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13卷)

竺可桢全集(第1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地理学
  • 气象学
  • 历史地理学
  • 中国近代科学
  • 学术史
  • 科学史
  • 地理研究
  • 气候变化
  • 中国地理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436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8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5
字数:7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38年连续记述,1000余万字完整存世。一代宗匠竺可桢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示人的,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诸于世。本卷收录1953—1954年的竺可桢日记。

内容简介

《竺可桢全集(第13卷)》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第13卷)》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经任中国科学社会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目录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13卷说明
1953年
日记
杂记
1954年
日记
读书笔记与杂记
借书
竺松北京第四女中学校成绩(初中二,五班)
访欧期问收支账
附录一第13卷人名简释表
附录二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附录三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附录四陈汲家系人物表
附录五竺可桢日记中常见略语符号表

精彩书摘

1953年
1月1日 星期四
上午秦力生、丁瓒一行人来拜年。又罗开富、张其春来。下午赵端瑛(王承绪太太)来,知在师大学习,要到今年七月间才毕事。晚六点半团拜,在中堂有卅桌,余和孟和坐第21桌,正之廿二桌,仲揆六桌。席间毛主席致词,祝1953抗美援朝和伟大建设的成功,并祝大家健康。8点即回。晚会我们三人均未参加,系杂技节目。
1月2日 星期五
上午近代物理所、应用(物理]所俄文学习。社会三所[俄文学习]。
1月3日 星期六
政治学习,小组讨论。
下午小组讨论。1)为什么生产关系要配合生产力?吴正之(孟和代);2)新民主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是否适合于生产[力]?杨克强。
答案是肯定的。劳资两利、公私兼顾的办法来调整。三年间把准备工作能做好。1952年粮食产量增至战前最高年109%,而棉花则为155%。工厂中的生产也提高到战前。过去生产力,如面粉、纺织统依靠外来品,现在我们把生产力提高后已适合了。“五反”是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调整后,大大的增加了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何以必须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及民主专政论说革命要分二个时期,《公共纲领》[《共同纲领》]没有提到向社会主义[过渡],以为是将来的事情,怕为混淆起来(刘少奇话)。周总理亦提及“总纲”中的话,要提出,不过“经济”一章已有规定,将来《宪法》中是否要提。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就是生产关系。
范文澜:新民主主义下五种经济: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方式,占10%,但取得领导地位;2)农民个体经济,是落后的,且尚无拖拉机,所以不能有许多国营和集体农庄;3)合作社经济;和4)公私合营经济;5)私营经济。后者在资本主义下他大可以发展,但在人民政府下不能为所欲为,而且将来一定要被消灭,因为他是剥削人的。因为是工人阶级领导,所以非走社会主义不可。
……

