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法

读书百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堂江 著
图书标签:
  • 阅读技巧
  • 高效阅读
  • 学习方法
  • 读书笔记
  • 时间管理
  • 思维导图
  • 知识管理
  • 自我提升
  • 个人成长
  • 阅读习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ISBN:9787549335800
商品编码:101680670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读书百法

原价:19.80元

作者:刘堂江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49335800

字数:14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内容提要


目录


一诸葛亮:观大略法/1

二陶渊明:不求甚解法/2

三杨大眼:耳读法/4

四韩愈:提要钩玄法/6

五苏东坡:八面受敌法/8

六陆游:有的放矢法/11

七朱熹:循序渐进法/13

八陈善:出入法/14

九陆九渊:涵泳法/16

十董遇:三余法/18

十一张溥:七录法/20

十二顾炎武:万里行路法/22

十三郑板桥:精当法/24

十四梅文鼎:四不怕法/26

十五叶奕绳:约取实得法/28

十六梁启超:注意法/30

十七毛泽东:高诵恬吟法/32

十八徐特立:精读法/34

十九董必武:阅兵法/36

二十谢觉哉:晨思夜读法/38

二十一鲁迅:多翻法/40

二十二郭沫若:一通二否法/42

二十三叶圣陶:由浅入深法/44

二十四夏丏尊:蔓延法/46

二十五丰子恺:重复法/48

二十六夏衍:构想对比法/50

二十七曹靖华:无师自通法/52

二十八老舍:结合法/54

二十九巴金:回忆法/56

三十邓拓:背筐捡粪法/58

三十一吴晗:红线拴钱法/60

三十二廖沫沙:自身修行法/62

三十三陈伯吹:根本法/64

三十四秦牧:鲸吞牛食法/66

三十五茹志鹃:香菱学诗法/68

三十六碧野:三比法/70

三十七王汶石:三遍法/72

三十八白夜:双十法/74

三十九刘征:信马由缰法/76

四十曹世钦:记账法/78

四十一庄之明:选择法/80

四十二忆明珠:内外贯通法/82

四十三张一弓:无心栽花法/84

四十四冯骥才:定向浏览法/87

四十五叶辛:我行我素法/89

四十六杨贤江:口演笔述法/91

四十七邹韬奋:层次法/93

四十八艾思奇:闹中求静法/95

四十九冯定:广专结合法/97

五十顾颉刚:质疑法/99

五十一范文澜:天圆地方法/101

五十二冯友兰:四字法/103

五十三杨公骥:扫清外围法/105

五十四吕振羽:约、博、精法/107

五十五施蛰存:理智法/109

五十六王力:由博返约法/111

五十七钱锺书:求证法/113

五十八朱光潜:读写结合法/115

五十九高亨:一通百通法/117

六十钟敬文:开放法/119

六十一郭豫适:无定法/121

六十二金开诚:蜘蛛结网法/123

六十三章培恒:花海酿蜜法/125

六十四牟世金:如临大敌法/127

六十五王通讯:人-资系统法/129

六十六林帆:借光法/131

六十七奚椿年:取其所长法/133

六十八钱梦龙:四步法/135

六十九华罗庚:驾驭法/137

七十钱伟长:跨越法/138

七十一王亚南:相互渗透法/140

七十二苏步青:摄取灵魂法/142

七十三陈念贻:单打一法/144

七十四陈景润:浇铸基础法/146

七十五杨乐:红外摄影法/148

七十六张广厚:食化法/150

七十七王梓坤:先缓后急法/152

七十八李慰萱:迂回穿插法/154

七十九王大珩:实践法/156

八十马克思:全方位法/158

八十一列宁:批注法/160

八十二狄慈根:由表及里法/162

八十三黑格尔:活页摘录法/164

八十四卢梭:三步法/166

八十五索洛维契克:趣味学习法/168

八十六大仲马:筛选法/170

八十七马雅可夫斯基:警枕法/172

八十八小林多喜二:捉迷藏法/174

八十九杰克·伦敦:饿狼吃食法/176

九十柯南道尔:精选储藏法/178

九十一凡尔纳:笔记法/180

九十二毛姆:多管齐下法/182

九十三约翰·罗斯金:开凿冶炼法/184

九十四雅各布:多管窥豹法/186

九十五约翰·奈斯比特:跟踪分析法/188

九十六爱因斯坦:淘金法/190

九十七爱迪生:目标法/192

九十八达尔文:实效法/194

九十九居里夫人:专注法/196

一百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198

后记/200

新版后记/204

作者介绍


刘堂江,笔名伊山,1949生于江西省武宁县,中共党员。出版《杏坛红杏》《醉人的蟹香》《热血师魂》《毛泽东主席教育实践》《中华之光——王选传》《勤奋与成才》《青春漫笔》等著作十余种(含合作)。主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零距离贴近教师》《学生写作经典范文》等丛书、图书多部。其著作与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新闻出版署“国家图书奖”,国家教委“教育好新闻”一等奖、教育部教育新闻作品特别奖、一等奖,广电部“星光奖”一等奖,团中央第二届全国青年读书节“佳图书奖”等奖励十余项。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介绍百位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和技巧,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给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读书方法上的借鉴与指导,是一本寓学于乐的图书。

