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等院校海洋類專業教材:化學海洋學

全國高等院校海洋類專業教材:化學海洋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敏 著
圖書標籤:
  • 化學海洋學
  • 海洋科學
  • 海洋化學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海洋類專業
  • 環境科學
  • 水化學
  • 海洋環境
  • 學科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75346
版次:1
商品編碼:1016897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5
字數:4575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化學海洋學》較為係統地闡述瞭海水化學組成、海水中的溶解氣體、海水中二氧化碳一碳酸鹽體係、主要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海洋中的痕量金屬、海洋有機地球化學和同位素海洋化學等方麵的內容,其主要特色有三點:其一是在化學海洋學經典理論基礎上,融入學科發展的新內容;其二是強化瞭與物理海洋學、生物海洋學、海洋地質學相關的內容,充分體現學科交叉的特點;其三是在相關章節以知識鏈接的方式給齣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原理、曆史等的解釋或描述,以利於讀者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及知識麵的拓展。《化學海洋學》可作為海洋科學本科生的基礎教材,同時可供從事海洋科學、環境科學、地球科學等領域的科教工作者及有關高等院校研究生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化學海洋學研究範疇
1.1.1 化學海洋學研究內容
1.1.2 化學海洋學與海洋化學
1.2 化學海洋學發展簡史
1.2.1 化學海洋學的孕育階段
1.2.2 早期探索與分析階段
1.2.3 海洋營養鹽的調查與研究
1.2.4 海水分析化學的發展
1.2.5 海洋物理化學的發展
1.2.6 深海大洋的探索,成果疊現
1.2.7 海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1.3 化學海洋學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1.3.1 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
1.3.2 海洋環境問題
本章小結

第2章 海水的化學組成
2.1 引言
2.2 海洋的形成
2.2.1 宇宙的形成
2.2.2 太陽的形成
2.2.3 地球的形成
2.2.4 月球的形成
2.2.5 海洋的形成
2.3 海水的化學組成
2.3.1 水的性質及其意義
2.3.2 原始海水的化學組成
2.3.3 海水化學組成的變遷
2.3.4 現代海水的化學組成
2.4 鹽度和氯度
2.4.1 剋紐森鹽度公式
2.4.2 1969年電導鹽度定義
2.4.3 1978年實用鹽度(psu)
2.4.4 海水密度
2.4.5 海洋鹽度的分布
2.5 海水化學組分的物理輸送
2.5.1 水團運動
2.5.2 物質輸送的平流~擴散方程
本章小結

第3章 海水中的溶解氣體
3.1 引言
3.2 大氣的氣體組成
3.2.1 大氣層的結構
3.2.2 大氣氣體組成的曆史演化
3.2.3 現代大氣的氣體組成
3.2.4 道爾頓氣體分壓定律
3.3 氣體的溶解度
3.3.1 氣體溶解度的定義
3.3.2 氣體溶解度的計算
3.3.3 氣體飽和度
3.3.4 氣體在海水中的溶解度
3.4 海-氣界麵氣體交換
3.4.1 海-氣界麵氣體交換的薄膜模型
3.4.2 海-氣界麵氣體交換的影響因素
3.5 海洋中的非活性氣體
3.5.1 非活性氣體偏離飽和的影響因素
3.5.2 物理過程影響程度的定量計算
3.6 溶解氧
3.6.1 溶解氧的來源與消耗
3.6.2 溶解氧的分布特徵
3.6.3 錶觀耗氧量(AOU)
3.6.4 AOU的空間分布
3.6.5 氧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3.7 微量活性氣體
3.7.1 一氧化二氮(N2O)
3.7.2 甲烷(CH4)
3.7.3 一氧化碳(CO)
3.7.4 氫氣(H2)
本章小結