前言/序言


竺可桢全集(第13卷)图书简介 《竺可桢全集》,作为我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毕生学术精粹的系统汇编,共计二十卷,详尽收录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本书所介绍的,是这一宏大工程中的第十三卷,它聚焦于竺可桢先生晚年(大致涵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尤其侧重于他对我国气候变率、古气候重建以及区域气候特征的深入考察与总结。 本卷并非涵盖所有气候、地理研究的全部内容,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导向性。它集中体现了竺可桢先生在特定历史阶段,如何将长期积累的观测数据、野外考察经验与新兴的理论方法相结合,力图揭示中国气候演变的深层规律。 第一部分:中国季风气候的再认识与深化 第十三卷的开篇,很大篇幅延续了竺可桢先生对中国季风气候的经典论述,但相比早年基于较短时间尺度的研究,本卷的论述更具宏观性和阶段性特征。 一、东亚季风的“南北振荡”模型探讨: 卷中收录了几篇重要的内部报告和未正式发表的手稿,详细阐述了竺可桢先生对中国季风气候存在着长期、中期和短期周期性变化的认识。他通过对近百年来全国各地气温、降水异常年景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东亚季风系统并非一个稳定不变的整体,而是存在着“南北振荡”的可能。这种振荡被认为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调整,特别是西风带的进退密切相关。本卷细致地展现了他是如何通过比较同一时期北方(如内蒙古、东北)的干旱程度与南方(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情况,来构建这一复杂系统的初步框架的。 二、关键区域的阶段性气候特征总结: 本卷特别关注了特定行政区域或地理单元的气候变化特征总结。例如,关于华南地区的雨季进退规律的再探讨,他利用新增的站点资料,修正了早年对“梅雨”起止日期的判断标准,更强调了其气候成因的复杂性,而非单纯的地理界限划分。此外,对于西北干旱区的气候波动,本卷收录了他对“暖湿期”与“冷干期”交替的区域性表现的详细描摹,这些描述多基于他晚年对历史地理文献的再次梳理。 第二部分:古气候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区域案例聚焦) 进入六十年代后,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竺可桢先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利用自然界记录来推断古代气候的变迁上。本卷的古气候部分,相较于前几卷的宏观概述,更侧重于具体的区域案例分析与方法的应用。 一、高山冰雪线与气候变迁: 本卷收录了竺可桢先生对青藏高原及西北部分山脉冰川消融或进退情况的系统性观察记录。这些记录并非纯粹的冰川学报告,而是结合了历史文献中对该地区雪线高度的记载,试图建立一个相对可靠的古气候指标。他着重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如唐代或宋代)特定山区的积雪深度与现代的对比差异,推断了当时温度和降水的可能变化幅度。 二、植物化石与孢粉的初步应用尝试: 尽管古气候学的系统性研究在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卷中已经展现了竺可桢先生对新兴学科成果的敏感性。其中包含了他与地质学、植物学界同仁的几次书信往来或研讨记录,讨论如何利用不同地层中发现的优势植被类型(如阔叶林残余、特定草本植物的孢粉)来指示当时的温度带和降水量分布,这代表了其研究方法向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尝试。 三、历史文献中气候极值事件的筛选: 针对历史气候研究的“可靠性”问题,本卷集中体现了竺可桢先生对史料辨伪的严谨态度。他详细记录了自己筛选历史上关于“百年不遇的洪水”、“持续三年的大旱”等记载时的标准:必须有多个独立文献源相互佐证,且地理位置明确。卷中列举了数个案例,剖析了为何某些广为流传的“气候异常”记载最终被他判定为不可信或夸大其词。 第三部分:对地理教学与科学普及的思考(晚年展望) 第十三卷的后半部分,体现了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资深教育家的情怀与对未来研究的期许。这部分内容多为内部讲稿、给年轻学者的批注以及对教学大纲的修订建议。 一、气候学学科体系的未来构建: 竺可桢先生在本卷中对未来中国气候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他强调,单一的区域气候研究已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必须转向大尺度的耦合系统研究,尤其要重视大气环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长期影响。他提出了对气候模式预测方法的初步构想,强调预测的本质是对“自然规律的把握”,而非简单的线性外推。 二、地理学与国情研究的结合: 卷中包含了多篇关于“如何在国民经济计划中融入气候要素”的内部报告摘要。这些摘要展示了竺可桢先生如何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建设,例如对水利工程选址的气候稳定性评估、对主要农业区旱涝风险的量化描述等。 三、对青年学者的寄语与教诲: 卷末收录了一些感人的书信摘录,其中他告诫后辈学者:气候研究的根基在于扎实的野外工作和细致入微的观测记录。他多次强调,地理学不应脱离地域的独特性而空谈理论,真正的科学发现往往隐藏在看似枯燥的统计数字和不被重视的野外现象之中。 总而言之,《竺可桢全集》(第13卷)是理解竺可桢先生晚年学术思想的关键篇章。它既是对其早期季风研究的深化与修正,也标志着其研究视野开始向古气候重建、跨学科融合以及气候服务国家战略的更高层面迈进。本卷的史料价值与科学价值并重,是研究中国现代气候史不可或缺的一部珍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竺可桢全集(第13卷)》的到来,真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竺可桢先生学术思想和人生轨迹的读者,我一直期待着这套全集的出现。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通读第13卷,但仅凭之前的卷册和对竺可桢先生研究领域的了解,我已经能预见到其中的价值。从他对中国地理、气候、历史、乃至文化传播的深入探讨,到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竺可桢先生的著作总是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示。我尤其对他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角色,以及他如何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理念与中国本土的实际相结合,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这套全集不仅仅是文献的汇集,更是智慧的结晶,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可能尚未被广泛发掘的宝藏,去感受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洞察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地理和气候变迁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对《竺可桢全集(第13卷)》的到来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竺可桢先生是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更触及了人地关系、历史变迁等诸多深刻议题。我曾经阅读过他关于季风、气温变化等方面的论著,被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深深吸引。虽然我还没有细读第13卷,但我坚信,其中一定蕴含着他对某个具体地理区域、某个特定时期气候特征的精细考察,或是他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独到见解。这类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发展趋势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深化我理解的宝贵信息,去感受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描绘出中国大地数千年来的沧桑巨变。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史深感好奇,而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办学理念、治校方略,以及他对人才培养的思考,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曾经阅读过他关于浙江大学发展的回忆录和相关讲话,被他那种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务实创新的精神所打动。我猜测,《竺可桢全集(第13卷)》或许会收录他关于教育管理、课程设置、学生思想工作等方面的论述,甚至是他在处理教育改革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和经验教训。在今天,当我们讨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回顾竺可桢先生的教育思想,无疑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和深刻的启示。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的真知灼见,去学习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和不懈追求。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从宏大视角解读中国历史进程的著作。《竺可桢全集(第13卷)》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我一直以来都对竺可桢先生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和独特的历史观印象深刻。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理解的思想家。我曾读过他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历史变迁相结合的论述,这种跨界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历史的认知。我推测,第13卷中,或许会包含他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文化风貌的考察,或是他对某种自然现象(如水旱灾害)如何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分析。这类著作往往能帮助读者跳出传统的历史叙事,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启发我深入思考、拓展我历史视野的宝贵内容,去感受一位学者如何用他的智慧和学识,为我们解读历史的脉络和奥秘。