文摘


序言



《书海拾遗:那些被时光打磨的光芒》 当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当墨香萦绕在鼻尖,我们便踏入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辽阔宇宙。这宇宙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匿于那些静静躺在书架上的纸张之间,等待着有心人去开启,去探索,去感受。我所辑录的这些“拾遗”,并非是什么宏大的学术理论,也非什么秘而不宣的绝世秘籍,它们更像是我在漫漫书海中偶然拾得的、闪烁着独特光芒的碎片。这些碎片,或是一段触动心灵的文字,或是一种启发思维的观点,或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们以或轻柔或激昂的方式,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终汇聚成这篇《书海拾遗》。 这本书,更像是一次个人的精神漫游,一次与古往今来无数智者灵魂的对话。它没有强加的框架,也没有刻意的说教,我只想与读者分享那些让我沉醉、让我思考、让我得以成长的阅读体验。我深知,阅读的力量,不在于数量的堆砌,而在于质的沉淀;不在于炫技的辞藻,而在于真挚的情感。因此,在这里,我不会列举“如何快速阅读”或是“百种高效学习法”之类的技巧,因为真正的阅读,往往是缓慢而深刻的,它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倾听书中的声音,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去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书海拾遗》所收录的,是那些在我生命旅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作品,它们如同夜空中的星辰,虽然渺小,却共同描绘出璀璨的星河。我并非要为这些作品作“导读”或“评论”,我更希望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轻轻地推开一扇扇门,邀请你去亲自窥探门后的风景。或许,你会在这段文字中,瞥见一本书籍的某个侧面,而这侧面,足以让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拿起那本书,开启属于你自己的阅读之旅。 首先,我想谈谈那些关于“静”的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静”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然而,许多伟大的思想,许多深刻的洞见,都诞生于宁静之中。我曾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书,它细致地描绘了亭台楼阁的布置,山石水木的搭配,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与美学。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美学,更是中国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想象一下,在曲径通幽处,一汪碧水,几株垂柳,坐于一方凉亭,手捧一卷古籍,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那是一种何等惬意的生活。这种“静”,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生活,为了在喧嚣中寻得一处安宁,让心灵得以喘息和滋养。 接着,我想分享一些关于“人”的故事。人,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迷人的存在。我常常在阅读中,被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我曾读过一本描绘小镇生活的长篇小说,书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他们有的善良淳朴,有的精明市侩,有的热情洋溢,有的沉默寡言。但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共同构成了那个鲜活的世界。我被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感染,为他们的命运所牵动,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在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弱点;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生活的温暖。这些故事,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的含义,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 再者,我想要触及那些关于“思”的火花。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独特能力,也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驱动力。我曾经读过一本哲学启蒙读物,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探讨了“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终极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思考的过程本身,就足以让人受益匪浅。它拓宽了我的视野,挑战了我固有的观念,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审视这个世界。