第4章 海水中二氧化碳一碳酸鹽體係
4.1 引言
4.1.1 海洋碳體係的重要性
4.1.2 海洋碳儲庫
4.1.3 人類來源CO2
4.2 海水的pH值
4.2.1 海水酸化
4.2.2 pH定義
4.2.3 海水的pH值及其影響因素
4.2.4 海水pH值的空間變化
4.3 海水的總堿度
4.3.1 海水的總堿度
4.3.2 影響總堿度的海洋學過程
4.3.3 海洋總堿度的分布
4.4 海水的總二氧化碳
4.4.1 總二氧化碳
4.4.2 影響總二氧化碳的海洋學過程
4.4.3 海洋總二氧化碳的分布
4.5 海水二氧化碳分壓
4.5.1 海水二氧化碳分壓的錶達方式
4.5.2 海水二氧化碳分壓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
4.6 海水中二氧化碳體係的化學平衡
4.6.1 海水中二氧化碳體係的化學平衡關係
4.6.2 碳酸錶觀電離平衡常數pK值的含義
4.6.3 溫度、鹽度和壓力對pK值的影響
4.7 海水中二氧化碳體係各分量的計算
4.7.1 觀測量為pH值和TC02
4.7.2 觀測量為pH值和TA(忽略HBO3的影響)
4.7.3 觀測量為pH值和pCO3
4.7.4 觀測量為TA和pCO2
4.7.5 觀測量為TC02和pCO2
4.7.6 觀測量為TA和TCO2
4.7.7 海水中二氧化碳各分量計算的誤差
4.8 海水中碳酸鈣的沉澱與溶解平衡
4.8.1 海水中CaCO3的錶觀溶度積
4.8.2 海水中CaCO3的飽和度
4.8.3 海水中CaCO3的飽和深度
4.8.4 海水中CaCO3的溶解過程
4.9 海洋對人類來源CO2的吸收
4.9.1 大氣中人類來源CO2的增加
4.9.2 二氧化碳一碳酸鹽體係的緩衝因子(Revelle因子)
4.9.3 海洋吸收人類來源CO2潛力的評估
4.9.4 海洋中人類來源CO2含量的確定
4.9.5 海水中人類來源CO2含量的分布
4.9.6 冰期一間冰期大氣CO2濃度的變化
4.9.7 人類來源CO2對海洋無機碳體係的影響
本章小結

第5章 主要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5.1 引言
5.1.1 營養鹽的構成
5.1.2 營養鹽循環概述
5.2 海洋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5.2.1 海洋氮循環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5.2.2 氮的存在形態與儲庫
5.2.3 海洋氮循環路徑
5.2.4 海洋氮循環的關鍵過程
5.2.5 海洋中氮營養鹽的分布
5.2.6 人類活動對海洋氮循環的影響
5.3 海洋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5.3.1 海洋磷循環的重要性
5.3.2 磷的存在形態與儲庫
5.3.3 海洋磷的收支狀況
5.3.4 海洋中磷的停留時間
5.3.5 海洋磷循環
……

第6章 海洋中的痕量金屬
第7章 海洋有機地球化學
第8章 同位素海洋化學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2章 海水的化學組成
  2.1 引言
  從太空俯瞰,地球是藍色的,就像一顆寶石漂浮在沉沉夜空。覆蓋地球錶麵的遼闊水域在陽光作用下,形成瞭寶石般的藍色。在整個太陽係,地球是唯一擁有如此大量液態水的星球,這正是地球的獨特之處。在地球整個46億年的大部分曆史中,水一直是生命的搖籃。最早的生命形式在水中開始演化,陸地、水中的各類生物都是從海洋開始它們演化的旅程。唯有因為水及其特殊的組閤性質,地球上的生命纔有存在的可能。
  2.2 海洋的形成
  2.2.1 宇宙的形成
  距今約140億年前,一個比針尖還小的點發生大爆炸,宇宙從此誕生。大爆炸的速度之快,範圍之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在大爆炸的第1秒鍾,産生瞭引力和支配物理學的其他力;不到1分鍾,宇宙的直徑已有1 600萬億km,而且還在迅速擴大,與此同時,産生瞭大量的熱量,溫度高達1 000萬℃,足以引起核反應,進而産生較輕的元素,主要是氫、氦和少量鋰。3分鍾後,98%目前存在的物質就産生瞭,物質粒子擺脫瞭能量的束縛,開始自發地排列起來形成現在的宇宙。

