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从宏大视角解读中国历史进程的著作。《竺可桢全集(第13卷)》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我一直以来都对竺可桢先生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和独特的历史观印象深刻。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理解的思想家。我曾读过他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历史变迁相结合的论述,这种跨界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历史的认知。我推测,第13卷中,或许会包含他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文化风貌的考察,或是他对某种自然现象(如水旱灾害)如何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分析。这类著作往往能帮助读者跳出传统的历史叙事,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启发我深入思考、拓展我历史视野的宝贵内容,去感受一位学者如何用他的智慧和学识,为我们解读历史的脉络和奥秘。
评分捧着这本《竺可桢全集(第13卷)》,我的心情是激动而又期待的。我之所以选择阅读竺可桢先生的作品,是因为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依然能潜心学术、砥砺前行的先贤们怀有深深的敬意。竺可桢先生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学术成就斐然,但更令我着迷的是他身上那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他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翻阅过往的卷册,我时常被他笔下那种严谨的论证、清晰的逻辑所折服,也常常为他所展现的广阔视野和深厚学养所震撼。我推测,在第13卷中,我们或许能看到他对于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学术领域更为细致入微的分析,或是他对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等议题的深刻思考。阅读这样的著作,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提醒着我,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沉静下来,去追寻那些永恒的智慧,去感受那些真正伟大的灵魂。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史深感好奇,而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办学理念、治校方略,以及他对人才培养的思考,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曾经阅读过他关于浙江大学发展的回忆录和相关讲话,被他那种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务实创新的精神所打动。我猜测,《竺可桢全集(第13卷)》或许会收录他关于教育管理、课程设置、学生思想工作等方面的论述,甚至是他在处理教育改革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和经验教训。在今天,当我们讨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回顾竺可桢先生的教育思想,无疑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和深刻的启示。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的真知灼见,去学习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和不懈追求。
评分《竺可桢全集(第13卷)》的到来,真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竺可桢先生学术思想和人生轨迹的读者,我一直期待着这套全集的出现。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通读第13卷,但仅凭之前的卷册和对竺可桢先生研究领域的了解,我已经能预见到其中的价值。从他对中国地理、气候、历史、乃至文化传播的深入探讨,到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竺可桢先生的著作总是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示。我尤其对他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角色,以及他如何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理念与中国本土的实际相结合,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这套全集不仅仅是文献的汇集,更是智慧的结晶,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可能尚未被广泛发掘的宝藏,去感受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洞察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地理和气候变迁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对《竺可桢全集(第13卷)》的到来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竺可桢先生是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更触及了人地关系、历史变迁等诸多深刻议题。我曾经阅读过他关于季风、气温变化等方面的论著,被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深深吸引。虽然我还没有细读第13卷,但我坚信,其中一定蕴含着他对某个具体地理区域、某个特定时期气候特征的精细考察,或是他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独到见解。这类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发展趋势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深化我理解的宝贵信息,去感受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描绘出中国大地数千年来的沧桑巨变。
评分1月3日 星期六
评分图书包装很好,内容也好
评分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是竺可桢老先生的日记(1953、1954),对了解早期科学院发展极有帮助。适合科技史读者阅读。
评分1月3日 星期六
评分下午小组讨论。1)为什么生产关系要配合生产力?吴正之(孟和代);2)新民主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是否适合于生产[力]?杨克强。
评分正版
评分不错的书。《竺可桢全集(第13卷)》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评分上午秦力生、丁瓒一行人来拜年。又罗开富、张其春来。下午赵端瑛(王承绪太太)来,知在师大学习,要到今年七月间才毕事。晚六点半团拜,在中堂有卅桌,余和孟和坐第21桌,正之廿二桌,仲揆六桌。席间毛主席致词,祝1953抗美援朝和伟大建设的成功,并祝大家健康。8点即回。晚会我们三人均未参加,系杂技节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