影蠡測
夫■申鼎、自餘鍾與鄰子受鍾銘文研究
周原考古劄記四則
由周原遺址陶文“周”論“周”地與先周文化
試論周代棺槨構築程序及相關葬儀
試論中國昭穆製度的起源
從山東小邾國的考古新發現談中國早期國傢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早期文明研究劄記之四
晉都新田的年代和布局
漢代京城、帝陵的考古發掘與研究
尊者無形:秦漢陵墓隨葬人俑的思考——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
鬍漢戰爭畫像與鬍漢戰爭
中國早期佛像的重要發現——論重慶新發現的紀年錢樹佛像
匈奴、鮮卑的金屬飾牌
中國古代的徒刑及刑名的演變
日本古代的大王陵園與國造墓園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服飾研究
日藏人華粟特人石床榻舞蹈圖
鄭和捐抄《妙法蓮花經》手捲調查記
前言/序言
一座用生命和智慧熔鑄的學術豐碑(代序)——俞偉超先生的學術貢獻評述
2003年12月5日,我們敬愛的導師——前中國曆史博物館原館長、著名考古學傢、教育傢俞偉超先生走完瞭他70年的人生旅途,懷著對一生鍾愛的考古文博事業的憧憬,平靜地離開瞭人世。
作為新中國培養齣來的第一代考古學傢的傑齣代錶,俞偉超先生為新中國的考古文博事業奮鬥拼搏瞭整整半個世紀。他從選擇投身考古文博事業的那天起直到生命的終結,始終堅定虔誠地奉行著自己“我們必須聽從生命的召喚,必須不斷地往前走”[1]的人生原則,熱情激蕩地用自己的全部智慧為新中國考古文博事業的發展進行瞭艱苦的探索和思考。他生前齣版的一部專題考古發掘報告、一部學術專著、三部學術論文集[2]及發錶在中外各種報紙雜誌上的近百篇學術論文和考古調查發掘報告,就是他在半個世紀中為新中國考古文博事業艱苦拼搏、探索和思考的結晶。其研究範圍之廣,學術價值之高,使俞偉超先生成為中外公認的中國考古學體係的主要構建者之一和天纔的中國考古學巨擘。
在全國考古文博界同仁都在深切緬懷俞偉超先生的今天,迴顧他的學術道路,總結他的學術貢獻,無疑對我國考古文博事業今後的發展和學術後輩的成長都大有裨益。
作為新中國的考古學驕子,俞偉超先生的學術貢獻當然主要在考古學方麵,後來由於工作環境的變化,纔涉足於博物館學和文物學。僅就考古學而言,俞偉超先生研究的範圍,上起舊、新石器時代,下迄唐宋,專攻戰國秦漢考古,始終醉心於考古學理論方法的探索,而且在這些學術領域的研究上都卓有建樹,自成一傢,這在當代中國的考古學傢中,是罕有其比的。著名考古學傢楊泓先生對此感觸頗深,曾多次對筆者說:“如果要寫一部多捲本的《中國考古學》,俞偉超無疑是最閤適的作者人選。”俞偉超先生在中國考古學界的地位於此可見一斑。
《史海鈎沉: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新探》 圖書簡介 本書集結瞭多位國內頂尖學者關於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變遷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深入剖析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個維度上麵臨的挑戰、轉型與創新。全書共分五個部分,涵蓋瞭從晚清維新思潮的興起到民國時期學術爭鳴,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重塑的廣闊曆史空間。每一篇文字都基於紮實的文獻考證和敏銳的史學洞察力,力求在宏大敘事中捕捉到那些被忽視的細節與獨特的曆史體驗。 第一部分:晚清變局與知識分子的抉擇 本部分聚焦於晚清這一劇烈動蕩的轉型期,探討西方思潮湧入對傳統儒傢思想體係造成的衝擊與內部反應。 “變法維新中的士人精神轉嚮”:詳細考察瞭梁啓超、康有為等代錶性人物在“體用之爭”中的思想演變過程。研究不再局限於對變法綱領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分析瞭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通過翻譯西學、創辦報刊等方式,重塑自身的社會角色與曆史使命感。尤其關注瞭地方士紳在支持或抵製改革浪潮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揭示瞭自上而下改革推行中的社會阻力點。 “傳教士與近代教育的本土化進程”:通過對傳教士在各地創辦的中西閤璧學堂的個案分析,探討瞭近代新式教育如何脫離純粹的宗教灌輸,逐漸融入中國本土的教育體係,為培養現代意義上的專業人纔奠定瞭基礎。重點比較瞭教會學校與官辦新式學堂在課程設置、師資培養及價值觀念輸齣上的異同。 “義和團運動中的民間信仰與國傢認同”:超越傳統上將義和團視為愚昧排外的簡單定論,本章運用文化史的方法,考察瞭在王朝衰微背景下,民間社會如何通過重構神靈敘事來應對“內憂外患”。分析瞭其儀式實踐與地方社會結構之間的互動關係,並探討瞭清政府在利用與鎮壓義和團問題上的策略搖擺,如何進一步加速瞭其統治的瓦解。 第二部分:民國風雲:學術、政治與現代性的多重對話 民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進入“百傢爭鳴”階段的關鍵時期。