前言/序言

  《化學海洋學》是海洋化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肩負著提供給人們認識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管理海洋的海洋化學方麵的重要知識。
  《化學海洋學》的編著者陳敏教授近20年來主持與參與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麵上項目、國傢“973”計劃、國傢“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關計劃、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等共計33項課題的研究,通過解讀海洋中固有的或外加的同位素信號,揭示各種海洋學過程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在海洋顆粒有機碳輸齣通量、海洋生物固氮作用、極地海域碳循環、膠體態鐵的生物可利用性、水團組成的同位素錶徵等方麵開展瞭一係列研究,積纍瞭比較豐富的海洋化學研究經驗,並對海洋化學的學科前沿有比較深切的瞭解。近幾年來,他負責講授《化學海洋學》課程,在使用郭錦寶老師主編的《化學海洋學》教材進行講授的過程中,他努力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與途徑,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講授的內容,並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反映。在科研與教學兩方麵的深入實踐和積纍,為他編撰新的《化學海洋學》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麵,在《化學海洋學》備課的過程中,廣泛參考瞭國內外相關的齣版物,為其博采眾長提供瞭重要的藉鑒。經過幾年的摸索、積纍和反復修改,新的《化學海洋學》終於與讀者見麵瞭,這是廈門大學海洋化學教材建設的一項重要成果。
蔚藍深處的探秘:當代海洋科學前沿課題精選 本書聚焦於當前海洋科學研究中最具活力和挑戰性的幾個領域,旨在為海洋科學、地球科學以及相關交叉學科的研究者、教師和高年級學生提供一個深入理解當代前沿課題的窗口。全書不涉及化學海洋學的基礎理論、元素循環或特定化學過程的詳細論述,而是將視角投嚮宏觀尺度的物理過程、生物多樣性的演化以及人類活動對海洋係統的多尺度影響。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共十七章,結構嚴謹,內容前沿,力求展現當代海洋科學的廣闊圖景。 --- 第一部分:海洋環流動力學與氣候係統耦閤 (Dynamics of Ocean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Coupling)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驅動全球海洋環流的復雜物理機製及其與大氣、冰雪圈的相互作用,重點關注能量和物質在海洋內部的傳輸過程。 第一章:中尺度渦的生成、演化與能量級串 本章摒棄對溶解或懸浮化學物質在渦內分布的討論,而是專注於描述中尺度渦(Mesoscale Eddies,尺度在數十至數百公裏)的動力學特徵。詳細分析瞭地轉不穩定性、慣性穩定性在渦鏇生成中的作用,並引入瞭對流層-海洋邊界層之間的動量和熱量交換模型。重點討論瞭如何利用衛星高度計數據和浮標陣列,定量描述中尺度渦如何將能量從大尺度環流(如西邊界流)嚮小尺度湍流進行能量級串(Energy Cascade),以及這種能量耗散對次中尺度過程(Submesoscale Processes)的影響。 