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馴評傳

潘季馴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賈徵 著,匡亞明 編
圖書標籤:
  • 潘季馴
  • 明史
  • 傳記
  • 曆史人物
  • 政治傢
  • 農民
  • 改革
  • 土地政策
  • 明朝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5028786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116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思想傢評傳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6-12-01
頁數:42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潘季馴評傳》共分12章,分彆從生平概略、治河的曆史背景、前期治河活動和後期治河活動、交友和著述、工程技術思想、工程管理思想、哲學思想、科學思維及曆史地位諸方麵對潘季馴的一生作瞭評述。
潘季馴(152l一1595)是16世紀中國明代傑齣的治河專傢。他一生中曾四次主持治理黃河和運河,前後持續27年。在長期的治河實踐中,他認真汲取前人認識黃河、治理黃河的積極成果,全麵總結瞭中國曆史上治河實踐中的豐富經驗,形成瞭一套係統的“築堤束水、藉水攻沙”的“治黃”理論和“堤防修守”的完備措施,深刻地影響瞭後代的“治黃”思想和實踐,為我國古代的治河事業做齣瞭重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

賈徵,祖籍甘肅涇川,1955年8月生。1986年研究生畢業於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獲碩士學位。現任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社會科學係副教授。近年來主要從事中國水利思想史和應用社會學方嚮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已發錶有關論文30多篇,與人閤著編寫專著數種。此書是作者獨立撰寫的第一部學術專著。

目錄

《中國思想傢評傳叢書》序

第一章 太湖之子
一、鄉情和傢世
二、青少年時期

第二章 從政簡史
一、在江西試政
二、巡按廣東,屢建奇功
(一)“慎選民牧”的用人思想
(二)懲貪除惡的清官形象
(三)積極推行“一條鞭法”改革
三、從順天督學到大理寺少卿
四、巡撫江西,大力推行新政
(一)“平寜州盜”
(二)疏通錢法
(三)整頓驛站製度,推行役製改革
(四)發廩捐資,領導治水
五、從南京兵部到刑部尚書

第三章 治河背景
一、黃、淮、運河閤流的自然曆史和明代治河政策的嬗變
二、大運河在明代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一)大運河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分離的必然産物
(二)運河交通是封建社會特定生産力水平的必然産物
(三)大運河是明代封建王朝賴以維持的生命綫
三、治河活動與封建國傢的政治職能
(一)從張居正對河漕工作的關心,看水利事業對於明代國傢政府活動的重要意義
(二)從張居正對潘季馴的支持,看政治因素對於水利事業的巨大影響

第四章 艱苦探索的前期治河活動
一、初試鋒芒的第一次治河活動(嘉靖四十四年~嘉靖四十五年)
(一)此次治河的曆史背景
(二)此次治河活動的經過
(三)對此次治河活動的評價
二、獨當一麵的第二次治河活動(隆慶四年~隆慶六年)
(一)此次治河的曆史背景
(二)本次治河活動的經過

第五章 走嚮成熟的中期治河活動
一、此次治河的曆史背景
(一)“治黃保運”的新思路開始受到朝野的普遍認同
(二)河、漕矛盾的激化,已達不可調和的地步
二、本次治河活動始末
(一)復雜的河道形勢
(二)宏偉的治河方略
(三)櫛風沐雨,躬親督率“兩河”工程
(四)功成名就,治河英名傳天下

第六章 老驥伏櫪的後期治河活動
一、此次治河的曆史背景
二、此次治河的詳細經過
(一)以修守河防為第一要務
(二)為治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第七章 交友和著述
一、交友述要
二、著述敘要
(一)治河專著
(二)其它專著

第八章 工程技術思想
一、束水攻沙理論的創立者
(一)把治沙提到治黃方略的高度
(二)築堤束水,以水攻沙
(三)蓄淮刷黃,以清釋渾
(四)利用泥沙,淤灘固堤
二、以堤治河的大師
(一)精心組織堤防係統的建設
(二)全麵總結河工技術

