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书百法
原价:19.80元
作者:刘堂江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49335800
字数:14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内容提要
目录
一诸葛亮:观大略法/1
二陶渊明:不求甚解法/2
三杨大眼:耳读法/4
四韩愈:提要钩玄法/6
五苏东坡:八面受敌法/8
六陆游:有的放矢法/11
七朱熹:循序渐进法/13
八陈善:出入法/14
九陆九渊:涵泳法/16
十董遇:三余法/18
十一张溥:七录法/20
十二顾炎武:万里行路法/22
十三郑板桥:精当法/24
十四梅文鼎:四不怕法/26
十五叶奕绳:约取实得法/28
十六梁启超:注意法/30
十七毛泽东:高诵恬吟法/32
十八徐特立:精读法/34
十九董必武:阅兵法/36
二十谢觉哉:晨思夜读法/38
二十一鲁迅:多翻法/40
二十二郭沫若:一通二否法/42
二十三叶圣陶:由浅入深法/44
二十四夏丏尊:蔓延法/46
二十五丰子恺:重复法/48
二十六夏衍:构想对比法/50
二十七曹靖华:无师自通法/52
二十八老舍:结合法/54
二十九巴金:回忆法/56
三十邓拓:背筐捡粪法/58
三十一吴晗:红线拴钱法/60
三十二廖沫沙:自身修行法/62
三十三陈伯吹:根本法/64
三十四秦牧:鲸吞牛食法/66
三十五茹志鹃:香菱学诗法/68
三十六碧野:三比法/70
三十七王汶石:三遍法/72
三十八白夜:双十法/74
三十九刘征:信马由缰法/76
四十曹世钦:记账法/78
四十一庄之明:选择法/80
四十二忆明珠:内外贯通法/82
四十三张一弓:无心栽花法/84
四十四冯骥才:定向浏览法/87
四十五叶辛:我行我素法/89
四十六杨贤江:口演笔述法/91
四十七邹韬奋:层次法/93
四十八艾思奇:闹中求静法/95
四十九冯定:广专结合法/97
五十顾颉刚:质疑法/99
五十一范文澜:天圆地方法/101
五十二冯友兰:四字法/103
五十三杨公骥:扫清外围法/105
五十四吕振羽:约、博、精法/107
五十五施蛰存:理智法/109
五十六王力:由博返约法/111
五十七钱锺书:求证法/113
五十八朱光潜:读写结合法/115
五十九高亨:一通百通法/117
六十钟敬文:开放法/119
六十一郭豫适:无定法/121
六十二金开诚:蜘蛛结网法/123
六十三章培恒:花海酿蜜法/125
六十四牟世金:如临大敌法/127
六十五王通讯:人-资系统法/129
六十六林帆:借光法/131
六十七奚椿年:取其所长法/133
六十八钱梦龙:四步法/135
六十九华罗庚:驾驭法/137
七十钱伟长:跨越法/138
七十一王亚南:相互渗透法/140
七十二苏步青:摄取灵魂法/142
七十三陈念贻:单打一法/144
七十四陈景润:浇铸基础法/146
七十五杨乐:红外摄影法/148
七十六张广厚:食化法/150
七十七王梓坤:先缓后急法/152
七十八李慰萱:迂回穿插法/154
七十九王大珩:实践法/156
八十马克思:全方位法/158
八十一列宁:批注法/160
八十二狄慈根:由表及里法/162
八十三黑格尔:活页摘录法/164
八十四卢梭:三步法/166
八十五索洛维契克:趣味学习法/168
八十六大仲马:筛选法/170
八十七马雅可夫斯基:警枕法/172
八十八小林多喜二:捉迷藏法/174
八十九杰克·伦敦:饿狼吃食法/176
九十柯南道尔:精选储藏法/178
九十一凡尔纳:笔记法/180
九十二毛姆:多管齐下法/182
九十三约翰·罗斯金:开凿冶炼法/184
九十四雅各布:多管窥豹法/186
九十五约翰·奈斯比特:跟踪分析法/188
九十六爱因斯坦:淘金法/190
九十七爱迪生:目标法/192
九十八达尔文:实效法/194
九十九居里夫人:专注法/196
一百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198
后记/200
新版后记/204
作者介绍
刘堂江,笔名伊山,1949生于江西省武宁县,中共党员。出版《杏坛红杏》《醉人的蟹香》《热血师魂》《毛泽东主席教育实践》《中华之光——王选传》《勤奋与成才》《青春漫笔》等著作十余种(含合作)。主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零距离贴近教师》《学生写作经典范文》等丛书、图书多部。其著作与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新闻出版署“国家图书奖”,国家教委“教育好新闻”一等奖、教育部教育新闻作品特别奖、一等奖,广电部“星光奖”一等奖,团中央第二届全国青年读书节“佳图书奖”等奖励十余项。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介绍百位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和技巧,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给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读书方法上的借鉴与指导,是一本寓学于乐的图书。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触《效能炼金术》这本书,我着实被它那股子直率得近乎鲁莽的实用主义风格给震慑住了。这本书的语调极其坚定,仿佛作者就是站在讲台上,用他那洪亮且不容置疑的嗓音向我们宣告:“抛弃幻想,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一切!”书中充满了各种“打卡清单”、“时间块切割法”以及“每日复盘日志”的模板,每一步都像是被精确切割过的多米诺骨牌,要求读者必须严格遵循既定路径,否则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我试着按照书中介绍的“番茄冲刺”方法来处理我积压已久的工作邮件,前十分钟还兴致勃勃,但当要求我必须在接下来的二十分钟内完全隔绝外界干扰,连呼吸都仿佛要被严格控制时,我的神经开始紧绷。我发现自己并非一个可以被如此严苛“格式化”的个体,我的效率曲线总是随着情绪和外部环境发生微妙的波动。这本书的节奏太快,太强调即时反馈和可见的结果,对于那些需要深度思考和长期酝酿的创造性工作来说,这种压迫感反而成了阻碍。它像一台高性能的跑车,马力十足,但也许并不适合在布满鹅卵石的乡间小路上慢悠悠地兜风,欣赏沿途的风景。我更欣赏那些允许人在过程中犯错、可以稍微偏离轨道重新调整的书籍,而这本书似乎只为“完美执行者”而生。