第二章:深海熱鹽環流的非綫性模擬與冰蓋動力學 本章著重於大洋溫鹽環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THC)的長期演變。研究範疇主要集中在冰蓋融化對深水形成的反饋機製,特彆是南極冰蓋融水(特彆是羅斯冰架和龍達冰架下方的淡水排放)如何通過密度降低,抑製深水形成區(如拉布拉多海和威德爾海)的底層水生成。內容涉及全球耦閤氣候模型(GCMs)中對深海熱鹽環流“轉速”的敏感性分析,以及地轉平衡(Geostrophic Balance)在深海平流過程中的局限性探討,但不涉及海水化學成分的精確平衡計算。 第三章:近岸波浪驅動的海岸帶物質再懸浮與沉積動力學 本部分關注近岸區域的物理驅動力。討論瞭風浪場(Wave Field)的譜分析及其在淺水區破碎(Breaking)後釋放的巨大能量,這種能量如何驅動海底沉積物的非綫性再懸浮過程。重點分析瞭波浪對沉積物床的剪切應力模型(Shear Stress Models),以及由此引發的泥沙輸運路徑和堆積模式,這與水體化學性質的穩定性無關,純粹是力學和顆粒運動學的問題。 --- 第二部分:海洋生物多樣性、生態網絡與極端環境適應 (Biodiversity, Ecosystem Networks, and Extreme Environment Adaptation) 本部分探討海洋生物群落的結構、功能及其在不同環境壓力下的生存策略,核心在於生物地理學、分子生態學和係統功能性。 第四章:深海熱液噴口生物群落的係統發生學與功能分化 本章深入研究瞭熱液噴口、冷泉等極端環境下的生物群落。研究的重點在於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如宏基因組學和轉錄組學)揭示這些生物群落的係統發生樹重建、共生關係的演化路徑以及關鍵酶的功能適應性。討論範圍集中於微生物群落結構如何適應高壓、高溫和硫化物等化學刺激物,而不深入分析硫化物或甲烷的精確地球化學循環。 第五章:海洋浮遊動物群落的地理隔離與物種形成(Speciation) 本章考察瞭不同海盆和上升流區域浮遊動物(Zooplankton)的分子進化和生物地理分布。通過分析綫粒體DNA(mtDNA)和核基因組數據,探討瞭曆史氣候變化(如冰期-間冰期)如何驅動物種的遷移、分化和新物種的形成。主要關注生物地理學模型和隔離機製,而非浮遊生物攝食(Grazing)對碳循環的影響。 第六章:珊瑚礁生態係統的氣候驅動結構穩定性分析 本章側重於珊瑚礁的物理結構維持和群落結構。分析瞭風暴對珊瑚骨架的物理破壞、水動力條件(如水流速度和湍流)對珊瑚幼體附著的選擇壓力,以及不同造礁珊瑚的生長速率和骨骼密度差異。研究對象是珊瑚礁作為物理結構抵抗外部乾擾的能力,而非鈣化作用中的離子平衡問題。 --- 第三部分:遙感海洋學與海洋聲學 (Remote Sensing Oceanography and Underwater Acoustics) 本部分關注利用先進的物理探測手段獲取海洋信息的方法論及其應用,側重於信號處理和數據反演技術。 第七章:衛星閤成孔徑雷達(SAR)在海麵粗糙度監測中的應用 本章詳細介紹如何利用SAR技術,通過對後嚮散射信號的分析,反演齣海錶風場引起的微小波紋(Capillary Waves)和粗糙度變化。重點討論瞭電磁波與海浪的相互作用模型(如GFT模型),以及如何利用後嚮散射截麵($sigma_0$)來定量估算近地錶風速的精度和局限性,完全不涉及水體本身的顔色或光學屬性。 第八章:多波束聲呐在海底地形地貌三維重建中的高精度應用 本章專注於水下聲學在海底測繪中的應用。闡述瞭多波束測深係統(MBES)的數據采集流程、聲速剖麵(Sound Velocity Profile, SVP)對聲綫彎麯的影響,以及如何應用後處理算法(如最小二乘匹配)來提高地形模型的垂直和水平精度。討論內容局限於聲學信號的傳播、反射與海底形態的精確描述。 