第九章 工程管理思想
一、對治河工程設施的管理:建立閤理完善的堤防修守製度
(一)鋪夫製度
(二)堤防每歲加固製度
(三)“四防二守”製度
(四)歲辦待料製度
(五)防汛報警製度
二、對勞動過程的管理:建立係統有效的施工管理製度
(一)“議支放”,論施工活動中的經費管理製度
(二)“議分督”,論治河活動中的分工管理製度
(三)“議責成”,論專業施工單位活動與地方政府工作相配閤的責任管理製度
(四)“議激勸”,論施工管理活動中的勞動奬懲製度
(五)“議優恤各工夫役”,論對普通民夫的勞動奬勵製度
(六)“議蠲免”,論對河工役夫的勞動保障製度
(七)“議改摺”,論河工投資製度的改革
(八)“議息浮言”,論施工活動中的輿論管製
三、加強運河水源管理:建立嚴格的閘壩啓閉製度
(一)認真研究水流泥沙運動規律,製定閤理有效的水源管理製度
(二)嚴格依法治運,強化閘壩管理製度

第十章 科學思維方法
一、實地勘驗與曆史考察相結閤的實證調查方法
(一)篤信“勘驗”的實踐傢風格
(二)重視曆史經驗的理論傢素養
二、博采眾議與邏輯論辯相結閤的邏輯思維方法
(一)博采眾議,“貴在廣忠”
(二)勇於辯惑,善於推理
三、整體思考、統籌兼顧的係統思維方法
(一)對“上遊”與“下遊”關係的深刻認識
(二)對“創築”與“修守”關係的正確處理
(三)對“運道”與“民生”關係的統籌兼顧
(四)普遍聯係、係統運行的有機自然圖景

第十一章 基本哲學傾嚮
一、以人力為本、人定勝天的唯物思想
(一)對“天”、“神”觀念的基本看法
(二)藐視鬼神、巧藉鬼神的無神論思想
二、追求“順治”、銳意創新的辯證觀點
(一)主張藉用自然力,反對靠人力硬拼的“順治”思想
(二)以“防”為“導”,辯證施治的堤防思想
三、“勞心”與“勞力”相結閤的人本思想
(一)在治河活動中對人的作用的規定
(二)在用人上提倡重用內行,主張以實踐經驗作為考核和提升河官的基本標準
(三)大膽提齣“勞心”與“勞力”相結閤的觀點,觸及到“人”的全麵發展問題
四、潘季馴哲學思想形成的文化氛圍

第十二章 不朽的曆史地位
一、一反乾餘年來的治河原則
(一)遠古時代“壅防百川”與“疏川導滯”的爭論
(二)兩漢時期以“賈讓三策”為核心的治河方略大辯論
(三)北宋時期的“迴河之爭”
(四)明代的“分流”與“閤流”之爭
二、為近代中外水利專傢所矚目
三、在當代治河實踐中的特殊曆史價值
附錄 《明史潘季馴傳》
潘季馴年錶
參考書目
索引人名索引
詞語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太湖之子
一、鄉情和傢世
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省湖州府烏程縣人。明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齣生在一個未仕秀纔的傢庭裏,父潘夔,母閔氏。
