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编写力求满足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的新发展,立足现实,反映前沿,力求创新,既包括已经成熟并被公认的理论与学术思想,又反映安全工程学科领域具有前瞻性与代表性的最新理论、技术和方法,并借鉴吸收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理念与方法。
内容简介
《安全人机工程学》系统阐述了人类生产、生活领域中的安全人机工程学的思想、原理及方法。全书共七章,主要内容有:人机工程学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名称、学科体系,人机工程学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目的、方法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简史,人体的人机学参数,人的生理、心理及生物力学特性,安全人机功能匹配,人机系统的安全设计与评价,人因事故分析与预防,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实践运用。
《安全人机工程学》是“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之一,也可作为安全监察人员及安全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员、装饰工程设计人员以及显示器、控制器的设计和制造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人机工程学
一、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二、人机工程学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三、人机工程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安全人机工程学
一、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二、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科学对象
三、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四、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法
五、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以
第三节 安全人机工程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与安全心理学的关系
二、与人体测量学及生物力学的关系
三、与安全工程学的关系
四、与人体生理学的关系
五、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六、与其他工程技术科学的关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人体的人机学参数
第一节 人体有关参数的测量
一、人体测量的基本知识
二、有关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三、人体测量的数据处理
第二节 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一、人体测量数据的运用准则
二、人体尺寸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三、人体数据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及生物力学特性
第一节 人的生理因素与安全
一、人的感知特性
二、人的反应时间
三、大脑的觉醒水平
第二节 人的心理因素与安全
一、人的心理特性对安全产生的影响
二、颜色的心理作用
第三节 人体生物力学特性
一、人体各部分的操纵力
二、人体运动的速度与准确度
三、影响人体作用力的因素
第四节 疲劳与恢复
一、疲劳的概念
二、疲劳的分类和产生机理
三、影响疲劳程度的因素
四、疲劳症状调查和测量
五、疲劳的改善与消除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安全人机功能分配
第一节 人机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人机系统的类型
二、人机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 机械的安全特性
一、机械的组成及在各状态的安全问题
二、机械危险的主要伤害形式和机理
三、机械安全设计的要求
第三节 人机功能分配
一、人的主要功能
二、机的主要功能
三、人机特性比较
四、人机功能分配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人机系统的安全设计与评价
第一节 人机界面的安全设计
一、显示器的设计
二、控制器的设计
三、可维修性设计
第二节 作业环境的设计
一、温度环境
二、光环境
三、色彩环境
四、尘、毒环境
五、噪声与振动环境
六、其他环境
第三节 安全防护装置人机学设计
一、安全防护装置的作用与分类
二、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原則
三、典型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
第四节 人机系统安全与可靠性
一、可靠性的定义及其度量
二、人的可靠性
三、机械的可靠性
四、人机系统总体安全可靠度分析与评价
五、提高人机系统安全可靠性的途径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人因事故分析与预防
第一节 人因对系统安全的作用与影响
一、人因事故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二、大规模复杂系统中人因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人因对系统安全的正面作用
第二节 人因事故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概念
二、大规模复杂人-机系统运行控制特征及人因失误分类与产生机制分析
三、诱发人因事故的主要因素
四、人因失误结构与成因模型
五、人因事故根原因分析方法
六、人因事故定量评价方法
七、组织管理因素对人因事故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节 人因事故的预防
一、人因事故纵深防御系统
二、人因事故预防与减少基础体系
第四节 人因事故分析面临的新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人因事故分析面临的问题
二、人因事故分析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安全人机工程的实践与应用
第一节 工作空间设计
一、有关概念
二、工作空间人体尺寸
三、工作空间的设计
第二节 控制室的安全人机工程
一、控制室的平面布置
二、控制中心室的设计
三、控制室的其他要求
四、核电厂主控室安全人机工程设计实例
第三节 办公室的安全人机工程
一、现代办公室的特点
二、理想的办公场所——智能建筑
第四节 道路交通运输安全人机工程
一、道路交通安全系统与驾驶人员的作业研究
二、汽车的人机系统设计
三、车辆安全设计与交通安全设施
第五节 煤矿矿井安全人机工程
一、煤矿井下人-机-环境系统的特点
二、安全人机工程在煤矿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人的感知特性
1.人的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人们从自身周围的客观世界中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味道、触之软硬等都是感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例如,对于西瓜大家并不是孤立地感觉到它的各种个别属性,如颜色、大小、光滑程度、形状等,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过去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将各种属性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西瓜,从而在头脑中反映出来,这就是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由于客观事物直接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神经末梢,由传入神经传到脑的相应部位而产生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包括触觉、温度觉、痛觉)、味觉、运动觉、平衡觉、空间知觉以及时间知觉等。感觉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信息的门户,也是各种复杂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的基础。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的能够感受机体内外变化的一种组织或器官。感觉器官是机体内的感受器,如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前庭器官等。传统上把与眼、耳、鼻、舌、肤、平衡有关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