我还读过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它讲述了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揭开自然奥秘的。我被他们的求知欲、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坚持所深深打动。他们并非生而知之,而是通过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思考,才最终抵达了真理的彼岸。这些关于“思”的记录,让我明白,好奇心是多么宝贵,而坚持思考更是何等重要。 在《书海拾遗》中,我也会提及一些关于“美”的感悟。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是自然的壮丽,可以是艺术的精湛,也可以是文字的韵味。我曾阅读过一本关于绘画史的书,它细致地介绍了从古至今各个流派的绘画风格,从文艺复兴的宏伟到印象派的色彩斑斓。我惊叹于艺术家们对光影、对色彩、对线条的驾驭能力,他们将瞬间的情感凝固在画布上,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感受那份震撼。我也爱读诗歌,那些经过锤炼的文字,仿佛蕴含着魔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万千景象,唤起心中最柔软的情愫。读诗,就像品一杯醇厚的茶,需要慢慢地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甘醇与回甘。 这本书,也包含了我对“情感”的细腻捕捉。人类的情感,是如此丰富而复杂,有时温暖如春,有时寒冷如冬。我曾读过一本描写亲情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的生活琐事,在作者的笔下,却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我看到了父母无私的爱,看到了子女成长的喜悦,也看到了离别的伤感。这些文字,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也让我反思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我也曾阅读过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它描绘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虽然结局并不完美,但过程中那些真挚的情感,那些心碎的瞬间,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明白,爱,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它既能带来极致的幸福,也能带来深刻的痛苦。 此外,《书海拾遗》还触及了一些关于“自然”的沉思。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却常常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曾读过一本关于植物的书,它详尽地介绍了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互动。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于生命的顽强与多样。我开始留意身边的花草树木,开始欣赏它们的形态,感受它们的生命力。我还读过一本关于海洋的书,它描绘了神秘而浩瀚的海洋世界。我被那些奇特的海洋生物所吸引,也被海洋的广阔与深邃所震撼。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谦卑,教会我们敬畏,也教会我们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 我希望通过《书海拾遗》,能够引发读者对阅读的更多思考。阅读,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应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它能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独立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书架上的一抹亮色,在你疲惫时,给你带来片刻的宁静;在你迷茫时,给你提供一些启示;在你孤单时,让你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拾遗”,都只是一个起点,一个邀请。我鼓励你去探索那些我所提及的作品,去发现它们更深层的意义,去感受它们带来的独特魅力。阅读的世界,是无限的,而《书海拾遗》,只是我在这片广阔海洋中,小心翼翼地拾起的一捧沙,希望能与你一同分享其中的温暖与光泽。愿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效能炼金术》这本书,我着实被它那股子直率得近乎鲁莽的实用主义风格给震慑住了。这本书的语调极其坚定,仿佛作者就是站在讲台上,用他那洪亮且不容置疑的嗓音向我们宣告:“抛弃幻想,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一切!”书中充满了各种“打卡清单”、“时间块切割法”以及“每日复盘日志”的模板,每一步都像是被精确切割过的多米诺骨牌,要求读者必须严格遵循既定路径,否则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我试着按照书中介绍的“番茄冲刺”方法来处理我积压已久的工作邮件,前十分钟还兴致勃勃,但当要求我必须在接下来的二十分钟内完全隔绝外界干扰,连呼吸都仿佛要被严格控制时,我的神经开始紧绷。我发现自己并非一个可以被如此严苛“格式化”的个体,我的效率曲线总是随着情绪和外部环境发生微妙的波动。这本书的节奏太快,太强调即时反馈和可见的结果,对于那些需要深度思考和长期酝酿的创造性工作来说,这种压迫感反而成了阻碍。它像一台高性能的跑车,马力十足,但也许并不适合在布满鹅卵石的乡间小路上慢悠悠地兜风,欣赏沿途的风景。我更欣赏那些允许人在过程中犯错、可以稍微偏离轨道重新调整的书籍,而这本书似乎只为“完美执行者”而生。