潘季馴的傢鄉湖州府,位於浙江省北部,太湖之濱,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府治。轄地六州一府,秦代屬會稽郡,三國時屬吳興郡,唐代以後為湖州治,明代為湖州府。府城內有一府治、二縣治(烏程縣、歸安縣),烏程縣治也就是湖州府治的所在地。
湖州府城所在位置,地理風水十分奇妙。齣城嚮西約五50步,有一大溪,目“苕溪”,齣自天目山之陰坡,一路蜿蜒麯摺,兩岸蘆葦護送,到湖州城外後,中分一支,悄悄流入城西之清源門,其流混濁;齣城東南約一裏,有一大溪,日“雷溪”,由上遊諸山中三條小溪匯閤而成,一路喧喧嚷嚷,直瀉而下,匆匆湧入城南之安定門,其流清純。清濁二流在城南安定門內的江子匯為一體,然後嚮東流齣臨湖門,閤諸水入太湖。整個湖州府城,外有諸溪團團環繞,內有苕、雪二水穿城而過,所到之處,芳草萋萋,流水潺潺,故民間戲謂之“水晶宮”。放眼遠眺,府城西南兩麵靠山,其山勢大多峰巒疊秀,碧綠清幽,曆代文人的碑刻墨跡,亭榭寺觀,雜齣其間;東北兩麵臨湖,其臨湖的地麵平整如毯,一望無際,處處皆良田沃壤。嚮北行18裏即到瞭太湖邊。
太湖銜遠山,吞日月,匯三江之水,跨江浙兩省,長500裏,周3.6萬頃。湖麵汪洋浩翰,氣象萬韆。湖邊麯摺迂迴,支港繁多。其中湖州境內的大錢湖、小梅港諸口,曆來為江南運河的漕運關卡,浙西交通的襟喉要地。湖州不僅曆史悠久,而且物産豐饒,民風淳樸,是江南一處著名的蠶桑魚米之鄉,詩書禮義之邦。曆代文人墨客都對此贊不絕口。蘇軾《墨妙亭記》中稱:“吳興民足,魚稻茭蒲之利,寡求而不爭。”王樨《登喜留亭記》目:“其産多蠶桑竹木魚稻果菇之利,俗號殷富。”李心傳《南林抱國寺記》說:“烏程之南林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土潤而物豐,民信而俗樸,行商坐賈之所萃。”這都是在描繪物産豐富之貌。由於土地肥沃,環境優雅,造就瞭烏程地麵勤勞淳樸的民情風俗。如茅瑞徵《吳興掌故序》中言:“吳興風俗最近古樸,其土人雅稱,率素潤達而峭直,其裏閭力本務檣,惟斤斤以勤儉,長子孫無敢傲康以墜先業。”《西吳枝乘》中贊嘆:“湖民力本射利,計無不悉,尺寸之堤,必樹之桑,環堵之隙,必課以蔬,富者田連阡陌,桑麻萬頃,而彆墅山莊求竹木之勝無有也。”經濟上的富饒也促進瞭文化的進步。湖州地麵曆來是齣纔子佳人的地方,學習風氣十分濃厚。正如王十朋《湖州偈廟文》所贊:“湖學之勝,東南鮮倫,風似鄒魯,民同蜀閩。”趙孟顓《吳興賦》所述:“傢有詩書之聲,戶習廉恥之道。”史儼之《進士題名碑》所評:“吳興世風之勝,甲於浙西,……士由科第奮興,肩背相望。”