肌体生活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的条件中,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其中能被肌体感受的外界变化叫做刺激。每种感受器官都有其对刺激的最敏感的能量形式,这种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当适宜刺激作用于该感受器,只需很小的刺激能量就能引起感受器兴奋。对于非适宜刺激则需要较大的刺激能量。人体主要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及感觉反应。
前言/序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安全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为安全工程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达百余所,安全工程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新兴专业之一。
加强教材建设,是促进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本届(2004-2008年)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充分吸收现有教材成果和借鉴上届教指委安全工程专业教材成功编写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启动了“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的组织编写和出版工作。第一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职业卫生概论》《工业通风与除尘》《化工过程安全》《工业防毒技术》《机械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防火防爆技术》《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等15种。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之外,关于安全人机工程学领域的、详尽的图书简介,旨在涵盖该学科的核心内容,同时避免提及您指定书名中的具体信息。 --- 图书简介:人机系统安全与优化设计原理 本书聚焦于人、机器(或系统)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构建一个安全、高效且舒适的工作系统。 随着现代工业、航空航天、医疗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复杂系统对操作人员的认知负荷、生理极限以及决策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与设计原则,为工程师、设计师以及安全专业人员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工具箱,用以预见、评估和控制人机交互过程中潜在的风险。 第一部分: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基石与系统视角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人机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Ergonomics)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的地位,阐述其在确保系统可靠性和降低人为失误中的核心作用。 1.1 导论:人机系统的本质与安全目标 详细探讨了人机系统的定义、层次结构以及其动态演化过程。强调安全不再是附加项,而是系统设计之初就必须融入的核心属性。引入可靠性工程中的“人因可靠性”概念,分析人类在系统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及其系统性影响。 1.2 人类的基本特性与局限 本章深入剖析了操作人员的生理、心理和认知能力,这些是设计有效人机界面的前提。 生理学基础: 涵盖人体尺寸学(Anthropometry)在设备布局中的应用,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分析,重点关注长时间工作带来的肌肉骨骼损伤风险评估与预防。讨论环境因素(如噪音、振动、光照、温度)对操作性能和健康的影响模型。 认知过程模型: 详细介绍信息处理模型,包括感知(感觉器官的工作机制与局限)、注意力分配(选择性、持续性、分散性注意力)、记忆系统(短期、长期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这部分是理解错误发生机制的关键。 决策与判断: 探讨在不确定、时间压力和信息过载环境下,人类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制定。介绍启发式偏差(Heuristics and Biases)对操作行为的潜在负面影响,并提出旨在支持高质量决策的设计策略。 1.3 交互界面与信息呈现 本章侧重于如何有效、无歧义地向操作者传递关键信息,并接收其控制指令。 显示技术与信息设计: 讨论不同类型显示器(如指示仪表、图形化界面、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的设计标准。核心内容包括信息密度的控制、颜色和形状的有效运用、动态信息的编码规则,以及如何设计报警与警报系统以避免“警报疲劳”。 控制装置设计: 依据操作任务的性质,分析不同控制方式(如开关、旋钮、操纵杆、触摸屏)的适用性。重点在于实现控制与显示的对应关系(Mapping),确保直观性和操作的精确性。 第二部分:系统分析与风险评估方法 本部分是安全工程实践的核心,教授如何系统地分析现有或拟建的人机系统,识别潜在的失效模式。 2.1 人为失误建模与分类 系统梳理人为失误的理论框架,从经典的 Reason 的“瑞斯扣效应”模型(Swiss Cheese Model)到更现代的分类体系。区分“失误”(Slips and Lapses)与“疏忽”(Mistakes),并深入探讨导致失误的直接原因(如操作不当)与根本原因(如设计缺陷、组织文化)。 2.2 系统安全性分析技术 介绍多种用于人机系统风险评估的定量和定性方法: 人机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HF-FMEA): 侧重于将人为操作步骤纳入系统层面的失效链分析。 人机任务分析 (HTA): 一种结构化的方法,将复杂任务分解为操作层级,从而精确地定位潜在的人为干预点和瓶颈。 事故报告与调查分析: 强调从已发生的事件中提取教训,利用系统调查方法(如事件树分析、原因树分析)来重建事故序列,并将调查结果转化为前瞻性的设计改进措施。 2.3 工作负荷的测量与管理 详细讨论工作负荷(Workload)的概念,区分生理负荷、心理负荷和主观负荷。介绍客观测量技术(如生理指标监测)和主观评估量表(如NASA-TLX)。强调在系统设计中维持“最佳操作区域”,避免长时间处于高负荷或低负荷状态。 第三部分: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 本部分将理论和分析工具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指导原则,指导构建具有内在安全性的系统。 3.1 系统的可用性与可用性工程 探讨可用性(Usability)与安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可用性差往往是安全失效的温床。介绍迭代式可用性测试方法,包括启发式评估和用户场景测试,确保设计满足目标用户的能力和操作习惯。 3.2 自动化、监督与控制权的权衡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机交互的焦点转向“人机协作”与“监督”。本章深入分析过度自动化(Automation Complacency)的风险,以及如何设计透明的自动化系统,使用户清晰地理解自动化状态、能力边界和降级模式。讨论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设计平滑的控制权转移机制,使用户能够快速、有效地重新接管控制。 3.3 物理工作环境的优化 关注人员在物理工作空间中的活动效率与健康保护。包括: 工作站设计: 针对固定操作台、驾驶舱、控制室等不同场景,提出基于人体尺寸数据的设备布置规范。 操作环境控制: 针对环境压力源(如振动、热应激)的工程控制与个体防护策略。 疲劳管理系统: 基于任务和环境因素,设计防疲劳措施和休息计划。 结语:面向未来的挑战 本书最后展望了人机工程学在人工智能、远程操作、人机共融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前沿应用,强调持续学习和适应性设计是构建未来安全系统的关键。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并重: 结合严谨的认知科学与工程分析模型,提供可操作的设计规范。 案例驱动: 融入全球范围内的典型人机工程学事故案例分析,增强对设计缺陷后果的直观理解。 多学科融合: 整合了心理学、生理学、系统工程学和可靠性理论的知识体系。 本书适合从事航空、核电、交通运输、流程工业以及复杂装备研发与管理的高等院校师生,以及致力于提升工作场所安全性能和效率的工程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