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设计.制作.游戏-培养下一代STEM创新者 |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2-01 |
| 作者:赫尼 | 译者:赵中建 | 开本: 16开 |
| 定价: 52.00 | 页数:203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4286239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玛格丽特·赫尼、大卫·E·坎特主编的《设计制作游戏(培养下一代STEM创新者)/中小学STEM教育丛书》的内容与美国新修订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大纲衔接在一起,非常关注工程、设计以及跨学科教学。本书是美国教育从业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人员和创客的智囊,他们用创新的前沿的方法激发诱导年轻人学习科学技术。这本书包含十三个章节内容,探讨了现实世界创新过程的案例,这些案例发生在学校、博物馆、社区中心、虚拟平台等地方,非常广泛。每个章节都介绍了学习方法,重新点燃了孩子们学习STEM的内在动力和天生好奇心。本书选编的有关科学与技术学习的创新性课程计划的真实案例,可为教育决策者、实践者、研究者和课程编制者提供借鉴。
本书是中小学STEM教育丛书中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美国《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和《下一代科学标准》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尤其是实践或跨学科学习的观点。本书包含了13个章节内容,选编了有关科学与技术学习的创新性课程计划的真实案例,是美国教育从业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人员和创客的智慧结晶。每个章节都介绍了激发孩子们学习STEM的内在动力和天生好奇心的教学方法。
赵中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副主编;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曾为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
坚持“立基点于本土,求视野于世界”之研究原则,长期从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研究、全民教育研究、印度教育研究、美国教育研究、国家创新政策比较研究,积极倡导应用现代管理思想以促进学校管理创新,策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主编“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合作主编“当代教育理论”译丛;出版《学校管理体系与ISO9000标准》《学校文化》《学校经营》《战后印度教育研究》《质量为本——美国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欧洲国家创新政策热点问题研究》《创新引领世界一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等著作。
导言 设计?制作?游戏:培养下一代科学创新者…1
第一章 创客的思维模式…6
第二章 玩得开心:学习、实践和创造…11
第三章 设计、制作、游戏与K—12 年级科学教育学习目标的联系…16
第四章 纽约科学馆设计实验室:没有无聊的孩子!… 31
第五章 寓学于乐?…44
第六章 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为家庭学习设计创客空间…61
第七章 *街区派对:架起科学学习和游戏活动之间的金桥… 80
第八章 导电面团电路实验…100
第九章 教学资源区:教育者的创客宫殿…115
第十章 修补设计…135
第十一章 科学游戏:激励学生全情投入并参与科学学习的引导游戏…150
第十二章 开辟自主道路,培养下一代发明家…165
第十三章 马诺新技术高中:聚焦STEM 学校新浪潮…183
作者简介…194
致谢…201
译者后记…202
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也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它绝非那种只堆砌文字的学术专著,而是采用了大量图表、流程图和精美的插图来辅助说明复杂的概念。这种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也更符合现代学习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认知习惯。我发现,很多原本需要花费大量篇幅去解释的技术流程,通过一幅精心设计的图示就能瞬间清晰明了。此外,书中穿插的“创新者访谈”环节也极具价值。这些访谈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领域的人士,他们分享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书中的理论增添了真实可信的血肉。读者可以从中看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创新大师”们,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也曾遭遇迷茫和挑战,这无疑会给予正在摸索中的年轻读者极大的鼓舞和共鸣。这本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到了现代教育工具所应有的高标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培养下一代STEM创新者”这个宏大的主题感到有些压力,担心这本书会要求读者掌握过于高深的知识。但阅读下来,我发现作者的出发点非常亲民且富有同理心。它并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成为顶尖的发明家,而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发掘出自己内在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对“工具箱”的构建有着非常务实的建议,它推荐的并非昂贵的前沿设备,而是那些价格低廉、易于获取的材料,比如纸板、胶带、简单的电子元件等,鼓励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进行创作。这表明,创新并非高不可攀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日常活动。这种强调“动手实践”和“资源整合”的理念,对于资源相对有限的学校或家庭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把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落脚到了每一个具体的、可以被实践的微小步骤上,其可及性和普适性令人赞叹。
评分我一直关注着全球范围内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讨论,这本书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似乎在悄悄地挑战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比如“先学理论再实践”的传统路径。作者非常强调“沉浸式体验”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是在被动的知识接收里。书中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支持创造性学习的“环境”着墨颇多,这不仅仅指物理空间的搭建,比如创客空间(Makerspace)的设置,更重要的是文化氛围的营造——鼓励提问、包容差异、推崇合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跨界合作”的强调,书中不厌其烦地举例说明,当工程师和艺术家、设计师和科学家走到一起时,所能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多么惊人。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工作场所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技能的专家,而是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高效沟通、协同作战的复合型人才。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详尽的路线图,指导我们如何从教育的源头开始,培育出这种具备全球视野和跨界整合能力的“下一代”。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感觉它是一本能激发年轻人创造力的指南。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教你如何写代码或者使用特定的软件工具,毕竟“设计”和“制作”这两个词听起来就有点硬核。然而,翻开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视野要开阔得多。它更像是一份培养未来创新者的宣言,强调的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技能堆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阐述的那个观点,就是STEM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而应该融入更多艺术和设计的元素,创造出STEAM,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全能型”人才。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比如如何将一个简单的废旧物品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制作,变成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互动装置,这些例子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哪些环节可以做得更好,才能真正点燃孩子们对探索和创造的热情。这本书对于想要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家长,或者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做什么”的方法论,更是“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完全不像我预想中那种枯燥的理论书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我读到其中关于“项目式学习”(PBL)的章节时,深有感悟。作者没有空泛地谈论PBL的好处,而是通过一个接一个具体的“挑战”,带着读者亲自动手去体验项目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这种“边学边做”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那些原本觉得自己缺乏动手能力的人也能找到自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失败的价值”的探讨。它非常坦诚地指出,在创新过程中,原型制作和测试环节必然会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但这些失败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书中倡导的“快速迭代”理念,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一种心理建设,教会年轻人在面对挫折时不气馁,反而从中吸取教训,不断优化自己的方案。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实用的操作指南相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