第九章:海洋聲學在海洋哺乳動物行為監測中的被動聲學方法 本章探討利用水聽器陣列進行海洋哺乳動物的被動監測。研究焦點是聲音傳播模型(如射綫追蹤和波動方程模型)在復雜水下聲道(Sound Channel)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信號處理技術(如DOA估計)來定位和追蹤鯨豚類發聲源。不涉及海洋酸化或噪音汙染對生物生理的直接影響。 --- 第四部分:古海洋學:冰期-間冰期氣候記錄重建 (Paleoceanography: Reconstructing Glacial-Interglacial Climate Records) 本部分迴顧利用海洋沉積物和冰芯記錄重建過去數百萬年氣候變率的方法論,核心在於同位素和微體化石的物理化學分析,而非化學過程本身。 第十章:有孔蟲氧同位素比值($delta^{18}O$)在海平麵變化中的應用與誤差源分析 本章詳細分析瞭利用特定種屬有孔蟲(如錶居浮遊有孔蟲和底棲有孔蟲)的鈣質外殼中氧同位素比值($delta^{18}O$)來重建全球冰量和海平麵變化的原理。重點討論瞭水團溫度、冰量變化與$delta^{18}O$值之間的定量關係,以及溫度對碳酸鈣沉澱過程(Kinetic Isotope Effect)的修正需求,但不討論水體中碳酸鹽的飽和度或pH值變化。 第十一章:深海粘土礦物學在古水團示蹤中的應用 本章關注利用沉積物中特定粘土礦物(如伊利石、高嶺石)的地球化學信號(如矽同位素或特定金屬元素比值)來追蹤過去深層水團的源區和搬運路徑。這種方法是基於沉積物在不同水團中發生地質風化和沉積作用的差異,而非水體化學反應。 第十二章:海洋沉積物中生物源矽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古生産力(僅限物理記錄) 本章探討利用矽藻和放射蟲遺骸中矽的地球化學指標(如矽的氧化態或放射性矽同位素)來反演過去海洋初級生産力的強度。分析的重點是如何將沉積速率、擾動深度等物理參數納入到對古生産力重建模型的校正中。 --- 第五部分:海洋工程與可持續利用的物理挑戰 (Physical Challenges in Ocean Engineering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本部分關注海洋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中遇到的結構力學和流體動力學難題。 第十三章:深海采礦平颱在復雜海況下的結構疲勞分析 本章探討深海礦物資源開采係統中,立柱式或半潛式平颱的係泊係統(Mooring Systems)在長期受力下的材料疲勞壽命預測。重點在於應用概率力學和極限狀態設計理論來評估波浪載荷和洋流衝刷對結構完整性的影響。 第十四章:海洋溫差能(OTEC)係統中的熱力學效率與流體能耗比 本章研究海洋溫差能利用中的工程優化問題。重點分析瞭如何設計更高效的熱交換器和流體輸運管道係統,以最小化運行過程中的流體阻力損失,從而提高係統的淨發電效率,完全基於工程熱力學和流體力學原理。 第十五章:潮汐能與波浪能轉換裝置的流固耦閤(FSI)建模 本章關注海洋可再生能源轉換裝置的動力學響應。使用計算流體力學(CFD)結閤有限元法(FEM),模擬水流或波浪作用在渦輪機葉片、振蕩水柱(OWC)或浮式振蕩器上的瞬時受力,並分析由此引起的結構位移和應力反饋。 第十六章:海洋觀測網絡的能耗優化與數據傳輸效率 本部分關注部署在海洋中的長期觀測係統(如AUV、Argo浮標群)的能源管理和數據傳輸瓶頸。研究集中於開發基於機器學習的自主巡航策略,以最小化浮標的泵送能耗和數據傳輸的時延,從而延長任務周期。 第十七章:人造礁體與生態工程中的水動力學穩定性 本章探討人工結構物在海底的長期穩定性。分析不同材料和幾何形狀的人造礁體(用於生態修復或防波堤)在海流和波浪聯閤作用下的衝刷特性和位移閾值,確保結構在預期水動力載荷下不會發生不穩定的運動或基座淘空。

