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

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鸥 吴小鸥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教科书
  • 教育史
  • 历史教材
  • 民国史
  • 文化史
  • 图说
  • 百年中国
  • 历史教育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南教育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559678
商品编码:1016947085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9-01-01

具体描述

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始,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受到了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思潮的强烈冲击。清末统治者已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1905年自隋开始的历经了1300年的科举得以废除,充分表明了当时统治阶级改革教育的决心。尔后,至民国初期,有不少大师级名人和学者开始亲历改革,主编新教材。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虽然天下大乱,战争不息,但教育也因此呈现出多样性。旧的私塾教育、新起的学校教育,西方人办的现代学校、教会学校,还有解放区的教育,自然使教材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版本,它们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建国后,我们历经多种变化,又经历了改革三十年的建设需要,教科书更是从封闭到“御用”到与国际接轨,同样经历了它那不平凡的岁月。本书以实物照片和解说的形式将此进行整理,积极挖掘其有意义和值得借鉴东西,使本书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具价值的同时,也极具可读性和收藏性 ◆ 编辑推荐 ◆? 教科书的历史,折射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况。

? 教科书的演变,反映着教育规律、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情。

? 教科书的记忆,带给你儿时的回忆、少年的憧憬和现时的反省。

◆ 简要目录 ◆


《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


清末民国教科书发展概述

第一章  自编新式教科书的开端

第二章  现代教科书的成型

第三章  官编教科书的强化

第四章  蓬勃发展的教科书时期

第五章  教科书迅速变化和模式化共同演进的时期

第六章  伪满洲国和伪蒙古国教科书

第七章  边区教科书的发展

《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949—2009》

新中国60年教科书发展概述

第一章  过渡时期的教科书

第二章  统一和“苏化”时期的教科书

第三章 全面探索时期的教科书

第四章 重新统一时期的教科书

第五章   “停课”与“复课”时期的教科书

第六章  “回潮”与“反回潮”时期的教科书

第七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教科书

第八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教科书

第九章   多样化与繁荣时期的教科书

第十章   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科书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教科书

 











