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现代*名老中医名*重刊丛书

中医入门/现代*名老中医名*重刊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伯未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入门
  • 中医基础
  • 传统医学
  • 名老中医
  • 养生
  • 健康
  • 医学
  • 中医经典
  • 重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719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8114460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医入门/现代**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 作者:秦伯未
  • 定价:10
  • 出版社:人民卫生
  • ISBN号:711707194X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6-01-01
  • 印刷时间:2008-09-01
  • 版次:1
  • 印次:6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34
  • 字数:97千字

编辑推荐语

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间内学得*好一些。本书就是这么一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参考书。本书按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该书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可供目前一般初学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的了解,本书按中医的 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 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 ,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辨症 论治”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初学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
    本次出版,对书中“辨症”、“某证”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目录

**章 理论之部
**节 中医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症论治
第二节 基本学说
一、阴阳
二、五行
三、经络
四、预防
第三节 生理
一、五脏六腑(包括奇恒之府、传化之府)
二、十二经脉(包括奇经八脉)
三、气血
四、精气神
五、津液
第四节 病因
一、外因
二、内因
三、不内外因
四、三因括约
第二章 法则之部
**节 辨症
一、表里寒热虚实
二、六经
三、三焦(包括卫气营血)
四、病机
第二节 诊法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三节 治法
一、正治和反治
二、治本和治标
三、八法
四、常用治法
第三章 方剂之部
**节 方制
一、君臣佐使
二、七方
三、剂型
第二节 基本方剂和处方
一、基本方剂
二、处方举例
第四章 药物之部
**节 采集和炮制
一、采集
二、炮制
第二节 药性
一、气味
二、效能
三、归经
第三节 使用
一、配伍(包括禁忌)
二、用量


《歧黄秘要:经方辨治与现代临床》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中医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寻求深化临床实践的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富有洞见的经方辨治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指南。我们深入挖掘古老智慧的精髓,结合当代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引领读者领略经方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 第一部分:经方理论基石——溯源、精髓与辨治思维 第一章:经方溯源与现代意义 1.1 经方之 origin: 追溯经方作为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及其衍生著作中记载的方剂,阐述其作为中医经典方剂的地位。强调经方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历代医家传承、发展、创新的活水源泉。 1.2 经方价值的现代解读: 分析经方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如疗效确切、用药精炼、配伍巧妙、副作用相对较小等。探讨经方如何应对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新发疾病、慢性疾病以及复杂性疾病。 1.3 经方传承的时代使命: 强调学习和应用经方的必要性,不仅是对祖国医学的尊重,更是提升临床疗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辨证论治——经方辨治的核心 2.1 整体观与辨证: 深入阐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基本原则,以及它们在经方应用中的重要性。强调不孤立看待疾病,而是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 2.2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融合: 详细讲解《伤寒论》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理论框架,以及其在辨别病位、病性、邪正关系中的作用。同时,介绍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如何与六经辨证相互补充,形成更加精细化的辨证体系。 2.3 经验辨证与情志病理: 讨论在辨证过程中,如何结合病人的主观感受、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等“经验”信息,以及情志失调在中医病因病机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方证对应——经方运用的关键 3.1 方证关系的理论基础: 阐述“方证对应”是经方辨治的精髓所在,即某个方剂的组成、配伍、剂量,必然对应着一组特定的病理、症状、体征,反之亦然。 3.2 经典方剂的方证解析: 以《伤寒论》中经典方剂为例,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承气汤、小柴胡汤、四君子汤、肾气丸等,逐一进行深入解析。重点分析其主治病证、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机制、升降浮沉的作用、寒热温凉的偏性,以及服药后的预期反应。 3.3 举一反三的辨证能力培养: 通过对经典方证的深入理解,引导读者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辨证能力,能够根据病人出现的具体证候,联想到相应的经典方剂。 第二部分:现代临床经方实践——常见病证的辨治与应用 第四章:外感病证的经方治疗 4.1 寒湿感冒与麻黄、桂枝类方: 针对风寒感冒、风湿痹证等,详细讲解麻黄汤、桂枝汤、桂枝加图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的辨证要点、加减变化及临床应用。 4.2 湿热病证与茵陈、藿香类方: 讨论暑湿、湿热病证,如急性胃肠炎、黄疸等,解析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等方剂的运用。 4.3 疫病初起与清热解毒类方: 结合现代对病毒、细菌感染的认识,探讨经方在流感、登革热等疫病初期的早期干预作用,如大青叶汤、银翘散、桑菊饮等的应用。 第五章:内科杂病的经方调治 5.1 脾胃病证与健脾和胃类方: 深入讲解消化不良、胃痛、腹泻、便秘等常见脾胃病证的经方治疗。重点解析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健脾散等方剂的临床应用。 5.2 呼吸系统疾病与养肺止咳类方: 针对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分析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麦门冬汤、甘麦大枣汤等方剂的辨治思路。 5.3 心脑血管疾病与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类方: 探讨经方在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等中的辅助治疗作用。解析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桂枝甘草汤、酸枣仁汤等的应用。 5.4 肝胆病证与疏肝理气、清热利胆类方: 介绍经方在乙肝、脂肪肝、胆囊炎等疾病中的应用。如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等的辨治。 5.5 肾脏疾病与温肾健脾、利水消肿类方: 探讨经方在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中的作用。如肾气丸、五苓散、真武汤等的运用。 第六章:妇科与儿科常见病证的经方应用 6.1 妇科病证: 针对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更年期综合征等,详细讲解温经汤、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加味逍遥散、四物汤等的辨治。 6.2 儿科病证: 讨论小儿感冒、厌食、夜啼、腹泻、哮喘等常见病证的经方治疗。如小建中汤、保和丸、导赤散、竹叶石膏汤等的应用。 第三部分:经方现代研究与临床进阶 第七章:经方的现代药理与机制探讨 7.1 经典方剂的现代药理研究: 结合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研究成果,探讨经典经方中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如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神经保护等。 7.2 经方复方效应的研究: 深入解析经方配伍的复方效应,即多味药物协同作用产生的整体治疗优势,以及其与单味药物作用的差异。 7.3 经方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作用: 探讨经方在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现代医学难题中的应用前景。 第八章:经方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与进阶 8.1 剂量与服法: 详细讲解经方中药物剂量的确定原则,以及煎煮、服药方法对疗效的影响。 8.2 加减变化与个体化治疗: 强调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变化,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8.3 经方与现代疗法的配合: 探讨经方与西医药物、物理疗法等配合应用的原则与方法,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疗效。 8.4 经方临床研究的展望: 鼓励读者关注经方的最新研究进展,参与临床实践,为经方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本书特色: 理论联系实际: 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注重实际临床应用,提供大量的病案分析和经验总结。 图文并茂: 辅以脉象、舌象、病灶部位示意图等,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辨证要点。 深入浅出: 语言通俗易懂,循序渐进,适合不同层次的中医学习者。 强调辨证: 始终将辨证论治置于首位,强调“方证对应”的核心理念。 本书期望能为所有对中医怀有热情、致力于探寻健康之道的人们,提供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和实践指南,共同传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健康有着高度关注的普通人,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更加自然、更加根本的养生方式。这本《中医入门/现代名老中医名重刊丛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治疗疾病的书,更是一本教你如何“生活”的书。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身体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养生”的篇章,它不仅仅是讲一些食疗方或者运动方法,更是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告诉我们如何在一个和谐的状态下生活。书里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关于某个老中医如何通过医德仁心治愈病人,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更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需求,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健康与快乐。