前言/序言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五韆年連綿不斷的麯摺發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礴之勢,衝破瞭重重險阻,奔騰嚮前,現在更以嶄新麵貌,雄姿英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奇跡。産生這一奇跡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産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纍、發展瞭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曆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曆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瞭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曆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傢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嚮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係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麵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韆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誌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産。”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閤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乾餘年是中國曆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瞭這段曆史,也就基本上總結瞭五韆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於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孑L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采取《中國思想傢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曆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傑齣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餘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為二人或二人以上閤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麵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錶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齣這段曆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麵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麵係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誌提齣上引建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傢學者已從各個方麵作瞭許多工作,但對全麵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努力。作為“拋磚引玉”,本《叢書》隻是這個繼續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叢書》凡二百部,約四韆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齣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齣齊。
  《叢書》所以用“中國思想傢評傳”命名,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而曆史事實也反復證明,凡是在各個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和學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當時曆史條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和掌握瞭該領域事物發展規律的具有敏銳思想的人。他們取得成就的大小,取決於思想上認識和反映這些規律的程度如何。思想並非先驗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這些規律,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和對前人思想成果的藉鑒和繼承。思想一旦形成,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實踐起決定性指導作用。韓愈說的“行成於思,毀於隨”,列寜說的“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這些話,雖所處時代和所持立場不同,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性質也不同,但就認識論中思與行、理論(思想的高度概括)與實踐的關係而言,確有相通之處,即都強調思想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和作用。因此我們以“中國思想傢評傳”命名,就是力圖抓住問題的核心,高屋建瓴地從思想角度去評述曆史人物,以便對每個傳主在他所處時代的具體情況下,如何在他所從事的領域中,剋服睏難,鏇展纔華,取得成功,做齣貢獻,從思想深處洞察其底蘊。曆史上各個時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關方麵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闡述自己思想觀點的論著雖亦不少,但大量的則是其思想既來自實踐(包括對前人、他人實踐經驗的吸取)、又滲透在自己創造性實踐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業績和事功上,而沒有留下論著。另一些人卻隻留下著作而無其他功績,對這些人來說,他那些有價值的著作就理所當然地是他的偉大業績和事功。如果論述一個人的思想而不聯係他的業績(包括著作),必將流於空洞的抽象;同樣,如果隻講一個人的具體業績而不結閤他的思想活動,又必將成為現象的羅列。評價思想和評價業績,兩者不應偏廢。而不斷在實踐中豐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則是經常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強調這個因素,引起人們的正視和反思,正是我們的主旨和目的。當然,思想和思想傢,思想傢和實踐傢,都是既有區彆又有聯係的不同概念,忽視這一點是不對的。《叢書》的重點則是放在兩者的聯係和結閤上。至於如何使兩者很好聯係和結閤而又著意於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種方式錶達,則自當由作者根據傳主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作齣妥善安排。
  自從人類曆史上産生瞭馬剋思主義,不僅全人類解放和發展有瞭劃時代的明確方嚮,學術研究也有瞭更嚴密的科學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根據這一科學方法,在研究和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特彆是聯係到《叢書》的撰著時,我認為下列幾點應特彆引起重視。
  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事求是是貫串在馬剋思實際活動和理論研究中的主綫,離開瞭它也就離開瞭馬剋思主義。隻有切實掌握瞭客觀情況,纔能得齣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前者為“實事”,後者為“求是”,二者相結閤,就叫實事求是。事不實則非誇即誣。為瞭弄清情況,就必須對情況的本質與現象、整體與局部、真與僞、精與粗,作齣區彆、梳理和取捨,這樣纔能掌握情況的實質,達到“實事”的要求;然後進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齣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觀臆測的假象,並驗證其是否符閤人民利益和人類曆史前進方嚮,是否反映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發展規律,這樣纔能得齣正確的認識和判斷,達到“求是”的要求。實事求是是治學的基本功夫,是對每個傳主的功、過、是、非作齣公正評價的必要前提。不論古今中外,對曆史人物過高或過低的不公正評價,大都由於未能認真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緣故。
  二、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馬剋思主義學說就是批判的學說,而批判是為瞭繼承、發展和創新。這就需要我們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既要繼承發揚傳主業績和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極因素。凡傳主業績和思想中體現瞭諸如愛國主義、民主意識、科學見解、藝術創造和艱苦奮鬥、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閤曆史前進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諸方麵有顯著成就等積極因素者,必須滿腔熱情地加以繼承和弘揚,並緊密結閤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實際,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風;凡反映有諸如封建迷信、專製獨裁、愚昧落後、喪失民族尊嚴和違背科學進步等消極因素者,必須以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極影響,而消極因素經過徹底批判後可轉化為有益的教訓;凡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相混者,更當加以認真清理和揚棄,既發揚其積極因素又摒棄其消極因素。我們力求一點一滴、切實認真地探索各個傳主思想和業績中珍貴的積極因素,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正在從事的繼往開來偉大曆史工程的組成部分。
  三、堅持“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原則。“百花齊放”和“百傢爭鳴”,是發揚學術民主、促進學術繁榮的正確原則和巨大動力。前者強調一個“齊”字,後者強調一個“爭”字,是錶示學術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兩種不同狀態;前者突齣的是統一與和諧,後者突齣的是區彆與爭論;兩種狀態又統一於不斷地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轉化的持續發展提高過程之中。“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原則體現在撰著評傳時,應從“齊放”和“爭鳴”齣發,綜閤中外各個時期對有關傳主的不同評價,吸取符閤客觀存在的對的東西,摒棄其違反客觀存在的不實的東西,然後創造性地提齣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趕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傢之言。同時,對整個《叢書》而言,也有個共性、個性又統一又區彆的問題。這就是一方麵作者應把“實事求是”、“批判遺産方麵,在激勵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方麵,在促進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曆史性偉大事業中,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我以一顆耄耋童心,默默地祝願這一由一批老中青優秀學者經長年纍月緊張思維勞動而作齣的集體性學術成果能發齣無私的熠熠之光,緊緊伴照著全民族、全人類排除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走嚮和平、發展、繁榮、幸福的明天!
  熱誠歡迎國內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賜教,以匡不逮。是為序。
  匡亞明
  1990年10月7日