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一面折射时代变迁的镜子 《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并非一本史学专著,也不是一本社会学研究报告,而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独特窗口。它以一种极为鲜活、直观的方式,通过承载着知识启蒙、思想传播与民族记忆的教科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本书的视角是新颖的。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学者们常常聚焦于政治事件、经济变革、社会思潮的宏大叙事,或是从名家著作、革命文献中探寻历史的脉络。而《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最寻常、却又最能反映时代特质的载体——教科书。从1897年风雨飘摇的晚清,到1949年新中国曙光初现,这短短的五十余载,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转型、思想观念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关键时期。而教科书,作为教育的基石,直接肩负着塑造一代代青年人思想观念的重任,其内容、编纂方式、乃至插图风格的演变,无不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气候、教育方针、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教科书的内容,而是力求通过“图说”的方式,让历史“说话”。那些泛黄的书页,那些铅字印刷的文字,以及那些或朴拙或精致的插图,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些教科书,有的是官办学堂采用的官定教材,有的则是民营学堂、教会学校所编发的读物,甚至还有一些革命时期出现的地下刊物中的启蒙读物。它们的内容涵盖了国文、算学、地理、历史、科学、图画、德育等方方面面,触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晚清的回响:启蒙的萌动与旧学的余晖 1897年,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甲午战败的屈辱,让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积极寻求变法图强之道。这一时期的教科书,依然可以看到传统蒙学教育的影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的学习,强调伦理道德的培养。然而,新的风潮也在悄然涌动。维新派的思潮开始渗透到教育领域,一些教科书开始引入西学知识,如西方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等内容,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新民”。 在图像方面,晚清教科书的插图尚显粗糙,多为简单的线条勾勒,但已能窥见西画技法的初步影响。这些插图往往服务于知识的传达,例如地理课本中的地图、天文课本中的星图,或是科学课本中的动植物示意图。同时,一些历史教科书中描绘的古代人物和事件,也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教科书中的“国文”部分,往往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功能。 民初的变革:新学系的建立与国民教育的尝试 辛亥革命的炮火,推翻了帝制,开启了共和时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当务之急。这一时期,教科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学制建立,教育内容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强调国民意识的培养。 国文教育不再仅仅是四书五经的背诵,而是转向白话文的推广和现代文学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算学课本开始引入代数、几何等更为现代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地理课本则更加注重介绍中国各省份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特征,以及世界各国的概况,以期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国民。 历史课本成为塑造国家认同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在这一时期,历史的叙述方式发生了改变,更加侧重于强调革命的意义,歌颂革命先烈,塑造民族英雄的形象。对中国历史的梳理,也开始出现新的视角,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科学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开始系统地进入教科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科学的魅力和力量。这些教科书中的插图,在技法上更加精进,更加写实,很多都带有科学制图的严谨性。例如,生物课本中的动植物解剖图,物理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图,都清晰而准确。 此外,德育教育也被提上重要日程。如何培养合格的“共和国公民”,成为教育家们思考的重点。教科书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开始强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价值观念,同时也兼顾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 战火中的坚守与变革:抗日救亡与新思想的传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教科书在战火中继续演变。民族危亡的时刻,教科书承担起了更重的责任,即激发民族主义精神,鼓舞抗战士气。 抗日救亡主题的教科书大量涌现。国文课本中出现了大量歌颂抗战、批判侵略的篇章,激励学生投身报国。历史课本更是将重点放在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光辉历史,以及当前抗战的意义和必要性。地理课本中,对于中国领土主权的强调,对于沦陷区同胞的关怀,都体现了国家危难时期的特殊情感。 科学教育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得到维系。即使在后方,科学知识的传授也从未停止。抗战时期的科学教科书,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也可能包含一些与军事、工业生产相关的实用科学知识,以期为国家建设服务。 与此同时,新思潮的传播也对教科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学校的教科书,开始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阶级斗争、革命的必然性,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教科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鲜明的革命特色。 新中国初期的奠基:统一与体系的构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教科书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中,统一的教育体系和教材成为当务之急。 这一时期的教科书,最大的特点是“统一”和“体系化”。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全国范围内的教科书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编写和修订。教材内容力求反映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 国文教育强调普通话的推广,以及新文学作品的介绍。算学、科学等基础学科,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更为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开始强调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历史纳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框架下进行解读。 图像方面,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插图,在风格上更加趋向写实、工整,强调表现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劳动人民的形象,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蓝图。色彩运用也更加鲜明、积极,营造出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 教科书的时代意义 《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所呈现的,远不止是一份份静态的文本和图像。它们是: 思想演变的活化石: 从“天朝上国”的保守,到“救亡图存”的呐喊,再到“解放全人类”的理想,教科书的内容变迁,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知识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潮起潮落。 民族精神的塑造器: 教科书承担着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情怀的重要任务。在国家命运多舛的年代,它们是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无声力量。 社会文化的反映镜: 教科书的编纂、插图的风格,无不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是研究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 教育变迁的缩影: 从私塾教育到新式学堂,从官定教材到国家统一教材,教科书的演变,是教育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对于曾在那段时期接受教育的人们而言,这些教科书承载着他们的童年记忆、学习经历,以及对知识的最初启蒙。 通过对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教科书进行深入梳理和解读,本书试图为读者搭建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它让我们看到,知识的传播并非总是线性前进,而是充满了曲折、斗争与创新。每一个时代的教科书,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困惑、追求与希望。 《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并非旨在评判历史是非,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曾经的“知识载体”,让读者以一种更为贴近、更为生动的视角,去理解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思考知识与社会、教育与国家之间的深刻联系。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让宏大的历史叙事,落脚于那些我们曾经触摸过、阅读过的书页之中,让历史的脉络,在生动的图文之中,徐徐展开。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就像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锱铢必较,那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令人印象深刻。每一种新式教科书的出现,都伴随着政治环境的微妙变化和教育理念的激烈辩论。比如,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描述,在不同政权更迭之际,其措辞、侧重点乃至选取的图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细微的差异,正是那个时代意识形态斗争最真实的写照。我能感受到那种潜藏在课本之下的巨大张力——既有对“科学救国”的殷切期盼,又有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潮的拉扯不定。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反而能在每一次对新旧教材的对比中,激发起深入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又在向下一代传递着怎样一套世界观和价值观?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且极其有价值的“微观历史”视角。当我们习惯于从政治风云、军事冲突中打捞历史时,却常常忽略了那些渗透到日常最细微之处的文化构建力量。教科书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不仅教人识字算术,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道德准则乃至审美趣味。通过这本书,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在学习西方、融合自身文化的过程中,是如何在“学习”与“自我定位”之间反复摇摆的。这种探索,从几何学、物理学的引入,到对国族认同的强调,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知识建构史”。它迫使我们反思,教育是如何塑造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以及,我们今天所珍视的知识体系,又是如何从那些前辈们的艰难探索中一步步构建起来的。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政治语境时展现出的高超的平衡艺术。1897到1949,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从晚清的自强运动到民国初年的思想解放,再到后期的内战与抗争。教科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磨刀石”,其内容必然受到时代洪流的裹挟。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将教科书内容标签化为“进步”或“保守”,而是非常细腻地剖析了每一阶段教材背后的社会需求和权力逻辑。比如,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白话文的推崇,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传统经典在教材中地位的削弱,这种内在的文化断裂感,通过教科书的变迁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它让我们明白,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学术活动,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工程。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与智力探险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精心策划的一个视觉展览。那些被小心翼翼扫描进来的教科书原件插图,带着岁月的痕迹,它们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历史信息量。有些图画风格粗犷有力,充满了革命的激情与朴素的民族主义;有些则试图模仿西方的典雅与严谨,却又带着一丝水土不服的稚拙。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历史的门槛,让原本深奥的教育史和思想史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它没有高高在上地评判古人,而是以一种近乎平视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去体验和理解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们所肩负的沉重使命。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史书,扑面而来的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真实气息。作者没有沉溺于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贴近民众、更具温度的切入点——教科书。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视角。教科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承载着国家意志、社会思潮和教育理想,是时代精神最直接的缩影。通过对1897年至1949年间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细致梳理,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亲眼见证着思想的碰撞与文化的重塑。那些泛黄的插图、那些略显生涩的文字,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民族在寻求自强、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所经历的挣扎与蜕变。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特定载体的解读,将抽象的“百年变局”具象化、可感化,让人能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