评分《心流导向手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怎么说呢,有一种过于精致的“学术腔调”,让人在阅读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作者试图证明自己学术地位的努力。它的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恨不得附上三到四篇引文的标注,大量的术语堆砌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使得原本可能平易近人的概念变得晦涩难懂。比如,书中对“沉浸式体验”的定义,用了近半页纸的篇幅,混合了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现象学的专有名词,我必须频繁地查阅附录的词汇表,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指导实践的书籍,而是在啃一本厚重的研究生教科书。我理解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我更需要的是如何将“心流”这种美妙的状态,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每天的洗衣、做饭、通勤这些琐碎的日常中去。这本书似乎将心流体验塑造成了一个需要通过复杂仪式才能达成的精英境界,而非一种人人都可以触及的生命常态。它的表达方式,无形中构建了一道门槛,让许多渴望简单实用方法的读者望而却步,仿佛在说:“如果你不懂这些复杂的理论,你就无法真正体会到它。”
评分翻阅《掌握效率的七项原则》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篇极其冗长、缺乏编辑润色的会议纪要。全书的语气平铺直叙,几乎没有使用任何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形容词或比喻。每一个“原则”的阐述都像是按部就班地念诵说明书,缺乏了故事性和情感的共鸣。作者似乎坚信只要把步骤写清楚了,读者就一定能做到,却忽略了人类的思维往往是通过故事和情感连接来记忆和内化的。我读到介绍“第五原则:主动拒绝不必要请求”时,作者只是机械地给出了几种预设的拒绝话术,但对于拒绝时内心产生的愧疚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张力,这些软性的、真正阻碍人们实践的心理障碍,书中完全没有触及。这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显得有些“悬浮”于真实的生活之上。如果说一本好的自我提升书籍应该像一个真诚的导师,分享他跌倒又爬起来的经验,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冷冰冰的流程图,虽然逻辑自洽,却无法在我的内心激起任何涟漪,更别提驱动我产生持久的改变了。
评分这本《XX之术》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力量,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蕴含了哪些“术”能够指引我的人生航向?从封面设计上看,那种低调的暗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透露出一种沉淀已久的历史厚重感,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行走的时间胶囊。我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翻开了第一页,期待着能被某种古老而智慧的哲学所洗礼。然而,书中洋溢着大量的图表分析和数据模型,对于我这种偏爱文学叙事和人生哲思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显得有些枯燥和抽象。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逻辑和结构来解构“成功”的定义,而非探讨成功的内在体验和情感驱动力。比如,其中关于“资源配置优化”的那一章,我反复读了几遍,试图理解其中复杂的矩阵图,但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的是那些充满激情和挣扎的个体故事,而非冰冷的数字游戏。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一个鲜活的灵魂是如何做出选择,那种在模糊地带挣扎的勇气和智慧,而不是一套可以被量化和复制的流程。或许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在商业决策或项目管理领域需要精准工具的专业人士,对渴望在精神层面寻求慰藉的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工程蓝图,而非一首触动心灵的诗歌。它确实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但那个框架里缺少了人性的温度和不可预测的美感。
评分坦白讲,《精进的艺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犹如在干燥的沙漠中徒步,渴望着找到一处绿洲,但最终只收获了一把沙子。这本书的结构呈现出一种令人困惑的跳跃性。前一章还在宏大地探讨宇宙的熵增原理,试图将其与个人习惯的养成联系起来,读起来玄之又玄,让人感觉自己好像在听一场高深莫测的哲学讲座;紧接着的下一章,画风突变,开始详细讲解如何挑选最适合晨跑的运动鞋型号,甚至对比了不同品牌鞋底的缓冲系数。这种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无缝切换,让我很难将心神沉淀下来,去消化其中任何一个层面的观点。我总有一种感觉,作者试图将太多不相关的领域知识强行塞进一个“精进”的标题下,导致了观点的稀释和深度的流失。当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主线,留下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一会儿是黑洞的引力,一会儿是哪种咖啡豆的烘焙程度。这种知识的碎片化堆砌,对于寻求系统性指导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它没有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支点,让我去理解如何将这些“精进”的碎片拼凑成我自己的生活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