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册)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法(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英国坦克
  • 萤火虫坦克
  • 中型坦克
  • 装甲战
  • 军事历史
  • 战车技术
  • 武器装备
  • 战争纪实
  • 技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指文图书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47226476
商品编码:10220626591
品牌:指文图书(ZVENBOOK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崎峻系列
开本:16
用纸:105克铜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品牌介绍Brand Introduction 书名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套装) 作者 王法(编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11-15 页数 750页 纸张 105克铜版纸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西方盟军坦克几乎无力抗衡德军装甲,而英国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力挽狂澜,是当时唯*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成为盟军“屠虎驱豹”的“杀手锏”。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王法,1985年生于辽宁鞍山,法学本科毕业,军事研究爱好者。生而平凡,但不甘平庸。出版过《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等多本军事历史类图书,并在多类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共70万余字。军事历史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二战时期北非、西线和太平洋战场的陆战,西方盟军的装备、人物与战史。愿以笔为枪,以墨为剑,努力再现那段历史的烽烟,以飨读者 编辑推荐Editorial Reviews 盟军战车,造型优美的杰作;面对第三帝国黑色铁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正面击毁希特勒“虎豹军团”!扣人心弦的钢铁碰撞,血与火的战争传奇! 目录Catalog 参考
1、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史)
2、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战史) 阅读方法Reading Method 关于发货 正常情况下,付款后24小时内发货,逢周末节假日或大型促销活动除外。 关于发票 本司提供正规发票,您可以在提交订单时备注好发票抬头,公司抬头请同时备注好
纳税人识别号。 