评分

捧着这本《竺可桢全集(第13卷)》,我的心情是激动而又期待的。我之所以选择阅读竺可桢先生的作品,是因为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依然能潜心学术、砥砺前行的先贤们怀有深深的敬意。竺可桢先生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学术成就斐然,但更令我着迷的是他身上那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他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翻阅过往的卷册,我时常被他笔下那种严谨的论证、清晰的逻辑所折服,也常常为他所展现的广阔视野和深厚学养所震撼。我推测,在第13卷中,我们或许能看到他对于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学术领域更为细致入微的分析,或是他对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等议题的深刻思考。阅读这样的著作,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提醒着我,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沉静下来,去追寻那些永恒的智慧,去感受那些真正伟大的灵魂。

评分

书很好,我已经快速读一遍了 发货真是出乎意料的快,昨天下午订的货,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赞一个,书质量很好,正版。独立包装,每一本有购物清单,让人放心。帮人家买的书,周五买的书,周天就收到了,快递很好也很快,包装很完整,跟同学一起买的两本,我们都很喜欢,谢谢!对于有钱人来说,他们不在乎东西值多少钱,和女朋友在一起他们注重的是心上人的开心,和领在一起,他们在乎的是给领买些高贵的东西,指望着自己有机会高升,和小三在一起,我就不多说了,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我们希望物美价廉,不是我们想买盗版货,不是我们爱到批发部去买,也不是我们爱和小贩斤斤计较,是我们微薄的收入难以支付。总的来说购物本身是一个开心的过程,从中我们利用自己的劳动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京东商城的东西太便宜了,所以我来买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难,在于文学批评家的缺席,在于衡量标准的混乱,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直到最近一两年来,诸多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评论家,才开始着手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很难得的是,他们迅速掌握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内核,并对网络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很深的厚望。随着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网络文学在创作水准上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下一届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入选。那时我故作老成,总爱用蘸水钢笔写信写文章,那个美好的装逼时代啊,一去不复返了,可太值得回忆了,连空气里都弥漫着蓝色钢笔水味,还有老主任抽的普通香烟味。在那个出版社,我就是这么装逼着,埋头于自己的这些文学情调里,似乎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所以等人家都把房子分完了,才发现我榜上无名,才想起提着暖壶去砸领导的门,那个暖壶的作用相当于这两天波士顿恐怖分子搞爆炸的高压锅。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被美国学界誉为“思想巨匠”和“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的史蒂芬·柯维博士,他的集大成之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已成为中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必备的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史蒂芬·柯维的思想和成就,与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比肩。《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20周年纪念版)》在每一章最后增加了一个“付诸行动”版块,精选柯维培训课程中的实践训练习题,以帮助读者加深对“七个习惯”的理解和掌握,使“七个习惯”成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行动指南,价值堪比18000元的柯维现场培训课。史蒂芬·柯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他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是他的直接受教者,AT&T、通用电子、全禄、可口可乐等大公司的高级主管都是他的学生,李开复等中国顶尖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启发。每年,来自全球的个人、家庭、企业、教育界及政府领导者的受教生更是高达百万人之多。东东枪和地下天鹅绒是两位在博客、微博、专栏里都非常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两人思维跳跃,观点奇特新颖,对待感情,他们也细细琢磨,也插科打诨。同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两位勇士将他们对两性情感的所感所悟一一精彩呈现,得此《鸳鸯谱》,闪着智慧幽默的光。鸳鸯谱,靠谱。