本部分集中探討瞭學術思想的多元發展及其與政治現實的緊張關係。 “新文化運動中的‘人’的發現與重塑”:本章超越“打倒孔傢店”的口號式敘述,深入考察瞭白話文運動的社會基礎與接受者群體。重點分析瞭從鬍適的實用主義到陳獨秀的激進主義,不同陣營對“現代人”標準的定義差異。並通過對當時文學社團活動及青年學生思想動態的考察,勾勒齣“五四”一代知識分子內心深處對個性解放與社會責任的辯證思考。 “哲學領域的冷戰:唯物史觀與科學主義的碰撞”:詳細梳理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思想界對馬剋思主義哲學,特彆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引進、闡釋與本土化過程。著重比較瞭早期擁護者與反對者(如某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方法論和認識論上的根本分歧,揭示瞭哲學論戰背後深層次的社會理想差異。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研究”:關注被“五四”光環掩蓋的文化保守力量的活動。考察瞭諸如國學大師們如何藉民族主義情緒,重新闡釋傳統文化價值,以對抗西化思潮對國傢精神根基的侵蝕。分析瞭他們在教育、史學建構等領域試圖建立的“文化主權”。 第三部分:社會革命的醞釀與文化動員 本部分著重於革命文化在社會基層的滲透與發展,特彆是對工農階層的影響。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延安道路的文化轉嚮”:細緻分析瞭中國共産黨在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如何將文學藝術作為動員群眾、進行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研究瞭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前後,文學創作的指導思想、題材選擇及對作傢的身份要求所發生的根本性變化。 “農村的啓濛與抵抗:鄉村社會文化生態的重構”:本章將視野投嚮廣大的農村,考察瞭基層教育、識字掃盲運動以及地方戲麯改造等文化乾預手段,在動員農民參與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通過對特定縣域的文化史料的挖掘,展現瞭革命文化與傳統鄉村權力結構之間微妙的博弈過程。 第四部分:知識群體的遷徙與學術傳承 探討戰爭與政治變遷下,知識分子的物理位移及其對學術譜係的延續與中斷。 “西南聯大的建構與‘散落的黃金時代’”:以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為核心案例,研究瞭在抗戰烽火中,中國頂尖教育資源如何被迫集中於一隅,並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維持瞭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和人纔培養。分析瞭聯大師生所形成的獨特社群文化,以及其在戰後對兩岸高等教育格局的深遠影響。 “戰亂中的檔案與文獻搶救工作”:關注瞭不同機構和個人在戰亂時期為保護國傢文化遺産所做的努力。通過對特定曆史文獻的流傳軌跡追蹤,揭示瞭許多重要的史料得以保存背後的不易與犧牲。 第五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化整閤 本書的收尾部分關注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層麵如何推行統一的文化政策,以及知識界如何適應這一新的政治生態。 “從‘百花齊放’的醞釀到‘思想改造’的實踐”:考察瞭建國初期文化領域所經曆的幾次重要運動,分析瞭知識分子在接受新的意識形態指導,並在專業領域實現“自我革命”的過程。探討瞭傳統人文學科在新的政治框架下如何調整研究方嚮和價值取嚮。 “翻譯事業的政治經濟學”:本章分析瞭在特定曆史時期,西方學術著作的翻譯工作如何被有計劃地組織起來,以快速構建起新的理論體係。研究瞭不同學科(如哲學、經濟學、曆史學)的翻譯選目、譯者群體構成及其背後的權力邏輯。 結語:現代中國的思想遺産與未來視野 本書的綜閤性研究,旨在為理解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提供一個多層次、多視角的分析框架。我們希望通過對曆史細節的重申與對宏大敘事的反思,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提供有益的曆史參照。本書並非對既有結論的簡單重復,而是力求在現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提齣新的問題意識和研究路徑,展現近現代中國思想探索的復雜性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