评分

我之前一直对中医抱有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总觉得那些古老的理论距离现代生活太远了,不够“科学”。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只会罗列症状和药方的“字典”,而是真正从“人”出发,从“整体”出发,去理解身体的运行规律。书里关于“脾胃”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小毛病,比如消化不良、精神不济,都可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而且,书里提供的调理方法,也不是让人去吃苦受罪,而是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式,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简单易学的按摩手法,我每天睡前给自己按摩一下,感觉身体真的轻松了很多。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的智慧,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以前没有用心去感受,去体会。

评分

这本书,我之前是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买的,毕竟中医这东西,听起来玄乎,又不像西医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人都觉得是老古董。但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中医的智慧,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实用。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把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辨证论治”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是感冒,有的人需要发汗,有的人却要清热。这种“因人而异”的治疗思路,在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难得,但它却恰恰是中医的核心所在。而且,书里还介绍了很多简单易学的食疗方和按摩手法,我试着照着做了几个,感觉身体确实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虽然说不上是药到病除,但那种身体内部慢慢调理、恢复平衡的感觉,是药物无法给予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从“玄学”变成了“科学”,从“老掉牙”变成了“智慧结晶”。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对这套书的期待并没有太高,感觉“名老中医”这个名头,有时候会伴随着一些陈旧的观念和脱离实际的理论。但读完后,我有点惊讶于它的现实意义。书里提到的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虽然源于传统,但却能巧妙地融入现代的养生理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它详细阐述了情绪如何影响身体健康,并且给出了很多疏导情绪的方法。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焦虑、压力等等问题层出不穷,这本书就像是及时雨,让我开始重视起心理健康对身体的重要性。书中的一些养生建议,比如顺应四时、调整作息等等,也并非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而是非常接地气,容易实践。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在继承中医精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套更加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方案。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中医精髓的书籍。这本《中医入门/现代名老中医名重刊丛书》可以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以一种平实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的阐释,不再是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比喻,使得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名老中医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医治疗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治未病”理念的强调,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不谋而合,展现了中医超前的健康智慧。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医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更加坚定了深入学习中医的决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