评分

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为导师;也很尊重他,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1928年,陈寅恪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但由于此前在国内进行过一次不成功的手术,再经英医诊治开刀,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评分

竺可桢老先生一生的智慧结晶,至今读来还拍案叫绝。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很好,我已经快速读一遍了 发货真是出乎意料的快,昨天下午订的货,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赞一个,书质量很好,正版。独立包装,每一本有购物清单,让人放心。帮人家买的书,周五买的书,周天就收到了,快递很好也很快,包装很完整,跟同学一起买的两本,我们都很喜欢,谢谢!对于有钱人来说,他们不在乎东西值多少钱,和女朋友在一起他们注重的是心上人的开心,和领在一起,他们在乎的是给领买些高贵的东西,指望着自己有机会高升,和小三在一起,我就不多说了,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我们希望物美价廉,不是我们想买盗版货,不是我们爱到批发部去买,也不是我们爱和小贩斤斤计较,是我们微薄的收入难以支付。总的来说购物本身是一个开心的过程,从中我们利用自己的劳动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京东商城的东西太便宜了,所以我来买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难,在于文学批评家的缺席,在于衡量标准的混乱,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直到最近一两年来,诸多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评论家,才开始着手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很难得的是,他们迅速掌握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内核,并对网络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很深的厚望。随着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网络文学在创作水准上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下一届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入选。那时我故作老成,总爱用蘸水钢笔写信写文章,那个美好的装逼时代啊,一去不复返了,可太值得回忆了,连空气里都弥漫着蓝色钢笔水味,还有老主任抽的普通香烟味。在那个出版社,我就是这么装逼着,埋头于自己的这些文学情调里,似乎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所以等人家都把房子分完了,才发现我榜上无名,才想起提着暖壶去砸领导的门,那个暖壶的作用相当于这两天波士顿恐怖分子搞爆炸的高压锅。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被美国学界誉为“思想巨匠”和“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的史蒂芬·柯维博士,他的集大成之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已成为中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必备的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史蒂芬·柯维的思想和成就,与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比肩。《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20周年纪念版)》在每一章最后增加了一个“付诸行动”版块,精选柯维培训课程中的实践训练习题,以帮助读者加深对“七个习惯”的理解和掌握,使“七个习惯”成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行动指南,价值堪比18000元的柯维现场培训课。史蒂芬·柯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他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是他的直接受教者,AT&T、通用电子、全禄、可口可乐等大公司的高级主管都是他的学生,李开复等中国顶尖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启发。每年,来自全球的个人、家庭、企业、教育界及政府领导者的受教生更是高达百万人之多。东东枪和地下天鹅绒是两位在博客、微博、专栏里都非常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两人思维跳跃,观点奇特新颖,对待感情,他们也细细琢磨,也插科打诨。同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两位勇士将他们对两性情感的所感所悟一一精彩呈现,得此《鸳鸯谱》,闪着智慧幽默的光。鸳鸯谱,靠谱。

评分

京东万岁,东西好,服务好,物流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答案是肯定的。劳资两利、公私兼顾的办法来调整。三年间把准备工作能做好。1952年粮食产量增至战前最高年109%,而棉花则为155%。工厂中的生产也提高到战前。过去生产力,如面粉、纺织统依靠外来品,现在我们把生产力提高后已适合

评分

竺可桢老先生一生的智慧结晶,至今读来还拍案叫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