《战场上的幽灵:二战时期美军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辉煌与坎坷》 上册:问世与早期辉煌 第一章:时代呼唤新锐——二战爆发与坦克技术的萌芽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欧洲,坦克这一新兴陆战利器在波兰战场的闪电战中展现出惊人的威力。各国军工部门纷纷加大投入,试图打造出能够扭转战局的钢铁巨兽。美国,虽然初期对战争保持观望,但其庞大的工业基础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早已为未来的军事现代化埋下了伏笔。就在欧洲硝烟燃起之际,一批对传统装甲设计理念进行革新的工程师和军事理论家,开始在美国的军事研究机构和兵工厂中孕育一个全新的概念——一款性能均衡、产量巨大、能够满足多样化战场需求的中型坦克。 第二章:血统的传承与革新——M3斯图亚特与M4谢尔曼的渊源 在M4谢尔曼坦克正式量产之前,其前身——M3“李/格兰特”中型坦克,是美国陆军早期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M3的设计,特别是其独特的“侧置炮塔”布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火力问题,但其高耸的车身和不佳的乘员视野,使其在战场上显得颇为笨拙,难以适应高速机动的现代战争。然而,M3的设计并非全然失败。其坚实的底盘、可靠的动力系统以及在实战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后来的M4谢尔曼坦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M4的设计团队,汲取了M3的教训,决心打造一款真正适合实战、易于生产、易于维护且火力、防护、机动性全面均衡的坦克。 第三章:脱胎换骨的蜕变——M4谢尔曼的设计理念与核心突破 M4谢尔曼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的设计迭代、技术攻关和反复论证的结果。其最核心的突破在于对坦克整体设计的重新审视。设计团队将主炮移至低矮、旋转的炮塔内,极大地提升了坦克的隐蔽性、稳定性以及乘员的生存能力。同时,改进的悬挂系统(如著名的“迪格比”式悬挂)显著提升了坦克的越野性能和射击稳定性。装甲防护方面,M4采用了倾斜装甲设计,有效增加了弹道计算的难度,提升了跳弹率。动力系统则选择了成熟可靠的航空发动机改装而来,保证了其强大的输出功率和良好的续航能力。此外,M4的设计极度强调标准化和模块化,这为其大规模生产和快速维修赢得了巨大优势。 第四章:产能的奇迹——“工厂的巨兽”与海量生产 “谢尔曼”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辆坦克的代号,更是美国工业实力的一次集中体现。从1942年开始,美国投入了举国之力,动员了数十家兵工厂,以惊人的速度量产M4谢尔曼坦克。从最初的M4A1到后续的M4A2、M4A3、M4A4、M4A6等型号,以及其衍生型的“谢尔曼萤火虫”、“谢尔曼Dyed”等,几乎以每周数百辆的速度从生产线上滚下。这种大规模生产能力,不仅满足了美军自身的需求,更通过“租借法案”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盟友,成为二战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物质保障。我们将在本章中详细剖析M4谢尔曼各个型号的技术特点,分析其在生产工艺上的创新之处,以及其背后庞大的工业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第五章:初露锋芒——北非战场与地中海战役的磨砺 1942年末,M4谢尔曼坦克首次踏上战场,在北非的沙漠中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实战检验。面对德军的“非洲军团”和其精锐的“虎”式、“豹”式坦克,谢尔曼坦克在初期表现出强劲的性能。其优异的机动性、稳定的火力以及相对较好的防护,在面对德国坦克时,展现出了不俗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凯赛林山口战役等关键战斗中,谢尔曼坦克组成的装甲集群,配合步兵,有效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些早期的战斗,为谢尔曼坦克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也证明了其作为一款现代化中型坦克的潜力和价值。 第六章:西西里岛登陆与意大利战场的考验 1943年,盟军登陆西西里岛,M4谢尔曼坦克再次成为登陆作战的主力。在崎岖的山地和复杂的地形中,谢尔曼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得到了充分发挥。随后的意大利战役,由于地形的多变和德军防御工事的坚固,战况异常胶着。M4谢尔曼坦克在意大利战场上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其自身存在的火力不足和装甲防护的弱点,在面对德军后期出现的重型坦克时,开始暴露出来。尽管如此,数量庞大的谢尔曼坦克,依然在盟军的进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下册:浴血奋战与历史的印记 第七章:诺曼底的怒吼——D日登陆与欧洲西线战场的血与火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的号角吹响。M4谢尔曼坦克,尤其是其改进型,成为了登陆作战和随后的欧洲西线战场上的绝对主力。从滩头阵地的血腥厮杀,到卡昂的焦灼拉锯,再到法莱兹包围圈的合围,谢尔曼坦克的身影无处不在。尽管其75毫米主炮在面对德军的88毫米炮时显得力不从心,但其数量优势、协同作战能力以及作为步兵支援的强大作用,使其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章将重点分析M4谢尔曼在诺曼底战役中的表现,其不同型号的战场适应性,以及盟军如何通过战术和装备上的改进,最大限度地发挥谢尔曼的优势。 第八章:谢尔曼萤火虫——火力上的飞跃与英军的战术创新 面对德军重型坦克的挑战,英国人对M4谢尔曼坦克进行了大胆的改装,推出了著名的“萤火虫”坦克。通过换装强大的QF 17磅炮,极大地提升了其正面击穿“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威力。“萤火虫”的出现,改变了盟军在火力上的被动局面,它成为了战场上令人敬畏的存在,能够有效对抗甚至摧毁德军的重型坦克。“萤火虫”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火炮升级,更是英军战术思想的体现,它代表了盟军在战术层面的灵活应变和技术上的持续创新。我们将深入剖析“萤火虫”的设计细节、实战性能以及其对战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九章:太平洋的征程——丛林、岛屿与日军的末路 在欧洲战场浴血奋战的同时,M4谢尔曼坦克也远渡重洋,驰骋于太平洋战场。在菲律宾、硫磺岛、冲绳等地的作战中,谢尔曼坦克面对复杂的地形、茂密的丛林以及日军顽强的防御,展现出了其强大的适应性。尽管太平洋战场的特点与欧洲不同,但谢尔曼坦克依然能够有效地支持步兵作战,压制敌方火力点,并为登陆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本章将关注M4谢尔曼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具体运用,其在不同地域的战术调整,以及其如何成为美军在太平洋地区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章:战火中的伤痕——谢尔曼坦克的优势与局限 战争是检验武器的终极试金石。M4谢尔曼坦克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并非完美无缺。其在面对德军后期重型坦克时,装甲防护和主炮威力上的劣势,导致了相当大的伤亡。一些著名的战役,如阿登森林战役,也暴露了谢尔曼在严寒环境下的性能问题。本章将以客观的态度,深入剖析M4谢尔曼坦克在火力、装甲、机动性、可靠性以及乘员防护等方面的具体优劣,分析其在不同战场上的损耗原因,并探讨盟军在实战中是如何通过战术、协同作战以及持续的改进来弥补其不足的。 第十一章:技术演进的脉络——从M4到后续型号的延续 M4谢尔曼坦克的成功,并非终点,而是为后续的坦克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战争的后期和战后,基于M4平台衍生的各种改进型和新型坦克不断涌现。战后,美国陆军的M26“潘兴”坦克,以及后续的M46、M47、M48、M60系列坦克,在设计理念上,都能看到M4谢尔曼的影子。它的许多成熟技术,如炮塔设计、悬挂系统、动力配置等,都在很大程度上被继承和发展。本章将追溯M4谢尔曼技术演进的脉络,分析其对战后坦克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在军事史上的技术遗产。 第十二章:历史的回响——谢尔曼坦克的战争遗产与不朽传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M4谢尔曼坦克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在许多国家的军队中,它继续服役多年,甚至参与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一些区域性冲突。它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M4谢尔曼坦克,以其庞大的数量、可靠的性能、杰出的战场表现,以及对最终胜利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二战最成功的坦克”之一的美誉。本章将回顾M4谢尔曼坦克在战后漫长的服役生涯,分析它作为一款“常青树”坦克的生命力,并对其在军事史、工业史以及文化史上的深远影响进行总结,让读者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这款传奇坦克的历史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对军事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我,总是希望能通过阅读书籍,深入了解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战争机器。《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册)》这个书名,无疑触动了我最核心的阅读诉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名资深的军事分析师一样,剖析“萤火虫”中型坦克这款在二战后期崭露头角的战车。首先,“技”的层面,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尽的技术图纸、数据分析,甚至是对其研发过程的追溯。例如,它的底盘设计是否沿用了“谢尔曼”坦克的成熟平台,但又在哪些关键部位进行了改进?17磅炮的研发历程是怎样的?它如何做到在面对虎式和豹式坦克时,能够有一战之力?其次,“战”的层面,我更渴望看到的是鲜活的战场叙事。书中是否会选取典型的战役,如市场花园行动、莱茵兰战役等,来展现“萤火虫”坦克的实际表现?它在这些战役中是如何被部署、如何发挥其火力优势的?“屠虎驱豹”的副标题,究竟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战例来印证的?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理解,为什么这款坦克能够在德军的强大火力面前,生存下来并取得胜利?它不仅仅是装备的介绍,更应该是一种战术思想和实战经验的传承。