《大河的魂靈:明代水利巨匠的興衰與遺産》 一部深度剖析中國古代水利工程體係、治河思想演變及其社會影響的恢弘史詩。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曆史人物,而是以明代中葉至清初這一關鍵曆史時期為切片,係統梳理瞭中國大江大河治理思想的深刻變革、水利工程技術的迭代進步,以及這些宏大工程背後的政治博弈、民間疾苦與文化心態。它試圖迴答一個核心問題:在一個以農業立國、水患頻仍的國度,統治者與知識精英是如何理解、控製並最終塑造瞭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 第一部分:江河的召喚與舊體係的裂變(明中葉的睏局) 明朝中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膨脹,傳統的以“堵”和“修”為主的水患應對體係開始顯露齣其不可持續性。長江、黃河、淮河等主要流域的治理麵臨空前的壓力。本書首先描繪瞭這一曆史背景: 地理的張力: 詳細分析瞭黃河“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自然規律與人定勝天的治理信念之間的根本衝突。重點考察瞭黃河下遊,特彆是河南、山東兩省數百年積纍的泥沙淤積問題,及其對漕運和農業的緻命威脅。 技術與經驗的固化: 梳理瞭宋元以來發展成熟的河工技術,如築堤、護岸、疏浚的傳統操作規範。探討瞭這些經驗在麵對超大規模、超強度自然災害時的局限性。此時期的水利官員往往是經驗豐富的老吏,但其思維模式多局限於對既有成功案例的模仿,缺乏對水文動力學的係統認知。 漕運的命脈: 闡述瞭以大運河為核心的南北物資流通體係對國傢穩定的極端重要性。漕糧的運輸,尤其是“挽河”與“改道”的爭議,是如何將技術問題上升到國傢安危的政治議題。我們觀察到,在這一階段,漕運的順暢往往優先於對水患的根治。 第二部分:思想的碰撞與治理哲學的重構(理念的革新浪潮) 明代後期,隨著學術思潮的活躍和實際工程經驗的教訓,一批具有開創性的水利思想傢開始嶄露頭角。他們的觀點標誌著中國傳統水利觀嚮更科學、更具整體性的方嚮轉變。 “疏導為上”的迴歸與深化: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從古代經典中汲取智慧,結閤當代觀察,重新審視“堵不如疏”的論斷。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疏浚,更是對水流動力學更深層次的理解——認識到水流本身具有的“自然傾嚮性”,以及人為乾預應順應此傾嚮而非強行逆轉的哲學。 全流域管理的雛形: 重要的討論集中在如何跳齣“一縣一堤”、“一省一策”的局部治理模式,倡導對整個水係(如淮河水係或黃河中下遊)進行統籌規劃。這涉及到跨區域的協調、防洪與排澇的矛盾協調,以及軍民閤力的新組織模式。 工程設計的科學化探索: 考察瞭新的測量技術、材料學應用(如新的夯土技術、磚石結構應用)以及對水文數據的初步收集與分析嘗試。雖然缺乏現代意義上的數學模型,但對水流速度、洪水位綫的經驗性估算已臻成熟。 第三部分:工程的實踐與帝國的意誌(宏大工程的實施與代價) 本書的重心之一,在於描繪明末清初,國傢層麵為解決水患而推行的幾項標誌性的大型水利工程。這些工程的決策過程、組織形式和實際效果,構成瞭晚明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 組織動員與社會成本: 分析瞭大規模水利工程的勞動力組織體係——如何從裏甲製中徵調民夫,如何協調衛所軍力和地方力量。重點揭示瞭無休止的徭役對底層社會穩定性的衝擊,以及由此滋生的貪腐和低效問題。工程的“成功”往往建立在對民間資源的過度榨取之上。 政治與工程的聯姻: 探討瞭水利決策如何成為權力鬥爭的工具。某項工程的倡導者往往是朝中的重臣或地方的實力派,工程的成敗直接影響其政治聲譽。因此,工程的評估標準常被政治需求所扭麯,科學性退居次位。 遺産的固化與傳承: 考察瞭這些大型工程(如新的河堤體係、泄洪區的規劃)在清代繼承和發展的情況。許多明代留下的工程遺製,如特定形式的堤防斷麵、河道的走嚮,深刻地塑造瞭清代乃至近代的地理麵貌和水利遺産。 第四部分:水患背後的文化與製度鏡像 最後,本書從社會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探究瞭水患對中華文明的深層影響。 “天人閤一”的實踐睏境: 深入分析瞭儒傢“天人閤一”思想在水利實踐中的矛盾體現。一方麵,強調順應自然;另一方麵,又急於通過人力來“平定”水患,以證明君權的神授性與有效性。這種內在的緊張關係,貫穿瞭整個治理史。 史官筆下的治河: 梳理瞭曆代地方誌和官方史書中對水利工程的記載模式。觀察到對於成功的水利工程,往往被描繪為君主聖明、官員勤勉的典範;而對於失敗的工程,則多歸咎於天災或“奸佞誤國”,對係統性失誤的批判往往被淡化。 知識的斷裂與復蘇: 考察瞭在明末社會動蕩中,一批重要的水利技術文獻和圖譜的散失與流傳情況,以及後來的學者如何努力地收集、整理和復興這些被忽視的工程智慧。 《大河的魂靈》以宏大的敘事和紮實的史料,重構瞭明代水利治理的復雜圖景,它不僅是一部關於工程技術的曆史,更是一部關於權力、資源分配、以及人類麵對無常自然時所展現齣的智慧與無奈的深刻編年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潘季馴評傳》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光是閱讀書名,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豐富信息量。我一直對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扮演關鍵角色的風雲人物充滿好奇,而潘季馴無疑是其中一位。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他是如何在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中,憑藉何種纔華與魄力,走齣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我期望書中能夠詳細地展現他的人生軌跡,從他的少年時代,到他步入仕途的種種經曆,再到他在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所做齣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讀到作者對於潘季馴的深刻評價,不僅僅是簡單的贊揚或批評,而是能夠站在曆史的高度,分析他行為的動機,解讀他決策的背景,以及他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機會,一次與偉人靈魂碰撞的契機。我希望它能讓我更加理解那個時代,更加深刻地認識人性的復雜,更加清晰地辨識曆史前進的邏輯。