用戶評價

評分

整本書讀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海洋不再僅僅是蔚藍的背景,而是一個充滿復雜化學反應的動態係統。作者在《化學海洋學》這本書中,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豐富的知識儲備,為我構建瞭一個關於海洋化學的完整圖景。從微觀的分子互動,到宏觀的全球循環,無處不體現著化學的精妙。書中對各種化學參數的測定方法和儀器設備的介紹,也讓我領略到科學研究的嚴謹與創新。雖然我不是海洋化學專業的學生,但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獲得瞭關於海洋化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瞭對海洋科學的敬畏之心和探索欲。這本書的編寫質量很高,無論是內容的選擇,還是邏輯的組織,都體現瞭作者的深厚功底。它讓我明白,瞭解海洋的化學本質,是認識和保護這顆藍色星球的基礎。我強烈推薦所有對海洋感興趣,或者希望深入瞭解海洋科學的讀者,都能讀一讀這本書。

評分

這本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書名《化學海洋學》,感覺就帶著一股子深邃和嚴謹。我之前對海洋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海浪、沙灘和各種海洋生物的美麗畫麵。但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突然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它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介紹,而是深入到海洋的分子層麵,去探究那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化學過程。讀第一部分關於海洋水體化學性質的內容時,我就被深深吸引瞭。作者用詳實的圖錶和數據,解釋瞭海水溶解瞭多少種元素,這些元素是如何分布的,以及它們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關於海洋中養分循環的部分,我纔瞭解到,那些我們常說的藻類大量繁殖,甚至引起“赤潮”現象,背後竟然是如此精密的化學平衡在起作用。書中對溶解氧、pH值、碳酸鹽體係的闡述,也讓我明白瞭海洋酸化對珊瑚礁生態係統的潛在威脅,這讓我對海洋保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整本書的語言雖然專業,但作者的邏輯清晰,敘述循序漸進,即使是像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也能逐漸跟上思路,感受到海洋化學的魅力。

評分

讀到後麵關於海洋物理化學的部分,這本書的實用性和前瞻性就更加凸顯瞭。我一直對氣候變化很關注,而這本書正好從化學的角度,剖析瞭海洋在氣候係統中的核心作用。書中對海水熱力學性質的詳細介紹,讓我明白瞭海水溫度、鹽度等因素是如何影響全球熱量傳輸的,以及它們如何與大氣相互作用,共同驅動著氣候變化。我對書中關於海洋碳匯機製的講解尤其印象深刻,瞭解到海洋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以及這一過程的化學細節,讓我更加理解瞭為什麼海洋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同時,書中對海洋汙染物在大氣-海洋界麵上的遷移和轉化過程的分析,也讓我看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是如何跨越界限,影響著整個地球的化學平衡。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海洋化學研究不僅僅是基礎學科,更是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的鑰匙。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莫過於關於海洋地球化學的章節。這部分內容,就像是在講述地球海洋的“前世今生”,以及它與地質活動的緊密聯係。作者通過對海底熱液噴口、海底沉積物等的研究,揭示瞭地球內部的化學物質是如何進入海洋,又如何影響著海洋的整體化學組成。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腳下的大地,與頭頂的海洋,竟然在化學層麵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書中對海底礦産資源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在海洋化學循環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瞭深入的闡述。這讓我對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形成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讓我對海洋地質勘探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有瞭新的認識。另外,書中對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學的介紹,更是將我帶入瞭一個微觀而精確的世界,讓我瞭解到同位素的比例變化,竟然能夠指示過去海洋環境的變遷,這簡直是海洋的“曆史記錄儀”!

評分

翻到這本書的中段,關於海洋有機化學的部分,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神秘實驗室的大門。我一直以為海洋裏漂浮的那些有機物,不過是動植物的殘骸,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詳細介紹瞭海洋中存在的各種復雜有機分子,比如浮遊生物産生的次級代謝産物,以及它們在海洋食物網中的作用。書中對一些特殊有機物的分析,比如某些具有生物活性的海洋天然産物,更是讓我驚嘆於海洋的“寶藏”屬性。它不僅是生命的搖籃,更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化學閤成工廠。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瞭這些有機物是如何形成、轉化,又如何影響著海洋生態係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海洋汙染物和其化學降解過程的探討印象深刻。瞭解到一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在海洋中可能存在的長期危害,以及科學傢們正在研究的生物修復技術,讓我對人類活動與海洋環境的互動有瞭更清醒的認識,也讓我對環境保護的緊迫性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

很好的教科書,知識很豐富

評分

還不錯,嗬嗬.還沒有細看,包裝是不錯的

評分

大收獲,活動買的,速度也很快,超值!!!

評分

書不錯,物流也很給力

評分

這本《化學海洋學》是一本係統介紹海洋化學理論、方法、進展的教材,是學海洋的同學必看的教科書之一。內容豐富,講解深入,一定會對你有所啓迪。

評分

經濟實惠,比書店便宜不少。

評分

很好的教科書,知識很豐富

評分

這本《化學海洋學》是一本係統介紹海洋化學理論、方法、進展的教材,是學海洋的同學必看的教科書之一。內容豐富,講解深入,一定會對你有所啓迪。

評分

大收獲,活動買的,速度也很快,超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