评分

《心流导向手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怎么说呢,有一种过于精致的“学术腔调”,让人在阅读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作者试图证明自己学术地位的努力。它的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恨不得附上三到四篇引文的标注,大量的术语堆砌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使得原本可能平易近人的概念变得晦涩难懂。比如,书中对“沉浸式体验”的定义,用了近半页纸的篇幅,混合了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现象学的专有名词,我必须频繁地查阅附录的词汇表,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指导实践的书籍,而是在啃一本厚重的研究生教科书。我理解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我更需要的是如何将“心流”这种美妙的状态,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每天的洗衣、做饭、通勤这些琐碎的日常中去。这本书似乎将心流体验塑造成了一个需要通过复杂仪式才能达成的精英境界,而非一种人人都可以触及的生命常态。它的表达方式,无形中构建了一道门槛,让许多渴望简单实用方法的读者望而却步,仿佛在说:“如果你不懂这些复杂的理论,你就无法真正体会到它。”

评分

翻阅《掌握效率的七项原则》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篇极其冗长、缺乏编辑润色的会议纪要。全书的语气平铺直叙,几乎没有使用任何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形容词或比喻。每一个“原则”的阐述都像是按部就班地念诵说明书,缺乏了故事性和情感的共鸣。作者似乎坚信只要把步骤写清楚了,读者就一定能做到,却忽略了人类的思维往往是通过故事和情感连接来记忆和内化的。我读到介绍“第五原则:主动拒绝不必要请求”时,作者只是机械地给出了几种预设的拒绝话术,但对于拒绝时内心产生的愧疚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张力,这些软性的、真正阻碍人们实践的心理障碍,书中完全没有触及。这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显得有些“悬浮”于真实的生活之上。如果说一本好的自我提升书籍应该像一个真诚的导师,分享他跌倒又爬起来的经验,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冷冰冰的流程图,虽然逻辑自洽,却无法在我的内心激起任何涟漪,更别提驱动我产生持久的改变了。

评分

这本《XX之术》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力量,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蕴含了哪些“术”能够指引我的人生航向?从封面设计上看,那种低调的暗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透露出一种沉淀已久的历史厚重感,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行走的时间胶囊。我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翻开了第一页,期待着能被某种古老而智慧的哲学所洗礼。然而,书中洋溢着大量的图表分析和数据模型,对于我这种偏爱文学叙事和人生哲思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显得有些枯燥和抽象。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逻辑和结构来解构“成功”的定义,而非探讨成功的内在体验和情感驱动力。比如,其中关于“资源配置优化”的那一章,我反复读了几遍,试图理解其中复杂的矩阵图,但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的是那些充满激情和挣扎的个体故事,而非冰冷的数字游戏。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一个鲜活的灵魂是如何做出选择,那种在模糊地带挣扎的勇气和智慧,而不是一套可以被量化和复制的流程。或许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在商业决策或项目管理领域需要精准工具的专业人士,对渴望在精神层面寻求慰藉的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工程蓝图,而非一首触动心灵的诗歌。它确实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但那个框架里缺少了人性的温度和不可预测的美感。

评分

坦白讲,《精进的艺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犹如在干燥的沙漠中徒步,渴望着找到一处绿洲,但最终只收获了一把沙子。这本书的结构呈现出一种令人困惑的跳跃性。前一章还在宏大地探讨宇宙的熵增原理,试图将其与个人习惯的养成联系起来,读起来玄之又玄,让人感觉自己好像在听一场高深莫测的哲学讲座;紧接着的下一章,画风突变,开始详细讲解如何挑选最适合晨跑的运动鞋型号,甚至对比了不同品牌鞋底的缓冲系数。这种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无缝切换,让我很难将心神沉淀下来,去消化其中任何一个层面的观点。我总有一种感觉,作者试图将太多不相关的领域知识强行塞进一个“精进”的标题下,导致了观点的稀释和深度的流失。当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主线,留下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一会儿是黑洞的引力,一会儿是哪种咖啡豆的烘焙程度。这种知识的碎片化堆砌,对于寻求系统性指导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它没有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支点,让我去理解如何将这些“精进”的碎片拼凑成我自己的生活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