評分

《潘季馴評傳》的齣現,在我看來,不僅是一本關於人物的傳記,更是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我對手中這本書的期待,源於我對曆史人物的深刻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對曆史進程産生深遠影響的人物。潘季馴,在我腦海中,一直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形象,我想通過這本書,能夠深入地瞭解他非凡的一生。我期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他的成長經曆,他的政治抱負,他的軍事纔能,以及他在文化領域所展現齣的獨特魅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客觀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對潘季馴的一生進行評說,分析他的功過是非,挖掘他內心世界的豐富性,以及他為後世留下的啓示。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次精神的升華,一次對曆史智慧的汲取,一次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評分

初見《潘季馴評傳》,我的第一反應是它所傳達齣的某種學術的嚴謹性,同時又透齣一股非凡的藝術感染力。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對曆史人物的傳記有著一種近乎癡迷的熱情,尤其鍾愛那些能夠將宏大敘事與細膩情感融為一體的作品。潘季馴,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而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剝開層層曆史的迷霧,去真正觸摸到這位人物的靈魂。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宏闊的視野,將潘季馴置於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解讀,展現他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既順應又抗爭,既有所作為又飽受磨礪。我想要瞭解他為人處世的智慧,他政治上的手腕,他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以及他留給後人最寶貴的精神遺産。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心靈探險,一次對曆史真相的求索,一次對人生意義的追尋。

評分

手捧《潘季馴評傳》,我感受到的是一種知識的厚重和思想的重量,這與我一直以來對曆史傳記的追求不謀而閤。我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潘季馴這位曆史人物。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生動而又不失嚴謹的筆觸,為我展現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我想要瞭解他如何在一個動蕩的時代中,憑藉其卓越的纔乾,在各個領域都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一個人物的過去,更是理解一段曆史的演變,感悟一種精神的力量,汲取一份人生的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次充實的閱讀體驗,一次深刻的曆史啓迪,一次對人生價值的重新審視。

評分

翻開《潘季馴評傳》,我首先被那封麵設計所吸引,一種古樸而又不失莊重的氣息撲麵而來,仿佛早已預示瞭書中內容的厚重與深邃。我並非曆史學者,對潘季馴這個名字的瞭解也僅限於一些零散的片段,但正因如此,我纔更加渴望通過這本書來深入認識這位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獨特印記的人物。我期待著作者能夠以一種既嚴謹又不失文學性的筆觸,為我勾勒齣潘季馴波瀾壯闊的一生。我希望看到書中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能挖掘齣他內心深處的思考、情感的起伏,以及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我想瞭解他作為一個官員,如何平衡個人理想與國傢大義;作為一個文人,他的創作是否反映瞭他所處的時代,又為後世留下瞭怎樣的精神財富。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視那個遙遠而又充滿魅力的時代,去感受那個時代人物的脈搏與溫度。我滿懷期待,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次思想的洗禮,一次曆史的探險,一次對人生百態的深刻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