评分

我一直对二战时期英国坦克的设计哲学和发展脉络感到好奇。在众多英军坦克中,“丘吉尔”的厚重、“马蒂尔达”的坚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萤火虫”坦克,则以其惊人的火力在后期战场上崭露头角。这次看到《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册)》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萤火虫”坦克的技术渊源,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被设计出来的?是否是对早期英国坦克设计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特别是它装备的17磅炮,这款被誉为“坦克杀手”的火炮,在“萤火虫”坦克上得到了怎样的整合?书中所述的“技战史”是否会深入到火炮的膛线技术、弹药的装填方式、以及炮组的训练细节?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战”的部分。从书名“屠虎驱豹”来看,书中必定会包含大量关于“萤火虫”坦克与德军重型坦克交战的案例。我渴望看到书中对这些战役的复盘,是否会分析“萤火虫”坦克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比如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如何协同作战,如何规避劣势?这本书能否让我更立体地理解“萤火虫”坦克在那个残酷战场上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我购买它的主要原因。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二战时期的装甲战史都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扮演了关键角色的中型坦克。这次偶然间发现了《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册)》,名字就足够吸引人,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书名中的“屠虎驱豹”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英勇无畏的金属质感,让人联想到“萤火虫”坦克在二战战场上与德军虎式、豹式等重型坦克的惊心动魄的对决。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详细讲述“萤火虫”坦克是如何在技术性能上找到突破口,如何通过战术运用,弥补与德军先进坦克在火力和装甲上的差距,甚至能够实现以弱胜强的传奇。毕竟,一款坦克能否在战场上取得成功,技术性能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战术思路和指挥官的智慧。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战役细节,更着重于“技战史”的结合,这让我对内容有了更高的期望。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萤火虫”坦克的设计理念,它在研发过程中克服了哪些技术难题,最终是如何成为战场上的“明星”。同时,我也渴望了解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下,“萤火虫”坦克是如何被部署、如何协同作战,以及它在关键战役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是否能够填补我对“萤火虫”坦克这一经典二战战车了解的空白,我拭目以待。

评分

对于军事装备的爱好者来说,一本详尽的技术史著作,往往是深入了解一款武器装备最直接的途径。而《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册)》,单从标题就透露出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我对“萤火虫”坦克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它是二战后期英军装备的一款重要坦克,而“屠虎驱豹”的副标题更是点明了它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对“萤火虫”的“技”——也就是其技术性能——进行怎样的深入剖析?从引擎、悬挂、炮塔到最重要的那门17磅炮,书中是否会细致到每一个组件的设计思路、材料选择以及性能指标?例如,17磅炮的穿甲能力在当时是如何衡量和改进的?它的弹药种类是否有详细介绍?而“战”——即其战史,更是我期待的重点。书中会如何展现“萤火虫”坦克在不同战役中的表现?它是否参与了诺曼底登陆后的关键攻坚战?又是否在北非、意大利等战场留下了它的身影?书中对战术的解读是否会涉及“萤火虫”坦克独特的作战模式,比如如何利用其火力优势,如何规避重装甲的威胁?一本优秀的技战史,应该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历坦克的诞生与战场上的硝烟弥漫。

评分

当我看到《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册)》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二战后期,战场上硝烟弥漫的景象,以及一辆辆坦克在炮火中艰难前行的画面。“萤火虫”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在黑暗中闪烁的希望,而“屠虎驱豹”则直接点明了它的使命——挑战德军的装甲噩梦。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以何种角度来解读“萤火虫”坦克。是偏重于机械的拆解,详细介绍它那著名的17磅炮的威力,以及它所基于的“谢尔曼”坦克的改进之处?还是更侧重于宏观的战史叙述,描绘它在诺曼底登陆后的各个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我希望书中能够做到两者的结合,既有对技术细节的严谨考证,也有对战役过程的生动还原。例如,它如何通过加装17磅炮,解决了“谢尔曼”系列坦克火力不足的窘境?在面对德军虎式和豹式坦克时,“萤火虫”的乘员们是如何通过战术配合,以及对地形的利用,来赢得战斗的?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珍贵的照片、作战地图,甚至是当事人的回忆录,来增强阅读的真实感和代入感?这本书能否让我深刻理解,一款战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硬件性能,更在于与之匹配的战术智慧以及操作者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